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現在講第十卷。

色、受、想、行、識未空以前,蓋覆佛性,故名為魔,所以古人亦有把這裡

稱作五陰招魔之文。五陰空了以後,佛性現前,就變成佛了,然則在甚麼地方空

五陰呢?楞嚴經就說是在定。

我們修定,在定中照見色蘊,這是顏色的色、男女之色;四大和合就是色,

其實它是幻化的,了色幻化,色蘊便空,我們身體的色、山河大地的色亦空。

第二在定中觀受。受是感覺之受,受苦、受樂皆由一個「我」嘛,有我便

受,有我執之受,起個我執,然後有受;但是物我了不可得,無我何來有受呢

定中不見有我,受蘊又空

 

再在定中觀這個想。想蘊因受蘊而有,大家同一個受,你的想卻跟我的想不

25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同:有人看見天上的明月,會想念家鄉;有人看見天上的明月,想著自己一家團

聚,他便快樂;有人看見天上的明月,想到自己漂流他鄉,便覺得苦;受是同,

但想不同,同一個感受,可能十個人的想法都不同,不是個個一樣的,是名想

蘊。像香港的人歡喜應酬,快樂到了不得;我來香港卻最怕應酬,苦到了不得!

這便是想不同。你打善、惡的妄想,造善、惡的業,便有苦、樂的輪迴,所以想

蘊一定要破,在定中就可以空想蘊。

想蘊一空,我們在定中就見到行蘊。從磐古天地初開,乃至今日、盡未來

際,物物變遷,物物改移,這個便是行蘊。行蘊造山河大地,造一切眾生,一切

眾生肯定被行蘊遷流,你看小孩子很小,嬰兒、童年、少年、壯年、老年,接著

就入涅槃,這就是行蘊;山也不是一下子有那麼高,初初從海裡的火山噴出一個

山來,漸漸高、漸漸高,便變成一個高山,這個也是行蘊。

我們在定中觀觀行蘊,行蘊遷流不息,有行蘊便有果報,有行蘊便有輪迴,

有行蘊便有眾生,有行蘊便有生老病死苦,我們流落生死苦海,所謂生死無邊,

就是這個行陰。我們在定中觀行蘊無性,行蘊又空。行蘊一斷,我們的生死輪迴

也就斷了。

 

 

現在色蘊、受蘊、想蘊從定中都空了,再在定中觀行蘊。行蘊要空,不過外

道觀行蘊起執、起計,因此墮落知見不正,故名外道。但是外道有定,能破色、

受、想陰,所以你也不要看輕他們!而且他們離欲,魔鬼亦奈他不何。其實外道

並沒有甚麼過失,只是其知見不正,以下就是那些不正的知見。

不論男女,能修三摩地都是個大丈夫,轉凡入聖,難行能行,故稱「善男

子」。「修三摩提」是從聞性那裡思惟而修行,所以我們要先識取自己的聞性!

耳根的聞性不是動靜之塵,動靜屬塵,聞性卻非動靜;聞性也不是根,根元復為

清淨四大,攬聲音就有耳根,像個新捲葉,所以聞性又不是耳根。聞性亦不是六

識,識是分別,聞性何曾有分別?聞性非六識、非六根、非六塵,所以從聞性那

裡一修,就外離六塵,內離六識,中間離六根。

聞性又無我執,可以我空;聞性也無法執,可以法空;聞性亦無空執,

以空空;所以從耳根的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忽然

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這就是觀音菩薩耳根的圓通,從聞思修,「修三摩提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57

 

25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受陰分別妄想,有分別便是有我,是為我執;日有所思,夜裡才有所夢,這

些微細的妄想,就是「想陰」。

現在這人色陰、受陰、想陰都空了,想陰一空,日中無想,晚上又無夢!莊

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

」,至人破了想陰,便沒有夢,聖人亦無夢,是云

「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寤」是日,「寐」是夜,寐亦是睡覺,「恒一」者,日間寤時如睡覺之

靜,寐時又如日間寤時那麼醒覺,寤寐一如,寤與寐恒一,沒有日間之想,沒有

夜裡之夢,日夜便打成一片

 

 

《大宗師》 

 

 

修行人最重要日夜一如,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不造作,你不造作肯定打成

一片。有些修淨土的人不但日間念佛,夜裡做夢也在念佛,日夜都念佛,日夜打

成一片,就是「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

 

重前塵影事。

「覺明」是說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未破,不稱為本覺妙明,所以凡夫位中沒

有純真之心,只有帶妄之覺。

「重」是六塵之境;想陰一空,沒有了想陰,「覺明虛靜」無想,「猶如

晴空」無雲,「無復重前塵影事」,我們心中便沒有六塵的影子。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

這時是沒有塵而已,不是沒有世界!世界本來清淨,有塵才不清淨,塵者皆

由我們著嘛,我們見色著色,聞聲愛聲,嗅香貪香,便有塵了。現在你見色不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5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色,聞聲不愛聲,嗅香又不貪香,便離了六塵,六根、六識也都清淨。

根、塵

識空了,「山河大地」到來亦「如鏡鑑明」,好像明鏡照山河大

地,我們心裡照到,心中現境,卻不粘著;境過了心裡亦沒有境的痕跡,無六

塵、無山河大地的痕跡,「來無所粘過無蹤跡」,皆由你的想陰已空。想陰未

空,山河大地來時便有著有粘,過後也有痕跡;想陰一破,來時無粘,過後亦無

跡。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

這時對六塵之境只是「虛受」而已,不會有習氣的,見色不貪,聞聲、

香也不會著,「了」無宿世貪著的「習」氣。「陳」者舊也,陳舊的習氣是沒

 

唯一精真。

 

 

沒有了想陰,沒有了第六意識,第八識就是「精」而「真」。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這句是說行陰。行陰是生滅,世界有生滅是行陰,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苦是

行陰,心裡有生、住、異、滅也是行陰,「生滅根元」就是行陰。想陰一空,行

陰這個「生滅根元」便「露」出來。

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

楞嚴經說「眾生」有十二類,胎、卵、濕、化是四類,有色、無色、有想

無想又四類,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故說「十方」世界

「十二」類眾生。眾生是無常,無常是行陰,所以眾生「畢殫其類」者,「畢

即畢竟,「殫」即盡也,畢竟殫盡其類,不離行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6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有漏種子是眾生命根,亦即第八識,業種就是第八識。行陰要空才見到第八

識嘛,行陰未空,第八識便未曾見,所以「未通」十二類眾生「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猶如野馬。

「同」即大眾,十二類眾生「生」滅之「基」,說的就是行陰。這裡講出這

個情形,莊子稱之「野馬」,我們佛教則稱陽燄,因為在春天的田野裡,鹿子望

到前面好像有些水氣,牠們以為是水,便跑去喝。

熠熠清擾。

「熠熠」是說其生滅快得像火焰,如火炎炎,如水涓涓。行陰清淨,不同想

陰;想陰是對境而有,取相為想,對塵而動,屬

而濁,行陰則從阿賴耶識而

 

 

起生滅,所以它「擾」而「清」,是清淨、微細的擾動。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上文「浮根」四「塵」流逸奔色,浮根塵是父母的血氣和合,色香味觸、地

水火風和合,便有我們這個父母所生的色

色身轉後再得一個色身,色身之所以輪轉,不能離開微細的行陰,是為行陰

的「究竟樞穴」,「樞」是門,那扇門掩來掩去,故名「樞穴」。我們的身體捨

一身受一身,捨生受生,屬於行陰作主,「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萬物的本性就叫做「元性」。現在說破行陰了:我們今世微細的生滅

 

見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6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澄,行陰雖然澄了下去,無始劫來微細習氣的生滅也要澄下去啊,是云「一澄元

習」。

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海水稱為波浪,微細的波浪才名為「瀾」,所謂清風隨來,水波不停,說

的便是波瀾。波瀾「滅」了,「化為」清淨之水,水不動又沒波瀾,就名「澄

水」,「行陰」就「盡」。

是人則能超眾生濁。

行陰一盡,就沒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的生死輪迴,沒有六道

十二類眾生的生死,故云「超眾生濁」。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若「觀」此行陰之「所」來「由」,就是「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幽」即深也,「隱」即微也,這個妄想不

妄想,而是很幽深微細、又有生

滅的妄想。

我們的頭髮、指甲怎麼會長?吃了飯又會肥?這個就是行陰!肉會肥會瘦,

瘦是行陰,肥也是行陰。我們種的瓜本來是生,它怎會熟?還變甜呢?一切草木

怎會生長?生氣勃勃,這個也是行陰。行陰是很微細的,變生令熟,所以行陰的

範圍很大。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

阿難你應當要知道,「得」「正知」正見,想陰就空,十個魔就「不得

便」,所以最緊要正知正見

 

修行人要提起正知正見哩,正念現前,所謂「大眾聞罄聲各正念」,有的念

阿彌陀佛,你念到一心不亂才是正知正見,心亂未曾是正知正見。禪宗大德以無

念為正念,無一切念,是云正念,正念現前亦即是正知現前。現在楞嚴經修耳根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6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圓通,不離聞性,從聞性解六結、越三空,這個便是正知正見。

「奢摩他」是止,修行中先行有止,後來有觀。止亦只是心裡沒有妄想而

已,未曾明心;沒有妄想,我們便開始來明白自己的心。有妄想怎樣去明?你心

裡有妄想,你觀個甚麼東西!心裡沒有妄想,那時才觀落去嘛,無妄正好修觀,

修水觀水觀現前,修火觀火觀現前,要明心亦可以。所以先修止,止即止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

學》也是先用個「止」字!這就是「修奢摩他」。

「諸善男子」從止修觀,觀屬慧,止屬定,「凝」是定,「明」是慧;想蘊

一空,定慧圓融,故云「凝明正心」。以正知正見修止觀,「十類天魔」就「不

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那時你「方得」到「精」心「研」究,「窮」十二類生的根「本」,這便是

研究行陰,要觀那個行陰。

 

 

於本類中生元露者。

十二類固然要觀,但你先觀你自己「本類」:我們是人,就觀我們人的本

類。到底人是怎樣生?生了要滅又怎樣滅?

生滅是同一個根元嘛,生滅等如將手一反一覆,反、覆都是那隻手,生是那

個,滅又是那個!生滅同元,便屬於行陰。等如大海水有波浪,波浪一起一滅,

不離海水;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行中有生有滅,生滅總不離這個「行」字。我

們能觀到自己「生」滅的根「元」「露」了出來,就見到自己的行陰。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

行陰微細得很,故名為「幽」。它很清淨的,它不是從外而來,從外而來

名為濁,亦名為顯;行陰是從內而出,是我們身體的根本,是萬物的根本,故

「幽清」

 

「圓擾」者,擾即動也,行陰是動。行陰未曾離開一切法,世界上山河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67

 

26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地、身心、器界樣樣都是行陰,有一件物離開了也不稱為「圓」。但甚.又離開行

陰?木頭過了一千年便完全爛掉,是行陰令它爛嘛!過幾百年它又增長,也是行陰

令它生出來。行陰是群「動」之「元」,是一切萬物動的根本,故云「圓擾」。

於圓元中起計度者。

這是修行人起了遍計所執性。我們修行要留意三種條件:執則成病,著則成

魔,計則成外,你萬不能執!你執就有病了,病之中有我執病和法執病,所以我

們萬不能執。不執便不會有「我」的病,亦不會有法的病。

你亦萬不能著!不論人家現甚麼身,就是見到觀音菩薩現身也不能著。趙州

老人到五台山,有人對他說:「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

毛現,正眼觀時非吉

」,我們不應該著嘛,菩薩來度你,你怎可以著?你的父

母來度你,你唯有恭敬而已,怎可以著!這個「著」字說不通

 

 

景德傳燈錄 卷十 

 

 

著則成魔,你著黃金便被愛魔著了你,你對物件起瞋,便被瞋魔害了你;

你不著,人家拿了就是拿了,你不會起瞋!就是因為你著,人家拿走了你就起瞋

心。你不著一切財色名食睡,就不會招魔,一方面不招心魔,亦不招外來的魔。

著則成魔,執則成病,計則成外,所以我們不能起遍計。

「於圓元中」見行陰而「起計度」,這個便是遍計所執性,有甚麼辦法不墮

落外道?現在不說墮落魔眷了,而是說墮落外道,是誰計?是你的心魔去計,你

心裡知見不正,心魔便起計度。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外道有兩個無因論,一切都是無因!這個是自然外道,他們不說因的;我

佛教甚麼也說因緣,人、天是五戒十善的因緣,地獄是五逆十惡的因緣,辟支

是十二因緣,菩薩是六度因緣,阿羅漢是四諦因緣,諸佛是一乘任運的因緣,

是外道不說因緣,因此「墜入二無因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6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他或「見」萬物的根「本」是「無因」。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想蘊一空,行蘊的「生機」便「全」給披露出來,生機全露是披露嘛,這個

「破」字應該讀作「披」字才對。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

 

生輪迴其處

這人的想蘊空了,六根空、六塵空、六識空,眼根有八百功德,他修三摩地

就能「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到「八萬劫」內的事:所有眾生都隨「業」

「流」轉,滅盡又生,生盡又滅,生滅滅生,像個「灣環」,「死此生彼」,此

 

 

死彼生,「輪迴其處」。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

「八萬劫外」他就「冥」然觀不到了,他自己「便作」一個見「解」。其

實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凡情不對固然要放下,聖解亦不立嘛,你何必起一個

解呢。

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他說,「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都是眾生,他也不知道是甚

因!八萬劫以前他觀不到嘛,八萬劫內就觀到他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那

「無因」的,而「自有」生死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7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計」是遍計。這人不是依他起,是依他起就好了,依他起則離遍計執,

無性便是圓成實,諸法的實相圓滿成就了,這個便是「正遍知」。這人不知道一

切法是依他而起,不知萬法是從緣而生,起遍計執,「由此計度」,就「亡」了

「正遍知」。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不了諸法的實相就「墮落」做外道,不在道內,而在道以外求道。心外

道,永不得道,故云「外道」;他不相信菩提,他說不會有菩提!那有證菩提

其「菩提」的「性」便是迷「惑」了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

上來是見本無因,現在是「見末無因」。

 

 

是人於生既見其根。

這人有見八萬劫的眼根,見到八萬劫內眾「生」的「根」,生死死生,輪轉

無期。

知人生人悟鳥生鳥。

他見「人」八萬劫以來都是做人,「鳥」依然做鳥;怎麼八萬劫都是做鳥

你忘了舍利弗嗎?一次舍利弗共世尊經行,遇著麻鷹追捕白鴿,白鴿跑到佛前

避,當舍利弗的影子影在鴿子上,牠馬上發抖,舍利弗就問:「世尊世尊,我

佛都是聖人,都沒有殺心,怎麼佛的影子影在白鴿身上牠就不抖,我的影子影

牠身上,牠就震動呢?」世尊說:「舍利弗你是阿羅漢,雖斷煩惱,但未除

氣,還有殺生的習氣,白鴿就給嚇得發抖了。」然則阿羅漢是不及佛了。佛叫

利弗觀一下,這鴿子何時已做白鴿?舍利弗以宿命通的智慧一直觀,八萬劫以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73

 

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

白鶴的「白」不是用水「洗成」,烏鴉的「黑」也不是顏色所「染」。這

 

大智度論 卷十一 初序品中 舍利弗因緣第十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74

 

他就觀不到,但牠八萬劫以來都未捨鴿

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有蟻子七佛以來也未脫蟻身,做了畜生就不容易了,八

萬劫要捨鳥身不容易捨!所以這個人說,見八萬劫來「知人生人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鵠從來

 

。人天本.畜生本橫。

「烏」鴉一生下「從來」是「黑」,「鵠」是白鶴,牠一出世便是「白」;

我們「人」和「天」一生下身體是「.」起來,是直的,「畜生」一生下便向

「橫」而行。

 

 

八萬劫都未見牠們改變,就相信自己「盡此形亦復如是」,是人就再做人了。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八萬劫前見不到始,是悟本無因,那裡有因呢?八萬劫內人就做人,鳥就

做鳥,這個則是悟末無因。本無因,末又無因,這人「本來」也「不見」有「菩

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

提性。

「一切物象」都是「無因」而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

為外道種便不信有證菩提的事,故而「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7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所以在行蘊之中,魔鬼是奈你不何的了,唯有你自己知見不正,心魔作怪,

本來雖然學佛,學不到便墮落「外道」。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

動元。

說完無因的外道,現在說第二種外道。「是三摩之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

凝是定,明是慧,定慧圓融,這便是正心修行,既然他定慧圓融,所有「魔」鬼

也「不得」其方「便」。

這人色、受、想三蘊都空了,想蘊一空,行蘊露了出來,他便「窮」這個

十二「類」眾「生」生死的根「本」。他「觀」一下行蘊,生滅不是從外而來,

而是從內而起,所以行蘊「清」淨。行蘊又很「幽」微,常常微細的遷移,擾即

動也,無有一剎那不動,莊子說:「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

 

 

277

半有力者負之而

」,這大力者便是行蘊;孔子臨川亦歎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晝

」,水這樣一直流,說的又是行蘊。行蘊沒有一個時期停止,是群動之

元,故云「常擾」。

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依他起無性就是圓成實嘛,有性才講是斷、是常,無性怎可以講斷?怎可

以講常?這人不了一切法從緣而生,「於中」不是執斷就是執常,一味著了遍

「計」所執性,就「墜入四遍常論」。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

 

 

這人覺得窮十二類眾生是太多了,不如只窮「心」和「境」。心有無常,

 

《大宗師》

 

《論語》 子罕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河大地的境亦有無常,你看,香港前十年跟後十年便是不同,你自己前十年的心

跟你現在的心也是不同,無常嘛!這人窮心境無常的「性」,窮到無境可見、無

心可見的地方,沒辦法再窮得到哩,就說這「二處」都是「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

為常。

既然境心無因,他依這個道理「修習」,見「二萬劫中十方」所有「眾生」

都生生滅滅,隨業生滅「循環」,生至極就滅,滅盡了又生,不會生至極而不

滅,亦不會滅至極而不生。

如果生至極而不滅便好了,大家也就不會死!滅至極而不生也是好,那就

會來投胎。滅至極肯定生,生至極肯定滅,「生滅咸皆循環」,未有一物生而

滅、滅而不生,「不曾散失」,這人便以為生滅是「常」住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

 

 

四大的「元」也是行陰。火是熱性,水是濕性,風是動性,地是堅性,這人

「窮四大元」,見四大的性是常,不會變的,不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水都是濕

性,過去、現在、未來的火都是熱性,過去、現在、未來的風都是動性,他就說

「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

為常。

他如是「修習」,亦「能知」「四萬劫」內的事:「十方」過去、現在、

未來的「眾生」雖然生滅,其本體都是四大所成,四大的性常住不失,眾生的

「體」也是「恒」常,「不」會「散失」,他便「計」眾生四大的性「為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

「是人」不是窮四大,亦不是窮心與境,而是「窮」「六根」的性,他破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7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了受陰嘛,六根就空,六根的性便露出來。「末那」是第七識,「執受」是第八

識,為根、身、器界所執持,現在他亦要窮第七、第八識的性。

「心意識」者,「心」是第八識,及種子起諸現行;「意」是第七識,恒

審思量;六根的性是了別,眼的性能見,耳的性能聞,鼻的性能嗅,「識」是以

了別為義。這人在「心意識中」窮其「本元」,根性、末那、阿賴耶識的性都是

「常恒」不斷。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

為常。

他如是「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生死輪迴,六道往還,「

環不失本來常住」,他「窮」它「不失」其四大的「性」,便「計」六根、末

識、阿賴耶性常,變了三個「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想蘊有生滅,這人「既」破想蘊,想蘊空了,露出行蘊,行蘊的「生理」就

「更無流止運轉」,他便作如是觀。

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想蘊的「生滅想心」「今已永滅」,行蘊應該「自然」變為一個「不生滅」

的性。想蘊是生滅嘛,行蘊自然不會有生滅。

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生滅的想蘊滅了,行蘊現前肯定不會生滅,他「因」這個心來計「度」,

境常,四大常,末那、根性、阿賴耶識常,行蘊肯定是常!這「外道」就「立

了個「圓常論」

 

現在行蘊之中,說了一種無因外道,一種圓常外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8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三摩」是定,定就是三摩。這修定的「善男子堅凝正心」,「堅」是堅

固,「凝」是定,以慧助定,其定則堅,定堅其心則正,十種魔鬼就不能惱亂

他。內有想外就有魔,想蘊一空,內無妄想,何來外招魔障呢?外的「魔」障則

「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

倒見。

這人的想蘊空了,在定中見到行蘊,便來「窮」十二「類」眾「生」的

「本」。眾生不止一類,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十二類眾生都有生

滅,有輪有迴,這個就是行蘊

 

行蘊是甚麼樣子?在定中便觀到了,行蘊不是從外而來,從外來的就是濁;

行蘊是從內而出,「清」而不濁,「幽」而不顯,平常不顯露出來,像我們的頭

 

 

髮、指甲日日長,我們日日肥,你那裡看得到呀?但是行蘊肯定密密遷移,故名

「幽清」。行蘊沒有一分鐘停止,它剎那、剎那變遷,剎那、剎那改易,所以叫

做變易生死,是云「常擾」。行蘊又是群「動」之「元」,一切生滅法就是它做

根本,你在定中便觀到自己的行蘊。

「自」己不離行蘊,「他」人亦不離行蘊,自他共一行陰。這人觀到自己

和別人的行蘊,卻無故「起計度」,計是遍計,度是測度,自己遍計測度,假聰

明!人人都有我執、我見,認為是這樣,因他起了遍計執,不是正知正見哩!這

個是偏知偏見,「是人墜入四顛倒見」,知見不正,就名顛倒的知見。

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他見到萬物的行蘊,行蘊是無常,今日共明日不同,舊年共今年又不同

故說是「一分無常」;過去共未來不同,卻不離同一個人、同一件物,人、物

同,他又說出「一分」的「常論」。他也有他的道理,不過未曾究竟而已

 

目前有四種顛倒的知見,是那四種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83

 

284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我們的心剎那、剎那生滅,念念遷移,你們未曾觀心,這個心不是閒著的!

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九十個剎那,一剎那又有九百個生滅,你看,這善男子就

是在定中「觀」到自己行蘊念念生滅的心。那個不是妄想心,妄想心容易嘛,

貪、瞋、癡、慢、疑;這人觀這個非妄想的心,但是生滅的地方他觀不到,就以

為這個心很妙很明,把它當作「妙明心」。

有些禪宗大德用到這裡也不敢自己作主宰,便問其他老菩薩。有人就曾問趙

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老人答:「急水上打毬子。」講明是急水上打

皮球了,那人不領會,再跑去問投子禪師。投子答他:「念念不停

」,這個就

是我們行蘊的心。

這個微細的心微乎其微,「遍十方」世「界」,似是「湛然」不動,文中修

定的善男子便「以為」那是「究竟」的識「神」真「我」,呀這個就是我了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卷八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

他起了這個知見,他現在是見到「我」了,有很多用功的人也會見到

「我」;那是甚麼樣子?「遍十方」!「凝明不動」,「凝」即有定,「明」即

能知,能定能知,在「我」「心中」就見到胎卵濕化、天、人、阿修羅、地獄、

鬼、畜生「一切眾生」,他們都在我心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我的心遍滿十方,「則我」這個「心性」便名「常」住,一切眾生於我心中

自「生」自「滅」,他們的生死就是「真無常性」。好像我們的眼睛沒有動,人

卻在我們的眼中來來去去,你便說自己的眼湛然不動,眼內來去的則是生滅性。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8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這人在定中「不觀」自己的「心」,他觀甚麼呢?

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整個世界的虛空有恒河沙星球,又有「恒」河「沙」「國土」,這人在定

中當然「見」到國土成住壞空,他見「劫壞處」便說那是「究竟無常」的「種

性」,「劫」波「不壞」的國土就名為「究竟常」。他在定中見到行蘊有常有

壞,壞是行蘊,常也是行蘊。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

第「三」人又是入定。在定中他不觀國土,他觀自己的心,不過他不是觀

心遍十方世界,而是「別觀」此「心」比微塵還細!細到如何?啊,太「精細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87

 

密」了,所謂「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

」,心可以大,亦可以細如「微

塵」,「流」行遍「轉」「十方」,但心「性」未有剎那的遷「移」「改」變。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身」體在這個微細的心中隨生隨滅,如波浪在海水一起一謝,「即生即

滅」,心就沒有生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我心常住,我心未有生死,「一

切死生」卻「從我」心「流出」,生是從我心那裡生,死是從我心那裡死,生死

就無常,「名無常性」。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

名為無常。

景德傳燈錄 卷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第「四」人在定中觀一觀,「想陰盡」了,「見行陰」一味「常流」,不

會間斷,便「計」它為「常」。「色受想」三個陰都空了,「今已滅盡」,沒有

了,「名為無常」。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

他便起這個遍「計」測「度」,行蘊是「一分無常一分常」。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菩提非常、非無常,這人執行蘊一分是常,一分是無常,故「墮落外道」,

外道有這個思想。佛教那裡講常?是常怎可以成佛?佛是修成的嘛!是無常便是

會壞,怎會是佛?所以我們佛教不講常,不講無常,這人便是「惑」了佛教「菩

提」之「性」。

 

 

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第三」種外道說自己是常,萬物無常;他著重這個常,捨無常而取常,將

來便做外道的一個教,希望一切人都跟他學,故立「一分常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堅」是堅固,「凝」是定,其定益堅,其心益正,這人「堅凝正心」,十

種天魔也奈他不何。他的想陰空了,行陰現前,他便用定力「窮」十二「類」眾

「生」之根本,亦即行陰。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他「觀」到行陰「幽」而「清」,「常」常的「擾」,是群「動」之「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8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分」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時分,「位」是東、南、西、北的空間。外道

知見不正,用甚麼功都用知見判斷,他「於分位中生計度」,便墮「四」種「有

邊論」。這是墮於有、執有,不是墮於無。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這人的「心」起了「計」度:行蘊這個萬物的「生元」「流用」而「

息」,無有間斷,「過」去最初生以前是無,「未」來終了以後亦是無,生前

後都「有邊」,中間相續的時間又長,他便「計」此「相續心」為「無邊」。

和後有邊,中間相續無間斷,是為一分有邊一分無邊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

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第「二」個外道在定中亦「觀」到「八萬劫」那麼長時間。他「見」八萬劫

內有眾生,八萬劫前寂然無見,不見有眾生,「無聞見處」他看它無有邊際,名

之「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第「三」種善男子入定,他觀行蘊是「我」嘛,便「計」行蘊這個「我」

周「遍」了「知」,甚麼也知道,故云「得無邊性」。「彼一切人」在他這個

「我」的「知」覺範圍內,這個「我」都可以知道,知性的「我」卻是不見;眼

不見眼,耳不聞耳,水不洗水,塵不染塵嘛,怎見一切人的「知性」?心心是相

印而已,無人說心心相知哩!他就說「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一切人的知性這個「我」見不到,就「名」之「不得無邊之心」。一切人稱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9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為「有邊」,我的心周遍法界,則名無邊。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

皆半生半滅。

第「四」個善男子入定,在定中「窮行陰」,行陰便空!入定時不見行陰,

一出定行陰又現出來,像你做夢時這個世界不見了,夢醒又露出來;這人「以其

所見心路籌度」,便說世界一「半」是「生」,一「半」是「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明其世界」一切都是一樣,入定則無,出定則有,這就是半生半滅了,是

云「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

 

 

邊論。

說「有邊無邊」的是「外道」,菩提是中道,非有非無。這人研究行蘊,其

「菩提」之「性」迷「惑」了,便有第「四」種外道「立有邊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若你定力堅固,「魔」就奈你不何,「不得」其「便」。定力能空想蘊,想

蘊一空,行蘊現前,行蘊是甚麼?就是十二「類」眾「生」的根「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行蘊是甚麼形狀呢?它「幽」而「清」,「常」而「擾」,是群「動」

「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9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我們佛教知見無知見,外道卻知見立知見,「於知見」中立一個知見,而

「生」遍「計」測「度」。「墜」即墮也,以有為無,以邪為正,這些都是「顛

倒」。無想天是「不死」天嘛,這人的遍計所執性是個「矯亂」的「虛論」,不

是一個實論。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

他「觀變化」的行蘊為萬物之「元」,「見」一切物都「遷流」,就「

之為變」;行蘊遷流,然而前念、後念念念無間,相續不斷,他「見相續處」

「名之為恒」,他便起了變和恒的見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

 

 

有的地方被他「見」到,他便「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四萬劫以前、

或者八萬劫以前他見不到,他就「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

甚麼叫做「相續」?我們人有個前陰,來世又有個後陰;前陰謝,後陰未

來,前陰與後陰「相續」之中間,這個「性不斷處」就是中陰身。這人見不到這

個中陰身,呵!好像多了一法,他就「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我們前陰與後陰「相續」,「中」間是一定離開了,人死後這個陰離了,

到投胎才有後陰。在死了又未投胎以前,這個「中所離處」有個中陰身,這人

不到它,就「名之為減」

 

這裡應讀作「減」字,不要讀個「滅」字,一增一減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9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我們人有人的性,這是屬「有」;人不會有鳥的性,鳥亦無人的性,惡人無

善念,善人無惡念,大家互相來亡它,這個「互互亡處」就「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用心別見。

這人「以」此道「理」「觀」一下,「用心」說有無、增減、變恒、生滅,

「別」起那幾種「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有求法」的「人」「來問其義」,他們修三摩地,用功的情形如何呢?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他說,他的功用是在禪定中見到「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他是依實而答啊,所以你不要看輕外道!外道離欲,魔鬼不得入,也奈他不何。

外道有定,故能破色、受、想三個陰,其實外道沒有甚麼過失,其過失就是知見

不正。

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是生就不能說滅,是滅就不能說生;這人「於一切時」硬說自己的境界亦生

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令人聽到他這麼說都茫無頭緒!到底怎樣才是有增

有減?有錢便是有錢,沒錢便是沒錢,怎麼又有錢又沒錢?那是個甚麼人呢?所

以「令彼前人遺失章句」。這是第一種矯亂。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

第二種矯亂:這外道用禪定之功「諦觀其心」,我們人沒有鳥的性,亦沒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9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鬼的性,鳥亦沒有人的性,是為「互互無處」。這人觀到這個「無」,便認為自

己證了果。的確是的,不入定的人見不到,這人入定便見到,他就說自己「因無

得證」。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無」,他只答這「一」個「字」,但又不說無甚麼!誰不知是人的性裡沒

有鳥的性,是這樣的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

這人「諦觀」萬物眾生的心,人肯定有人的性,鳥有鳥的性,畜生有畜生的

性,六道眾生「各各」「有」其本性,他見一切眾生也有他的本性,便說自己證

到「有」了,「因有」而「得證」。

 

 

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他只答這個「是」字,「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

第四種外道也是用禪定之功。他在定中見人雖有人性,他亦見人投胎做鳥,

這鳥就沒有人性,只有鳥性;又見鳥死後做人,這人便沒有鳥性,只有人性,如

是鳥裡沒有鳥性卻有人性,人則沒有人性而有鳥性,「是人有無俱見」,「其

境」有有、又有無,有又是無,無又是有,「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他說,人有人性,若他跑去投胎做鳥,他便沒有了人性,這便是「亦有即是

亦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29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鳥沒有人性,若他投胎做人便有人性,沒有鳥性,故云「亦無之中不是亦

有」。

一切矯亂無容窮詰。

你不可以問他的,他講話是「矯亂」來說嘛,你問他有沒有罪,他答你亦有

罪、亦無罪,你都拿他沒法!問他有沒有錢,他就說亦有錢、亦無錢;問他是邪

是正,他說他又是邪、又是正!這樣就是「無容窮詰」。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

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這人有時答有,有時答無、或答是,或答亦有亦無,他以這「四」種「顛倒

 

 

性」答人,還說自己不會「矯亂」答錯!將來更會生「不死」天,這個「遍計虛

論」就是外道的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

這善男子其定堅固「堅凝」,其「心」則「正」,所以「魔」王「不得」其

「便」。他用禪定力空了自己的想蘊,想蘊一空,行蘊現前,他就來「窮」十二

「類」眾「生」行蘊的根「本」。

行以遷流為義,像大海水不停有波浪,無波浪就是死水;僥倖大海有波浪

生水裡有活魚,死水裡的魚是死的!所以我們人人肯定有行蘊,有行蘊就有

生,行蘊念念不停流,有行蘊就有生氣嘛,菜有行蘊它就有生氣,日日也會

長,沒有行蘊它就是死了

了!你淋肥也沒有用。萬物一定有生氣,生氣是

長的氣分,這個就是行蘊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0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這是說行蘊的形狀。行蘊很微細,故名為「幽」;行蘊不是善亦不是惡,密

密遷移,你看我們割破了手,過幾日它自己會癒合的,這是行蘊的工作,行蘊的

確「清」淨。行蘊又無間斷,便名「常擾」,是群「動」之「元」。

於無盡流生計度者。

行蘊「無盡」,密密遷流,像水日夜流不停;是人行蘊未空,就「於無盡

流」起遍「計」測「度」,有甚麼法子不墮落外道呢。

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死後」還是「有相」的!這人就發了這個「顛倒」的「心」。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他「自」堅「固」「身」體,即是保護、保養自己的色身。他說色身就是行

蘊,行蘊就是我了,色即是我,「云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我有色。

或他「見」行蘊這個「我」「圓」滿「含遍」十方「國土」,這個「我」大

得很,便「云我有色」;這個行蘊的「我」有山河大地的色,行蘊是「我」嘛。

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

「前緣」是前境;這人或說,行蘊這個身體和前境都「隨」他「迴復」,

著他轉,一切色都屬「我」,山河大地都是他所享受,是供養他嘛,故「云色

我」。他又不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0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他「或復」說自己在「行」蘊中「相續」無間斷,「云我在色」,這個

「我」是在色蘊之中。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他這樣「計度」,我們人「死後」還「有」色蘊的「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行蘊對色蘊有四個相,對受蘊有四個,想蘊又有四個,對識蘊又有四個,

便

「有十六」個「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

他又說這個「我」有善性、惡性;人死之後,將來還有善有惡,惡「畢竟」

 

 

是「煩惱」,善「畢竟」是「菩提」。

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惡至極便稱煩惱,善至極便稱菩提,這樣「兩性並驅」,善不會觸惡,惡亦

不會觸善,「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說人「死後」還「有」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死了之後還有,他就

「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死後都還有,這是第六種外道的「心顛倒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0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這善男子在「堅」固禪定中其「心」「正」故,「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他的想蘊空了,就來「窮」行蘊這個十二「類」眾「生」的根「本」。我們

的色、受、想未空,觀不到行蘊的相,這人卻「觀」到行蘊「幽」微「清」淨,

無間斷地動,是群「動」之根本。

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

他說「色」蘊、「受」蘊、「想」蘊以前是有,現在都沒有了,有終歸於

無,他便「生」「計度」,計度這個「無」字。一切都是過去有、後來無,「死

後無相」,他便發這個「顛倒」之想。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

這人「見」「色」蘊「滅」,身這個「形」就「無」有「所因」。

觀其想滅心無所繫。

這人「觀其想」蘊「滅」;有想蘊我們的心便繫屬想,沒有了想蘊,「心」

便「無所繫」。

知其受滅無復連綴。

我們的心和身體是靠受蘊相連,沒有了受蘊,「受滅」了,身與心就「無

連綴」

 

陰性消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0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沒有受蘊、想蘊,「陰性消散」了,「縱有」行蘊這個萬物的「生理」,但

有其生氣,而無感覺之受,亦無取相的想。草木都有生理嘛!這時身體便如「草

木」的生氣一樣。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

「質」是色質,五蘊這個幻色之質,雖然「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

何更有諸」五陰之「相」呢?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他便「因」此「勘」察、計「校」一下,「死後」的「相」通通是「無」。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如是」生和死「循環」來說,生時有色、受、想、行四個無相,死後又有

四個無相,一共「八」個「無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五蘊死後無相,但是沒有五蘊,何來修「因」證「果」的「涅槃」?他這樣

「計」「一切皆空」,就是「徒有」涅槃因果的「名」,而無涅槃因果的事。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

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外道常有斷見,他們說人死如燈滅,沒有來世;但假如沒有來世,死後

滅,云何有涅槃的因果?第「七」種外道說「死後」沒有「五陰」的「相」,

個又是「心顛倒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0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這人的想蘊空了,便見到行蘊。

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

「行」蘊還是「存」在的,又「兼」「受想」已「滅」,受蘊、想蘊以前有

現在無,行蘊現在有將來又無,就是「雙計有無」。

自體相破。

行蘊是現在有將來無,以現在的有破其將來的無,又以將來的無破其現在的

有,便是「自體相破」。受蘊、想蘊呢?過去有、現在無,以過去的有破其現在

的無,又以現在的無破其過去的有,這樣也是「自體」來「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

如果過去有、現在無,這個無便不是真無;如果現在無、過去有,這個有

也不是真有。這人如是說「死後俱非」,非有非無,不說有亦不說無,「起顛倒

論」。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

在「色」蘊、「受」蘊、「想」蘊之「中」,過去見它是有,現在是無,便

是「見有非有」。

行遷流內觀無不無。

在「行」蘊「遷流」之「內」,這人觀它未來無,但現在還是有,不是無,

這就是「觀無不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

現在的色非有非無,受、想、行非有非無,是四個非有非無;死後未來亦有

四個非有非無,是云「八俱非相」。

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不論那「一」件物,目前非有非無,死後亦非有非無,這人就說「死後有相

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

這人再「計」這「行」蘊「性遷訛故」,「遷」是遷變,前有後無,那就不

是有、不是無嘛,「訛」者不是虛、不是實,其「心」便「發」了邪見「通悟」

之解,說行陰「有無俱非」,非有非無。到底是有、是無?那個是實?那個是

 

 

虛?他又說不出來。

後際昏

 

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

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後際」是未來,「昏」是它非有非無,「瞢」是它非虛非實,「無」理

「可」講。這裡又是一樣的解釋,這人說「五陰中死後」一切法非有非無,是為

「俱非」,這就是「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清幽常擾動元。

「三摩」是正定,這個在定中的善男子,「堅」是堅固,「凝」是說定,

「心」是「正」,十種想陰的「魔」王就「不得」其「便」。他破了想陰,便

「窮」行陰這個十二「類」眾「生」的根「本」。他觀到行蘊「幽」微,「清」

而不濁,無一刻不動,是為「常擾」,是群「動」之根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1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行蘊後來必定是無,像我們做人最後是無,縱許你生天,你做甚麼最後亦是

無,「是人」「於後後無而生計度者」,便「墜入」「七」種「斷滅論」。

或計身滅。

他「或」說地獄、餓鬼、畜生、人的身一死就滅,「計」「身」死便名之為

「滅」。

或欲盡滅或苦盡滅。

「欲」是說六欲天,那裡享五欲之福嘛,五欲之樂一盡,欲界又「盡滅」。

「苦」是說初禪天,初禪天離苦,離欲界的苦;欲界的苦一盡,則初禪天亦

「滅」。

 

 

或極樂滅或極捨滅。

「極樂」是二禪。初禪尚有憂懸,二禪是樂,樂極二禪天又「滅」。「極

捨」是三禪,三禪苦樂俱捨,捨至極三禪天又「滅」。

如是循環窮盡七際。

三界輪迴之中有個「七際」,始終都滅:第一身滅,第二欲盡滅,第三苦盡

滅,第四樂極滅,第五極捨滅,再加色界、無色界,總之它「盡」了肯定要滅。

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若「現前銷滅」之後再不恢復,所謂過去不可得,便是「滅已無復」。這

「計度」「死後」唯有「斷滅」,死了甚麼也沒有,便「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1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這是名為「第九」種「外道」的「心顛倒論」。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

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彼幽清常擾動元」即是行蘊。「後」即死後,死後還有一個「有」,「於

後後有而生計度者」,「是人」認為自己已得涅槃,便「墜入」「五」種「涅槃

論」。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欲界」是指六欲天。這人說六欲天轉生死、依涅槃,就說那是「正」當的

「轉依」;六欲天的忉利天有光明,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亦

 

 

有光明,他「觀見圓明」,「生愛慕故」,就說生天是涅槃了。

或以初禪性無憂故。

這人再用定功,見六欲天不及初禪,「初禪」名離生喜樂地嘛,離了欲界的

憂,生禪定之喜,他便認為初禪天才是涅槃正轉依,「性無憂故」。

或以二禪心無苦故。

他再修行用功,覺得初禪不及「二禪」,又認它為正轉依。人家問他為甚

麼?他說初禪雖離憂懸之苦,二禪「心無苦故」,所謂定生喜樂地,又稱二禪為

涅槃。

或以三禪極悅隨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1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他再用功,見到三禪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極悅隨故」,又說

「三禪」是涅槃,說它才是正轉依。

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

後來他用功見到「四禪」,又認為那是涅槃。人家問他,他說四禪天叫做

捨念清淨地,苦也捨,樂也捨,「苦樂二亡」,淨福勝生,當然「不受輪迴」的

「生滅性」。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

六欲天、四禪天都是有漏,這人「迷」於有漏,將「有漏天作無為解」,便

說以上「五處」是「安隱」的涅槃,「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

 

 

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其實這種「外道」在「五陰中」只是見到欲界天和四禪天,他卻認為是

「五」個天都是「涅槃」,這個便是「心顛倒論」。他是外道就不怪他嘛。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

此乃楞嚴經行陰十魔之結詞。

行陰人人都見,山河大地有行陰,是為成住壞空;我們的色身有行陰,那是

生老病死苦;我們的心也有行陰,那就是生住異滅;身、心、世界都是行陰之所

成就,都是行陰之所變化。

行陰屬業,善業故有天、人、阿修羅的果報,惡業就有地獄、餓鬼、畜生

果報,所謂從業所感,由業受報,便是這個行陰。行陰一滅,六道都沒有了,

陰一空就無眾生,唯有識陰,識陰就不是說眾生,而是說命根。識陰是不會作業

的,無善業就沒有天、人的果報,無惡業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的眾生,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1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古往今來,完全是行陰造成這個世界。

我們做人之所以個個不同,壽夭窮通,人人有別,全賴業力各人不同,今

世的果報便有不同。我們今日出家做和尚,就是前世種落出家的種子,所以年紀

青青、十來歲自然種子起現行,他便跑去做和尚!各有前因莫羨人,這個就是

行陰。

讓我們來消消文。

阿難,用「禪那」降伏行陰,降不到有時也會心魔作業,起十種「狂解」,

墮落外道。其實外道有九十六種,這裡且以十種包含他們。外道修行已經離魔,

所以他們亦有些好處,能離欲則不招魔,只是他們知見不正,是正解則不名外道

啦!外道都是心外取法,心外求理,其理非正,從理起解,故名「狂解」。

為甚麼會有十種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行陰」是陰,「用心」

我們用禪那的心,照行陰的陰,單單是陰就是眾生,單單是心就是禪定,禪定

陰「相交」,邪正相交,邪念勝過正念,就「現」有十種外道的邪「悟」。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

 

 

眾生「頑」固「迷」執到不得了,皆由他前世的品性帶來。他「自」己又

「不」「忖量」一下,他多生多世只是個凡夫!人人都有個品性嘛,前世若他是

猴子,其品性便歡喜動;前世是個惡人,其品性就剛強了。

逢此現前以迷為解。

這人在行陰那裡用功,剝了一層又一層,修到行陰「現前」,顯露聖境,他

把有漏之「迷」情,作無為之聖「解」,皆由他的品性。沒有過去的習氣品性,

是不會將迷作解的。

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以迷為解,當然是以邪為正,迷有漏天作無為解都不要緊,他就是病在說自

己證了聖果!你看,外道個個都說自己成了佛、做了菩薩、證了阿羅漢果,這就

是「自言登聖」。如果他們不是這樣說,也許沒有人會相信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2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證聖果說自己證了聖果,便「成」「大妄語」。你

的知見不對,就自誤誤人,人家個個跟你學、跟你跑嘛,個個都以邪為正,以迷

為解,你便害了許多人。你妄就一切都妄,一切妄皆由你的妄而起,你說你這個

妄語的罪多麼大!所以說話要小心,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不可以隨便

講話的;說話講得好能令國家太平,說話講得壞,全個國家都被你攪垮了!這人

「大妄語成」,故「墮無間獄」,受無間苦。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所講的都是如證而說,不會騙人,所以

難,你們必須將如來今日講的一番話,於佛滅度之後「傳示末法」的眾生

 

遍令眾生覺了斯義。

「眾生」修行的時候,肯定要在定中空五陰,眾生破了色、受、想陰,空到

 

 

這個行陰時,你們就要「遍令」他們「覺了」這十種邪解,切莫起這些不正的知

見,否則便會有十種外道。

無令心魔自起深

 

外道是從那裡來?別人用功時沒有,你用功卻有?皆由你的「心」有

「魔」!想陰不同,想陰向外馳求,故招外魔;行陰是自己本身的生滅,唯招心

魔。外魔以欲壞定,心魔卻不是外魔,而是妄想,自己知見不正,就是心魔。知

見正你便沒有魔,有云「只貴子眼正,不說子行

」,不論你行履如何,只要你

眼正就成,修行最緊要正知正見,否則便墮落天魔外道。

「心魔」是知見不正,心不正便會有魔,不止一個魔,種種毛病都來呀!有

時執有,有時執無,執起來連因果都不講,所謂一歪百邪生,知見一歪,罪你就

作,你都修點善吧,你又不修善,你不修善也不要造罪,你卻造罪!所以修行

 

 

景德傳燈錄 卷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2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最緊要知見正,然後好用功;知見不正而自己造罪,便種地獄的因,像這人未得

謂得,未證謂證,墮無間獄,就是「自起深

 

」了。

保持覆護銷息邪見。

阿難你們要以如來所說,覆「護」修三摩地的人,「保持」其禪定,「銷」

除「息」滅其行陰中十種邪知「邪見」。

心外取法屬於「邪見」,人家金剛經講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卻

相取相,把它當是真的,這個就是邪見。不但惡的相不可以取,好的相也不可

著,凡情聖解要兩亡,怎可以著相?縱許觀音菩薩在你眼前,你只可以恭敬,

能夠取!觀音菩薩人人有份,又不是你的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

這人的邪見銷除,正見現前,其心就開,既得到「真」「覺」實「義」,以

 

 

此實義修行,「於無上道」就不會跑錯邪魔外道、小乘等「枝岐」橫丫路,而直

向「無上」菩提。

勿令心祈得少為足。

知見正的人的心不會祈急,不會急功近利的!急功近利的人得少為足,你貪

快速頂好做阿羅漢,不需要成佛;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時間長嘛,要度眾

生成佛,時間一定是久的了。

所以阿難你們切莫「祈」「心」急功近利,「得少為足」,墮落做小乘的阿

羅漢。

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不做阿羅漢,若你能破行蘊,再破識蘊,五蘊空時就以這個不生滅的心,

求常住的佛果,為一切眾生作修行眼目,指示人家的正路,就是「作大覺王」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2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清淨標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

墮裂。

這「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了。修行不要著相,剝了一層又一層、

一層又一層,每層的境都不同!行陰一層層,剝到盡為止,像上樓梯走到頂嘛;

你不造上來十種邪解,不墮落十種外道,肯定會破行陰。

行蘊以遷流為義,「世間」一切萬物的「性」不離生滅,諸行無常是寂

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的生滅法是說世界,不論山河大地、男女

幼的身體、貪瞋癡的心都是生滅,你看,世界變化無窮,前十年和後十年不同

國家有國家的變,世界有世界的變,種族有種族的變,人類有人類的變,變遷

是行陰

 

行陰「幽清擾動」,「幽」即微細也,行陰是自體本身微細的生滅,它不

是從外而來,故名為「清」。世界萬物的性是變遷的,這是枝末的行蘊,根本的

 

 

行蘊則是十二類眾生的「同分生機」。行陰是我們所共有,這是同分業,不是別

業,別業則各人各有不同。

大家同業是個「生機」,生機是我們生命的機,這個眾同分的生機,簡單說

是「生」、「死」兩個字,詳細的說是生老病死苦,再詳細的說是生住異滅,再

詳細的就是念念都遷移,你識得這個生機便可以破行陰。生從何來你不知,所以

你沒辦法破這個生,死從何去你不明,你便沒法了這個死,生死就是行陰。

生死有一個機,生滅的機是佛法哩,古人云:「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

」,我們只生一日都是好的,能解生滅的機,生死便

解。機是動機、機關,按一按它就有生滅,再按它生滅就滅,這個眾同分生滅的

機就是行陰。

行陰有生滅我們見到了,頭髮怎樣長、血脈怎樣流通,這個生滅自己是知道

了。我們用功修行,行陰滅時都不知道是怎樣滅的,倏然就不見了,所以修行用

功是倏然大悟,不知不覺就開悟;生滅一滅寂滅現前,整個行陰「倏然墮裂」

 

0

 

付法藏因緣傳 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27

 

 

 

32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識陰就現前。

沈細綱紐。

識陰是我們六根之源,故名為「綱」,它是解六結之根,是生死的「紐」,

屬無明故名為「沈」,小乘人所不明白,就名之「細」。所以「沈細綱紐」是說

我們不生不滅的識陰,這個不生不滅是生滅的根本,最不容易見。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

不生不滅的識陰又名數取處。人死後一定要到一個地方投胎,不是到這裡便

是到那裡,肯定是要投胎的,所以識陰又叫做數取處。「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

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

」,來投胎的中陰身就是識陰了,所謂「

 

 

見卷二 

 

 

後來先作主翁」,來第一的就是識蘊,亦云「補特伽羅」。

從因感果,依緣受報,善惡業必有果報,我們隨業受報,便名「酬業」。

「深脈」是說命根不斷,命根是識蘊酬十二類的業,所以命根是我們的識蘊,不

是行蘊,亦不是眾生;眾生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命根卻只

有一個。

「酬業深脈」是誰作主宰呢?就是識陰作主宰;我們八識田中有善、惡的種

子,識陰看看那個先熟,那個便先受果報,惡種子先熟便先受惡的果報,善種子

後熟則後來才受善的果報,所以有人前半世是苦,後半世是樂,因為他的惡種子

先熟,善種子跟著就來。好像我們在大嶼山種木瓜,也要看看那個木瓜先熟才摘

那個,生的就過幾日再摘好了!

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

由因感果,由緣受報,必定要靠行陰;現在行陰滅了,因不能感果,緣亦不

能受報,無行無業便無感,「感應懸絕」,因果已經謝絕了,只有識陰這個含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2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識,含藏無量劫來善、惡的種子。雖則定業不可轉,加以三昧力亦可以轉,所以

我們懺悔,就是懺悔八識田中無始劫來有漏的惡種子而已!你不懺悔,將來種子

成熟的時候,你便受苦了。

行陰滅,識陰便現出來,待識陰一滅,便見到「涅槃天」。現在的涅槃還有

識陰在,識陰雖然未滅,離涅槃天亦不很遠,很近的,啊差不多了,所以說「將

大明悟」,有個「將」字嘛。

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舉個譬喻。「雞」在三更鳴,五更就是牠最「後」一「鳴」,這時望望「

方已有精色」,有亮色了,像我們小孩子說的東方發亮!眨眨眼便會天亮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

我們「六根」放逸,所馳是六塵之境;現在六根沒有受陰是「虛」,沒有想

 

 

陰是「靜」,更滅了行陰,六根清淨,不奔馳六塵之境,故而「無復馳逸」。

內外湛明入無所入。

「內」是六根,「外」是六塵,六根清淨,六塵也都清淨,境隨心轉!心清

境淨,心濁境便穢,香港的人心裡吵吵鬧鬧,外面也是吵的!心淨菜根都香嘛,

你心不淨外面肯定是吵;所以當行陰一破,內六根清淨,外六塵清淨,內無能入

的六根,外無所入的六塵,「內外湛明」,迥脫根塵,「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

行陰一滅,識陰現前,便能「深」深了「達」「十方」世界「十二種類」

生的「受命元由」。「命」是命根,十二類眾生的命根,「元由」是指業種,

即識陰。阿賴耶識不單單有你本人的命根,它甚麼命根都含藏,豬、狗、牛、羊

的命根又有,地獄、鬼、畜生的命根又有,只是那個種子未成熟而已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3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阿賴耶識除了含藏無量的有漏種子,還有十力、四無所畏等無漏種子,但文

中只是說有漏業種。

觀由執元諸類不召。

行陰未空以前不見識陰,行陰一空,識陰現前,你能丟了阿賴耶識裡的惡

種子,善種子保存下來,有漏種子完全清了,沒有有漏的命根,是云「了即業障

本來空」。所以我們修行若能夠大徹大悟,阿賴耶識一破,十二類眾生都不受果

報,不受胞胎、不做十二類眾生,就是「諸類不召」

 

縱許你這時「觀」到識蘊是受命的「元」「由」,你也不要執著它是本元

地。你「執」其根元,執識蘊是本元的心地,這個地方就錯了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

「十方」世「界」都是在阿賴耶識建立,其中十二類眾生個個「同」以阿賴

 

 

耶識為體,都是同一個識蘊。

精色不沉發現幽祕。

阿賴耶不完全是真,也不完全是妄,所謂「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

」,像上文東方的天有點亮,不再黑了,識陰是不會再沉了,故云「精色不

沉」。

我們的識陰好「幽」好「祕」,行陰未空以前不見識陰,行陰一空就見到

了。哇,這個阿賴耶識是命根的本元地,甚麼命都是從那裡流出來;它有無量的

有漏種子,過去所有業種都是在阿賴耶裡,山河大地也是由阿賴耶識執持,阿賴

耶這個「幽祕」的識陰雖未曾空,現在是「發現」到了。

這時依稀見到自己的佛性,尤如隔羅觀月,不是完全見到,所以「幽祕」是

個形容詞,形容佛性依稀可見

 

 

見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3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識陰破盡,佛性就全體顯露;識陰雖然未破,亦可以見到少分,「此則名為

識陰區宇」,「區」是小屋,「宇」是有四面的牆壁,我們出了行陰的屋子,卻

未出識陰的「區宇」。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

現在是出識陰的區宇啦:沒有行陰,生死則滅,「群」類眾生都不「召

了,為甚麼不召?我們「已獲」眾生「同」一個色精圓明嘛,所以大家都是唯

所造,唯心所變。眾同分的根本,說的就是識陰這個萬物的根本

 

銷磨六門合開成就。

識陰屬體,有體便是有用,識陰的用就是六根;六根又稱為「六門」,眼的

 

 

門見色,耳的門聞聲,鼻的門嗅香,所以阿賴耶識是六根的體,六根之門就是阿

賴耶識的用。

以前六根不會開合,現在我們用禪定的功,阿賴耶識的體一變,其用亦轉,

有時合六根為一根,耳能見色、聞香、嘗味、覺觸、知法,能開一根為六根之

用,沒有六根的界限,是云「銷磨六門」。六根能開能合,可以「合」六為一,

「開」一為六,自在的「成就」,識陰便漸漸破了一半。

見聞通互用清淨。

以前見不能聞,現在見亦能聞,聞亦能嗅,嗅亦能聽,「見聞」沒有

「」,是打「通」了!見與聞

,沒有了界限,眼就能聞聲,亦能知味,

根作六根之用,不染六塵是清淨之用,故云「互用清淨」。你看,觀音菩薩應

是聞世音菩薩才對,他不是用耳聞世音,而是用眼觀世音,用眼觀到聲音便是

根互用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35

 

336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

 

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

破了識陰,六根一清淨,六識、六塵都清淨,自己的「身」體清淨,「心」

清淨,「十方世界」清淨,「如」水晶「.璃」杯一樣,「內外」都光「明」透

「徹」,內是心,外是塵,打成一片,唯有一個光明。

內六根、外六塵是我們的心光,日月星辰、草芥人畜都是我們的心光,你

看,古人悟道有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

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

是空

」,這便是光明遍照世界。我們現在是迷,就沒有光明,一悟山河大地都

是我們的心光,「內外明徹」!這樣五陰中最後的「識陰」就「盡」。

是人則能超越命濁。

 

五燈會元 卷六 

 

 

識陰是命根,修行要斷命根就要破識陰,命根不斷,識陰就不會破。但是人

人都很保重命根,個個都不肯斷它!

古人要你斷命根,未斷之前你就要斷妄想,樣樣都要能夠捨:第一捨六塵,

色陰要捨;第二捨六根,人家要眼你捨眼,人家要耳你送耳朵!第三捨心,要捨

了貪瞋癡愛的心;第四捨生滅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們觀世界是幻化的,所

謂「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這樣便是捨行陰。行陰捨了,

還有命根這個識陰,有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

步,十方世界現全

」,你生死的命根斷了,十方世界都是你的,捨小我就證到

大我,所謂天下為公,這個便是大我,所以你肯斷命根就可以了,「是人則能超

越命濁」。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

 

無門關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3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若「觀」識陰之「所由」來,識陰是甚麼?就是一念無明不覺,迷了真如,

真妄和合,它是有名無實的!眾生只是假名,沒有一個實體,但有其名而已,故

名「罔象」、「虛無」。

迷真起妄,真妄和合就有業識,業識便是識陰。業識的見分是行陰,業識的

相分則是我們的想陰、受陰和色陰。所以五個陰都是「顛倒妄想以為其本」,色

陰是堅固妄想,受陰是虛明妄想,想陰是融通妄想,行陰是幽隱妄想,識陰則是

罔象虛無妄想。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

現在來破識陰了。我們用禪定力「窮諸行空」,行陰空了,識陰就露出來

前四陰屬用,識陰屬體,從體起用是色、受、想、行四個陰,徹用歸體,就只

一個識陰。所以「於識」返本「還元」,便是說我們的識陰

 

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的「生滅」一「滅」,生滅息落去,還歸寂滅,如波浪一息,波停就是

水!波有生滅,水卻沒有生滅,從水起波就有生滅,波停即水就無生滅,水無生

滅就不叫生滅,而名「寂滅」。

識陰是寂滅,生滅滅已,就是寂滅;皆由你修行用功未「妙」未「圓」,所

以寂滅未曾現前,這中間便叫做「精妙未圓」。假如精妙是圓,寂滅現前,識陰

就空。

能令己身根隔合開。

行陰的生滅空了,識陰的寂滅雖未現前,亦「能令」你「身」體「根隔

開」。六根以前有隔礙,眼不能聞,耳不能見,鼻不能嘗,舌不能觸,身根便

相隔;現在你用功,令識陰漸漸減少,合六為一,開一為六,合六塵為一根,

一根見六塵,不需六根緣塵,開一根就能為六根之用,它又開又合,就是「根

合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39

 

34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泯能入圓元。

識陰將近破,不但六根能開能合,亦見「十方諸類」十二類眾生種子的根

本,「通」為一個「覺」性。在身為覺,在意為知,這個「覺知」性以前被四大

分開,現在四大空了,見聞覺知便打成一片,不會分開,不要分家,大家合為一

家吧!「覺知通泯」就「能入」萬法根本之「元」,萬法根本之元就是識陰。

若於所歸立真常因。

萬法是唯識所變嘛!這人見萬法歸回識陰,便認為識陰是真是常,就「立真

常」的「因」。其實識陰是一念無明而有,何曾是真是常?「真非真恐迷,我常

不開

」,識陰一半真、一半妄,說它完全是真便不對了

 

 

見卷五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

你的識陰未破,你見萬法歸識就「生」殊「勝」的悟「解」,這個知見便是

錯的。修行不走錯路,知見正一直便會到家;知見不正,便走橫丫路了!人家家

中的父母等他,怎麼等來等去他都未回來?皆由他知見不正,走錯了路,「是人

則墮因所因執」,識陰是能因,一切法是識因所生,則為所因。

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

「娑毗迦羅」是過去一個叫做黃髮的仙人,他修行用功能見八萬劫內的

情,他就立出二十四個諦,最後一個神我是能受用,前二十三個是所受用。八

劫以前他見不到,他便名之「冥諦」,一切法都是從那裡流出來,所以冥諦是

生,二十四諦是所生

 

現在你說你能生一切法嘛,便等如「娑毗迦羅」「所歸」的「冥諦」了,你

就「成其伴侶」。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4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你將識陰作為菩提,便是「迷」了無上「菩提」之理,你的正「知」正

「見」就「亡失」了!所以金剛經說,一切人都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

若明白菩提的理,從理起智,你就是正知正見,知見正修行就正,將來得果也是

正。無行就無果嘛!果正是由知見正,知見正皆由菩提的理正。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

迷菩提之理,亡失正知正見,這是「第一」個外道,「立所得心」。誰不想

返家?但在返家時歸無所得;得個甚麼?還不是我們這個苦惱的舊大甕!你跑到

外邊做生意就是有所得!返家是無所得,果沒有能歸所歸;有能歸、有所歸,你

這個就不是真果。心經云:「無智亦無得」,無能得的心,無所得的果,就是真

得;你有能得的心,你那個就是妄心,是有得,所得的果就是妄果。

返家無能得的心,亦無所得的家,本來的家鄉,有甚麼可得呢?這人卻「立

 

 

有所得」心,有個「所歸」的「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圓通」不生滅是我們修行的因心,「涅槃」是講常住,則是我們的果德。

這人既「違」了「圓通」的因心,「背涅槃城」,背了涅槃常住的果,他就做了

「外道」的「種」。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

行陰是生滅,現在這個「善男子窮諸行空」,其行陰空了,生滅滅了,故

「已滅生滅」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4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識陰滅了就是寂滅,但這人的識陰「精妙未」得「圓」融,識陰未空,所以

寂滅未曾現前。

若於所歸覽為自體。

識陰將空而未空,必定有境,修行一定會有境的,到了一個地方是一個境,

況且歸家的路有五百由旬,怎麼沒有境哩?

「所歸」是講一切法歸返識陰。一切法是識陰所變,所謂唯識所變,便歸返

識陰;這人卻「覽」識陰「為」他「自」己的本「體」,是他作如是觀。

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

識陰既是自己的本體,他便認為「盡虛空」「十二類」「眾生」都是從他的

識陰那處「流出」來。上來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這裡識陰則流出無量眾生。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

「是人」取境生「解」,啊這個境界最殊「勝」了,我能生一切眾生,一切

眾生卻不能生我!他就「墮能非能執」,起了這個執,執即見也,亦即解也。

 

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

色究竟天有個「摩醯首羅」天王,他有三隻眼、六隻手臂,騎白牛,執白

拂,他在大千世界遊行,說所有眾生都是從他而生,印度的婆羅門教便說剎利王

種是從他的頭而生,婆羅門是從其口所生,農夫是從腳所生,所以一定是做奴

隸!文中這種人就像「摩醯首羅」了,故說「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

這人「迷佛菩提」之理,「亡失知見」之知,「立能為心」,說一切眾生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45

 

346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是由他所生,所以有些宗教說萬物是由他所造!這便等如由識所變了,與上來的

摩醯首羅天王一樣道理。

一切福由天所賜,所以有很多人供天,天的福大嘛,你供養他就令你得福,

的確不錯;你供養他便是行善,供天的人肯定是在行善,行善得福嘛。若你供養

他但你作惡,我不擔保你得福,若你供養他而你行善,你肯

定得福。所以有一些

宗教說,你相信他他便會賜福給你,便是「成能事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違」背「圓通」不生滅之理,「背涅槃」常住之果,便「生大慢天」,這

是說摩醯首羅天,佛教又稱之為大我慢天。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說,他「從初現

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

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

。」佛未到人間,先到摩醯首羅天說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卷下 

 

 

受化經,就是度這個大自在天王。所以若人說自己能生一切眾生,就是「遍圓」

的「種」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空」了,識陰未破,皆由「精妙未圓」;「寂滅」未現前,識陰

便是未空。

若於所歸有所歸依。

這人溯本追源,見萬法識陰所變,山河大地、我們的身心也是阿賴耶識所

現,萬法始終「歸」回識陰,識陰是云「所歸依」

 

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47

 

34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他便有「疑」,「自」己六根的「身」體是阿賴耶所執持,第六的識「心」

也是「從」阿賴耶那處「流出來」,阿賴耶的見分是六根的性,阿賴耶的相分則

是「十方虛空」,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

」,同是虛空,

異是山河大地,身心、虛空和世界都是阿賴耶識所建立,「咸其生起」。

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他便「於」識陰這個「所宣流地」「作」為「真」的、「常」住的「身」,

說它是「無生滅」。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

 

阿賴耶識有微細的「生滅」,否則我們無始劫來善、惡的種子怎.成熟呢

 

見卷四 

 

 

種子要變生才能成熟,種子變生成熟就是阿賴耶的作用,這人卻「早計常住」。

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

他「既」不認識無生,「亦迷生滅」,生滅、不生滅都迷了,就「安住」這

個「沈迷」。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

他「墮」甚麼?他說阿賴耶識是常,虛空、世界、身、心則是無常,這個便

是「常非常執」。

計自在天成其伴侶。

欲界頂有個他化樂天,又有譯作他化自在天,那裡計一切欲而得大自在,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4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云「計自在天」。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

城生倒圓種。

這人「立因依」的「心」,依阿賴耶識為心,生自在天,便以為那是常住

所以天人個個都以為自己不會死!你看,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定

五百歲;忉利天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定壽一千歲;夜摩天以人間二百歲為一

夜,定壽二千歲;兜率陀天以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四千歲;化自在天以

間八百歲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則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一晝夜,

壽一萬六千歲!這人現在亦認為自己長壽得很,「成妄計果」,便「生」顛「

圓」常之「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滅了,但識陰未破,所以「寂滅」未曾現前,皆由功用「未」得「精

妙」「圓」。

若於所知知遍圓故。

這善男子用禪定觀一觀,就知道阿賴耶識包含萬物,萬物都是唯識所變,唯

心所造。阿賴耶有知覺嘛,萬物當然也有知覺,此「知」周「遍」「圓」滿,有

一物沒有知覺也不名遍圓。

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

他「因知」就「立」出見「解」,立出一個執了,他執甚麼?他說「十

草木皆稱有情」:阿賴耶識有覺,十方草木也有覺,有覺就不稱無情,而名「

情」,「與」我們「人」「無異」,沒有甚麼差別的!人是阿賴耶識所變,十方

草木也是阿賴耶識所變,這樣當然是平等啦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5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

「草木」可以做「人」,所謂人死無德,與草木同枯,所以「人死還成十方

草樹」,有情無情、動物植物都「遍」有「知」覺,不必揀「擇」了。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

萬物無知,他卻妄執為知,這個就是「知無知執」。

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

「婆吒」是個外道,此云避去,他年少看牛時被毗舍離王打他,他跑去對父

母訴冤,父母叫他避了他吧,便把其名改為避去。「霰尼」此云有軍,這個都是

外道。

人有生命亦有生氣,是名有情;草木有生氣而無生命,所以草木不會有苦,

 

 

稱為無情。這人卻說一切有情、無情都有知覺,學我們佛教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

智,但那是將來在成佛時才講的,那時不是阿賴耶識嘛,成佛以前由阿賴耶識作

主,有情、無情就分開。這人「執一切覺」,便「成」外道的「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

這人「迷佛菩提」的心,「失」正「見」之「知」,他「計」圓滿一切都有

「知」覺,用這個為「心」,他不說有情有覺、無情無覺,卻說有情、無情都是

有覺,不止有情成佛,無情也成佛,他就「成」了一個「虛謬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他「違遠」了「圓通」的因,「背」了「涅槃城」的果,其知見不正當,

便

稱為「倒知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5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人的行陰空了,寂滅未曾現前,皆由功用「精妙未圓」。

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

他用禪定空識陰,識陰將空而未空,就露出這個禪境:這時不必用耳,用

眼亦聞聲音,亦知道是甚麼香,不需用鼻子的!這就是「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

順」,得到六根互用隨順。

便於圓化一切發生。

眼能聞聲,一切「圓」融,一切既由阿賴耶識那處發生,一切便有阿賴耶

識的德,欲見阿賴耶識,不如從一切那處用功。捨心取物,這個便是唯物論!物

是阿賴耶識,心也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個見分,便屬於心,阿賴耶識有個相

 

 

分,便是屬物;心與物都是阿賴耶識,這人就說「一切」都能夠「發生」。

求火光明樂水清淨。

你看,「火」有「光明」啊,我們想見阿賴耶識,不如向火來「求」好了,

這人便學火的光明。又,水能夠洗,它不清淨便不能令物清淨,水的確清淨,有

些人便「樂水清淨」。

愛風周流觀塵成就。

風不會偏,不會吹你不吹我!家家戶戶都有,所以人建屋必定向南面開窗

希望南風吹進來嘛,是云「愛風周流」。「塵」屬地大,地大能生萬物,一切

穀、瓜菜都是從地所生,所以說它能「成就」萬物

 

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5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各」人就來「崇事」了。外道有的事火、有的事水、又有觀塵外道,多到

了不得,他們都以「群塵」「發」為自己「本」來悟道的「因」。一切塵若能發

悟道之因,那樣見到阿賴耶識便會證果,證「立」「常住」的「解」。

是人則墮生無生執。

阿賴耶識能生萬物,萬物不能生阿賴耶,「是人」便「墮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并婆羅門。

這裡說的是優留婆羅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他們有一千個徒眾,還有

其他事火「婆羅門」,各種外道很多。

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

 

 

他們「勤」這個「心」,「役」這個「身」體,「事火崇水」,希望能進入

阿賴耶,斷了自己的命根,就是「出生死」了。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

冀果。

這就是唯物了;他們迷了自己的心,事火、事水的修因,希望得了生死常住

的「果」,他們從物那處用功,便是「妄」的!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我們想成佛的因心是圓、通、常三種真實,將來證果是證大般涅槃;這

「違」了「圓通」的因心,如何得「涅槃」之「城」?捨心求物,著了物、偏

物,便是「顛倒」的「化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5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空」了,沒有了「生滅」,但識陰未空,「精妙未圓」,所以

「寂滅」未曾現前。

若於圓明計明中虛。

這人見到阿賴耶識,萬法也都「圓明」,圓融發明萬物。「圓明」是說

陰,萬物從識陰所變,都是虛妄的,變山河、山河虛妄,變人、人虛妄,變這

心、心又虛妄,草芥人畜樣樣由識所變,樣樣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

便

「計」識陰「中」所發的都是「虛」妄

 

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群化」是說萬物。這人「非」要「滅」群生的變化,只是萬物空哩,

 

 

心空、身空、山河大地空,甚麼都空,萬物一滅,他便以這個「永滅」為自己

「所」依止,「歸依」那個空。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

「無歸」是萬物空了;是有都還有所歸,萬物空有何所歸?「是人」則

「歸」這個「無歸」的「執」。

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

「無想天」的「舜若多」是虛空之神,現在就「成」了這人的「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

城生斷滅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5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圓」滿、識「虛」、心「無」,這人以虛無心為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全都空了它,這樣來求識空身亡、心空識亡的「果」。他說死後斷滅,故「生斷

滅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善男子」五陰中色、受、想、行都空了,「行」陰「空」便無「生

滅」;已滅生滅,但「寂滅」未曾現前,為甚麼呢?皆由他修行用功的「精妙」

未「圓」滿!若果寂滅現前,識陰就空。

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

這人寂滅未現前,識陰未空,他見萬法有生滅,阿賴耶識卻「圓」滿「常」

住,便說萬法皆從那處流出來。他以為阿賴耶圓滿常住,從阿賴耶流出的身體

亦應該常住,若有辦法堅「固」這個「身」體,學阿賴耶一樣的色「精」妙

 

 

「圓」、一樣的「常」住就好了,它便永遠「不」會「傾」斜遷「逝」。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

色身始終有限量,不應該貪,色身有生有死,這是天經地義的理。你想無

死?可以,你不生吧!你不生便沒有死;有生必定有死,有始便是有終,有本就

有末,有來就有去,禮尚往來嘛,你想人家不送東西給你,你就不要送東西給

人。「是人」卻「貪」長壽,不該貪而貪,便「墮」「貪非貪執」。

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

有沒有那種外道?有,法華經裡便有「阿斯陀」這個長命仙。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6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你「迷」了「菩提」之理,「亡」了「知見」之正,我問你怎樣修!悟菩提

之理,起諸正知正見,然後才可以修嘛。

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這是「第七」種外道,他們執著「命」根的本「元」,「立」此堅「固」命

根不死的「妄因」,「趣」「長」生塵「勞」之「果」。

其實長生有甚麼好?還受不夠嗎?不就在這個世界受多點塵勞煩惱!我們捱

苦捱了幾十年,你還貪長壽,豈不是再捱多些苦?像你叫窮人多生十年,他就是

要苦多十年啦。

這人「違」背了「圓通」的因,這個又不是「涅槃」的果,他就「生」外

虛「妄」延「長」之種,希望壽命長一些。長來長去都是要死的,所以延長是

個妄,故「生妄延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這人行陰滅了,但「寂滅」「未」曾現前。

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

他「觀」到「命」根「互通」。甚麼叫做命根?我們的命根一定有暖氣、有

氣色、有了別的識,暖、色、識三法和合,就名命根,命根就是阿賴耶。有命根

必定有身,有身就會有命根;命根屬心,命根與色身身心「互通」,有心有色,

有命便有享受了,這人以為自己年紀老,死了便沒有得享,不如別要死得那麼

快!他貪著這個世界,就想保「留」六塵「塵勞」之境,「恐其銷盡」。

識陰空了就沒有命根,沒有塵勞享受了,所以很多人想享五欲之樂,的確是

要入生死,涅槃性海是沒有五欲讓他享的!不過那裡有常、樂、我、淨四德,不

需要世間塵勞之樂。

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6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阿賴耶識能變一切法,唯識所變嘛,這人就在「此際」變個「蓮華宮」,這

個宮殿漂

亮到了不得;又由識陰那處「化」出很多很多金、銀、琉璃、車渠、瑪

瑙等「七珍」。

多增寶媛。縱恣其心。

「寶媛」是美女,他化了一個也未夠,要有十個、百個、千個!他化出這麼

「多」美女就「縱恣其心」,盡量來享受啦。

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

他稱這個為最「勝」的見「解」!世界上真有那種人哩,七寶、寶媛、蓮花

宮都是假的,五欲是假,「是人」卻當它為真,便墮落「真無真執」。

迦羅成其伴侶。

 

 

「吒

 

」是魔王的名字,此云繫縛,繫縛生死,「迦羅」也是魔王,能成就

五欲,他們現在皆「成」這人的「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

是人「迷」了「菩提」的心,「失」了正「知」正「見」,他的「思」

「邪」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他不思,只思個人五欲的享受,故「立」七寶、

美女、蓮花宮等「塵」勞之「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他將來生到那裡?「生」第六「天」,那是魔王的宮殿,他是「魔種」!

便

生到魔王的種子去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6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命」是命根,我們的阿賴耶識就是命根。這人在自己的命根中「分別

」:「明」即分別,甚麼叫做精?甚麼叫

?善的命根是精,苦的命根則

。

疏決真偽因果相酬。

那個命根是「真」?那個是「偽」?這人就知道了,有漏法的命根是虛偽,

那是世間的命根;無漏法的命根就是真,這是出世間的命根。有漏因結有漏果,

無漏因結無漏果,世間因結世間果,出世間因結出世間果,他就弄出這些「因

果」來「相酬」。

唯求感應背清淨道。

這人希望惡因惡果消滅,善因善果成就,世間的因果消滅,感應成就出世

的因果,由因感應果嘛,因屬感,果屬應,這樣的「唯求感應」。誰不知出世間

因果只是對世間因果而說,沒有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亦無!所以對世間來講出

 

 

世,出世亦不清淨;沒有世間,出世間的因果也是要空。

這人卻不然,他捨世間因果以求出世間因果,便是「背」了「清淨道」。世

間因果空,出世間因果空,就不會背清淨道。

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

這人在阿賴耶識之中見到三苦、八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他「見」到世間的「苦」從那裡來?是從煩惱的集諦來;斷了貪、瞋、癡、慢、

疑,斷了身、見、邪、戒、取,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是云「斷集」。他在阿

賴耶識「證」到無生死的地方,無苦的地方就名為「滅」,看,阿賴耶識亦有無

苦的地方。想得無苦的地方,就必定要「修道」,修出世間戒定慧之道。

「見苦斷集」是世間的因果,「證滅修道」是出世間的因果,因為阿賴耶

具有兩種種子,一是有漏種子,一是無漏種子,有漏種子是世間因果,無漏種

是出世間因果,所以阿賴耶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半真半妄,一半真是真如,一

半妄則是無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67

 

36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居滅以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

這人「滅」了苦就「休」息了,只做羅漢,「定性聲聞」,再「不」肯捨化

城、趣寶所,不肯「前進」。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

皆由他未聞佛法;若他讀過法華經就好了,此是化城而已,不是寶所,「汝

等去來寶處在

」,你們跟我走吧,滅了化城便到寶所。所謂「佛種從緣起,是

故說一

」,沒有大乘聞法的慧就去修行,這種便是「無聞僧」。二乘的涅槃只

是化城,不是真的,他卻當那是真的,非真說真,這個便是增上慢了!故說「增

上慢者成其伴侶」。

 

0

 

妙法蓮華經 卷三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蓮華經 卷一 方便品第二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

他未明白「菩提」的理,知見不正,是云「亡失知見」。他在識陰之中

「圓」求「精應」因果的「心」,便「趣」向「寂」滅涅槃偏空之「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圓通」的道理「違」背了,「涅槃」果的「城」也違「背」了,小乘人住

在涅槃裡,便被大乘的維摩居士訶斥為焦芽敗種,永無成佛之期,就是說他們著

了空,是「纏空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行」陰「空」了,「生滅」「滅」了,但是識陰未空,所以「精妙未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6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

萬法唯識所變,三界唯心所造,說到心,三界便是在內,說到識,萬法在

內,所以「圓融」是指阿賴耶。識陰造萬物,但它不是萬物,故而「清淨」;

識覺萬物,它又不是萬物,故名「覺明」。這人就「發」心「研」究,希望得

「圓」「覺明」的「清淨」。

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

既滅無明,得到清淨的覺明,這人「立」了這個「涅槃」,便不向「前」

再「進」,變了「定性」,不是不定性!「辟支」此云獨覺,所謂出無佛世,

宿孤峰,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他是悟萬物變化之理而斷自己的無明;無

滅,覺明現前,他只靠自己的力,不是別人教他的,所以稱為獨覺

 

「緣覺」是出有佛世,他聞了佛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

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憂悲

 

 

苦惱,他就依這十二因緣修行。等到無明滅,一切都滅了,阿賴耶識的覺明便

現前。

不迴心者。成其伴侶。

這人的阿賴耶識未曾破,於阿賴耶識來修,他又不迴小向大,「不迴心」的

小乘就「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辟支佛「迷」了成佛「菩提」之妙理,「亡失」正「知」正「見」的般若

無般若如何修萬行?無菩提之理,如何從理建立萬行?這人兩樣都迷了。

 

是名第十圓覺泯心。成湛明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7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識陰一切法都能「圓覺」,與自己的「心」「泯」合。阿賴耶識一半是無明,

一半是真如,這辟支佛除了無明,其體湛滅不動,得大光明,便「成湛明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

但是其識陰未空!辟支佛是在識陰之內,他的果是識陰,他修的因都是識

陰,便「違」了圓、通、常三種真實。觀音菩薩的耳根才名圓、通、常;這人的

識陰未破,所以說他「違遠圓通」的因心,「背」了「涅槃」常住的果德。

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他破了無明便得「覺圓明」,若他度眾生,就是大乘的圓種;他卻不度眾

生!故生小乘「不化」的「圓種」。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

 

 

「如是十種」都是行者在「禪那」靜慮研究識陰,阿賴耶識未破,在「中

途」所「成」的「狂」解。

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

皆由他「依」他過去的「迷」情,宿習「惑」氣,色、受、想、行四個陰

破了,阿賴耶識破了一半就認為滿足,又說自己證了阿羅漢果,證了辟支佛果,

「生滿足證」。

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由禪那的「心」觀「識陰」,又由識陰養那個心;識陰是常圓明,便生

常明圓的心,由常明圓的心,又觀到常明圓的識。大家都是這樣的,善心觀到

理,由善理便生你的善心,由善心則見到善境;惡境生惡心,惡心則觀惡境,如

是陰與心「交互」,「故生」上來十種「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7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

「眾生」「頑」執「迷」故,「自」己又「不」去「忖量」一下,我們只是

個凡夫。

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

以上都是好境界「現前」嘛!人人就「各以」前世「所愛」,有的歡喜定

有的歡喜靜,有的歡喜動,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的好名,有的好色,

的歡喜食!自己過去的「習氣」「迷」了自己的「心」,便得少為足,「而自

息」,滿足了

 

將為畢竟所歸寧地。

他們就「將」識陰認「為」自己的「所歸寧地」。識陰不是我們的安心立命

 

 

處嘛,我們不要認賊為子,認驢作馬,這樣全是錯的!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

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

」,就是說這個識陰。

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說「自」己證到「無上菩提」,就「成」「大妄語」。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

大妄語不但自己害自己,而且害了一切人!所以我們講話要小心,你講一句

不好的話,人家聽了依著做,便誤了他的前途,你說你的罪多.大哩。大妄語自

誤誤人,當「外道邪魔」「所感」的「業」報享盡,這人大妄語的罪就令他「墮

無間獄」。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7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識陰只有「聲聞」、「緣覺」兩個位,他們的識陰未空,又定性在「聲聞緣

覺」,「不成增進」,便永遠不能迴小向大。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

阿難你們要「存」個「心」執持佛法,「秉如來」所說之「道」。

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

五陰之中有五十種陰魔,皆能壞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你們要「將此法門」於

佛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

無令見魔自作沈

 

 

「見魔」就是十番顯見的見了,這個是我見,亦即阿賴耶識的見分。十番顯

見叫做帶妄之見,不是純真之見,後來最後一個才是純真的見:「見見之時見非

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

」,那時就不稱為見。著了見便有種種見解,故名「見

魔」,你們要「無令見魔自作沈」,墮落外道。

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阿難,你要對那些行者說說,以「保綏」其禪定,「哀救」他們,「消息」

其五十種陰魔的「邪緣」。邪緣滅、魔障除五陰就空,他們的「佛知」佛「見」

現前,便見諸法實相。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

滅」,這個便是佛知佛見。

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見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7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若人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從」聞法的道理「成就」,從聞起修,

便「不」會半途「遭」逢邪魔外道的「岐路」。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

此乃楞嚴經破五陰見性之文。

楞嚴經是說性定,自性的定,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性定不單是成佛在

果上才有,在因中亦有;自性的定能破五陰,破五陰便見自性的定,性定就是首

楞嚴定。梵語首楞嚴,此云一切事究竟堅固,你見了本性以後,全性起修,一切

事都圓滿成就,所以名為究竟堅固。

想得首楞嚴定必定要見性,見性必定要破五陰,破五陰必定要修禪定,修禪

定則必定要離魔障。如果魔障離、禪定得力,五陰破就見性,得首楞嚴定,所以

禪那是見性的法門。不修禪那,你的五陰不會空;要空五陰,就一定要修禪那。

禪那稱為靜慮,經云:「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79

長,禪那為寂靜,如彼器中鍠

。」鐘裡有聲音,但你參一下,鐘裡有甚麼聲音?

你說給我聽聽?你參出鐘裡的聲音到底是高山流水的聲音?還是甚麼聲音?所以

「禪那為寂靜,如彼器中鍠」,修禪那便空五陰。

以禪那的法門空五陰,不是釋迦牟尼佛獨有,過去「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也

曾是眾生,他們也是以此法門修行,用這個禪那的心,令五陰都開。五陰不破,

怎樣見自己的本性?佛性就是被五陰所蓋覆嘛,我們以五陰為心,五陰這個心一

開就見諸法的實相,「心開」便見性,「得無上道」。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這是破五陰最後的識陰。識陰又名阿賴耶識,含藏種子,所謂「受薰持種根

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說的就是這個八識心王,也有人稱它為八識心田。

「識陰盡」便見第一月,即是見性。你未破識陰,六根不能互用;識陰破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一 

 

 

38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就見性,全性而起,六根就能「互用」。「現前」是說今世,不用再等到來世;

修淨土的人說:「花開見佛悟無生,九品蓮花為父母」是說來世,但在我們娑婆

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法輪,今世就能夠成功,善財、龍女也是即身成佛嘛。

眼本來見色,這時眼亦可以聞聲;耳本來聞聲,這時耳亦可以見色,眼和耳

都可以互用。觀音菩薩不是用耳聞世間的音聲,他是用眼觀世間的音聲,尋聲救

苦,所以他又名叫大悲觀世音,他老人家就是得到六根互用。

若你以此法門修行,不論出家、在家,你今世「現前諸根」都得到「互

用」。怎麼在家都可以?你看昔日龐居士就是在家修行,他親近石頭禪師,一日

石頭問他日用事的境界如何?他答:「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

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

。」這便是說

出六根互用的境界。皆由識陰破了就見性,那時全性而起,全修在性,在家六根

得到互用,出家諸根當然亦得到互用

 

 

釋氏稽古略 卷三

 

 

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若是六根「互用」,肯定五陰都破盡,體用圓融,萬法皆空;「從」萬法圓

融之「中」,定慧平等,就「能入菩薩金剛乾慧」。這個「入」字是證入,見性

就能證入,先悟後入,所以法華經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是說悟佛知

「金剛」者,鋒利、能斷也,「乾慧」是說煩惱乾了,我們修行先要令自己

的煩惱乾涸,斷這個惑,惑、業、苦嘛,第一個就是惑,惑就是煩惱;見、思、

塵沙、無明的煩惱都要令它乾涸,乾了煩惱,就是「金剛」。沒有金剛的智是不

能斷煩惱的,金剛般若的智就能令煩惱乾涸。

「乾慧」這兩個字,我自己本人來說,讀乾慧都可以,乾者,所謂「天行

健,君子以自強不

」,便屬於乾慧;但還是依古人好了,愛河千尺浪,你能令

愛河乾涸,你老人家就有智慧。煩惱不盡你便是無智慧,所以修行第一個條件就

是要乾煩惱,乾煩惱要悟道哩,你不悟道煩惱不會乾

 

 

 

妙法蓮華經 卷一 方便品第二

 

《周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8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現在文中破五陰,五陰破了則見性,煩惱就乾;斷了煩惱,煩惱乾涸,愛河

乾了苦海也乾,智慧現前,但未曾全性起修,未與如來法流水相接,乾有其慧,

這時所得的智慧就名「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

煩惱盡了,煩惱無盡誓願斷嘛,乾慧屬智,以智照理,斷了煩惱就明心,我

們的本心就現出來。此心「圓」滿、光「明」、「精」純,圓明心裡有甚麼?有

無量功德,你就在這個「圓明精心」中「發化」無量無邊的妙理,見到無量無邊

恒河沙清勝功德。

所謂明心見性,明自本心就是「圓明精心」,見自本性則是「於中發化」,

自性具有無量成佛的功德,方可稱為佛性之性。

如淨

璃內含寶月。

 

 

自性具無量功德,這是個甚麼境界?有個譬喻。「如淨.璃內含寶月」,寶

月是圓,而且有光,在.璃中放出無量光明,.璃又不礙寶月,照遍十方世界

我們的心裡有煩惱,不名淨.璃,只能叫做黑暗的窟!將煩惱洗乾淨是靠定力,

所以楞嚴經說的是定力;煩惱乾了,明心就「如淨.璃」,心裡不但沒有貪瞋

癡,習氣煩惱都洗得乾乾淨淨,所謂一個乾淨的心。難得人有個乾淨的心!在心

中見性,見性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便是「內含寶月」。

淨琉璃內含的月是智慧,發明一切的佛法,由智慧照一切佛法,一切佛法裡

又有智慧,可以講一句,「如淨.璃」屬理,淨.璃是你自己的心,這是你自己

的法身佛,「內含寶月」屬事,是你自己的報身佛,這樣理事都圓融了。

「如淨.璃」屬相,「內含寶月」屬性,性相不異,體用一如,到了這個

界,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十方世界諸佛的功德你都悟到,所悟

便

與佛相齊。悟佛的地位是因,因該果海,因中具有果海的功德;果徹因源,果

功德就在因心之中。所以修行第一講悟道,悟同諸佛,不過亦有小悟、大悟,

悟才是悟同諸佛,小悟是你自己了生死而已

 

你看,昔日百丈禪師親近馬祖,他年紀青就當侍者,他先因觀野鴨子悟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83

 

384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但那次不是大

。後來他再參馬祖,馬祖望望塵拂,說:「即此用、離此用」,

這個是識陰的境界,識陰是說六根,六根之性就是阿賴耶識的性。馬祖掛回拂

子,良久說:「爾他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為人即是度人。百丈取拂子舉起

來,馬祖云:「即此用離此用。」丈亦把拂子掛回原來的地方。馬祖轉身便喝,

百丈被他一喝,直得三日耳

。這時百丈就是大悟了。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

圓明。

大悟是事理圓融,性相不異,既然悟與佛齊,便可以一超直入如來地。這個

是理上超嘛,十信的理悟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都悟到,更超「等覺圓明」的理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卷六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卷九 

 

 

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一如,所謂「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

」,最難是初心而已,悟「入」「如來」的「妙莊嚴海」不難;如來有無量功

德,這個萬德莊嚴的性海,亦不離福慧莊嚴而已。

你如淨.璃內含寶月,淨.璃是你的福,內含寶月是你的慧,你福慧圓融,

一超直入「如來妙莊嚴海」,這是悟道了,你所悟與佛相同,但要到佛的地位卻

沒有這麼快。若然你全性起修,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則可成佛。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我們將來成菩提時,「菩提」功德「圓滿」,亦不過是返家而已,有何所

得?像你離家千日,返家時登堂入室都是以前的屋、以前的祖宗、以前的桌子

 

 

大般涅槃經 卷三十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8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書房,家裡的寶貝都是舊有的物,不是新得的;昔日無失,今日無得,昔迷今

悟,何來有得呢?大家都是悟無,「歸」家「無所得」,所以佛佛道同,個個佛

都是一樣。假如有一法可得,你返了家還說有得,就變了偷!你便是多了一法,

佛佛就不能道齊了。

簡單的講一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得個甚麼東西?全性起修是「圓滿菩

提」,全修在性則是「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

我們修行將來與佛相同,皆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然則「過去先佛世尊」

甚麼功得這個境界?他們都是修「奢摩他中毗婆舍那」,先修止,後修觀,他

肯定是用止觀的法門

 

修行先止後觀,止者,令心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其心清淨,這就是止。在

清淨心中觀甚麼呀?觀我們的性,所謂明心見性,心要明才見自己的性。水清月

現,水清是止,月就現出來;心清佛現,我們的心一清,佛就現出來。離了心是

 

 

沒有佛的,即心即佛,但你先要明心然後見性,所謂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先行

修止,令心清淨,後來修觀,見心之性,心性就是佛性。

我們修行無論用甚麼功,念佛、持大悲咒、參禪、持戒、說法度人也好,先

行心裡不要打妄想!這個就是止;不打妄想,心清淨了,你就識會唸咒、念佛,

怎樣參話頭你也會知道。你打了妄想,你先有個妄想的魔在心中,還怎麼唸咒、

參禪、念佛呢?古人云:「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

」,我們跑到海裡取珠,一

定要水靜才見到海底的如意珠嘛,所以第一個條件是修止,修「奢摩他」,心要

靜下去;第二是修觀,修觀就是「毗婆舍那」。

再說個譬喻。古人畫符能治鬼,他的心一定是在一念未生以前就下一點一

劃,畫出的符就靈,鬼就聽他的話。一念未生以前是止,畫出的符就是觀。你不

識會畫,假如你的心動了念再來畫符,鬼只會笑你!就不聽你的話了。

所以你做甚麼都好,先止後觀,先令心靜下去,靜中來觀,觀甚麼?觀它是

甚麼東西!所以參話頭的人,能看是何人,所看是何物,都是先止後觀。觀

 

0

 

緇門警訓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8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參,有參就有悟,真參就實悟。

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修行是說經歷,甚麼都有經歷的,止觀之中若人「覺明分析」,他必定破

五陰;誰不知五陰有這些很「微細」的「魔事」,微細者,你不破五陰根本沒有

魔,五陰魔嘛!你破五陰魔就露出來。降魔便成佛,所以要破「微細魔事」。

魔境現前汝能諳識。

魔之中有四種,我們的五陰有魔,煩惱有魔,生死是魔,天魔也是魔。先

有五陰魔就有煩惱魔,由煩惱作業便有死魔,我們想出三界就有天魔;五陰魔一

空,煩惱魔、死魔、天魔全都降伏。但是「魔境現前」恐妨你不知道,釋迦牟尼

佛他老人家慈悲,婆心切切,他就在楞嚴經裡把五十種陰魔說了出來。

「諳識」即熟也,好知道、識得,所謂識得不為冤,識得就不用怕,好像有

 

 

騙子想來騙你,若你識得他是個老千,他就騙不到你了!只要你識得就可以,你

識得這個是魔,這魔就滅。

心垢洗除不落邪見。

魔一滅,「心垢」就從此「洗除」,心垢是指自己的心魔、自己心裡的煩

惱,煩惱魔洗得乾乾淨淨,心魔洗除,正見現前,你就「不落邪見」,正見是光

明正大嘛。

陰魔銷滅天魔摧碎。

正見現前,則「陰魔銷滅」,陰魔是內魔,內魔滅外魔就不來,奈你不何

自己的陰魔是最難降伏的,但你的陰魔都已降伏,「天魔」這個外魔便連.都

驚「碎」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8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大力鬼神

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

「」即碎也。魔王都已喪.,其手下的「大力鬼神」也就「魄逃逝」,跑

了,不敢見你。「魑魅魍魎」是小鬼,他們就更加遠離你十二由旬之外,「無復

出生」。

直至菩提無諸少乏。

內外都降魔就悟道了,「直至菩提」,這個「菩提」是指菩提心的菩提

不是證無上菩提的菩提。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菩提心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菩提心與如來的果德相應,現在是圓滿究竟證到了

「無諸少乏」

 

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下劣」是指聲聞、緣覺。他們降伏了自己識陰的魔,陰魔破了,迴小向

大,勇氣「增進」,現在亦捨小涅槃而取大涅槃,所謂捨化城、趣寶所,對「大

涅槃」「心」「不」會「迷悶」。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

未來「末」法之「世」,有些「愚鈍」的「眾生」或不識字,但是愚鈍都不

怕哩,修行人或上上智,或下下愚,所謂「唯上知與下愚不

」,那兩種人都可

以修行;上上智根機利,下愚是下機的人,他們就是一條心!中根的人有多少聰

明,這樣就比較難一點。

上來奢摩他、毗婆舍那是止觀,亦即定慧,定慧不二,止觀齊修就名禪那。

愚鈍的人不是上根,他「未識禪那」,不知禪那裡面是甚麼境界,也不知禪那是

對付五陰,亦未聽到人家「說」五陰有五十種陰魔的「法」。但你不要欺負他

 

 

《論語》 陽貨第十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91

 

 

 

39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他一條心,一心不二,他無甚麼妄想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樂之

」,這人樂之,他整個心也向了這個法門,沒有第二個心的,是云「樂

修三昧」。

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

「恐」怕愚鈍的人在三昧中著了色、受、想等陰魔,所以阿難你要「一心

勸令」他「持我佛頂陀羅尼咒」,這就是說楞嚴咒。楞嚴咒能夠降魔,又能夠制

伏外道,你教他持我們的楞嚴咒啦。下愚的人有時都懂得持楞嚴咒嘛;你不要貪

多,十句、十句的讀熟它,只要肯下苦功,肯定個個都會唸!所謂人家唸十遍你

就唸幾百遍,人唸百遍你就唸夠幾千遍,以勤補拙,肯定唸到的

 

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

 

《論語》 雍也第六 

 

 

若人不懂得「誦」,他們也可以將楞嚴咒「寫」出來,貼在「禪堂」內供

養,或將它「帶」在「身上」。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這位修三昧的善男子,其身裡面有楞嚴咒,所有金剛護法神便來護他,「一

切諸魔」就「不能動」。

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阿難,你應該「恭」敬「欽」養「十方如來」,這部楞嚴經不是釋迦牟尼

一個人說的,而是十方如來共說;「究竟」「修」行一定要破五陰,五陰是自

嘛,先度自己,度了自己的五陰你就見性。見性是見佛性,見了佛性全性起修

六度萬行齊修,因中萬行齊修,果中萬德齊證,這是佛的因果,所以「十方如來

究竟修進」「最後」的「垂範」,說的就是破五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9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

阿難「聞」到佛的開「示」慈「誨」,即時「頂禮欽奉」;阿難多聞第一,

得文字陀羅尼,如來說一句他聞一句,說十句他聞十句,佛說完他都能記起來,

如水瀉瓶一滴不漏,「憶持無失」,後來就是阿難陀尊者結集經藏,是他結集出

這部楞嚴經。

於大眾中重復

佛。

阿難還要問一下佛,他便再「於大眾中重復白佛」。

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

「如佛所言」,眾生是甚麼?五陰和合,假名眾生,離五陰便無眾生;所以

我們現在就是五陰,我們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還有阿賴耶識的陰,看,

 

 

五陰和合,就是眾生。

無論你是男是女,在家出家,是老是幼,你肯定有五陰。我們現在稍為好的

就出了家、披如來的袈裟,次一點,你在家亦可以受五戒,披如來的縵衣!即使

我們死了,這個五陰壞了,又有來世的五陰,來世的五陰與現在的五陰中間有個

中陰,中陰又是五陰,所以有前五陰、後五陰和現在的五陰。

「五陰」是一個「相」來的,五個陰「五種」都是「虛妄」,它們不是真的

嘛,為甚麼呢?五陰是真就不會有生死;色有生死,受、想、行、識都有生死,

五個陰既有生死,所以它們都是虛妄。但你不容易知道這個虛妄,我們就是不知

道五陰虛妄,大家就執實它不肯捨,死都不肯捨!

你識得虛妄就好了,虛妄是假嘛,甚麼叫做假?你見到老虎會害怕,是

老虎你就不用怕了!所以你識得五陰虛妄就成。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

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有一個相你當是真實,你也不見諸相非相;

能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如來。虛妄猶如空花,空花有

有生?有沒有滅?空花沒有生滅,若識得五陰虛妄,你便知道五陰無生、五陰無

滅,虛妄那裡有生?虛妄那裡有滅?五陰無生滅,當下就見到不生不滅。識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9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陰虛妄,連老都沒有,虛妄那裡有老!皆由我們不知道虛妄,故有生老病死苦,

所以阿難一句說了出來,五陰「五種」都是「虛妄」。

五陰虛妄,何以知道呢?它根本是一個妄想的心:是妄想而有五陰,離了妄

想就沒有五陰,堅固妄想有色陰,虛明妄想有受陰,融通妄想有想陰,幽隱妄想

有行陰,虛無妄想有識陰,五陰都是一個妄想,所以修行就是斷妄想而已!「五

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由妄想便有五陰,五陰的根本是個妄想心而已。

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

「平常」阿含經、方等經說色即是空、受想行識是空,色無我、受想行識

我,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只是這樣而已,阿難等從「未蒙如來」像今日在

嚴會上「微細開示」五陰是虛妄的,五陰是妄想所成啊

 

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

 

 

我們要空「五陰」,是不是同時將五陰「銷除」?或是在五陰之中一個、一

個「次第」來「盡」它們呢?

如是五重詣何為界。

五陰有「五重」,它們一重重以何為界限?色以何「為界」?受以何「為

界」?講清楚讓我們聽聽吧!阿難就像個小孩子一樣。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

我們有心有目,但五陰不認清楚,所以心目未得清明。如來若說清楚,我

的「心目」「清明」,便對五陰看得清清楚楚

 

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9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我們的五陰看得清楚,自然能破五陰,亦能教「末世一切眾生」破五陰,為

其「作將來」修行破五陰的法「眼」。末法之世是說如來滅度之後,後五百世。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

世尊對阿難說,「精真妙明」是我們的「本覺」,「精」是純正,「真」者

真實,微「妙」光「明」,本覺是人人本具的覺。一切眾生本來有覺,迷了本覺

就有不覺,不覺就是無明,便是眾生。若我們修行便有始覺,始覺與本覺合一,

則名究竟覺,究竟覺就是佛了。

我們本來的性、本來的心「圓」滿清「淨」,本覺清淨裡有沒有生死?「

留生死」,好像我們留客只留好人,不留壞人!本覺裡留涅槃、真如、十力、

無所畏,本覺清淨,生死是不留的;不留生死就沒有眾生,本覺清淨裡就沒有

死輪迴的眾生

 

本覺裡沒有生死,有沒有塵勞煩惱?沒有!本覺清淨,何來有「諸塵垢」?

有沒有世界?亦無世界;有無「虛空」?亦沒有虛空;現在的虛空、世界、生

 

 

死、塵勞,本覺清淨裡全都沒有。然則虛空世界、生死塵勞是怎樣來的呢?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我們一念不覺,心動,就有妄想;根本妄想是無明,枝末妄想就是煩惱。上

文真空變為頑空,「空晦暗中結暗為

」,便有這個世界,「無同異中熾然成

異,異彼所異因異

」,立了同便有虛空;「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

」,有眾

生便有生死。所以本覺清淨是無,「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妄想又從那個地方而生?妄想有沒有因?妄想無因,若妄想有因,就不稱為

妄,妄想就是無所因嘛。

斯元本覺妙明精真

 

 

 

 

見卷二 

見卷四 

見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39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現在說妄想是怎樣來。本來「本覺」「精真」「妙明」,「精真」屬體,

「妙明」屬用,妙明的用反照真精的體,從真精之體起妙明之用,體用不二不就

好嗎?若然一念不覺,說那個體不會起用!這個地方就起了妄。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從「妄」便「發生」「諸器世界」。本覺是妄想的體!其實我們的妄是以本

覺為體而有。

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演若多」照鏡時「迷」了自己的「頭」,「認」鏡中的「影」,卻怪責自

己沒有頭!等如這裡以用照體,反怪責本覺不會起用,也是一樣道理。

妄元無因。

 

 

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有甚麼因?他這個妄是沒有因;迷真起妄,認妄為真,

看,「妄元無因」。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如來用方便在「妄想中」說「因緣性」,緣起無生,說妄想是空。如來說一

切法從因緣起,是無有生的,等如波浪因水而起,到底波浪無生,波浪未離水而

另有波浪的生,也未離水而另有波浪的滅。一切妄想依真而起,便是緣起無生,

妄想不是離了真以外有個妄想生、有個妄想滅。有生有滅就不稱為妄,妄想當下

無生無滅,所以如來說因緣性,目的就是在此。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

「迷」是不懂;有的人說「因緣」不對,他不明白嘛,就說妄想是「自然」

而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0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我們先說「虛空」。虛空尚且「幻生」,幻生則無性,所謂生死塵勞、虛空

世界,它們全是空中花而已,無性何來因緣?何來自然?無性還說甚麼因緣?說

甚麼自然?好像我們做夢,夢那裡有說因緣、說自然?無自性的嘛,「皆是眾生

妄心計度」。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

若你「知」道「妄」是有「所」生「起」,你才可以「說」其「因緣」。

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有因緣的妄你才說因緣;「妄」「元」來「無」,妄本來是無,無因緣的妄

你怎可以說「因緣」呢?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

你知道有因緣,才因因緣而說自然;「何況」你都「不知」這個因緣,你又

怎可以講出個「自然」呢?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如來對阿難「發明」一下,五陰有甚麼因?「五陰」的「本因」就是一個

「妄想」,五陰虛妄,它完全是妄想所成;所以破五陰是破妄想而已,你能破你

的妄想,五個陰都空。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

我們的身「體」便是色陰。「先因父母」打了妄「想」,就有父精母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03

 

404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

輪到你打妄想了!你不打妄想,父精母血便與你無相干。你打妄想嘛,你

就「來」「想中」攬父母的精血,「傳」到你的「命」根,便有你的身體。所以

你的身體是父的想、母的想共你本人的想,三個想和合而成,「流愛為種納想為

」,你就有胞胎。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

舉個譬喻。如世尊上來在五陰中

,「心想」著醋味,甚麼醋?哇,好靚的

醋,好酸的醋!醋未曾來,那個心已跑到醋那裡去,「口中」口水就流出來。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見卷四 

見卷二 

 

 

我們的「心想」到鳳凰山頂看看,鳳凰髻下面萬丈深潭,雖然你未到過鳳凰

山,「足心」都會「酸」軟。

懸崖不有酢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酢出。

「懸崖不有酢物未來」,但憑虛想,若「汝體」不共「虛妄」做朋友,不跟

這個想來打交情,為甚麼說起「酢物」你的「口水」就流了出來?

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

因此你應「當」了「知」,你「現」前的「色身」是「堅固」「妄想」和

而成。你看,有人今世做人,人家問他來世怎麼樣?來生不又是做人!問他來

做甚麼人呀?有的今世做女人,他來世都要做女人;有的今世做男,來世都要

男,他們的心多堅固!你有這個堅固心就滿你的願,來世便再來做人,看,這就

是堅固妄想。我們的身體是堅固妄想,這是「第一」個「妄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0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

 

。由因受生能動色體。

上來所說,我們的「心」「想」一想自己站在高高的地方,已「能令」你腳

底「真受酸」,皆「因」你有「受」,受這個想,你的身「體」就會「動」。

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

「汝今現前」受順的境界,是對你的身體有「益」;受逆的境界,對你的身

體則是有「損」。「順」、「違」都能令我們的身體生滅,順令我們生,違令我

們滅,是云「二現驅馳」。

名為虛明第二妄想。

我們的受蘊完全是個「虛明」,這是「第二」個「妄想」。怎麼受蘊名虛明

妄想?我問你了,在這個世界你受甚麼?受財?給你多多你都受不到,你臨命終

 

 

時不能把它收進棺材窿裡去嘛,你又不會帶它走的!所以你說你有錢都是假的,

你那裡真真受到財呢?這個受是虛明之受,不是真實的受。

世界上的色你又受得到嗎?那亦不過是虛明之受,你未曾取這個色,將它袋

在你的荷包裡!你若能將色袋進荷包,世界上就沒有色了。你又何曾有名?你求

到名都是假的,縱許你做了國王,你的名是大了吧,閻羅王不共你說那麼多,你

一樣受苦。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受色、受財、受名、受食,全是虛受而已,你受啦!你

何曾受得到?我們來時一個錢帶不來,臨走一物也帶不去,我們平常抓得多多,

你以為你有多少錢、多少物,你都是虛受而已,不會有一個實在的,所以受蘊是

虛明妄想以為其本,由「虛明」妄想而有受蘊,是為「第二妄想」。

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

第三是說想蘊。心與色和合就是想蘊,我們的心取相成想,想亦是心色和

合,沒有真真得一個「想」字啊,想也是虛妄的想;但我們總是想這想那,想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0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多是虛妄,想不到也是虛妄。

「念」者不忘,「慮」是怕它失了,我們的念對一切境都不肯忘,就是怕

把它遺失。「念慮」「使」你的「色身」取境,但是「身非念倫」,你的身都不

是念的一類,為甚麼你想見色你的眼就打開,想聽聲音你的耳就側起來,想拿物

你的手便會去取,想到甚麼地方腳就會走動,怎麼你的身體完全是「隨念所使」

呢?

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

由我們的心「取像」,「心」一想便「取」「形」,所以我們的心是「

念」「相應」

 

寤即想心寐為諸夢。

我們「寤」的時候,日間為種種的想;「寐」即睡眠,這想就變成「夢」。

 

 

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

你的「想念」「搖動」六根的「妄情」,想陰名為「融通」妄想,心與境融

通,就有妄想。

想也不一定是壞的,也有好的想,像修淨土時觀想念佛、觀相念佛,這些都

是想陰。我們出家人出食,觀一粒米變成七粒,七粒變成四十九粒,用的也是想

蘊。我們想一件物,想成功這個相就現出來,像那些米共我們的心融通了,打成

一片,心境和合便叫做融通妄想。這是「第三」個「妄想」。

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

再說行蘊。「化理」是變化的理,念念「不住」,「運運」都秘「密」

「移」。我們的指「甲」、頭「髮」怎樣生長?我們呼吸的「氣」、我們的

「容」日日改變,日夜不同,都不知道它們是怎樣變化的,「曾無覺悟」,不知

不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0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

行陰遷移,那個是不是「我」呢?若然不是,你的身「體」又怎會變「遷」?

如必是真汝何無覺。

但如果說行陰就是自己,那個「必」定是「真」性了,為何我們的頭髮會長

會白,我們卻不發覺呢?

則汝諸行念念不停。是名幽隱第四妄想。

行陰是「幽隱」妄想而為其本,「幽隱」即是看不見。若是自己便應該發

覺;既看不見,又是自己,故名為「幽隱」妄想。這是「第四」個「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

 

 

現在說識陰。色「精」是圓「明」嘛,「湛不搖處」是對前四陰來說,前四

陰等如海裡的波浪,是看得到的;沒有前四陰,識陰就變成流水,不是波浪。波

浪有生滅,流水則湛然不動,所以對四陰來說,識陰是名「恒常」。

於身不出見聞覺知。

識陰到底在甚麼地方?「於」我們這個「身」體不離「見聞覺知」,在眼曰

見,在耳曰聞,在身為覺,在意為知。

若實精真不容習妄。

這個見聞覺知是不是真的呢?若「實精」是我們的「真」性,便「不容

「習」氣的「妄」想

 

何因汝等曾於昔年.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11

 

41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或者你見過一件「奇」怪的「物」,「經歷」了十年、八年,你亦不憶,亦

不忘,「憶忘俱無」,憶、忘是六識,六識不會受熏,唯有第八識才有受熏。

於後忽然覆.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後來忽然再見到這物,你又「記憶宛然曾不遺失」。

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

我們的識陰在「精了湛不搖」之「中」,或者見水,或者見火,或見到外

國人,見這見那,你說我們一日受多少熏?一年又受多少熏?總之你在八識田中

「念念」都「受」外境六塵來「熏」。

 

孔子有句話:「攻乎異端,斯害也

」,便是叫我們不正當的東西不要看

 

《論語》 為政第二 

 

 

將來只有害了自己。尤其各位看報紙,報紙裡古靈精怪,你把那些古古怪怪的東

西看了進去,藏在八識田裡,受熏時你們不覺得,一味受、受、受、受,你以為

是沒有?現在或者沒有害,將來你用起功,一定要把所有垃圾揪出來,你就辛苦

了!你坐禪它們像影畫戲一幕幕的影出來,你的禪定肯定被它打岔,有時更會被

打失哩!你就知道領當了。你說我們「念念受熏」,都不知道受了多少,你又

「有何籌算」呢。

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

這個「湛」然不動的識陰「非」是「真」如佛性;識陰「如急流水」,它不

是波浪!「望」它好像「恬靜」不動,只是「流急不見」,並不是沒有流,「非

是無流」。

若非想元寧受妄習。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1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若識陰不是妄「想」的根「元」,它為甚麼會「受」六塵虛「妄」的「習」

氣?有的歡喜食煙,便有食煙的習氣,有的喜歡賭錢,便有賭錢的習氣,有的歡

喜打麻雀,就有打麻雀的習氣,說到妄習就多了。

非汝六根。互用開合此之妄想無時得滅。

你未曾用到「六根」「互」相「開合」,識陰不破,你第八識的妄想習氣就

沒有一「時」「得」到消「滅」。

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

我們「現」前六根的「見聞覺知」之「中」,貫「串」的「習」氣有多少

呢?不計其數!多到了不得。

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微細精想。

 

 

這個「湛」然「了」知也是妄想。迷真起妄故有業識,這個最初受熏的業

識無名無相,無名是為「罔象」,無相故云「虛無」,這裡「第五」個「顛倒微

細」的「精想」便是阿賴耶識。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

這「五」個「受陰」是「五」種「妄想」而「成」,是那五種呢?剛才說過

了,我們身體的色蘊是堅固妄想而成,六根的受是虛明妄想而成,第六識的想是

融通妄想而成,身體生生滅滅,遷移改變,便是幽隱妄想而成,我們八識田中那

些習氣種子,則是罔象虛無妄想而成。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

五陰的「界」限,亦有「淺」有「深」。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1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唯色與空是色邊際。

破了色你還要破空,否則空中一定出色,「空晦暗中結暗為色」嘛。如果

色、空一齊空,色陰就破,所以「色」和「空」是「色邊際」。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

「觸」是與外境相觸,不觸則「離」;離觸齊亡,受蘊就空。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

記而後忘,忘而後記,「記」「忘」兩滅,想蘊便空。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有生必定有滅,有滅必定有生,「生」「滅」齊滅,行蘊又空。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這段文各人所解不同。識蘊從一性變為六根,從一開六,是為「湛入」;六

根歸返一性,便是「合湛」。不但六根空,一性又亡,六解一亡,識蘊又空。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

「五陰」的根本是「重疊生起」,最初由「識」而「有」,所謂無明不覺生

三細,業障便屬於識,「識」、行、受、想、色是這樣「生」起,滅五蘊就先要

破色蘊,故云「滅從色除」。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1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五蘊整個都是妄想,妄想有無性?無性;妄想有沒有因?無因,無因就無生

無滅,妄想當下無生無滅,迷則有,悟則無,一念緣起無生,我們悟了妄想無生

之理,五陰的妄想全都空了,所以說「理則頓悟」。五陰的妄想一銷,見濁、煩

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同時「乘悟併銷」,沒有五濁的名,也沒有五陰的名

字,唯有一個真理現前。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理是這樣,事卻不然,事是說經驗,從理起行,歷事造修,經過十住、十

行、十迴向、等覺、妙覺,然後成佛,是為「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佛曾用夜摩天的「劫波巾」「結」成六結,解了六結又變為一條劫波羅巾,

六解一亦亡,這個道理早已對阿難你說了。「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

若你明白五陰的「根」本之「元」就是「妄想」,妄想緣起無生無滅,當下

五陰的妄想就空,故而「心得開通」。

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

我們只要識得五陰虛妄就成:你知道色是虛妄,你就不會貪色;你知道財

是虛妄,你就會守本份,不會

分求財;你知道食是虛妄,你便食它七、八成

好了,不會食太多,食病了!你知道名是虛妄,就不會沽名釣譽,老老實實來修

行,你老實修行自然有名,不需要貪名求名。所以樣樣你識得它是虛妄便可以

了。

五陰是虛妄,生死是虛妄,眾生也是虛妄,我們度眾生都是度虛妄的眾生,

你就不會執著、不會爭著來度了!那是虛妄的眾生嘛,度自己也是度虛

妄的自

己,你就不會有增上慢,不會說自己證了甚麼果、甚麼聖位。凡所有相皆是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1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妄,五陰便空;若見五陰非五陰,即見如來,悟與佛齊,所以阿難你要令「末

法」「諸修行者」「識」得「虛妄」。

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你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妄,你就會「深」深「厭」離「生」死;你識得五陰虛

妄,無生之理現前,你就知道不生不滅是涅槃,生生滅滅是生死,你「知有」出

世的「涅槃」,就「不」會留「戀」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嘛。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

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若人以盡虛空的「七寶」「供養」「微塵諸佛」,而且「承事」、恭敬、尊

重、讚歎,「心無虛度」,其心沒有一念是不供養的,心心相續,無有間斷,身

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樣的供養。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

你以「七錢」供養佛,你捨身尚且做個「轉輪王」,過去是有這件事情。

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

「況復現前」又「窮」「虛空」、「遍」「佛土」的「施珍寶」。

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即使阿難「窮劫思議」,也不知道這人的「福」有多少。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不會有「虛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2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若人破了小乘「四」根本戒,又破了菩薩「十」條「波羅夷」重戒,大、小

二乘的戒律都破了。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

他破了如來的禁戒,其中陰不經異熟,「瞬息」、一剎那間就「經」歷「此

方他方」的「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的地獄,他都要去受苦。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有沒有辦法滅這個罪呢?有!首楞嚴定是性定,楞嚴經教人從聞思修入三摩

地,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白這個首楞嚴見性的法門,更「以」「一念」心將此

「法門」,於如來滅度後「末劫」之「中」「開示」那些想學而「未」曾「學」

 

 

到的人。

是人罪障應念銷滅。

這人四重、十波羅夷的「罪障」,「應」其一「念」心來弘法利生,就即時

「銷滅」。一切都是唯心造嘛,一念惡能破千年善,一念善能銷萬年罪,所以萬

年的罪一念善就能破了。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一切唯心轉,起一念心弘揚佛法,「地獄」的「苦」因便轉過來,地獄

「變」成極樂國,不是入地獄,而是生「安樂國」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2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這人所得的「福」,勝「前」人用虛空的七寶供養諸佛「百倍千倍千萬億

倍」。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令你得世間福,總也有盡,法施令你得涅槃之

樂,其樂無窮,財施不能了生死嘛!法施令他成佛,所以財施功德無論如何都不

及法施功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

若人「誦」楞嚴「經」,又「能持」楞嚴「咒」,他這個功德佛亦「說」之

「不盡」。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上來有三種漸次,又有四種清淨明晦;先行持咒,持咒時入道場修止觀,就

破五陰。破五陰則離陰魔,五陰空時佛性現前,所以若人「如教行道」,依楞嚴

經來修行,肯定空五陰,「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

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

他方菩薩」,「二乘」的人,「聖仙童子」,「并初發心」的「大力鬼神」,亦

即是那些護法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這部楞嚴經我們今晚是說完了,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

共成佛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2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十

426

 

後記

編錄《楞嚴經》的工作始於二零零二年;初時

恩師雖在病榻中,尚能對內容

作出批示,後鑒於

師健康狀況,編者再不忍打擾,決定依從

師於一九八五年在

弘化蓮社所說為準。唯寶林禪寺用以流通的錄音帶並不齊全!幸蒙何妙賢老居士

多次借出其當年所錄的六十四卷錄音帶,

使恩師所講述的《楞嚴經》全套得以完

整。本經經文則依據《大正新修大藏經》卷十九第一

○五至一五五頁。誠如

恩師

指出,《楞嚴經》是非常深妙的,編者不才,倘若本書內文出現錯漏,敬希各位

慈悲,不吝指正。

編者承寶林禪寺知客師父衍行法師指派,負責把本經據錄音帶輯錄成書,

於此對他先表謝意。編者亦希望藉此機會,向以下諸位,包括參與謄錄的衍蘭法

師、衍覺法師、果和法師、衍仁法師、衍鎔法師、衍鯉法師、衍新法師、衍蒲法

師、衍希法師、衍秀法師、衍美法師,居士黃佩玲、翠琪

Janice、Stella Pao、素

恒、藍雅馨、何麗蓮、陳玉明、吳.樟、郭燕群、小雲、鄭雲嫦

Cat、鄺婉薇、

鄺婉坤、黃金紅、張美雲、賴燕瓊、張佩卿、黃佩珊、李鳳娥、吳榮剛、阿寶、

 

 

吳寶琦、楊毅彬、陳堯鈞、伍炳輝、李應祥、彭禮光、羅愛茵、周美玲

Cindy

Kan、黃群燕、何娛意、易潔儀

Carol;安排錄音帶和文稿交收的衍宜法師、彬

慧法師、為中法師、為樂法師、居士陳玉明、張美雲、姜太、梁衍麗

Eva、陳

志.、雷喜童、小紅、佛教青年協會各位義工等;復有道妙法師、衍鯉法師、鄭

幗英居士、吳.樟居士、徐鳳屏居士、何根權居士細心審閱校對,曾玉卿居士排

版,何敏珊居士設計封面與襯頁,雅譽印刷廠有限公司雷喜童居士承印;又蒙

泉慧老法師惠賜題字,謹此致謝。

編者亦感激《溫暖人間》吳兆熛居士、陳雪梅居士及其同寅,使本經能於該

.第二百七十四期開始連載。

最後深深銘感 恩師接引教誨,講述這部楞嚴經。遺憾的是全書付梓之日,

師已圓寂往生。敬以此功德迴向恩師,懇切祈請

恩師早日乘願再來,轉大法輪,廣度眾生。

釋衍隱 謹誌

香港大嶼山寶林禪寺二零一零年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