觀經善導疏菁華

  1. 真如廣大,法性深高。體則元來不動,凡聖齊圓。恆沙功德,寂用湛然。

  2.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思惟正受,即是定善。

  3. 凡夫得生,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彼國來迎,豈容不去。

  4. 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5. 經說﹕地下地上虛空三種莊嚴,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

  6.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7. 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往生。

  8. 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9. 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異名。

  10. 此經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11. 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上品上生。

  12. 上中者,經云,不必受持大乘,但言善解,未論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求生。

  13. 上下者,經云,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更無餘善,迴斯一行,求願往生。皆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同,致使去時,迎候有異。云何異,上上去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直是業有強弱,致使有斯差別。

  14. 中輩三人,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此人見已,即得往生。是中上持小乘戒凡夫。

  15. 中中者,經云,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此是佛去世後小善凡夫得生。

  16. 中下者,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此人在世,自然行孝,非為出離故,因人勸說迴心,即得往生。

  17. 下上文說,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命終遇善知識,教令稱佛,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不遇善,定入三塗。

  18.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毀破,又偷常住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此人聞已,即便見佛,隨化住生。若不遇善,獄火來迎。

  19. 下下者,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命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若不遇善,必定下沉。

  20. 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籍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花開,方始發心。

  21. 經文顯證,佛慈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如來說此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

  22. 德雲語善財言,我於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謂念佛三昧。

  23. 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十方恆沙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寧傷今世錯信佛語,不可再自失誤他也。

  24. 觀經中,十聲稱佛,即十願十行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25. 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阿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

  26. 大品中說,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一切法皆是化。諸法平等,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

  27. 下品上生云,或有眾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如此愚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阿彌陀佛,當稱佛時,化佛菩薩現在其前,金光華蓋,迎還彼土,華開已後,觀音為說大乘,此人聞已,即發無上道心。

  28.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見彼妙事,心歡喜故,即得無生。如來慈哀末代,舉勸勵修,欲令積學之者,無遺聖力冥加現益故也。

  29. 如是者,即指法,定散兩門也。如者,如眾生意,隨心所樂,佛即度之﹔機教相應,復稱為是。如是者,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千差萬別,隨心起行,各益不同。業果法然,眾無錯失稱為是。

  30. 我聞,表教旨親承,傳持末代,證成可信。

  31. 一時者,如來觀智不增不減,隨緣授法,各益所資。斯乃洪鐘雖響,必待扣而方鳴。大聖垂慈,必待請而當說。

  32. 在家者,貪求五欲相續是常,縱發清心,猶如畫水,但以隨緣普益,不捨大悲。

  33. 出家者,亡身捨命,斷欲歸真,心若金剛,等同圓鏡,悕求佛地,弘益自他,若非絕離囂塵,此德無由可證。

  34. 迦葉等自唯曠劫久沉生死,循環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惡見,封執邪風。不值明師,永流苦海。但以宿緣,得遇慈尊,法澤無私,我曹蒙潤,思佛恩德,碎身親事,無由暫替。

  35. 菩薩具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宣流正法,愍傷眾生,未曾慢恣,得平等法,荷負群生,皆度彼岸。

  36. 八戒者,經云在家人持出家戒,此戒持心,極細極急。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捨。

  37. 戒文中云﹕佛子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諸佛不殺生、不偷盜、不行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脂粉塗身、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觀聽、不得上高廣大床,此上八是戒非齋。不得過中食,此一是齋非戒。引諸佛為證,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極是細急,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過人天二乘境界。

  38. 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39. 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40. 夫人總見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故云我今樂生安樂國也。

  41. 三界六道不同,種類恆沙,隨心差別。經云,業能莊識,世世處處,各趣隨緣受果報,對面不相知。

  42. 彌陀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於勝行,依行感於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於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諸餘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讚。

  43. 世尊告韋提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44.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45. 佛光隨身出處,必皆有益,足下放光,照益地獄,膝照畜生,陰藏照益鬼神,臍照修羅,心照人道,口照二乘,眉間照益大乘。若光從眉間出,即從佛頂入者,即受菩薩記。

  46. 凡惑障深,心多散動,若不頓捨攀緣,淨境無由得現。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為淨業成也。

  47.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48. 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49. 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正明總告總勸。

  50. 眾生識劇猿猴,心遍六塵,無由暫息。但以境緣非一,觸目起貪亂想,安心三昧,何容可得。自非捨緣託靜,相續注心,直指西方,簡餘九域。

  51. 是以一身,一心,一迴向,一處,一境界,一相續,一歸依,一正念,是名想成就,得正受。此世後生,隨心解脫也。

  52. 跏趺正坐,右腳著左膝上與外齊,左足安右膝上與外齊,左手安右手上,令身正直。合口齒勿相近,舌柱上顎,為令咽喉及鼻中氣道宣通故。令觀身四大,內外俱空,都無一物。作此想時,亂想得除,心漸凝定。

  53. 不得貪取,若取貪心,心水即動,以心動故,淨境即失。境相搖動不安者,由我貪心動念,致使淨境動滅。即自安心正念,還從本起,動相即除,靜心還現。

  54. 彌陀曠劫,等行無偏,正習俱亡,能感地輪之映徹。

  55. 捨眾緣,住心一境,能緣之心無亂,所緣之境不動。細想粗想,心水即動,心水即動,靜境即失。

  56. 天親讚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地下莊嚴七寶幢,無量無邊無數億﹔八方八面百寶成,見彼無生自然悟。無生寶國永為常,一一寶流無數光﹔行者傾心常對目,騰神踴躍入西方。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餘﹔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

  57.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58. 彌陀因行周備,致使感報圓明。寶地莊嚴無比量,處處光明照十方,寶閣華臺皆遍滿,雜色玲瓏難可量。寶雲寶蓋臨空覆,聖眾飛通互往來,寶幢旛蓋隨風轉,寶樂含輝應念迴。帶惑疑生華未發,合掌籠籠喻處胎,內受法樂無微苦,障盡須臾華自開。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薩徐徐授寶衣,光觸體得成三忍,即欲見佛下金臺。法侶迎將入大會,瞻仰尊顏讚善哉。

  59.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一念及一時,利益諸群生。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60. 身四威儀,晝夜常念,唯除睡時,憶持不捨。

  61. 堪受堪信,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捨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62. 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淨土者,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63. 經云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己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64. 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諸天童子,自然在中。有大光明,化成幢旛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65. 未閒真觀自在隨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證益也。

  66. 諸寶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

  67. 無老死,無小生。無初生漸長,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

  68. 彌陀淨國寶樹多,四面垂條,天衣挂遶。寶雲含蓋,化鳥連聲,旋轉臨空,奏法音而入會。他方聖眾,聽響以開心。本國能人,見形而取悟。

  69. 極樂池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讚歎諸佛相好。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嗚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70. 水有八德,一.清淨潤澤。二.不臭。三.輕。四.冷。五.軟。六.美。七.調適。八.飲已無患。

  71. 極樂莊嚴安養國,八德寶池流遍滿﹔四岸含暉間七寶,水色分明映寶光。體性柔軟無堅觸,菩薩徐行散寶香﹔寶香寶雲成寶蓋,寶蓋臨空覆寶幢。寶幢嚴儀圍寶殿,寶殿寶鈴垂珠網﹔寶網寶樂千重轉,隨機讚歎寶宮樓。一一宮樓有佛會,恆沙聖眾坐思量﹔願此有緣常憶念,捨命同生彼法堂。

  72. 佛是眾生無上大師,除邪向正。法是眾生無上良藥,能斷煩惱毒病,法身清淨。僧是眾生無上福田,但使傾心四事,不憚疲勞。五乘依果,自然應念所須而至。

  73. 專心住境,剋念不移,莊嚴總現。身器清淨,應佛本心。捨身他世,必往無疑。

  74. 勸發流通,急救常沒眾生妄愛迷心,漂流六道。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75. 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

  76. 至心懺悔,發露所造之罪,極生慚愧,悲泣流淚。願佛慈悲,攝受護念,指授開悟所觀之境,願得成就。

  77. 初想不得亂想多境,即難得定。或一日二日,或一月一年二三年等,無問日夜,行住坐臥,身口意業,常與定合。唯萬事俱捨,由如失意聾盲癡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業隨緣轉,定想逐波飛,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即得定心,彼諸莊嚴,一切顯現。

  78.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79. 心遍故解法界,身遍故解法界,無障礙故解法界。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法界是所化之境,即眾生界也。身是能化之身,即諸佛身也。

  80. 是心是佛,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是心是佛,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

  81. 今此觀門,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82. 身四威儀,眼之開合,見一金像,似現目前,常作此想。若欲教人,即教此法。恆持莫失,名守定心,令與修多羅合。至得念佛三昧,現蒙利益。

  83. 彼佛圓光,如百憶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84.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 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85. 但當憶想,令心眼見,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86. 觀佛身,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87. 眾生憶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即見諸佛,即於定中得蒙授記。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校。是故諸經廣讚念佛功能。經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88. 佛心者,慈悲為體,以此平等大慈普攝一切也。

  89. 佛告阿難,觀觀世音菩薩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90. 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彌陀觀音等分身雲集相,說法各應所宜。勢至威高,坐搖他國,能使分身雲集,演法利生,永絕胞胎,常遊法界。

  91.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若出定時,憶持不失,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92. 定散無遺,守心常憶,觀心明淨,諸惡不生。內與法樂相應,外無三邪之障,即蒙彌陀等三身護念之益。

  93. 無量壽佛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

  94. 如來教諸眾生易境轉心,為令機境相稱,易得成故。

  95. 彌陀觀音勢至等,宿願緣重,誓同捨惡,等至菩提,影響相隨,遊方化益。

  96. 上品上生者,發三種心,一.至誠心。二.深心。三.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97.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98.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聲聞大眾﹔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於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己,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99. 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蝎。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

  100. 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

  101.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決定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深信釋迦佛說此經,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遺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佛所說,即是了教,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深心深信,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102. 說觀經,彌陀經,唯為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

  103. 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104. 縱使初地以上,十地以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呲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105. 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乃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106. 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107. 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108. 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讚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109.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一心專禮彼佛,專稱,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

  110.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111.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112. 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113. 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114. 佛法不思議,隨出一門,即出一煩惱門。隨入一門,即入一解脫智慧門。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脫也。

  115. 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116. 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

  117. 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念念無遺,乘彼願力,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118. 一切行者,行住坐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名迴向發願心。

  119. 生彼國已,還起大悲,迴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迴向也。

  120. 三行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121. 殺業有多種,皆能招罪障生淨土。但於一切生命起於慈心者,即是施一切眾生壽命安樂。亦是最上勝妙戒也。

  122. 眾生性習不同,執法各異。修慈持戒,讀誦大乘。戒能持五乘三佛之機,法薰成三賢十地萬行之智慧。若以德用比校,各有一能。修行六念者,所謂念佛法僧,念戒捨天等。念佛,即專念阿彌陀佛身口意功德,一切諸佛亦如是。又一心專念,諸佛所證之法。念諸佛之戒,念過去諸佛現在菩薩等,難作能作,難捨能捨。但欲念法,不惜身財,仰學賢聖,即自思念,我身無際以來,共他同時發願,斷惡行菩薩道。他盡不惜身命,行道進位,因圓果熟。我等凡夫,乃至今日,虛然流浪,煩惱惡障,轉轉增多,福慧微微,思忖此事,不勝心驚悲歎。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23.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124.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125.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為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

  126. 於一切大乘,若起疑謗。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

  127. 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名發菩提心。

  128. 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就行差別分三品,五門相續助三因。一日七日專精進,畢命乘臺出六塵,慶哉難逢今得遇,永證無為法性身。

  129. 中品上生,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130. 中品中生,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131.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生西方極樂世界。

  132. 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孝養父母教迴向,為說西方快樂因。佛與聲聞眾來取,直到彌陀華座邊,百寶華籠經七日,三品蓮開證小真。

  133.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郤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134. 造罪之人障重,加以死苦來逼,善人雖說多經,餐受之心浮散,由心散故,除罪稍輕。又佛名是一,即能攝散以住心,復教令正念稱名,由心重故,即能除罪多劫也。

  135. 望佛願意,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非但念佛獨得往生,法僧通念,亦得去也。

  136. 下品中生,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

  137.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138. 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無由可出。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139. 下輩下行下根者,十惡五逆等貪瞋,四重偷僧謗正法,未曾慚愧悔前愆。終時苦相如雲集,地獄猛火罪人前,忽遇往生善知識,急勸專稱彼佛名。化佛菩薩尋聲到,一念傾心入寶蓮,三華障重開多劫,於時始發菩提因。

  140.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舌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141. 此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

  142. 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143.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144.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145. 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專念,續念。此人甚為希有。

  146. 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147.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148.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欲使五趣齊生,是以勸聞於後代。但如來神力,轉變無方,隱顯隨機,異眾因此同聞,莫不奉行而頂戴。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