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卷第七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第六卷講完,現在講第七卷。

阿難剛才問佛,末法時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數,眾生要怎樣收「攝」其「心」,才不落魔道?佛「先說」修行用功,證「入三摩地」。三摩地是正定,就是耳根圓通,亦是無生法忍,這是圓融的佛心,不是佛果,無為佛果是將來成佛,欲得無為的佛果,先要得圓融的佛心,佛心就是三摩地,所以「入三摩地」是說佛因。

其實二十五個圓通也證入佛因,個個都未說佛果;不過佛因裡具足佛果的功德,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十五個圓通都得圓通的根本,若說具足圓、通、常三種真實,就只有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所以它稱為「修學妙門」。由耳根圓通證入無生法忍,全無生法忍起修,一超直入如來地,這個便是「菩薩道」。

你想得入耳根圓通,入三摩地,就「要先持」「四種律儀」。戒律有云,律者令心行軌則,心裡有心的軌道,那就是律,它絕對不會有過失。我們修行人不行出軌道以外,等如日月行空,是有條軌道的,所以日月幾千年都不會錯一分鐘。心這個軌道不容易,你看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說自己也要到七十歲才做到這個境界,從心所欲就是未越出軌道,說的就是律了。

三藏之中,論是菩薩說,經是佛和佛弟子說,律唯佛一人制,佛弟子不敢講律,菩薩亦不講,別一個人是不敢講的,唯佛一人說律。

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不但身體要持殺、盜、婬、妄的戒,心亦要持這四條戒,心亦要無殺、盜、婬、妄。欲想身體清淨,有甚麼證明?是不是用肥皂把它洗乾淨?洗不乾淨的,你的身體沒有殺、盜、婬,你的身體便乾淨了!心又怎樣清淨呢?若你沒有殺、盜、婬的念,這個心便清淨。

人家阿羅漢一世也未動過一個念,我們凡夫一日動多少個念!有些人動得少,有些人動得多,動了念心便不清淨。猶如白紙,一動念便點了點墨下去了,不論你殺、盜、婬、妄,起了念你的白衣就蒙垢,有個黑點,因此身心持戒要「皎如冰霜」,冰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嘛,身心清淨,「一切枝葉」的惡「自不能生」。甚麼是枝末的惡?下面就說到了。

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貪、瞋、癡是從枝末而來,貪色便犯婬戒,貪財、貪食、貪香便犯盜戒,貪名便犯妄語戒。四條根本戒若持得清淨,身心都持四條根本戒,還貪甚麼?想貪也沒有甚麼可以貪嘛!

「心」無貪、瞋、癡「三」種煩惱,持戒清淨就不能起貪、瞋、癡。身心持戒,怎能夠惡口罵人?怎能夠兩舌搬弄是非?妄語騙人?綺語講無意義的話?四條戒律堅固清淨,「口四」更不能生,它想生都不成,一生起便違背戒律。除了四條根本戒以外,根本無貪、瞋、癡,所以貪瞋癡是在四根本戒以內。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四事」是說心不婬、不偷、不殺、不妄,心不婬便不流逸,心不偷便不偷六塵,心不殺便不殺眾生,心不妄就不起妄念,全都不離這個心。攀緣色、香、味、觸便犯了偷戒!怎麼你偷?那個色不是給你的,你跑去攀緣它就是偷色;攀緣香即是偷香,好像蓮花的香不是給你的,蓮花有自己的香,它自己吐香,你卻去偷那個香;舌偷味,身偷觸;所以殺、盜、婬、妄四事「若不遺失」,具足四條根本戒,心不犯偷戒尚不攀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魔不離六塵而已,他或托塵而入,或從色、名、利、食、睡那處下手嘛,你都不攀緣五欲六塵,離了六塵,魔事沒頭沒路,找不到你了!沒有六塵,魔便無從下手,魔王也奈你不何。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

持戒是為了現業,現在的業戒律可以敵得住,你叫我殺生我不殺,你叫我偷我不偷,你叫我妄我不妄,現業就止;但是還有宿業,宿世的習氣難除。我們多生多世飲食的習氣、殺生的習氣、婬欲的習氣,或者多生多世做牛的習氣,今世雖然做人,少不免舌頭仍倒過來舔一下,若是多生多世做猴子,少不免會坐得不安樂,閒不下來!宿世習氣不是戒律可以止的,「若有宿習不能滅除」,又有甚麼辦法呢?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

我佛如來有方便,佛「教是人一心」,不要兩個心,更不要多心,一心無妄,至誠「誦我佛」頭「頂」「光明」中吐出的「無上神咒」。你宿世的習氣無論多重,神咒都能把它消除。

「摩訶」是大,此咒竪窮三際,橫遍法界,故稱為大。「薩怛多」此云白,這條咒本身具足無量清淨無漏的功德,絕不會有有漏的業障;有漏業障是黑,無漏功德是白,故云「薩怛多」。

「般怛羅」此云遮蓋。這條咒怎樣用?它蓋覆十法界,人持它得利益,蓋覆人的法界;天持它又得功德,蓋覆天的法界;阿修羅、餓鬼持它亦可以,地獄持它令出離地獄,乃至聲聞、緣覺、菩薩都要持它,此咒名為遮蓋,遮蓋十法界。

所以「摩訶薩怛多般怛羅」就是大白傘蓋,「摩訶」是大,「薩怛多」謂白,「般怛羅」謂遮蓋,大白遮蓋十法界一切眾生。這條咒更「無」有「上」,不能用心想得到,故名「無上神咒」。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花所說心咒。

這是「如來」的咒。如來有個肉髻,誰都不見其頂,如來肉髻的頂無人能見,所以稱為「無見頂相」。

在無見頂相中現出一個「無為」「佛」,無為佛是無相的,這個是清淨法身佛,不是有為佛。甚麼叫做有為佛?千百億化身便是有為佛,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丈,其父淨飯王,其母摩耶夫人,這個是有相有為的應身佛。無見頂相無為清淨,以何為清淨?心便是清淨了,清淨法身是我們的心,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無為心佛」是說清淨法身佛,不是應身佛。

無為心佛「從」如來的髻「頂」放光,光中有朵「寶蓮華」,無為心佛就「坐」在其中「說」出如來的「心咒」。所以你若不懂佛的心是怎麼樣,你便唸楞嚴咒;你唸楞嚴咒,將來你便懂得佛的心,亦懂得自己的心,那就稱為明心見性成佛了。楞嚴咒是佛的心咒,我們凡夫的心是妄心,妄心既持佛的心咒,妄滅真現,見到如來的心咒現前,我們宿世的習氣就滅。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有甚麼證明?阿難尊者便來證明。他「宿世」與「摩登伽」是甚麼在家的「因緣」?他們不是父子,也不是兄弟,他們「歷劫」都做夫妻,所以有「恩愛」的「習氣」,這習氣「非是一生」兩生,也非「一劫」,怎消滅呢?如來的楞嚴咒便可以把它消滅。

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我」叫文殊師利菩薩將楞嚴咒「宣揚」,摩登伽女聽了,仗楞嚴咒力,「愛心」「永」遠「脫」盡。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愛心是見、愛煩惱,見、愛煩惱一脫,便證「阿羅漢」果,只是無明未斷;無明脫盡,便證佛果。

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摩登伽「尚」是個未離「婬」的「女」嘛,她根本就「無心修行」,但如來的「神力」「冥」冥「資」助她,令其真窮惑盡,證到阿羅漢果,小乘就不需要再學了,故云「速證無學」。

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

法「會」中的「聲聞」,你們「求最上」的佛「乘」,發堅固心,肯定將來「成佛」。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若以你們比摩登伽女,你們肯定勝過她一百、一千倍,所以佛從摩登伽這個女眾勉勵會中堂堂大丈夫,要持楞嚴咒;不論你甚麼宿世的業障、習氣亦如微「塵」,「順風」一吹便全部不見了,「有何艱險」呢?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如來滅度後「末」法之「世」,不論出家人或在家人,你不是求名求利,不求甚麼,只想求道學道,便叫做「欲坐道場」。持楞嚴咒要得到感應,你「先」要「持」戒,楞嚴咒才靈;你不持戒,楞嚴咒便不靈了!戒之中還是受持比丘戒最為「清淨」,比丘戒不是在家的戒,是出家的戒,雖然有二百五十條,但根本戒是殺、盜、婬、妄,那是如來所禁,不許犯的,故名「禁戒」。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要持戒你先要得戒,戒向甚麼地方得?向戒師來得,戒師有戒便能傳戒給你,若他無戒,他傳個吉!他傳不到哇!若人持戒清淨,戒清淨便定清淨、慧清淨,有戒必定有定有慧,戒、定、慧具足,故稱「第一沙門」。出家人便名沙門,我們要找個持「戒」第一「清淨」的沙門做自己的戒「師」,向他求戒。

出家人有三個師父,第一個是剃度師,替你剃頭;第二個是戒師,向他求戒;第三個是法師,求他傳法給你,好像五祖傳法給六祖,五祖就名為法師。所以現在的出家人肯定有兩個師父,第一是剃度師,只這一個,不用多;第二是戒師,那是你受戒時的戒和尚,比丘戒便傳了給你。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假如你碰「不」到「真」真實實「清淨」的戒和尚,人家無戒,傳個甚麼給你?表面上你說求戒,實際你未曾得戒,你的「戒律」「必不成就」。

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閑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

假如你向清淨戒師求到戒,他有一條戒便傳一條戒給你,有兩條便傳兩條,有四條便傳四條,有二百五十條便傳二百五十條。「戒成已後」又如何?有了戒就好用功,有戒肯定眼前不會造罪,戒律不許可你造罪,目前的現業除了,宿業則不成,要另外再說。

得戒後「著新淨衣」,衣裳要洗得乾乾淨淨,不要骯骯髒髒,然後「然」清淨無垢的「香」;除垢闢穢是名為香,假如你心裡有垢,那就燃甚麼香都不香。這時垢又離,穢又除,心裡無妄想又無煩惱,清「閑」安「居」,無垢穢人便清閑,有垢穢就不清閑了。若你一個人住一間屋,你還有妄想,還有煩惱放不下,你的心裡沒閑!打妄想那裡是「閑」?好像你用繩子綁著一隻小猴子,牠的心還在動呀!何曾是「閑」?

「閑居」是否佛事呢?未算,若果閑居是佛事,那塊木頭也是閑哩,它都沒有動!你還要修行,就是「誦」這個由釋迦牟尼「佛」、由一切「佛」的「心」「所說」的「神咒」。誦多少?「一百」零「八遍」,何以念一百零八遍?我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不知道做過甚麼,做過牛、馬、狗便有習氣了,做在家人亦有習氣,或者多生多世做賊,便有賊人的習氣!所以我們希望持楞嚴咒,將那一百零八種煩惱習氣消滅無餘。

修行人每每修來修去也不成功,皆由其宿世的習氣和業障障了他,有宿世習氣,要修行就難了。持楞嚴咒能滅宿業,宿世習氣除了,煩惱消滅,你便來修耳根圓通。

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甚麼叫做「結界」?修行要結界,不要出界,有時用水灑、有時用刀劃地、有時用芥菜子散在地上結界,像持大悲咒必定結壇,結壇便是結界;結了界,界內所有天龍八部便來護那條界,令一切邪魔鬼怪都不能入。你自己「建」了這個修「道」之「場」,你便可以在那裡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十方」世界「現住國土」的「無上如來」是說現在佛,不是過去佛,亦不是未來佛。你修行用功,「求」十方如來「放大悲光」來「灌」你的「頂」,佛的大悲光加被你,你又修行,你內外因緣具足,很快便能悟道。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如來滅度之後,「末世」入道場修行的是甚麼人?或者是個「清淨比丘」,即是出了家持如來比丘戒的男子;女子出家披了如來袈裟,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是名「比丘尼」。「白衣」是在家人,出家人則名染衣,在家人皈依三寶,受了五戒便名優婆塞、優婆夷,總之他供養三寶,就叫做「白衣檀越」。

第一條戒他一定持;「心」他是有的,不過「滅」了「貪婬」之念,其心不婬,那就變了清淨心。他能受這條戒,從清淨心之中不貪婬,不偷盜,不妄語,他就是「持」「佛」的「淨戒」。他得了如來的戒,清淨心就是戒。

持了如來的戒你的心便清淨,心清淨向何而往呢?很多人修行懵懵懂懂,沒有目的地,又沒有甚麼願,只是一味用功!我問你的心想甚麼?向那條路走?向東、向南、向西、向北?修行必定要有宗旨,一定要有個目的地才成;哦、有,那便是發願。

「願」即志願,這個志願就是「發菩薩願」,不是發小乘的願。簡單講一句,菩薩的願是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三個願。再普通的說就是四宏誓願,我們的心要向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那個地方走,修行的宗旨是將眾生度盡;向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那個地方走,斷無盡的煩惱;向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那個地方學,要學無量的法門;向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那個地方成,佛道最上,我要成最上的佛道,這便是「發菩薩願」。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

有了宗旨,「出入」身體都要以清水沐「浴」。「六時」者,晝有三時,夜有三時,初日、中日、後日、初夜、中夜、後夜便是六時,「六時」也都「行道」。修行不可以懶,不可以間斷,留意不可以間斷,像你煮飯只可以一味燒火,不能燒一下停一停,停一下又燒一燒,那些米不就變了三及第!一定一煮就要煮到它熟為止,不可以停下來,故云「六時行道」。

行甚麼道?持楞嚴咒;當你持咒時還要反聞,反聞來持咒,徹本窮源,看這楞嚴咒一句一句、一個字一個字從甚麼地方流出來。木有本,水有源,這便是名「行道」,行這個心道!你六時行道,持咒反聞,反聞聞自性,就性成無上道了。

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你心裡要清清楚楚,醒醒定定,打成一片,晝夜一如,萬不能有一分鐘讓這個心昏迷,不要一下子全忘記了,不可以!一昏迷便會錯的,修行人最緊要不能這樣。「寐」就是昏迷的意思。

當然你一睡著便完全迷了,楞嚴咒不見了,反聞也沒有了;若你能夠睡覺也持楞嚴咒,睡覺也在反聞,這件事也是難哩,日夜心裡了了常知,那便好了,這便是功用現前。你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修行靈靈不昧,沒有一刻昏寐,「經」過「三七日」,不用多,「我」釋迦弁尼佛「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破八十八使的見惑。

見惑破便破我執,無了我便見道,悟回自己的本來人,你便不認色身為我。現在我們個個都認色身為我,悟道之後,啊!原來有一個清淨的佛身,清淨的佛身是我,那個色身便不是我了,故云「令其開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

此乃楞嚴經安立道場之文。

阿難說,他「蒙如來」「無上」慈「悲」的教「誨」,其「心」已經「開悟」了,這個「開悟」即是明白的意思。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阿難雖然未修未證,他已經「知」道怎樣「修」、怎樣「證」,對「無學」之道他肯定會「成」功。但他現在還是為別人,終日為人作嫁衣裳!

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末法」的人在如來滅度後「修行」用功,到底怎樣「建立道場」、怎樣「結界」才「合佛」所說的「清淨軌則」?否則你又結、我又結,結錯了怎麼辦呀?所以阿難請世尊快些把這些儀軌法則講出來。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

「末世」是我們現在,不是佛在世的時候。如來滅度之後,「末」法之「世」若人「願」意「立」個「道場」來修行,他應該怎樣做呢?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他先要清淨其地。這個地很重要,修行之地要清淨,所以古來道場總是在深山野嶺!佛在世時便是在雪山悟道。

「雪山」有大「白牛」,其「力」最「大」,現在我們見的都是黑牛,大白牛從來未見,要在雪山才有。雪山的忍辱草柔軟得很,此大白牛便是吃「山中肥膩」的「香草」;又「此牛唯飲雪山」「清」淨的「水」,所以「其糞」好「微細」,可以取來「和合栴檀」磨成香粉,「泥」一層在地上,令地清淨。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

大白牛我們不見,何況見到其糞!假如不是雪山白牛,其餘都是黑牛,其糞「臭穢」,「不堪」「塗」結壇之「地」。

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然則到甚麼地方拿塗地之物?在「平原」不是高又不是低、掘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那就是原有的黃泥,「和上」十種的香:「栴檀」、「沉水」、「蘇合」,我們中國沒有蘇合,印度才有,你割了蘇合樹的皮,它流出的乳便能製香;還有「薰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甘松香中國也有,那是松樹的松香。將此「十種」香「細」磨,隔著漏斗篩「羅」「成粉」,再「合」剛才的黃「土」搓以「成泥」,「以塗」修道「場」之「地」,地又清淨了。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現在結壇了:壇本來四方,据去四角便變成「八角」的圓「壇」。它有多大?不是很大,有一「丈六」就夠了。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花缽。

「壇心」築一個台,謂之結壇。道宣律師在豐德寺、淨業寺都立有戒壇,南華寺法堂也有個戒壇,那是比丘受戒時所登的壇,平常是不用的,說法也會登這個壇。

壇心安一個「蓮華」,它或由黃「金」、白「銀」而造,用「銅」、用「木」造也可以,你有錢便用黃金,自己經濟便簡單一些。蓮「華」裡「安」一個我們出家人吃飯用的「缽」。

「缽中先盛八月霧水」,我們怎樣盛露水呢?你放個盆子,入夜便盛有多少露水,八月露水多,空中又沒有塵,所以那時的露水最清淨。北方人很懂得釀豆漿,他們的豆漿特別甜,他們一定在八、九月日間讓太陽曬豆漿,晚上打開蓋子,天上的露水便落在豆漿裡,明日有太陽再拿出來曬,晚上露水又滲入;不過那不可以是雨水,下雨就要把瓶子蓋起來。廣東人就不懂得這樣。

現在八角壇中放朵蓮華,花裡有缽,缽中有水,「水中隨」你「安」玫瑰花、蓮花、丁香花、蘭花,有「花」有「葉」,甚麼花也可以,再「取八」個「圓鏡」,「各」各「安」在壇內八個「方」角裡,「圍繞」壇中那些「花」和「缽」。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花鋪設。莊嚴香爐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八圓「鏡外」再「建立十六蓮華」,這些又是用木、用甚麼造也可以。然後一朵蓮華一個香爐,十六蓮華就是「十六香爐」,「間花鋪設」,以華「莊嚴香爐」。香爐之內燒甚麼?「純燒沉水」香,「無令見火」,你不要讓它著火,只要出煙便可。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

上來十六朵蓮華內各「置」一「器」,「取白牛」的「乳」「煎」成一個「餅」,這是第一件用來供養諸佛菩薩的物。白牛乳恐怕你很難找呀!不論是甚麼牛乳、花牛乳也可以。

并諸沙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

第二種供養是用甘蔗造的各種「沙糖」,像原庄的黃糖、冰糖;第三種是用麵粉搓油,煎成「油餅」;牛乳和米煮成粥便名「乳糜」;用種種香煎成汁便成「蘇合」;用「蜜」漬「薑」是第六種供養;將乳放在鑊裡烘到它鬆了,變成酥一樣,是為「純酥」;「純蜜」是完全沒有滲別的東西的蜜糖。

煎餅、沙糖、油餅、蘇合、蜜薑、純酥、純蜜共八種「各各」有「十六」,「圍繞」蓮「華外」。

以奉諸佛及大菩薩。每以食時。

「食時」是指午飯,那時便拿這些油餅、乳糜、蜜薑、純酥等等供養「諸佛及大菩薩」,午餐嘛。

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中夜」是子時,那時佛雖不食,亦可以供養:在「壇前」另「安一」個「小」小的「火爐」,「兜樓婆香」是種像草一樣的泰國香茅,「煎取香水」以「沐浴」爐中的「炭」。待炭「然」到紅了,起火了,你便「投」以「半升」「蜜」糖,並「酥三合」,「於」這個「猛熾」的「炎爐」之內「燒令煙盡」,那便有很大的香味以「享佛菩薩」。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壇雖然是八角形,「壇」「外」的「室」則是「四」方,你便在那裡「遍懸」長「旛」寶蓋,在壇外隨風飄揚;更「於壇室」「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壇室必定要坐北向南,門口向南,是名「當陽」。「應於當陽張盧舍那」,「盧舍那」此名光明遍照,將其形像掛在牆壁中間,佛之中還有「釋迦」是過去佛,「彌勒」是未來佛,「阿閦佛」代表東土的佛,「彌陀」是西方佛,五位佛具足。

「諸大變化觀音聖像」者,觀音有許多形像,十六臂觀音、水月觀音、準提菩薩、乃至千手千眼也是觀音的聖像,你看,大悲咒裡便全是觀音菩薩的化身。「金剛藏」代表密宗,觀音菩薩代表顯宗,觀音「安」在佛之「左」,金剛在佛之「右」,顯、密二宗的像也掛上了。

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荼利。與毘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帝釋」是忉利天子,「梵王」是四禪天子,又「安」在「左右」。「烏芻瑟摩」是火首金剛,「藍地迦」是青面金剛,「軍荼利」是解怨結金剛,安了這個金剛菩薩,便甚麼怨結都能解。「毘俱胝」手垂數珠鬘,這個也是金剛。

「四天王」則是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與北方多聞天王。「頻那」是個使者,其頭像豬;「夜迦」也是使者,其鼻似象;不論有甚麼事情,他們都會把鬼神叫來,現在「張」他們「於門側左右安置」,等如守門口一樣。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壇裡有八個鏡,蓮華外「又取八鏡」「懸」在室內的「虛空」,「與壇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壇內八鏡向外照,空中八鏡向內照,大家你照我、我照你,鏡裡照到菩薩,菩薩又照入鏡中,此鏡又照入彼鏡,「其形影」便「重重相涉」,重重無盡,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

開始用功了,這是第一個七。一切法生七天便生成,一如法滅也是七天就滅盡,像人臨命終時七日化生,他七日肯定滅了,生也是七日一變就生出來。我們要滅煩惱七日也一定滅盡,要生善法它亦七日一定生出來。你能執持彌陀名號,若一日至七日,得一心不亂,這便是一切法七日生,一切法七日滅。

所以這裡說「於」「七」日「中」我們的心一定要「至誠」,用功是用這個心嘛,離了心根本是沒有得用的,用甚麼功也是靠這個心,誠心就會感應了。誠心無妄生善,所謂不誠無物,至誠有物,山河大地有誠才有山河大地,就是我們人也要有點誠心才跑來做人,是虛妄便會做鬼了!

第一個七是用這個「至誠」的心「頂禮」「十方如來」、頂禮「諸大菩薩」、頂禮「阿羅漢」,一邊頂禮,一邊念其名「號」。

恒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晝三時、夜三時是為「六時」,「誦」一輪楞嚴「咒」,便「圍」這個八角形的「壇」繞一繞。你誦這條咒亦要「至心」,至心即是誠心,萬不能打妄想,一個字、一個字要分明,還要看它從甚麼地方流出來,徹本歸源,看看它從那裡唸出來,這是反聞呀!唸咒的心是無形相的!不容易見到,但你一定要反聞,誦咒反聞,反聞持咒,叫做「至心行道」。「一時常行」者,不持咒則已,一持便持「一百八遍」,以對待我們無始劫來一百零八種習氣煩惱。第一個七就是這個功用。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

上來又拜佛、又誦咒、又反聞,我們的散亂心便會歸一,甚麼心也沒有了!唯有拜佛的心,唯有唸咒的心,唯有反聞的心,無量散亂心就歸為一個心。這個一心厲害了,但你要給它一個方向;若它走得邪,散亂心造罪造不出甚麼樣子的,唯有大人物的心專一,他惡起來便不得了,若一心行善,這個善又不可思議。專一向善則善,便是大善,向惡則惡,變了大惡。

所以當你將散亂心歸為一個心,你便要給它一個目的地,那就是求菩薩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向這個地方去,一心來度眾生;煩惱無盡誓願斷,向這個地方去,一心要斷煩惱;法門無量誓盡學,要學盡無量的法門;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心一心向那條路走,這便是「一向專心,發菩薩願」。

修行最重要有願,只是我們個個都修行,總不是依願而行!未行以前是願,一行便屬於行,所以行與願沒有甚麼分別;先發願,願就是行,行亦不離願,從願起行,以行滿願。譬如你發願度無邊的眾生,你便向這個願而行,行到那個地方的確不見有一個眾生可得,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便滿了,行也滿了,行到家時便滿了那個願。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金剛經又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成佛的願便是滿了;又說:「我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成無上佛道的願便讓他行到了。

所以我們先將散心歸一,歸了一後向願那處,願是志願,我們一定要有志願。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若修行無願,不知其可也,修行無願,你向甚麼地方行?你自己說!我們一定要有個志願,所以說「一向專心,發菩薩願」,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見每位善知識都說:「大德大德,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卻不知道怎樣修菩薩行、修菩薩道,請你開示我吧。」善財先說自己已發了菩提心,那便是願。

發願如果願力不夠,力量不大;你發願一定要「心無間斷」,念念無有間斷,這個願才會有力。願一間斷還有甚麼力呀!你看母雞也是全副精神孵小雞,直到孵出小雞來,牠不會在孵到差不多時走開的,難道遲點回來再繼續孵嗎?那個小雞豈不是變了三及第!所以發願要「心無間斷」。

我毘奈耶先有願教。

無論打皈依、受五戒也「有」「教」你們發「願」,發四宏誓願,記得嗎?乃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華嚴經淨行品的「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些都是「毘奈耶」的願。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

第一個七令心歸一,第二個七發願,那個心要有方向,現在說第「三」個「七」。雖然你有願,但是願力未足,皆由你宿習未除,所以你一定要「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

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持楞嚴咒將宿世的業障消除,那時你的願力是很強的;你願力大便與十方如來的願力相合,你的願就是十方如來的願,大家同氣相投,同聲相應,感應道交,「十方如來」就「一時出現」。假如你的願與佛的願不同,一個面向左,一個面向右,怎樣感?怎樣應?願願要相同,心心要相應,然後感應道交。

十方如來在那裡出現呢?就在「鏡交光處」,壇裡八個鏡,空中八個鏡,放「光」「交處」,佛便現出來「摩頂」安慰你。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

佛既摩頂安慰,你的宿世業障又已消除,願力具足,承這願力你就不要離開這個「道場」,繼而「修三摩地」,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瑠璃。

持楞嚴咒消除宿世業障,你的身體清淨,修耳根圓通,得定你的心又清淨。身不淨,心便無辦法光明,所以你想身清淨,就一定要持佛的楞嚴咒。持咒身「淨」,宿世業障消除,身清淨你的心則光「明」,便得耳根圓通的大定,這時你「身心」「猶如.璃」,表裡清淨,說到那處就得利益了。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安立楞嚴道場,第一個七是頂禮諸佛菩薩,第二個七是專心發願,第三個七是持楞嚴咒,在光明中諸佛菩薩來摩頂,你身心清淨猶如琉璃,便得到感應;雖然感應,還看你的戒清不清淨。修行的條件,不論你用甚麼功,一定要講持戒清淨,所以現在說的是戒。

「本受戒師」者,每個出家人都有個戒和尚,戒和尚是傳戒之師,若其戒清淨,他將戒傳給你,你便得戒。登比丘壇時一白三羯磨,仗眾僧之力及羯磨的威德,令你一剎那間得無作戒體,全性而起,全起是性,是為無作戒體。

登楞嚴壇持楞嚴咒要有「十」個「比丘」,不能多,寶蓮寺拜大悲懺也是十個比丘。「十比丘等」的「等」字不是指另外一個比丘,而是你們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其中」若「有一不清淨者」,他的戒和尚可能沒有將戒傳給他,他未得戒,雖然三七日功德圓滿,這個「道場」有小數成就,「多」數「不」成就,諸佛菩薩便不降臨摩頂。

所以我們修行人第一擇師,第二擇友;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友,成就我們法身慧命的是師父和朋友,是以我們修行人要親近善知識,猶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師父要選擇,同參道友亦要選擇。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

十個比丘等都清淨,「三七」日「後」佛來摩頂,你便「端」身或單跏趺、或雙跏趺「坐」,你看佛怎樣坐你便怎樣坐好了,是名「安居」入定。楞嚴經是修反聞的功用,先摸到自己的聞性,在聞性之中不聞塵,反聞自性,外脫六塵,內遺根身,一剎那間便證入三摩地。

「經一百日」不是一百日那麼長的時間,你要明白!修行人入定一百日等如頃刻,你看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煲薯仔,薯仔未熟,他便把它們焗在鍋裡,等自己坐完禪才吃。但他一坐也不知坐了多久,年初一其他住茅蓬的人來跟他拜年,他便起座說:「你們來得好啊,我的薯仔還未吃,大家一起吃吧。」揭開蓋子,薯仔發的霉有二吋長!所以你聽到「一百日」便慌了,你不用怕,坐一百日或等於十日、一日那麼久,一剎那間便過了。

若是「根」機「利」的人,一百日「不」需「起」「座」來入定,即時「得須陀洹」果。未證初果是凡夫生死流,一證初果便好了,斷了見惑八十八使,見惑破了便見道,不稱凡夫,而名聖人;二果、三果、四果也是聖人,「得須陀洹」,開始入聖人法水之流,故名入流,入法性之流。

大乘小乘都是一開始就破見惑,再破思惑、塵沙惑,然後破無明惑。破見惑名破本參哩,再破思惑、塵沙惑的重關,最後破無明惑,謂之破末後牢關,所以一定先要破見惑,證須陀洹果。

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未必人人結壇辦道也證須陀洹果,雖然不證須陀洹果,他也得相似的見道。甚麼叫做相似的見道?這個時間很短的,猶如石火電光,一剎那間便見,但他未破見惑,悟了之後仍會再迷;所謂「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修因以此入,得果未來時」,他未必能破見惑,證須陀洹果,依然是個凡夫,但他已經有一念的信心,這個種子便種了下來。

亦有人修行用功,幾十年也未能將善根種下八識田中。種善根嘛,話是這樣說,不容易哩,所以修行無論你用甚麼功,「縱」許「身心」四個「聖果」尚「未成」就,若能有一念信心,一念相信自己,也種下善根。善根種下八識田中便好了,有善根、有信心,就決定相信自己將來有成功之日,「自知成佛不謬」。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阿難你所「問」的「道場」便「如是」「建立」。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遭彼梵天邪術所禁。

除了阿難,如來有幾個兄弟都出了家,像阿那律、提婆達多和豔喜難陀,故言徒弟、徒弟!不過就以阿難年紀最小,所以這裡他「頂禮」「佛足」,說「自」他「出家」以來「恃佛憍愛」,當佛侍者,佛說法他從未離開,他既「求多聞」,自己便未有機會修行;現在人人都證阿羅漢果,唯是他「未證無為」。

有漏的邪法才著有漏的法,無漏法邪術是著不到的,阿難未證無為的聖果,還有欲界有漏的煩惱,故他曾「遭彼先梵天」有漏的「邪術所禁」。

心雖明了力不自由。賴遇文殊令我解脫。

邪術令人筋皮力歇,那時阿難「心」是明白,全身卻像被鬼壓著,自己不能作主,「力不自由」,僥倖世尊說楞嚴咒,文殊師利菩薩持咒往護,無漏神咒能滅有漏邪咒嘛,無漏神咒一到,摩登伽有漏的邪咒就消滅,「令」阿難「解脫」。

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阿難「雖」然「冥」中「蒙如來佛頂」楞嚴「神咒」所護,令得「其力」,當時他還迷迷懵懵,如夢如醒,「尚未」「親」耳聽「聞」此咒。

唯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

阿難希望世尊慈悲,對他「重」「說」此楞嚴咒。

摩登伽和阿難如果沒有宿世的習氣,摩登伽怎能一剎那間就迷了阿難?會中未斷漏「諸修行輩」及「當來」「末」法之世「在輪迴者」恐怕大有其人,他們被宿世業障所纏,宿世的業障太厚了,不能出生死,故亦要仗楞嚴咒消滅宿障。

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密音」亦即密咒,是指如來的心咒。「承佛密音」能消宿世的業障,宿障一消,戒便清淨,戒清淨定又清淨,身心清淨,便得「身意解脫」。

于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于時」法「會」「大眾」一齊起立,向佛「作禮」,等待如來宣說「祕密章句」。楞嚴神咒只要你至誠持誦,與咒感應就能滅惡生善,轉凡入聖,既有如是功德,它是不可以解釋的,所以叫做「祕密章句」。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

佛頭頂紅色的肉髻凸起,其青色的頭髮則在四邊,仿如青山吐月,這個便是肉髻相。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從「肉髻」相中「涌」出「百寶」莊嚴的「光」明,這個百寶之光不一定是百條的,百寶即是百寶物,像個百寶袋一樣。

寶「光中」又「涌出千葉寶蓮」,人間的蓮華只有葉數十瓣,天上的蓮華有葉一百,佛的蓮華則有葉一千,佛的千葉蓮華代表圓融佛因,亦即明心,見性成佛,就是佛果。所以我們凡夫修行,第一個條件是要明心,明心就是佛因,猶如蓮華,花是為因,佛則屬果;果不離因,既有千葉佛因的蓮華,當然有無為心佛的妙果,現在「有化如來坐寶華中」,「有化如來」便是無為心佛。

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

「十道」「光明」表示十法界,十法界都可以成佛。成佛不一定在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天、人、阿修羅法界,地獄、鬼、畜生法界都可以成佛,所以化佛「頂放十道百寶光明」。

十法界每一界的光都具九法界的光,如地獄法界亦具其他九法界的光,所以地獄的眾生可以上生做人法界,也可以生天、做阿羅漢、做菩薩,乃至做佛亦可以,地獄的眾生亦具十法界。餓鬼亦具十法界,餓鬼也可以上生人道、生天、做阿羅漢、做辟支佛,餓鬼亦具十法界。

就是佛亦具十法界,每個法界都能成佛,佛若不具地獄法界,為何佛會跑到地獄去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亦具畜生法界,佛在畜生裡作鹿王、龍王、獅子王,這些都是佛示現的,佛不單單現佛身,亦現鬼王身、人王身、天王身,所以佛亦具十法界。你看,觀音菩薩具餓鬼法界,他便現身為面然大士度餓鬼,菩薩亦具十法界。

因此,今化佛頭頂放十法界的光明,每一法界光明又具十法界的光明,十十互現,就叫做「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一一光明都遍十法界。

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

「金剛」神是個差不多證十地的菩薩,但他秘「密」現金剛之「跡」,有的金剛神菩薩「擎山」,有的「持」降魔「杵」,「遍虛空界」。

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

「大眾」見佛頭頂放光,光裡有百千葉寶蓮,蓮中化佛頭頂亦放十道寶光,每一寶光又具十道寶光,恒河沙金剛神遍滿虛空,「畏」是怖畏,自己有過呀!惑未斷,煩惱未除,宿業未消,便有畏了;「愛」者,大眾見到如來放光,都「求佛」「哀」憐攝受。

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釋迦牟尼佛無人能見其頂,在「無見頂相」那處的千葉寶蓮有無為心佛「放光」「宣說神咒」。神咒不能解釋,大家讀讀吧。

第一會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 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陁寫 薩怛他佛陁俱胝瑟尼釤 南無薩婆勃陁勃地薩多鞞弊 南無薩多喃三藐三菩陁俱知喃 娑舍囉婆迦僧伽喃 南無盧雞阿羅漢哆喃 南無蘇盧多波那喃 南無娑羯唎陁伽彌喃 南無盧雞三藐伽哆喃 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 南無提婆離瑟喃 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喃 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 南無跋囉訶摩尼 南無因陀囉耶 南無婆伽婆帝 盧陁囉耶 烏摩般帝 娑醯夜耶 南無婆伽婆帝 那囉野拏耶 槃遮摩訶三慕陀囉 南無悉羯唎多耶 南無婆伽婆帝 摩訶迦囉耶 地唎般剌那伽囉 毗陀囉波拏迦囉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婆悉泥 摩怛唎伽拏 南無悉羯唎多耶 南無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囉耶 南無般頭摩俱囉耶 南無跋闍囉俱囉耶 南無摩尼俱囉耶 南無伽闍俱囉耶 南無婆伽婆帝 帝唎茶輸囉西那 波囉訶囉拏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無婆伽婆帝 南無阿彌多婆耶 哆他伽多耶 阿囉訶帝 三藐三菩陀耶南無婆伽婆帝 阿芻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羅訶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無婆伽婆帝 鞞沙闍耶俱盧吠柱唎耶 般囉婆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南無婆伽婆帝 三補師毖多 薩憐捺囉剌闍夜 跢他伽多耶 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耶 南無婆伽婆帝 舍雞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囉訶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無婆伽婆帝 剌怛那雞都囉闍耶 跢他伽多耶 阿囉訶帝 三藐三菩陀耶 帝瓢南無薩羯唎多 翳曇婆伽婆多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 薩怛他般怛南 南無阿婆囉視耽 般囉帝揚岐囉 薩囉婆部多揭囉訶 尼揭囉訶羯迦訶尼 跋囉毖地耶叱陀你 阿迦囉密唎柱 般唎怛囉耶儜揭唎 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 薩囉婆突瑟吒 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 赭都囉失帝南 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 毗多崩娑那羯唎 阿瑟吒冰舍帝南 那叉剎怛囉若闍 波囉薩陀那羯唎 阿瑟吒南 摩訶揭囉訶若闍 毗多崩薩那羯唎 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 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 毖沙舍悉怛囉 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 阿般囉視多具囉 摩訶般囉戰持 摩訶疊多 摩訶帝闍摩訶稅多闍婆囉 摩訶跋囉槃陀囉婆悉你 阿唎耶多囉 毗唎俱知 誓婆毗闍耶 跋闍囉摩禮底 毗舍嚧多 勃騰罔迦 跋闍囉制喝那阿遮 摩囉制婆般囉質多 跋闍囉擅持 毗舍囉遮 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 蘇摩嚧波 摩訶稅多 阿唎耶多囉 摩訶婆囉阿般囉跋闍囉商揭囉制婆 跋闍囉俱摩唎 俱藍陁唎 跋闍囉喝薩多遮 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 啒蘇母婆羯囉多那 鞞嚧遮那俱唎耶 夜囉菟瑟尼釤 毗折藍婆摩尼遮 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 嚧闍那 跋闍囉頓稚遮 稅多遮迦摩囉 剎奢尸波囉婆 翳帝夷帝 母陀囉羯拏 娑鞞囉懺 掘梵都 印兔那麼麼寫

第二會

烏吽 唎瑟揭拏 般剌舍悉多 怛他伽都瑟尼釤 虎吽 都盧雍 瞻婆那 虎吽 都盧雍 悉耽婆那 虎吽 都盧雍 波囉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 虎吽 都盧雍 薩婆藥叉喝囉剎娑 揭囉訶若闍 毗騰崩薩那羯囉 虎吽 都盧雍 者都囉尸底南 揭囉訶娑訶薩囉南 毗騰崩薩那囉 虎吽 都盧雍 囉叉 婆伽梵 薩怛他伽都瑟尼釤 波囉點闍吉唎 摩訶娑訶薩囉 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 俱知娑訶薩泥帝唎 阿弊提視婆唎多 吒吒甖迦 摩訶跋闍嚧陀囉 帝唎菩婆那 曼茶囉 烏吽 娑悉帝薄婆都 麼麼 印兔那麼麼寫

第三會

囉闍婆夜 主囉跋夜 阿祇尼婆夜 烏陀迦婆夜 毗沙婆夜 舍薩多囉婆夜 婆囉斫羯囉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囉密唎柱婆夜 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 烏囉迦婆多婆夜 剌闍壇茶婆夜 那伽婆夜 毗條怛婆夜 蘇波囉拏婆夜 藥叉揭囉訶 囉叉私揭囉訶 畢唎多揭囉訶 毗舍遮揭囉訶 部多揭囉訶 鳩槃茶揭囉訶 補單那揭囉訶 迦吒補單那揭囉訶 悉乾度揭囉訶 阿播悉摩囉揭囉訶 烏檀摩陀揭囉訶 車夜揭囉訶 醯唎婆帝揭囉訶 社多訶唎南 揭婆訶唎南 嚧地囉訶唎南 忙娑訶唎南 謎陀訶唎南 摩闍訶唎南 闍多訶唎女 視比多訶唎南 毗多訶唎南 婆多訶唎南 阿輸遮訶唎女 質多訶唎女 帝釤薩鞞釤 薩婆揭囉訶南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茶演尼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摩訶般輸般地夜 嚧陀囉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那囉夜拏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迦波唎迦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闍耶羯囉摩度羯囉 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毗唎羊訖唎知 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 索醯夜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阿羅漢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毗多囉伽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跋闍囉波你 具醯夜具醯夜 迦地般帝訖唎擔 毗陀耶闍瞋陀夜彌 雞囉夜彌 囉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麼麼寫

第四會

婆伽梵 薩怛多般怛囉 南無粹都帝 阿悉多那囉剌迦 波囉婆悉普吒 毗迦薩怛多缽帝唎 什佛囉什佛囉 陀囉陀囉 頻陀囉頻陀囉 瞋陀瞋陀 虎吽虎吽 泮吒泮吒泮吒泮吒泮吒 娑訶醯醯泮 阿牟迦耶泮 阿波囉提訶多泮 婆囉波囉陀泮 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 薩婆提鞞弊泮 薩婆那伽弊泮 薩婆藥叉弊泮 薩婆乾闥婆弊泮 薩婆補丹那弊泮 迦吒補丹那弊泮 薩婆突狼枳帝弊泮 薩婆突澀比犁訖瑟帝弊泮 薩婆什婆利弊泮 薩婆阿播悉摩唎弊泮 薩婆舍囉婆拏弊泮 薩婆地帝雞弊泮 薩婆怛摩陀繼弊泮 薩婆毗陀耶囉誓遮唎弊泮 闍夜羯囉摩度羯囉 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 毗地夜遮唎弊泮 者都囉縛耆你弊泮 跋闍囉俱摩唎 毗陀夜囉誓弊泮 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 跋闍囉商羯囉夜 波囉丈耆囉闍耶泮 摩訶迦囉耶 摩訶末怛唎伽拏 南無娑羯唎多夜泮 毖瑟拏婢曳泮 勃囉訶弁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訶羯唎曳泮 羯囉檀遲曳泮 蔑怛唎曳泮 嘮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邏囉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演吉質 薩埵婆寫 麼麼 印兔那麼麼寫

第五會

突瑟吒質多 阿末怛唎質多 烏闍訶囉 伽婆訶囉 嚧地囉訶囉 婆娑訶囉 摩闍訶囉 闍多訶囉 視毖多訶囉 跋略夜訶囉 乾陀訶囉 布史波訶囉 頗囉訶囉 婆寫訶囉 般波質多 突瑟吒質多 嘮陀囉質多 藥叉揭囉訶 囉剎娑揭囉訶 閉唎多揭囉訶 毗舍遮揭囉訶 部多揭囉訶 鳩槃茶揭囉訶 悉乾陀揭囉訶 烏怛摩陀揭囉訶 車夜揭囉訶 阿播薩摩囉揭囉訶 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 唎佛帝揭囉訶 闍彌迦揭囉訶 舍俱尼揭囉訶 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 阿藍婆揭囉訶 乾度波尼揭囉訶 什伐囉堙迦醯迦 墜帝藥迦 怛唎帝藥迦 者突吒迦 尼提什伐囉 毖釤摩什伐囉 薄底迦 鼻底迦 室唎瑟密迦 娑你般帝迦 薩婆什伐囉 室嚧吉帝 末陀鞞達嚧制劍 阿綺嚧鉗 目佉嚧鉗 羯唎突嚧鉗 揭囉訶揭藍 羯拏輸藍 憚多輸藍 迄唎夜輸藍 末麼輸藍 跋唎室婆輸藍 毖唎瑟吒輸藍 烏陀囉輸藍 羯知輸藍 跋悉帝輸藍 鄔嚧輸藍 常伽輸藍 喝悉多輸藍 跋陀輸藍 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 部多毖哆茶 茶耆尼什婆囉 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 薩般嚧訶凌伽 輸沙怛囉 娑那羯囉 毗沙喻迦 阿耆尼烏陀迦 末囉鞞囉建跢囉 阿迦囉密唎咄怛斂部迦 地栗剌吒 毖唎瑟質迦 薩婆那俱囉 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 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 悉怛多缽怛囉 摩訶跋闍嚧瑟尼釤 摩訶般剌丈耆藍 夜波突陀舍喻闍那 辮怛唎拏毗陀耶槃曇迦嚧彌 帝殊槃曇迦嚧彌 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 哆姪他 唵 阿那唎 毗舍提 鞞囉跋闍囉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闍囉謗尼泮 虎吽都嚧甕泮 莎婆訶

楞嚴咒平常是說五會,所以讀楞嚴咒是分一會一會的讀,讀到它熟了,就只有一心受持,心與咒合一,就得到感應。平常早課便是唸楞嚴咒,功課是這樣嘛,其實楞嚴咒隨時隨地都可以唸,假如你種菜耕田,你也可以一面種菜,一面唸楞嚴咒,因為修行不能夠著意,隨時隨地就要用功,不知不覺便悟入,這是一定的規矩。

你說我們修行用功,甚麼時候才悟入呢?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別一個祖師則不然,二祖是斷臂來悟入,六祖菩薩是挑柴時聽到有人唸金剛經悟入,投子掉進水裡又悟了,所以悟道沒有一定的時間性;或在日間,或在晚上,或在屋裡,或在屋外,或在路上,悟道沒有一個處所、沒有一個時間性的,不告訴你在何時悟入,所以我們修行要隨時隨地來用功。

說到用功,持咒跟誦經不同,誦經是從聞思修,咒卻沒有甚麼讓你分別,沒有甚麼讓你去思,你唯有用無分別心來唸。咒是萬不能起分別,所以楞嚴咒不指定你在甚麼時候唸,早晨可以,晚上可以,日間可以,室內可以,走路可以,鋤地可以,全都可以唸楞嚴咒,唸到感應為止。初初是慢慢的唸,後來不論唸到多快,總之一個一個字都要分明,你不要糊塗!或者唸到忘了自己的身體,便是有些善境界;如果唸到自己不唸虛空也在唸,那就更好了,總是有個感應的地方。

感應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自己的業障漸漸消除,第二是漸漸忘了我,沒有了自己,所以修行以金剛經來說就是無我相,沒有了我相;無人相,沒有了現在的人相;無眾生相,沒有是非人我的眾生相;亦無壽者相,沒有了自己的命根,便不說有多長壽。有命根才講長壽,根本都無命根,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就是破壽者相;孔子說,你早晨聞道,晚上死掉也不怕!何來有個壽者相?所以你能用功用到沒有「我」就好啦;如果業障消除,煩惱減少都是有進步。

楞嚴咒是甚麼咒?是心咒,是佛的心咒;一切咒都是心咒,觀音菩薩大悲咒 是大悲心咒,阿彌陀佛的往生咒也是心咒,藥師咒也是藥師如來的心咒,藥王菩薩亦有心咒,法華經裡便有說,每尊佛菩薩明了心之後,便從心裡流出一條咒,那是屬於心的咒。因此我們唸大悲咒便與觀音菩薩的大悲心相應,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你唸往生咒與阿彌陀的心相應,就往生淨土。

楞嚴咒是佛的心咒,是成佛的心咒,說到佛心一切眾生都有份,不過我們迷了這個心佛,佛心迷了,就變了眾生的心。法華經說:「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但一切眾生不開佛知見,只開眾生知見,甚麼是眾生知見?是非人我便是眾生知見;甚麼是佛的知見?慈悲喜捨便是佛的知見。楞嚴咒既名心咒,持楞嚴咒就是持佛的心,亦是持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佛心迷了,持楞嚴咒漸漸便將自己的業障消除,煩惱減少,如是業障除、煩惱空,見回自己的本來面目,明自本心,所以楞嚴咒是沒有解釋的。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

這個「佛」不是釋迦牟尼佛,而是指釋迦佛頭頂千葉寶蓮裡另一個佛化身,即是無為心佛。無為心佛「頂」有無量「光聚」,並不是一個光,心有無量的光,這個無量光聚就是楞嚴咒。一個光是一個字,無量光便是無量的字;你要留意這個「光」字,光既然是楞嚴咒,光就是法,所以顯法是二十五種圓通,密法就是無量心光積聚而成的楞嚴咒。

簡單的說一句,「悉怛多般怛羅」是云白傘蓋。「悉怛多」名白,白是無漏功德,心裡具有無量的無漏清勝功德,這個就是楞嚴咒,也就是心咒,心光的咒。自性具有無量功德,佛法界、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十法界都能夠蓋覆,是名傘蓋,所以白傘蓋就是「悉怛多般怛羅」。

「祕密」是不可以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的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伽陀」此云諷誦,秘密的諷誦。楞嚴咒是很微妙的,大中具小,小中融大,一具多,多入一,一多圓融,大小無礙,是名「微妙」。此咒有時三字為一句,有時幾句為一章,「章句」有長有短。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佛名覺性,覺性怎樣才能「出生」?我們的覺性被無明的業迷了,唸起楞嚴咒,無明惑業消除,覺性就顯露了!所以晉譯六十卷華嚴說:「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這個「心」就是說楞嚴咒心能造一切如來。楞嚴咒能消除宿業和無明惑,只要你無明一滅,覺性現前,那就個個都是佛,故云「能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菩薩的覺未到無上,二乘只是自覺,不能覺他,不名遍知覺,凡夫根本是迷,不名正覺,即使有覺都是邪覺,所以「無上」「正」覺、「遍知覺」是佛的名號,這裡文字上則用了「正遍知覺」。

怎樣才成無上正等正覺呢?「十方如來」都是「因此咒心」。咒是楞嚴咒,心是佛心,咒心是甚麼?咒心是法,三寶之中屬於法寶,楞嚴咒是佛所說,是佛心之咒,佛是佛寶,我們持楞嚴咒就是僧寶;楞嚴咒三寶具足,是以十方如來坐道場,仗佛心咒之力,一剎那間破最後一品無明的生相,便「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佛的心遍法界,從佛心所起的咒亦遍虛空、遍法界,「魔」王亦在心咒之內,不能離開這個心。「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魔王有甚麼辦法不「降伏」?「外道」也跳不出這個心以外,所以也被「制」伏。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這個「乘」字,能乘是如來,「咒心」是佛的心咒;有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所以「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就能到無量「微塵」的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說的就是化身如來,化身佛。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上來正遍知覺是報身佛,現在是說化身佛。成佛是成報身佛和化身佛,報身佛在華藏世界成,化身佛則在無量的世界成。成佛不是在一個世界成的,無量的世界一時成!你看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的分身有無量那麼多,每個世界都有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到十方世界成佛;等如天上的月亮,天上一個月,但是到處有水都有月,任何水裡都有個月影,所以佛成佛,任何一個世界都能坐道場,成等正覺。

「咒心」是楞嚴咒的佛心,佛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論你說甚麼法,無不從此法界流,都是從這個咒心裡流出來。或轉一乘的法輪,你不明白一乘的話,從一開三便變了三乘,若是三乘也不了解,從三乘那處開個方便,就變了人天乘,如果人天乘你都不滿意,那就再來個方便,開一個淨土乘,生淨土吧!我們這裡今日都誦華嚴經:「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那就是「轉大法輪」了。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

楞嚴咒的心是佛心,「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將這佛心交給一個眾生,一個眾生持此咒心,一個眾生就得摩頂授記作佛,如果無量眾生能持此咒心,就替無量眾生摩頂,授記作佛。

所以我們持楞嚴咒是持佛心,持著持著,不但業障消除,我執又空,再持法執也空,再持就證無生法忍,那時得了咒心,即是得到成佛的心,有甚麼辦法不成佛呢?所以十方如來共你「摩頂」,「授記」你當得作佛。

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

假如你自己未證佛果,「自果未成」,持楞嚴咒心是持佛的心嘛,佛心已經圓滿具足,你「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就像彌勒佛是蒙釋迦牟尼佛授記,一生補處,舍利弗也是得到如來咒心,在法華經中蒙佛授記他為華光如來。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

持咒又稱為持明,持這個光明的明,有一個「明」字,所以持咒持明是持心,心有光嘛;如心無光,你怎知道善惡?你能分別善惡,所以心肯定有光,能知過去、能知未來、能知現在。孔明他老人家五百年以後的事情都知道,他用甚麼功?他亦不過是「淡泊以明志」而已,淡泊即是離五欲啊!他的心就清淨了。志是心,明志就是明心。

「咒心」不離一切法,佛心能空一切相,無苦而不滅,能成一切法,無事而不成,隨心所欲。你看三如來藏有個空如來藏,無論甚麼,色即是空,受想行識是空,地水火風又是空,一切法入到這個如來藏,個個都空,所以「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空一切相,那就無苦而不滅。苦不離相嘛,甚麼相都空了,便能「拔濟群苦」,拔一切苦。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

「地獄」有刀山劍樹的苦,若持咒心,地獄的相空了,地獄的苦就滅。「餓鬼」有飲膿噉血的苦,「畜生」有負重宰割的苦,持此咒心,餓鬼、畜生的相亦空。「盲」是不見,「聾」是不聞,「瘖瘂」是不能言語,持此咒心,盲聾瘖瘂、一切法的相也空。

「怨」家聚「會」就是苦,持這咒心,一切相空了,怨親空就不會聚會。親朋戚友臨別是「愛別離苦」,持這咒心空一切相,千里也在眼前,不見面可以神交嘛,可以做夢來相見!再不然由美國可以打電話回來香港,有甚麼別離呢?愛別離的苦也就沒有了。妻財子祿,持這咒心,空一切相,成一切法,從心所欲,他就沒有這個「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者,我們人是五陰所成,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陰身剎那、剎那生,只是你麁心浮氣就見不到;若你修行用功,有些定力,心微細就見到五陰的熾盛苦。古時有大德高僧問趙州老人:「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老人說:「急水上打毬子。」僧答曰:「我不會。」「你不會就問投子。」投子就答:「念念不停流」,就是說這個五陰熾盛苦了。

又有和尚問巖頭禪師:「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這樣也是破五陰的熾盛苦,是那個生滅呢?五陰熾盛是苦的根本,若果五陰不熾盛,將來我們的五陰就不會壞;我們的五陰一壞,中陰身現前,又跑去投胎,前五陰滅,後五陰生,便有來世的五陰,所以這是「五陰熾盛苦」。

「小橫」令你生病,「大橫」傷你的命,無妄之災!持楞嚴咒空一切相、成一切法,成一切法就事事如意,空一切相則無苦不滅,所以「大小諸橫」,「同時」都得到「解脫」。

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應念銷散。

踫到賊便有「賊難」,遇到打仗便有「兵難」,「王難」是犯了王法,「獄難」是要坐牢獄,但只要你持楞嚴咒,得了佛的心,空一切相,成一切法,那四種難就空。

若果行船遇著大風,平常失火,大雨有水災,楞嚴咒亦能空這些「風火水難」。曾經有人朝五台,走得渴了又沒有水,他就念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突然眼前有一行清水,飲了不知多甘涼,以後再走到那裡就不見了,可知道那是菩薩的示現。

「飢」要食,「渴」要飲,「貧窮」是沒有錢,你唸楞嚴咒成一切法,隨心所欲,貧窮的難就「應念銷散」。

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

「十方如來」未成佛以前都承「事」「十方善知識」,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便是諸佛。你看,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裡的國王怎樣供養仙人?

「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乃至以身而為牀座」,你仗心的咒力,就能「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用種種燈塗果樂供養十方諸佛的「四威儀」,就是「供養」樣樣「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你持楞嚴咒,在「恒沙如來」法座之下,你的智慧辯才比人超勝,個個便「推」你為「大法王子」,像文殊、普賢、觀音、彌勒,他們在十方諸佛會下就是做大法王子。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

「十方如來」以楞嚴「咒」的佛「心」奉「行」,「能於十方攝受親因」。甚麼叫做「親因」?你教十方世界的人發菩提心,是你教他們的,他們從你那處發菩提心,像五百羅漢便是釋迦牟尼佛歷劫度他們的了,是為「親因」;令你教的人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是名「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

捨權入實,捨三乘入一乘,「小乘」的人個個都驚恐,舍利弗在法華會上也對世尊說:「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他就是覺得驚恐哩。「祕密藏」是一乘法,若小乘人持楞嚴咒,靠心咒之力,即三是一,開三顯一,開權顯實,他們就「不生驚怖」。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

「十方如來」仗楞嚴「咒」佛「心」的力,破一品無明,「成無上覺」;斷兩種生死,就「入大涅槃」。成無上菩提是智德,入大涅槃是斷德,都是靠楞嚴咒的心力。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咒心」是說佛心,佛心的咒。釋迦牟尼佛將佛法付囑摩訶迦葉尊者為第一代祖,「十方如來」「於滅度後」,以心印心,也是靠這個咒心的力,所謂「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佛法便能夠一代、一代傳下去;傳到六祖就開為五宗,傳到我們清朝虛雲老和尚得法,虛雲老和尚以後就不知道他傳給誰了,是為「付佛法事」,「究竟」得到「住持」。

傳佛心印是靠咒力,傳戒也是靠咒力,十方如來滅度之後,亦仗楞嚴咒的心力令戒律一代傳一代,傳到現在。我們受戒從戒和尚,他又從過去的戒和尚,過去的戒和尚又從過去的祖師,一直從佛傳到我們那裡,我們受了如來的戒,「戒律悉得清淨」。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咒。

「佛」「頂」放無量「光聚」,光就是法,法就是咒,如是無量光、無量法、無量的咒,悉怛多是白,「般怛羅」此云傘蓋,這是說佛頂的光聚蓋覆法界有情。

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若說楞嚴咒蓋覆法界的功德,能出生十方無量神通、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功德,諸佛無量功德、神通、莊嚴、無量的智慧怎說得盡?還有下化眾生哩,度無量菩薩、無量聲聞緣覺、無量鬼、畜生,這功德說來說去「終不能盡」。楞嚴經這個普眼的法門,一字海墨都難思,大海的墨也寫不盡,何況楞嚴咒的功德,如何「恒」河「沙劫」能有「盡」耶?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如來仗「此咒」而成佛,這個佛是應身佛,從法起應便有應身佛,所以楞嚴咒屬於法佛,「名如來頂」,如來應身的頂。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趣阿羅漢。

佛尚靠楞嚴咒力而成正覺,何況你們「有學」?阿難尊者證了初果,只破見惑,還有思惑未破,是名有學;若有欲界的思惑,欲界的「輪迴」就是「未盡」。

假如你「發心至誠趣阿羅漢」,你便要斷煩惱;但是煩惱不容易斷,何以呢?你的心全是煩惱!無始劫來你都是以煩惱為心,你今日想除煩惱不容易嘛,你越要除它,它越是逼迫你,好像一個你屋裡的人,你想辭他的工?不可以!他要跟你交涉哇!所以若你想證阿羅漢果,想除你屋內的煩惱,你一定要持楞嚴咒,由咒力感化煩惱,化了煩惱就是菩提,你便可以證阿羅漢果。

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身心的煩惱不容易離開,若你持楞嚴咒,空一切相,成一切法,降伏煩惱便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是持楞嚴咒,證辟支佛果又是持楞嚴咒,證菩薩無生法忍、乃至成等正覺,也是仗楞嚴咒的力,這個咒是心咒,是佛心的咒,若你「不持此咒而坐道場」,想證阿羅漢果,令「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疊。書寫此咒貯於香囊。

不論那個「世界」,不一定是娑婆,「隨」便一個「國土」,也不一定是我們南贍部洲;「所有眾生」,不一定說貧富貴賤、天上人間、六道的眾生,「隨其國家所生樺皮貝葉」,印度有貝葉,中國北方則有樺皮,那是很薄的一種樹皮,過去未有紙嘛,不像我們現在用竹造紙,這部經的紙便是竹紙來了,平常的報紙是用木造的,用竹造紙其顏色白,為之「紙素」,「白疊」是絹、布,我們都可以在這些物上面「書寫」楞嚴「咒」,然後把它放進一個「香囊」內供養。

是人心昏未能誦憶。

若「人」的「心」有多少「昏」迷,他未讀過書,又不識字,所以「未能誦憶」此諸佛心咒。

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但這人對楞嚴咒很恭敬尊重,雖然他不懂得唸,他也把它放進香囊「帶」在胸前,或者將它寫在屋「宅」之「中」,這樣的供養。「當知是人」「盡其」有「生」之「年」,世界上「一切諸毒所不能害」,因為他親近佛嘛,佛的光明遍照他,他仗佛的光明,一切毒就不能害他。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十方如來仗此咒力,現在佛跟阿難說,凡夫之中亦仗咒力。唸楞嚴咒一切法空,不論甚麼法都要空,空一切相,便「得大無畏」。楞嚴咒又能消除一切業障,令每個受持的眾生都「成就」「出世間」無漏的「智」慧。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

人人都可以「自」己「誦」楞嚴咒,你一日誦二十句,十日便是二百句,那你二十日便誦完了,它只有四百多句而已!所以你能一日誦二十句就成了,不要貪多,但要誦到爛熟,千萬不要誦到九成九,否則唸起來永遠也是九成九,頭髮白了也是九成九!你一定要誦到爛熟,誦到它十成十,以後永遠也是十成十。

「若教他誦」,又或者你一句、一句的教人誦,人家不識字也不要緊,你肯教他就成了。

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誦是口誦,心則要持,口誦心亦誦。「誦持」楞嚴咒的「眾生」仗佛心咒力,心內的瞋火漸漸減少,外面的「火」便「燒」不到他;他楞嚴咒誦著誦著,自己貪的煩惱減少了,外面的「水」也「溺」不到他。大毒傷命,小毒傷身,那時他心裡瞋恚、嫉忌的煩惱全沒有了,外面的「大毒小毒」就「不能害」他。

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

這個「天」不是帝釋,而是說其餘的天王,「龍」是龍王,「鬼」是鬼神,「精」是山精,「祇」是地祇,「魔」是魔王,「魅」是魍魎魑魅,他們也有自己的咒。凡咒都是神鬼的名字,邪咒是惡神惡鬼的名,楞嚴咒裡的是善神,善神就是善的鬼嘛!而且惡咒有漏,有漏便是黑暗;楞嚴咒無漏,無漏則光明,光明來黑暗滅,邪不能勝正,唸楞嚴咒就能消滅惡咒。我說一個「惡咒」「不能著」的故事給你們聽聽。

過去有個和尚想學茅山的法門。誰知他入山到旅店投宿,卻踫到一個非常憍慢的人,大家見面互相都沒有理睬,那人更怒沖沖的走了。旅店的老闆說:「你知道你剛才踫到的是誰?」「我不知道啊,不過我沒有理睬他,他也沒有理睬我。」「這個人開罪不得,他是個茅山師父!你瞪著眼看他他已經很惱你了,你得罪了他,你預備一下吧,你今晚沒命了。」

這和尚想學茅山卻弄到命也要丟了,那晚他便不睡覺,只是坐在床上,點著油燈,一味唸自己初初做小和尚時學懂的楞嚴咒。唸到半夜,瓦面上有些聲音,咦?是不是茅山師父來了?他就加倍的唸;唸著唸著,屋頂跌下一個拿著紙刀的紙人,紙刀、紙人沒甚麼用嘛!他便隨手把它們丟進油燈燒掉,自己繼續持咒。

天亮了,旅店的老闆就來看他。接著茅山師父的妹妹也來了,她一到來只是叩頭:「大師大師,請你救救我的哥哥吧,他燒到全身都是泡泡!」「我怎樣救他?」「你把紙人給回我吧。」「已給燒了。」那就沒辦法了!這和尚就想,自己想學茅山,茅山的人卻拜自己做師父,不如回去了,不再學茅山。

可知道邪咒不能勝我們佛法這個正的咒,要說明白,佛法的咒不能害人,邪咒才會害人;邪咒無辦法破佛法的咒,佛法的咒卻能破邪咒,所以唸楞嚴諸佛的心咒,小毒大毒就不能害,「一切惡咒皆不能著」。

心得正受。

唸楞嚴咒唸到心空了,沒有了我,五蘊之中便空了受蘊;受蘊空了,不受一切法,就「得」到「正受」。

一切咒詛魘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得到正受便一切受都不受,甚麼毒也不受,所以達摩祖師在崇山被人六次下毒,砒霜也吃他不死,這便是「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一切天上的「惡星」,「并諸」惡「鬼神」及心懷不軌的「磣心毒人」、壞人,「於如是人」尚且「不能起惡」,何況損害呢。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頻那」是豬頭使者,「夜迦」是象鼻使者,「諸惡鬼王并其眷屬」,他們「皆領」了如來的「深恩」,所以「常」常發願「守護」楞嚴咒。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此乃楞嚴咒金剛護法之文。

楞嚴咒是諸佛的心光,諸佛心光照眾生,照我們返家的路,修行若你單單持咒,都可以返家。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尤其初發心的人從未學道,以前都是造罪的,你說你無始劫來有多少業障!欲想業障消除,你便念佛、持咒。所以密宗一開始修行,每每持十萬遍的咒,藥師咒十萬遍、往生咒又十萬遍,不過持往生咒不是要你往生淨土,往生咒又名拔一切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它能拔一切業障,就是持大悲咒也能消除我們的業障。因此修行不需要多式樣,只要一門深入,你肯持咒就成了。

到底要怎樣持咒呢?整日的持,你不要理會時間,亦不要理會持了多少遍,固然可以結壇來持,但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裡,誰跑去結壇?沒理由只在結壇那七日才用功,之後就不用功嗎?持咒要日日持、年年持才得感應,日久就有功,只要你不間斷。好像耕種澆水,今日澆明日又澆,那些菜肯定肥!你不能一日淋夠幾日的水,以後幾日卻不淋水,菜會燶哩,你淋多少它都是吸到一點點,你每日澆水,它就每日吸一點點;我們修行用功亦復如是,你日日用功它就日日吸收,不能今日讓它吸收,接著餓它幾日,難道你也是一日食夠幾日的飯,以後幾天都不食嗎?修行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一定的道理。

過去有個出家人在叢林上住,他的脾氣不好,常常與人吵架,當家師要清他的單,他就覺悟過來,假如自己在一個叢林住不下,處處叢林也都住不下,他就向當家師講情:「當家師當家師,我不跟人吵了,我知道過失,我要懺悔,請你安我藏經樓的職吧,讓我住在那裡打理藏經,與藏經做朋友。」「好吧,安多久?」「安三年。我還有一個請求。」「你說來看看。」「我雖然上殿、過堂,但我不講話,我想在胸前掛個止語牌,人家問我我就指著它。」當家師父很慈悲,就答應了他。

這和尚從此不跟人吵了,他不說話,只是一個人在藏經樓打理藏經。他用甚麼功呢?他單單唸大悲咒,沒有人就唸出聲音,有人便默唸。過了三年他就得到

利益,雖然他從未讀過書,但世間一切書籍、小說、《四書》、《五經》他都明白,無他,他唸的大悲咒將他宿世的業障消除,他就甚麼都懂了。

所以如果你業障消除,心光顯露,無始劫來的事你都明白,你不需要現在讀書,前生前世讀過的你全都記得;也不需讀外國的語文,前世你或做過英國人、日本人、蘇聯人、印度人!只要你能夠業障消除,你的心就發出這個通,一通一切通,你就甚麼話都懂,何必要學?或者前世你耕過田、種過菜,這時耕田種菜的道理你又清楚,或者你前世做過牛、做過鳥,牠們的話你也會明白!總之你十萬劫內做人、做牛、做馬、做鬼、做龍,你也有那些種子,你有業障才忘記了;且不要說過去的事,就算我們小孩子一、兩歲的事,現在樣樣都給忘記了。

然則業障怎可以消除?你老老實實持一下咒哩,持楞嚴咒可以,持大悲咒、往生咒、準提咒都可以,咒是佛的心光嘛,佛的心光便是你自己的心光;你的心光被業障蓋覆了,仗佛的光明消除業障,你的心光顯露,無始劫以前你是個大文學家也說不定!這時你的文學又來了。

所以修行不需要多花樣,你單單持咒就成了,持咒、念佛、誦經、參禪都是一樣,歸家不會有兩條路,你是廣州人一定返廣州,坐飛機、搭車、坐船都是返廣州,返家只有一條路,那有兩條路?你告訴我?我們用甚麼功也好,返你的老家只是一條路,你只有一個家而已,沒有兩個家嘛,歸家只是一條路。出外呢?出外就幾百條路了!一些跑到日本,一些跑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星加坡,出外就有百千萬億條路。

你自己想想,你正在返家還是出外呢?我們到六道之中,僥倖做人,否則做牛、做狗、做馬,有些生天,有些做男,有些做女,有些做中國人,有些做外國人,有些跑到非洲做黑人!不就是幾百條路嗎?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返家,我們離開了老家,捨父逃走;出外便各各不同,你是在家人,我是出家人,你是男,我是女,你姓李,我姓陳!是返家你我就是一體,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返家根本沒有兩個性,只有一個性。

本來修行耳根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但有些人業障重,要入三摩地時業障攔著他,不容許他,宿業重便誦楞嚴咒好了。或人宿世的習氣重,甚麼叫做習氣?若是做了幾百世蛇,其瞋心的習氣就重,那是做蛇啊,每做一世瞋心又增加一點,幾百世的瞋心宿習不容易消滅,遇境逢緣,這個心就動起來。瞋心冒出來時你的定力制它不住,慧力又降它不住,那就要用佛的神咒降伏宿習,是以佛說出這個楞嚴咒。

世界上凡是好的事物都有鬼神護的!最簡單,地理上的名山勝地定有鬼神擁護,不會讓壞人破壞。像中國有名的金山寺,它在長江中間,幾千年來都無人敢侵佔,因為那裡由一條千年大白蟒守著,閒時牠吐出毒霧,漁人個個也就不敢到。直至唐朝裴休丞相的兒子出了家,那便是後來的法海禪師,牠對他說:「我等你很久了,你來了,這個地方交回你。」說完牠就不見了。現在那個白蛇洞還在,你到金山寺去看看吧,那些石頭滑到不得了,我們人都可以鑽進去!你說那條蛇多麼大哩。

名山勝地必定有鬼神擁護,就是風水先生的眼也看不見,難道他不懂地理嗎?吉地是留給吉人的,福人葬吉地,若不是個福人,風水先生也不用替他找了!即使風水先生走到那裡,鬼神也會遮著他的眼,他來去也就找不著。不好的鬼神不會護,好則一定會護,天財地寶都有鬼神守護,人家是替有福的人守著,無福的人鋤下去是石頭,有福的人鋤下去卻是金礦!

所以楞嚴咒那麼好,既能消除眾生的業障,又能令眾生發這個通,諸佛心咒固然有護法神擁護,是護咒還是護人哩?是護人!你持楞嚴咒護法神就來擁護持咒之人,你不持咒,你沒有咒他們就不護,咒在佛在嘛。

我們常常都求這求那,其實不需要求的,佛不在靈山,佛就在眼前;你持楞嚴咒,你就是佛的心,楞嚴咒是佛的心咒,你的心和佛的心有甚麼差別?不過我們的心起煩惱,便是凡夫的心,諸佛如來的心放光明,便名佛心。佛心放甚麼光明?就是放楞嚴咒的光明了!一字一光,我們凡夫肉眼是看不到的,若將楞嚴咒寫在空中,字字都放光,所有鬼神都來擁護。

阿難,「當知」楞嚴咒是佛的心咒,是佛心的光明咒,有多少金剛藏神擁護呢?「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俱胝」,怎麼樣樣都說八萬四千?如來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楞嚴咒放八萬四千光明,護法神亦有八萬四千,其實如來的功德尤如「恒河沙」,八萬四千是大數而已,「那由他」此云萬億,「俱胝」則是百億,有云「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百億是一個俱胝,七俱胝就是七個百億,所以頂禮準提咒是唸七百億條咒,拜七百億禮拜。

所以現在的人出家是享福啦,過去出家,你晚晚不拜佛,你休想師父為你剃頭!晚晚都要拜佛的,拜到業障消除然後才能出家。香港的人總是不肯拜佛,就說出家很容易!出家容易,將來還家又容易;若人千辛萬苦的出家,要他返家也困難,出家容易、返家容易,出家困難、回家又困難,你別以為出家容易是撿了便宜,你轉頭看看後面那條路,將來你返家容易就糟啦!

古人修行用功千山萬水,多麼困難才能出家、得法、拜善知識,你看我們中國的六祖,他尋師向那裡尋?向黃梅,那是甚麼地方?從新興走到韶關,從韶關經大庾嶺才到南昌、九江,還要過了江才到黃梅,一共要走五十多日哩!所以我們做人要從困難的地方下手,將來便是個法器;不要貪容易,越苦越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持準提咒要持七百億遍,稽首歸依則頂禮七百億準提菩薩,自己的業障才消除。

「金剛藏王菩薩」者,十地菩薩才稱為金剛;未破無明,未見佛性,不可以有金剛。金剛是般若,又是佛性,你下地獄、落油鑊,被猛火燒是燒你而已,猛火燒不到佛性,油也炸不到它。我們的生老病死苦、樣樣將來都會壞,我們的金剛佛性卻不會壞。金剛佛性不是男也不是女,又無生老病死!金剛有沒有相呢?金剛無相,你看,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所以它肯定不會壞。

這些「金剛藏王菩薩」個個都見佛性,得了金剛的般若,入如來藏,他們都是十地的菩薩、法身大士,為了報答佛恩,他們都來擁護持楞嚴咒之人。「種族」即是那一類。

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一一」金剛藏菩薩也有「眷屬」,金剛藏是師父,金剛力士是徒弟,誰人唸楞嚴咒,這些護法神都「晝夜隨侍」那個唸咒的人。所以持楞嚴咒日要持、夜又要持,不是日間持,夜裡不持的,否則金剛藏菩薩怎樣來護你呀!

我們幾個和尚以前在東涌年年都打禪七,有個比丘尼也陪著我們一起打七,我們止靜看話頭,一直參話頭,這比丘尼用甚麼功?她一味持楞嚴咒,便能陪我們打了那麼久的禪七。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

假如有些眾生持楞嚴咒,得到佛心這個咒心,那即是得三摩地了,三摩地又名正定。我們的心有生有滅,如果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生又滅、滅又滅,寂滅現前,這個就是三摩地。三摩地絕對不會有生滅,絕對不會有妄想,有妄想是散亂,有散亂心就沒有三摩地。

妄想向那裡去跑?向六塵那裡跑,妄想攀緣六塵,打妄想是有個境的嘛,妄必有境,有個妄的境,六塵就是妄想之境;離了六塵就無妄想,沒有六塵,妄想也妄不來,打妄想也沒意思,所以若人入了三摩地,沒有六塵的境,他的妄想就無從而起。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持楞嚴咒,「非三摩地」,這些金剛藏神護不護他?護!三摩地是持楞嚴咒,散亂心也是持楞嚴咒,雖然一個是定中持,一個是散心持;散心持是人間的福,定心持是天上的報,所以你想生天就用定心持咒,想做人就用妄想的散亂心持楞嚴咒。

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心」是憶,偶然「憶」一下,「口」裡偶然「持」一下楞嚴咒;即使用的是散亂心,能受持佛的心咒就是如來的子孫,是如來的弟子,是未來之佛,「金剛王」都護持他,「常隨從彼」,「何況」以「決定菩提心」持楞嚴咒的人呢。

「菩提心」名覺,覺即無妄;有妄無覺,有覺無妄,覺甚麼?覺妄想是空,妄想原來是空的!妄想本來不生,本來不滅。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金剛菩薩」是如來「藏」中之「王」,他是擁護如來藏的,如來藏就是楞嚴咒,楞嚴咒就是如來藏,故得其名。「精心」是純真無妄,「陰速」者,陰是你看不見,快到了不得,怎樣快?比噴射機還快!坐噴射機到美國可能要一日一夜,他比這個還快,一動就到了美國,這就是「精心陰速」。

甚麼叫做「精心陰速」?你持楞嚴咒你便知道了,你持得久了可以很快、很清楚,不清楚是快不來的,清楚它自然會快,都不知多麼快。有時輪不到你想它快的,它自然會快,它清楚而且自然很快。所以「精」是好分明,沒有妄想;「陰速」是持楞嚴咒持得很快,五至十分鐘就持完了。

我初出家時曾到一處掛幾日單,那裡的主人七月做盂蘭節法會,他拿了一大疊紙出來,問我會不會唸大悲咒?我說我會,他就叫我替他唸。我整天的唸,初初唸一遍就在紙上點一個洞,唸了七天,點一個洞大悲咒就唸完了,再點一點又唸完一遍,都不知道怎麼攪的!也不知唸了多少遍,唸到快到了不得,不糊塗的,清楚得很,心裡很靜、很快。

所以「精心陰速」四個字的確不錯,你現在唸楞嚴咒可能要十五分鐘,最快也要十分鐘,若你唸了七七四十九日,你的心就開始精、開始快,那就變成「精心陰速」,這時你妄想消除,業障消除,心靜了,快了,而且越來越快;你看觀音菩薩,你跌進火坑叫他來救你,他馬上就來,你說他多快!走遲一點就燒死你了!他練到這個心又精又快,就是「精心陰速」。

金剛藏王菩薩是持楞嚴咒的老手,他的心又精又快,「陰」者你看不到,好像現在那些電波一樣,快到你看不見,又像拍個電報到美國,一下子就到了,比直升機、噴射機還要快。所以若你持楞嚴咒持到「精心陰速」,持得清楚明白,快到不得了,金剛藏王菩薩的心又是精心陰速,大家兩個心就相應,心心相印,那時他就「發」你的「神識」。

「神識」即是阿賴耶識,我們未轉識成智,阿賴耶識便叫做識神,去後來先作主翁的就是它;阿賴耶識又稱為藏識,無始劫來的業種子,全都被它含藏。你這個識轉過來時你就完全明白,得到神通,是甚麼通?得宿命通,前生前世、過去的事全都記得,你不用讀英文了,若你有一世是做英國人,你甚麼ABCDE不知多好!或者你前世生天,你的神識給發了,你就懂天人的說話,你做過鳥,鳥講話你又明白,孔子的徒弟公冶長便懂得鳥的話,他是不是做過鳥?其宿習仍是未忘。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你得宿命通時「能記憶」多少世的事?「八萬四千恒河沙劫」曾做過甚麼、讀過甚麼書,全都記得,「周遍了知得無疑惑」。有些人修行甚麼都會,他就是有宿命通嘛,過去的事情他未忘記,學過甚麼都在其八識田中露出來。剛才跟人吵架的和尚止語唸大悲咒,唸了三年便甚麼書籍都懂,他就是得了宿命通。

既得宿命通,前因後果就分明啦,前世是甚麼因,今世便招甚麼果,我們無始劫來很多因都未結果,很多債也未還,如果因果分明,知因識果,那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開始修行了。

現在你說你知因識果?我問你,若你見到路上有塊黃金,你會把它拾起來嗎?不是你前世留下的而你取了,你就是不懂因果;是你留下來的你又不取,你也是不明白因果。前世是你的你應該拾,不是你的你不應該取,你取了你便犯戒,你是偷了別人前世的黃金,不是偷人家現在的黃金。所以遇到黃金拾與不拾,唯有因果分明的人才有辦法判斷。

平常人人都說因果分明,因果分明不容易哩,是因果分明就好了,「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君子識得因果便不怕貧窮,達人因果分明,知道富貴不是了不得,那是前世布施的功德令他今世富貴而已!不是你可以得的嘛,他富貴就不會生憍慢,沒布施便一點富貴也沒有;所以你今世聰明也不要憍慢,你前世誦經,今世才聰明罷了,不然你就像隻牛那麼蠢!相好莊嚴是因為甚麼?掃地!若你把地掃乾淨,來世我相信你選美都得第一!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

「從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第三個阿僧祇劫,「乃至」妙覺佛果就成佛,成佛之前的等覺菩薩是名「後身」。

如果你今日開始持楞嚴咒,得宿命通,以後「生生」世世都「不」墮落做鬼神:「藥叉」是捷疾鬼,「羅剎」是可畏鬼,「富單那」是熱病鬼,「迦吒富單那」是大熱病鬼,「鳩槃茶」是甕形鬼,「毗舍遮」是噉精氣鬼。

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鬼類之中有些「有形」,空散消沈等便是「無形」,你都不會墮落做這些有形、無形的鬼。有情是「有想」,無情是「無想」,金、木、石、土等無情是人的精神化出來,所謂「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便不再生木耳給你吃;持楞嚴咒的人都不會做這些無想和有想。「惡處」即不是修行之處。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

若「善男子」能對本子「讀」楞嚴咒當然是好,不需用本子,蓋本也能背「誦」則更妙;正正當當以正楷寫楞嚴咒在紙上是名為「書」,或隨便的「寫」,或「帶」在身上,或建個「藏」經樓來安經咒,「諸色供養」是燈塗果樂、色香味觸等五塵供養。佛以法為師,得法便成佛了,所以供養佛亦要供養佛之師,那就是法寶嘛,咒是佛之師,我們亦要供養此咒,等如供養佛一樣。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你讀楞嚴咒、誦楞嚴咒、供養楞嚴咒,你生生世世也會富而仁、聰而慧,不墮落「貧窮下賤」的「不可樂處」。生到邊地就苦了,像這個世界的邊地是非洲,非洲最苦了,那裡不聞佛法,人們餓到連吃的都沒有,那就是邊地「不可樂處」。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若人持楞嚴咒持得清清楚楚,以消除自己的妄想,洗擦自己的煩惱,這樣來修觀,「福業」的事他沒空做了,「縱」然如此,十方如來的功德若要迴向給眾生,誰能領受呢?這個人就能領受,他持楞嚴咒嘛,仗佛心光,其心地甚麼業障煩惱都消除,我執、法執又洗得乾乾淨淨,心地清淨,就可以接納如來的功德。一個父親也要看看自己的兒女誰能接受家財,才把家財交給誰,他絕不會交給一個敗家仔!肯定交給那個能守家業的兒子,所以說「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盡量給他。

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既得如來功德,這個人生生世世便不離開佛,「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這麼長的時間,「常與諸佛同生一處」,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生生世世都生在佛前,一出世就見到佛了。

無量功德如惡叉聚。

持楞嚴咒有多少功德?第一楞嚴咒有無量功德,此咒是佛所說,它又有佛無量的功德,持楞嚴咒的人亦有無量功德,一共三個「無量功德」,就如印度有種叫做「惡叉」的果,一個頭生出三粒果子,是云「如惡叉聚」。

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你持楞嚴咒,楞嚴咒、佛和你自己,三個就不會離開,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楞嚴咒,眾生是你,那首偈在華嚴經裡嘛:「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你不會離開佛,佛亦不會離開你,楞嚴咒是佛的心咒,亦是你自己本人的心光的咒,所以說「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破戒」是你破而已,有一個沒有破戒的;你有我執才破戒,我執消除就無得破哩,所以你趕快持楞嚴咒吧,持到我執消除,無戒可破,所謂「本源自性天真佛」,就是「戒根清淨」。

若你「未得」佛的比丘戒、菩薩戒,你持楞嚴咒是持佛的心光,佛的心光就是你自己的心光,佛的心光與你的心光相印,你就「得」到如來的「戒」。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甚麼叫做「精進」?若人破了煩惱、破了妄想、破了我執才名精進,如果修行幾十年依然故我,還是同一個模樣,你「精」在那個地方?所以一定要持楞嚴咒,煩惱分分斷,妄想日日消,智慧日日增,心光日日露,這就名為「精進」。

持楞嚴咒要持得快哩,持得久、無間斷的持它自然會快;無明漸漸減少,佛的智慧漸漸現前,所以謂「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甚麼叫做「不清淨」?我們天天洗澡都不得清淨,因為我們這個是色身,色身從來都不乾淨!修行人會乾淨嗎?見法身時色即是空,色身就乾淨了,你看,悟道的人不需要洗澡,他身體的毛孔不會出汗,亦不會放出氣味。

我們過去親近虛雲老和尚,他一年只洗一次澡,因為每年都開戒,開戒就沐浴,請大和尚先沐,老和尚就洗那一次,平常他是不洗的;他沒有流汗,衣裳也沒有垢穢,為甚麼呢?他見到自己的法身,見法身時色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他的身體無汗、無垢穢。持楞嚴咒的人色即是空,色身也就清淨,故云「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過午不食是名為「齋」。持楞嚴咒的人即使未曾持齋,持咒久了亦精神飽滿,氣力充足,叫他食他都不食!凡入定的人日夜都入定,他禪悅為食,無需要食,食了反障礙他修定,所以他一定過午不食。睡覺的人過午才要食,不倒單的人過午肯定不食,否則他坐禪恐怕很難坐到天亮。不食坐到天亮不知多舒服哩,坐禪一定血氣流通,那個腹空空如也;血氣不流通怎坐得入去?故說他「不持齋戒」都「自成齋戒」。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

若人在「未」持楞嚴咒以前「犯」了「禁戒」,禁戒是如來所禁,比丘有四條,比丘尼八條。菩薩戒有十條重、四十八條輕,在家居士有六重、二十八輕;你重戒又破,輕戒又破,持楞嚴咒就不怕了,但你不要再犯戒啊,若你以後再不犯戒,你以前「破戒」的「罪」,「無問輕重」,也「一時銷滅」。

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你未持咒以前是個「飲酒」的人,可不可以呢?可以!你以後不飲酒你便持咒啦,一持咒你就不要再飲了,以前飲酒的罪,諸佛菩薩都不怪你。五辛薰臭,以前你「食噉五辛」也不怪你,但你持楞嚴咒就不要再食了。以前「種種不淨」的罪,「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以後你就不要飲酒,不要食五辛。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假如你持楞嚴咒,卻沒有乾淨的衣裳,即是沒空洗衣裳啦,「破弊」是衣裳爛了沒空去補,或者你沒有財政、沒有能力結壇,你「縱不作壇」,又七日「不入道場」,亦不持咒反聞、晝夜六時「行道」,你做不到,你只是稍為「一行一住」「誦持此咒」,或持一個小時,你亦「還同入壇」持咒一樣「清淨」,「功德無有異也」。

講到這裡,我希望你們修行持咒的人隨時隨地都持咒,日夜都可以,不一定要結壇入壇、行道才持咒,功德無有異嘛。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甚麼是「五逆」?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羅漢、破羯磨轉法輪僧,「罪」就「重」啦,大逆不孝,墮「無間」地獄。

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

「比丘」有「四」條「棄」罪,是那四條?殺、盜、婬、妄,棄了你了,你做比丘便做不成;「比丘尼」則有「八」條,殺、盜、婬、妄再加觸、八、覆重、隨舉,犯了八條棄,你就做不成比丘尼。

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怎樣可以滅五逆、四棄、八棄的罪?唯有誦楞嚴咒,誦如來這個心光的咒。楞嚴咒就如「猛風」,「重業」則如「沙聚」,一個沙堆被猛風來吹,吹著吹著就給「吹散」了,所有五逆罪和棄罪,持楞嚴咒都能把它「銷滅」,「更無毫髮」,一點都沒有。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

這裡是說過去。今世你可能無罪,你能否擔保你前世也是無罪?難說啊;違背天理是「重」罪,不及人情就屬「輕」罪,我們「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前世」未聞佛法,故而「未及懺悔」,現在才聞佛法嘛。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

你若能「讀誦」、「書寫」這個楞嚴咒,或者你自己不識字,你便把它「帶」在「身上」,或「安」在你所「住」之「處」,或者供在佛堂,或寫它在牆壁,以「莊」嚴屋「宅」、乃至遊玩的「園館」,令你的眼睛常常望到它。

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你無始劫來輕重的「積業」,「猶湯銷雪」,湯銷冰是難,要慢慢銷,湯銷雪就快了,你未住過北方,那裡滿地是雪,用滾水淋下去它馬上就化了;雪一銷就變為水,等如我們的業一空,就「悟無生忍」。業障本來無生,我們做夢才見業障有生哇,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這個便是無生忍。

業本來空,煩惱本來空,生死本來空,你今晚回去做夢,夢中有沒有男女老幼?有,可能你還跑去做尼姑、做和尚也未定,你做夢嘛!還有現在的男女老幼嗎?「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一切法是空的,有一法不空,怎可以成佛?怎可以出三界、了生死?你說說看?所以「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這便是「悟無生忍」。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

在家女人「未生男女」恐怕被人家看不起,所以她「欲求孕」,要怎樣求?向白衣觀音求,可以!觀音是送子觀音;向楞嚴咒求也可以,楞嚴咒是佛的心咒,佛能度眾生,能滿眾生的願。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若人能「至心」「憶念斯咒」,「憶」者在心裡回憶,「念」是心念,心裡憶楞嚴咒,口裡默默地念,念到心不離咒,咒不離心,心即咒,咒即心,佛的心光就是你的心光,你的心就是佛的心光,心是楞嚴咒,楞嚴咒就是心,要打成一片,不可以分家。

離了心就無楞嚴咒,離了楞嚴咒就無自己的心,自己整個心完全都變為楞嚴咒,佛的福德智慧就給了你,你就隨心所欲,你將這個福德智慧求菩提得菩提,求涅槃得涅槃,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好像有了錢一樣,你可以買大廈、買汽車、買個觀音菩薩、買個佛!有錢就成啦,隨你買甚麼都可以。

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有些女人說自己未讀過書,笨得很,不懂得唸楞嚴咒,那就把這個「悉怛多般怛囉」「帶」在「身上」好了;「悉怛多般怛囉」俗話叫做咒膽,你不識唸就唸那六個字,或唸「摩訶悉怛多般怛囉」亦可以。你唸楞嚴咒嘛,佛的福德智慧給了你,你仗佛的福德智慧,所求如意,「便生」富而仁、聰而慧,有「福」有「德」,又有「智慧」的「男女」。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世人個個喜生惡死,死時個個都流淚,生時個個都歡喜,人之常情,個個都想長壽。怎樣才會長命?持楞嚴咒吧,仗佛的慧光心光,你的壽命就長了,你「求長命」「即得長命」。

孔子也願天加他五年壽,希望自己長壽以學《易經》,但他只學了三分之一,未曾學完,就離開這個世界。其實長壽是用來修行、度眾生,度不了就來世再來,做人便是這樣的了。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求甚麼果報今世都圓滿,求智慧得智慧,求長壽得長壽,求福就得福,求禪定得禪定,不用等到來世,這就是「速得圓滿」。但你有「身命」還要有「色力」,又長壽又有氣力,行得、跑得才成啊;假如無氣無力,站都站不穩,搖搖晃晃,長壽都是苦。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娑婆是五濁惡世,大家多數不願意再來;想親近佛你便往生十方淨土,東方是藥師如來,西方是阿彌陀佛,上方是彌勒兜率宮內院,「隨願往生」,「必定不生邊地」。在漢朝廣東仍屬邊地,不是中原的河南、峽西、山東,現在廣東就不是邊地了。我們做人不要生到邊地「下賤」的地方,何況生作豬、狗、牛、羊等「雜形」。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鬭諍。

楞嚴咒亦能消滅世間的劫災。現在的「國土」,一個「州」便有好幾個「縣」,像廣東是一個州,四邑、新會、新寧、台山、南海都屬於廣東的縣。「聚落」是鄉村,多人聚會的地方。

「饑」是沒有吃的,有草還可以食草,如果連一條草都沒有,那就是饑而「荒」了!「疫癘」是說瘟疫等流行症,「刀兵」是戰爭,兵難、賊難,群小作亂便是「鬭諍」。

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

你可以把楞嚴咒「寫」出來,「安」在人多出入的「城」門上。「支提」是塔,寶塔不一定安佛舍利,也可以安佛像、經書,也可以安咒。「脫闍」是用石頭、用銅造的圓幢,你見過沒有?終南山百塔寺便有個寫上尊勝陀羅尼經的幢了。

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所謂上行下效,若有國王「令其國土所有眾生」都恭「奉」「迎」接、「禮拜」「供養」楞嚴咒,並「令」全國的人「身」上「各」「佩」此咒,或「安」此咒在他們私人的屋宇裡,「一切」刀兵、饑饉、瘟疫、戰爭的「災厄」都可以「銷滅」。

昔日睦州老人是個大和尚,他是黃檗禪師座下的首座嘛,你以為他沒錢嗎?他怕他母親不能享三寶的錢,所以他自己織草鞋賣,以供養她。後來黃巢作亂,想攻打睦州住的縣城,睦州便將他織的鞋掛在城門,黃巢的兵士來到想把草鞋除走,怎樣都除不下來,黃巢便說:「城裡有聖人,我們不要騷擾他。」說完他沒有攻城就走了。聖人的一隻草鞋尚能退賊,何況楞嚴咒是如來心光之咒呢。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在上以天為貴,在水以龍為貴,不論那個「國土」、那個「眾生」,「隨有」楞嚴咒「天龍」也都「歡喜」,「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殷」即收也。十億為一「兆」,「庶」是老百姓,十億老百姓個個都「安」居「樂」業。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

天上有星,行於下,現於上,隨人來轉,如果人間造罪,天上的星就變為惡星,人間修福,它們就變為吉星,吉星高照嘛。若「一切惡星隨方變怪」,「變」者離開自己的本位,其樣子不同了,人間便有災禍;楞嚴咒「能鎮一切惡星」,令「人」禍天「災」「不起」,沒有「橫」死,亦沒有少年「夭」折短命。

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晝又安樂,夜裡睡覺又安安樂樂,「晝夜安眠」。日有想就夜有夢,日間安樂夜裡都做吉祥的夢,不會做惡夢。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

「娑婆」是說這個穢土,因為我們人有八萬四千煩惱,天上便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二十八宿是大惡星,其實它也不是大惡星,只是人壞了它才變惡星,人好它就是吉星。

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有此咒地悉皆銷滅。

「復有」地、水、火、風等「八大惡星」,假如它們「作種種形」一時「出現」,人間就有「種種」天「災」人禍;但是「有」楞嚴「咒」的國土,天上都不會有災星出現。

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若人持楞嚴咒,你猜他「結界」結多遠?「十二由旬」;四十里為一由旬,十二由旬即四百八十里,即是全個香港!界內所有天上的「惡」「災」障、人間禍難「永不能入」。不過人人都要持咒才成,只有你在持咒,其他人劏豬劏牛!那就不可以了。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

「如來」說的楞嚴咒是如來心光之「咒」,其目的是「保護」佛滅度後「未來」之「世」「初學」的「修行者」。老參師父自然懂得降魔消障,我們初學的人沒有這個本領,一定要仗楞嚴咒的保護,否則十個有九個都退下來哩。初初出家三年之內要小心,要好好持咒保護自己,十年以後就穩固了。

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修行無宿世的業障,便很快、很順利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然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解六結,越三空,那就「入三摩地」。有楞嚴咒的佛光加被,「身心」尤如琉璃,「泰然」輕安,「得大安隱」。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外面「更無」「諸魔鬼神」騷擾你,你有楞嚴咒嘛,你持楞嚴咒,所有金剛神都來擁護你,保護你。

你前世曾「冤」枉人,今生便被人冤枉啦!「橫」是橫來,這些都是「宿」世的「殃」禍。你看水懺的悟達國師尚且生人頭瘡,若國王不拜他為師,他不損福,不生驕,這人頭瘡也奈他不何;他一當上國師,人頭瘡便乘機而入,這就是「冤橫宿殃」。

「舊業」是無始劫來所作的業,「陳債」是舊日借過的債,我們過去都不知借了多少債,肉債、血債、命債、錢債、財債、色債、兩舌誹謗的債,有債就要還債嘛,所以我們到這世界來便要留意,還債時你不要埋怨,過去借了今世就要還,我們是一定要還的,故說「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持楞嚴咒就不同了,可以暫時不還,何時才還呢?等你證了無生法忍,所謂「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那時再來還!那時好了,沒有我相、人相,還即不還,你便可以開大口了。

釋迦牟尼佛亦曾有金槍之報。有日世尊被一支槍指緊他,他到天上它指到天上,到地獄它指到地獄,人人都不知道怎麼辦,世尊把腳趾伸出來,讓它剌出血了,它才消失。舍利弗就問世尊,到底為何他已成佛,還要被金槍剌他?世尊說:「我前世當商人時要入大海,曾為救多人而殺一人,即使我今生成了佛,仍是要還這個債。」佛成了佛都要還,所以現在還就是苦,將來悟了無生法忍再還,還即不還,一切法空。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阿難你和大眾各位「諸有學」者,「及未來世」如來滅度之後「諸修行者」,「依我」上來教你們結壇的辦法,壇是八角形,丈六那.大,中間是朵蓮花,花中安缽,缽中安八月的露水,上面放花,旁邊八個鏡和十六個香爐來供養,便「壇場如法」。

你還要「持戒」清淨,你是出家人便持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在家人便持五戒。你受戒的戒師也要清淨,你是從他那裡得戒嘛,他不清淨你便不能得戒,變成沒戒可持,所以你「所受戒主」一定要「逢清淨僧」。

你持咒時切莫生疑,不要生悔,你一生疑楞嚴咒就不靈了,萬不能有絲毫的疑!你持咒時儘管持,不要起分別心;咒是不能解釋的,不能讓你分別。咒是對待你的分別心,對待你那個分別是非人我、取捨憎愛、好醜美惡的心,你看大悲懺的文裡,「為除疑惑者,持我大悲神咒,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所以你萬「不」能「疑悔」。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你持楞嚴咒一定持、持、持,繼續持下去肯定離開這個世界,肯定離開這個身體,肯定不見了這個佛堂!一直持,肯定連自己都沒有,十方虛空也在唸楞嚴咒,那時你自自然然破我執,八十八使見惑一破你便見道,見道後四通八達,是名「心通」,心通是說開悟,心開了,通達一切法。若你持楞嚴咒持到相應,如果「不得心通」,你的心不開悟,「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金剛」力士們說,他們亦「當誠心」擁「護」持楞嚴咒的「修菩提者」。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帝釋」又擁護,「梵王」又擁護,「四天大王」又擁護,這些大德在「佛前同時頂禮」,白佛言:「若有善人持這楞嚴咒,我當至心保護他,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藥叉大將」是捷疾鬼,他管理很多夜叉,「羅剎王」是食人鬼,他管理羅剎,「富單那王」是熱病鬼王,他管理熱病鬼,「鳩槃茶王」是魘魅鬼王,即是壓人鬼王,「毗舍遮王」是噉精氣鬼王,他管理噉精氣鬼,「頻那」是豬頭使者,「夜迦」是象鼻使者,「諸大鬼王」管理無量小鬼,「鬼帥」是管理鬼的元帥。這些眾生雖然做鬼,他們都報答佛恩,擁護持咒人,「令」其「菩提心」「速得圓滿成就」,可以今世得證菩提。發菩提心便是佛因。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日月天子」、吹風有「風師」、下雨有「雨師」、行雲有「雲師」、打雷有「雷師」、閃電名為「電伯」,他們以電伯為第一,所以尊稱他「電伯」;他們終年遊行世界,故云「年歲巡官」,如灶神年尾便上天宮說我們人間一年裡誰好誰醜。天上所有「星」宿的「眷屬」亦說,假如有人建「立」壇「場」,持咒行道,他們也會擁護他,令他「得無所畏」。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山有「山神」,山大神就大,山小神就小,所以我們不要隨便鋤山,鋤了它山神是會走的。海有「海神」,「土地」有土地神,「水」行有水神,「空」有空神,「陸」行有陸神,「萬物」都有「精祇」,精是精靈,在地為祇。

除了欲界就要說「無色界」。無色界也是有相,不過其相非常微細,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他們亦來「保護」這個持楞嚴咒的「修行人」,令他修耳根圓通,早日入三摩地,「得」證「菩提」之因,「永」不會有「魔」障之「事」。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金剛藏王」是十地菩薩,不是金剛力士,他們可以成佛,成了佛就入涅槃嘛,但是他們不成佛,也「不取涅槃」。自己成佛那有困難呀!他們做甚麼事呢?為了報答佛恩,他們希望度多些人成佛,故「常」「隨」順持「咒」的人,「救護」如來滅度之後「末世」「修」耳根圓通的「正修行者」。

若人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其耳不是聽聲音,而是用來反聞自己的自性,他便名為「正修行者」。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

這個持咒反聞、「修心」「求」三摩地「正定」之「人」,或者他入壇場用功,或者他到別處「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好像跑到香港玩玩吧!金剛藏菩薩的「徒眾」亦「常當隨從侍衛此人」,行住坐臥都擁護這個持咒之人。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縱」然欲界的「魔王」和色界的「大自在天」「求」這個人的「方便」,要去騷擾他,「終不可得」。一切「小鬼」、惡鬼、惡「神」都離開這個「善人」「十由旬」之「外」。

除彼發心樂修禪者。

有些小鬼、小神也「樂」學禪,他們亦會親近這些反聞自性的人。你看,傳燈錄裡有個障蔽魔王就曾領著無量徒眾,一千年來覓金剛齊菩薩的起處,終不可得;有日讓他得見金剛齊菩薩,他就對他說:「我覓你起心動念之處已一千年了,老是覓不到,究竟你住在那個地方?依何而住?」金剛齊菩薩便說:「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無住而住,如是而住。」可知道障蔽魔王也覓此起心動念之處,他親近的就是金剛齊菩薩。

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求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金剛藏菩薩說,若有「惡魔」和其「眷屬」「欲求侵擾」持楞嚴咒的修行者,他便以其「寶杵殞碎其首」,打碎魔鬼的頭,「猶如微塵」!沒有這些魔障,修行人持楞嚴咒就能「所作如願」,得到神通;他們反聞自性亦能滿願,寂滅現前。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輩愚鈍好為多聞。

此乃楞嚴經修行五十五位菩提路之文。

講完楞嚴咒與護法神擁護持咒之事,現在阿難又問佛,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到底菩提路有多少地位?文中就解釋,證佛果要經過五十五位。

「我輩」即是與阿難相等的人,「愚」是愚癡,「鈍」是根機鈍,莫說阿難愚鈍,我們都是愚鈍!「好為多聞」說出了愚鈍的事相:「好為」是歡喜,歡喜多聞,一味聞得多多,聞而不修,便是「好為多聞」。

古人有句話:「但聞不行,十無一到」,十個人沒有一個會到,一味修行而不聞呢,十有九到,為甚麼?他不需要多花樣,修行何用多花樣?持咒持「唵嘛呢叭咩吽」六個字都可以了,你肯日日持、時時持、刻刻持、分分鐘持這條咒,這個是法寶嘛,你口持心持,這法寶就在你心內來轉法輪。

甚麼叫做轉法輪?你告訴我?將「唵嘛呢叭咩吽」一味從心裡頭念,在心裡頭轉,將你自己的業障都轉掉,煩惱又轉掉,將自己的眾生度盡就是轉法輪了,何用多花樣呢?或者你修淨土宗,單念「阿彌陀佛」,口念心念,將「阿彌陀佛」在心中轉,花開見佛悟無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修行不需要多花樣嘛。

因此但行不聞,十有九到,我們一定要從聞起行,行起就會解脫,那就肯定到家;若你一味聞而不修行,十個沒有一個到家哩!所以你「好為多聞」,就是「愚鈍」之機。

於諸漏心未求出離。

「漏」是煩惱,有煩惱便漏落苦海。苦海是自己入的,為何要入苦海,不出苦海呢?就是自己的煩惱不斷,隨煩惱而漂流,便走來苦海了!我們一定要斷煩惱,有煩惱則漏落生死,所以煩惱名漏。有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惑煩惱,還有塵沙煩惱;了生死要斷見、思煩惱,想成佛就斷無明煩惱,度眾生則一定要斷塵沙煩惱。有煩惱卻不求出離苦海,不肯斷煩惱漏,「於諸漏心未求出離」,這個又是愚鈍之機。

你雖然不求出離,如來慈悲,也對你說修行的路,楞嚴經修行是在耳根圓通,入壇持咒、反聞自性,這就是修行的路徑。

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阿難說自己「蒙」佛大「慈」的教「誨」,「得正熏修」,正熏修不是邪熏修,肯定修一分就得一分。熏是內熏,內熏要靠你的力,身口意都要內熏,反聞自性便是熏,全性起修,斷惑證真就是修。所以你反聞聞自性,用般若觀照的力,就是「熏修」。

「大饒益」即是成佛,阿難說他不修則已,一修便成佛了,他已「獲」成佛的「大饒益」,故而「身心快然」。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為乾慧之地。

阿難問世尊,我們從凡夫「修」「三摩提」,要成佛得大涅槃,在「未到涅槃」以前,甚麼叫做「乾慧之地」呢?那就是乾有其慧,未與如來的法水相接。與如來法水相接就是佛;佛的法水未接到,但已有慧了,是云「乾慧之地」。

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從乾慧地起行,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的「四十四心」,還要經過三種「漸次」,你就「得修行」之「目」。何謂三種漸次,令我們得修行之名目呢?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我們修行要修到甚麼境界,「詣何」地方,然後證「入」十「地」菩薩的位呢?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就變為十地菩薩,我們中國的六祖是十地菩薩,達摩祖師、龍樹菩薩、馬鳴菩薩、很多祖師也是十地菩薩。

又,「云何名為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樣樣都與佛相等,只是未曾成佛;彌勒菩薩便是等覺菩薩,既然與佛相等,何以他不稱為佛?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矒瞻仰。

阿難請修行名目,法會「大眾」個個都「一心佇佛慈音」,「佇」是等,等佛慈悲的法音,「瞪」大眼睛,睜到眼都「矒」了,「瞻仰」如來,望如來說法。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

在楞嚴經之中,阿難已請了幾次法,但他未請到修行名目;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中間的菩提路有五十五位,所以今日阿難一請出來如來就讚歎,以後修行的人不會走錯路了,肯定以五十五位菩提路成等正覺,就像法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佛說「善哉善哉」,那就是讚歎之辭。

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

你們真是難得,今「為大眾」請法,又為如來滅度後「末」法的「眾生」請法。「修三摩提」固然可以了生死,證阿羅漢果,三摩地叫做正定,是入如來藏、返家的路;返家之後看你再度不度眾生了,不度眾生是阿羅漢,若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就不是小乘,而是「求大乘者」。

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凡夫」是我們薄地凡夫,「終大涅槃」是諸佛的妙果,從凡夫到大涅槃,中間有「無上」的「正修行路」,說的就是菩提路。未修先講清楚是為「懸示」,「懸」者遠也,遠遠的開示。你們審「諦」而「聽」,佛「當」為你們說。

阿難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大眾「合掌」,「刳心」則是虛心,心裡一點思想都沒有,空虛其心。心有物便不能受,心無物就能一字不漏,虛心「默然」「受」如來的「教」誨。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世尊說,阿難你要知道,人我不同,但佛性一體,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你的佛性與我的佛性不會有兩個,佛性肯定相同。人人的「妙性」都「圓」滿光「明」,佛性無相無不相,能成一切佛,故云「微妙」。

佛性雖然相同,但你成佛時我未必成佛,你還要你修行,我還要我修行。你食飯未必我飽,你有苦我卻能代你滅苦,為甚麼呢?佛性相同就可以代你的苦,亦能滅你的苦、能與你樂,佛性相同嘛,所以佛性妙不可言。

「阿難當知」,妙性人人圓滿,個個不無,它有無名字?無名字,不過如來為法安名,才安它做「佛性」而已,有的經安它「實相」,有的安它「般若」,華嚴經安「一真法界」,大涅槃經安為「涅槃」,它離諸名亦離諸相,沒有一切名,也沒有一切相;名相是甚麼?何以要離名相?名相是妄想,正智如如,如如的理沒有名相,智慧沒有名相,妄想就有名相!所以佛性「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佛性有沒有世界依報的相?無;有沒有眾生正報的相?亦無;相無了,就沒有世界的名字,也沒有眾生的名字。

悟道的人,根本世界就是空的,眾生也是空的,一個眾生也不可得,所以金剛經云,菩薩滅度無量眾生,最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可知道你若見到這個妙性圓明的體,不但你自己不是眾生,一切眾生都不是眾生。無眾生何來世界?

「本來無有世界眾生」,然則世界和眾生是怎樣有的呢?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

一念不覺妄動,妄是動,所以萬不能動。動必有苦,果不離因故,這個「妄」就是無明。無明是對真如來說,真如不守自性,它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性,真如無自性就能隨緣,隨染緣是眾生,隨淨緣就是佛。

真如無自性,成佛便不只成一個佛,成無量佛都可以,它無一個自性嘛,有自性就只能成一個佛。像一滴水無自性,從緣而有,它便能化為長江的水,有自性就不能化;真如無自性,隨緣成等正覺,隨緣六道輪迴就做一切眾生。

我們今晚睡覺也無自性,隨緣的嘛,你的心稍為寧靜一點、身體有多少暖氣、有些火,那就很快會入睡,睡覺那裡有自性?睡眠無性,有些人條件充足,一睡便睡著了;有些人條件不夠,便來去也不能入睡,所以一切法是沒有一個性的,一切法無性,煩惱、生死、天堂、地獄也是無性。

「因」無明之「妄」,因妄有動,不覺妄動而「有生」,「因生」就「有滅」,生至極它就滅,滅至極它又生,眾生就是生滅而已。世界也是生滅,你看香港,三十年前都不是這個境界!會變的!三十年後又不同了,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事今人換舊人」,世界有生有滅,眾生亦有生有滅。

生滅名妄滅妄名真。

一生一滅何苦來由呢?這就是「妄」了,妄即無明,有無明就有生滅,「生滅」不離無明之「妄」。所以真如向那裡求?你能滅了生滅這個無明之「妄」,你便見到真如。就像水向那裡求?波浪息了下去就是水,不能離波浪而求水嘛,離波浪何來有水?即波就是水,波停水現;即妄是真,妄滅真現,「滅妄名真」,妄空真現前,不是將妄滅到那裡去,另外還有一個真啊。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成佛有兩個名號,第一個是「無上菩提」的智德,第二個是「大」般「涅槃」的斷德。大般涅槃斷個甚麼?是斷生死,生死一斷就是大涅槃;無上菩提是滅無明,滅了無明就是菩提,滅了無明就是覺。轉生死是為涅槃,轉煩惱便是菩提,亦不過是轉了過來嘛,故云「二轉依號」。

但轉其名無實性,不會有個煩惱的實性讓你來轉,煩惱是假名嘛!迷時是煩惱,悟時就是菩提了。生死也是假名,沒有一個實法的,迷的時候是生死,悟過來就是涅槃。好像惡人轉過來就變善人,也是轉個名而已,那裡有個實性呢?都是同一個人嘛,沒有兩個人!性質不同,名字就轉了過來。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阿難你今日「欲修真三摩地」,三摩地叫做三昧,亦名正定。觀音菩薩是耳根的圓通,耳根裡有個聞性,聞性離塵、離根又離識,離了六根、六塵、六識,聞性就現出來了;但聞性裡還有無始劫來的習氣,若能除我執的習氣、法執的習氣、再除空執的習氣,那時便得三摩地,等如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名諸法實相,這裡就名「真三摩地」。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修三摩地就能一超直入,三摩地是個真因,因必具果,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既有三摩地的因,除非不結,一結就結大涅槃的果,從因乞果,便是「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從凡夫到佛的地位,這條路是很長的,我們做人皆因顛倒的因未除,若識得顛倒,就識會度眾生。顛倒不生就是真三摩地,顛倒不除,得不到真三摩地,就無辦法入五十五位的菩提路,更無機會讓你成佛。

「顛倒」說的是「眾生」,第二是說「世界」。世界屬依報、是無情,眾生則屬正報、是有情,離開有情便沒有無情,所謂「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我們有知有覺便是眾生,妄想息下來就變為國土,所以「世界」和「眾生」就是「二顛倒因」。

「顛倒」也是指無明,從無明的顛倒,就生出眾生、世界兩種「倒因」,所以我們要認識它。你不認識眾生,怎能度眾生?你不認識世界,怎出離這個世界?現在我們沒辦法離開這個世界,皆由我們不認識這個世界;我們來去都度不到眾生,皆由我們不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認識世界就能出離苦海的世界,所以世尊說,我們應當「先」「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顛倒一生就是無明,「顛倒不生」,當下就是「三摩地」。甚麼叫做「顛倒不生」?那就是無明不生、妄想不生、煩惱不生!煩惱不生當下就是三摩地,妄想不生就是三摩地。

所以我們修行,來去都是叫我們不打妄想而已,妄想斷了之後不打,我們不打妄想就可以了。有云:「少講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古人又說成佛最容易,為甚麼?不打妄想便是了;你打妄想就是眾生,不打妄想,當下就是佛!打妄想要動一個念,食飯要咬一下那些米,講話也要開口用氣嘛;成佛不需要開口,又不需用氣,連妄想都不需要打,不起心、不動念、不打妄想就成佛了,你說是不是容易呢?念都不用動便成佛,所以說「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先講「眾生」的「顛倒」。

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

「性」是自性,是人人的佛性,一切眾生的自「性」光「明」「圓」滿,人人具足,箇箇圓成,我們迷就是迷了這個性。所以六祖教人見自本性、識自本心,「由性明心」,見到自性便是明心,明心就見自性,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

本性在那裡?「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小孩子生出來那個性是最近的了,所謂赤子之心就是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個就是性。惻隱之心是不需要學的,見人家跌進水裡便馬上去救他,個個都有這個性。我們的性是很近的,一習一學便遠了!甚麼是習呢?香港的人習氣就多了,學學這、學學那,又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一面習、一面習,那個性就遠了哇。

所以你想明心你就要見自性,你想見自性就要明心;「心」是甚麼?心是水,水清月現,心一明,心清性現,水清月亮就會現出來,心清佛性便現出來,你想見佛性,你就要明心。

因明發性性妄見生。

心明一切法,不是心明心;眼見一切物,不是眼見眼,眼見眼就攪出病來了!心是明一切法,是度己度人嘛,度己是這個心,度人也是這個心,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怎麼你還要明那個心?心已經是最高無上,心都明了,何用再明那個心?你再去明那個心,它還怎稱為無上阿耨菩提?一明它它就不叫做無上。好像國王已經是最高,你怎麼還要比他更高?然則你不明那個心又怎樣?心自明!性自見嘛!性是自己見自己,不可以另外來見它,心自明,不可另外有個明來明那個心。

心明知一切法,你卻要去明那個心、要明那個性,「因明」就「發性」,這個就是無明。這樣便是差一點了,因有無明跑去明那個佛性,無明與真如佛性和合,大乘起信論說,生滅與不生滅真妄和合,就名為阿賴耶識。諸佛的根本純是真如,我們眾生的根本一半是無明、一半是真如,所以有些人說眾生性善,不一定,說眾生性惡亦不對,眾生的性是真妄和合嘛。

真妄和合譬喻甚麼?就像山上的礦,雖是金礦,但不是純金,肯定金中有礦,礦中有金;你鋤了泥巴,金礦露了出來,再用火燒它、鍊它,礦丟了,金就純了。所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用覺悟火,自己修幾十年,無明的礦丟了,純真的佛性就現前。

本來無阿賴耶識,亦無見、相二分,因為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與真如和合,這個是眾生的性,名為阿賴耶識,亦名業識。真如變為阿賴耶識,有了阿賴耶識這個真妄和合的性,就有見、相二分;見分名轉識,相分名現識,所以由業識就有轉識和現識,見分就是妄見,故云「性妄見生」。

好像這個世界有陰有陽,陰陽是對待的,有陰就有陽,陰陽以前那個叫做太極,由太極生兩儀,有太極肯定就有兩儀,沒有兩儀就沒有太極,世界就只有一個無極。我們的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無明迷了真如,真妄和合就是阿賴耶識,有了阿賴耶識,「性妄見生」,就必定有見、相二分。

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有了見分、相分,便「從畢竟無」「成」為「究竟有」。像無極根本是無,因為迷了無極就有太極,有太極就有兩儀,從畢竟無的無極變為太極、兩儀的畢竟有,有兩儀就有萬物。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甚麼叫做見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甚麼叫做相分?色、聲、香、味、觸、法則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六根稱為「此有」,六塵稱為「所有」,我們有見、相二分,有六根肯定有六塵。

「因」是阿賴耶識的業識,是為能因,有業識就有見、相二分的「所因」,好像太極是名能因,兩儀就稱為所因。本來無業識的能因,何來見、相二分的所因?故云「非因所因」。

一念不覺妄動而有無明,將真如變為業識,阿賴耶識的業識是因無明而有,無明是「能住」,業識則名「所住」,但是見相二分、無明與業識都「了無根本」,它們四個本來都無一個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無明無住,業識無住,見、相二分又無住,以無住為本嘛,從無住建立一切法界,故云「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有情、無情皆從無住而生,等如世界是以無極建立太極兩儀萬物,萬物、兩儀、太極便是以無極為本。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迷」是那個迷呢?一念不覺妄動而有無明,這就是迷,我們迷了本來「圓明」的覺性,就「生」阿賴耶見相二分、和六根六塵的「虛妄」。世界與眾生也是妄的,離了世界就沒有眾生,離了眾生也沒有世界,如是見、相二分是虛妄,阿賴耶識也是虛妄。

妄性有沒有體?「妄性無體」,無體還「依」個甚麼東西!就像空華無體,它無所依,病眼才見空華,好眼無空華,空華無所依;我們世界和眾生當體虛妄,「非有所依」。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很多人說「欲」要「復」回本來的「真」性,我問你是不是已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一「復」,那個「真」就不見了!萬不能起心動念呀!古人悟道,亦只是說「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纔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你看,斷除煩惱反增加煩惱的病,趣向真如更迷了真如,趣向真如亦是邪!真如不可趣,妄本空,你何必要斷煩惱?真不立,你何必要趣向真如?這段文你要明白,你「將欲復真」,「欲真」的欲即是打妄想,想就是動念。

所以修行人萬不能打妄想要開悟!打妄想開悟是一個攔頭板,你永遠不能悟!你在禪堂裡打這個妄想,一個香板便打下來了!打妄想開悟尚且不可以,何況打世間求名、求利、求五欲的妄想?地獄你就有份哩!我們不能起這個欲,萬不能起心動念!你「欲真」,你想要恢復自己的真如性,想見回自己的真如,真如便變了無明、變了阿賴耶識,那就「已非真真如性」,不是真如了。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你「非真」,你不是真,又「求」回「復」自己的真性,那就「宛成非相」,不是諸法的空相,變了諸法的妄相。然則甚麼叫做「非相」呢?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

「非生」者,我們想見真如,卻變了無明的生相;「非住」,我們想復真,見不到真,卻變了一個住相,住相是甚麼?那就是阿賴耶識的業相。生相是指無明,住相則是阿賴耶識的業相。我們想復真,卻有了阿賴耶識的見分,眼、耳、鼻、舌、身、意屬於心,故云「非心」;我們想復真,但你見不見真呢?啊!你只見法,甚麼是法?色、聲、香、味、觸、法,阿賴耶識的相分就是法,是云「非法」。

所以無明的生相、阿賴耶的業相、見分的心相、六塵的法相,就是這裡的「非生非住非心非相」。

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

「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即是業相、轉相、現相,這三個微細的相不但我們凡夫看不見,阿羅漢也看不見;「境界為緣長六麁」,由見、相二分再「展轉發生」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四個麁相。

以前未有名字,現在既「發明」了計名字相,有了名大家就可以爭,作「業」啊!有人貪名做善事,無名誰行善?惡業也是名,有人為名做惡事;不動業也是名,你想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就修不動業;所以由計名字相就有業,「熏以成」善業、惡業。

自己有業沒興趣,那就找些大家同業的人做朋友,來生死苦海才有隊!你在生死海受報?我來陪你!你做我的父母,我做你的兒女,你無兒女就苦啦,沒父母我怎麼出世?大家的業相同,故有人間君臣、父子、兄弟、姊妹、夫妻,這就是「同業相感」。

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所「感」的「業」也會盡,盡了業,我們流愛為種,臨終時年紀老的人就留意了,要顧後代,找接班人!滅了一代又一代,我們滅了來世再來,世界上便是一幫一幫人來,之後一幫一幫人去,大家「相滅相生」,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肯定同時而來、同時而去的!「由是故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眾生」的「顛倒」。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

再說「世界」的「顛倒」。先說甚麼是「界」。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阿賴耶識的見分是能「有」,阿賴耶識的相分是「所有」,有能就有所,因所就有能,能不是所,所又不是能,這樣便有「分」齊、有階「段」,「妄生」中國、外國、東南西北、西方、東方的「界」限。

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能「因」是阿賴耶識的業識,「所因」是阿賴耶的見、相二分;阿賴耶肯定是業識、轉識、現識三個和合,它們有是一齊有,有業識就有見、相二分。本來無能因、無所因,現在妄有能因、所因,是云「非因所因」。

無明一念不覺,真妄和合就有阿賴耶識,所以無明是能住,阿賴耶是所住。本來「無」無明的能「住」,又何來阿賴耶的「所住」?現在因無明有阿賴耶識,既有能因、所因,又有能住、所住,「遷流不住」,便有早午晚、昨日今日明日、過去現在未來、前年今年後年的時間性,就有「世成」。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過去有過去的生,現在有現在的生,未來有未來的生,過去的眾生跟現在、明日的那個眾生,啊,不一定相同;未來的眾生我們不能講定,現在的眾生則是果報,舊年的眾生是以前的,舊年不是今年,今年又不是明年,所以眾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三世」都有眾生。

「四方」的眾生也是不同,東方的眾生跟南方、西方、北方的眾生不同,跑到別個地方就不同了,好像你在香港是甚麼地位,返到祖國你的身份就改變了,我現在在香港是客人,返回大嶼山就做主人,跑到美國又變了旅客!

如是「三世」和「四方」的眾生「和合相涉」,三四一十二,四三又一十二,就「變化」成「十二類眾生」。有的佛經或說胎、卵、濕、化四類的眾生,有的說還有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九類的眾生,楞嚴經則說卵、胎、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合共十二類眾生。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

說到「世界」呢,世界最初是「因動」;四方是時常轉的,現在我們香港是黑夜,美國則是天亮,它是轉過來的,就像左邊為東、右邊為西,一轉過來右邊就變了東,左邊則變了西,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都有動,四方也是有動。

三世四方一動就「有」音「聲」,所以六塵之中,聲塵是屬於果。

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因」為有「聲」,水聲、火聲、風聲、男聲、女聲、牛聲、馬聲、車聲,我們絞聲便成耳根。有了耳根,我們尋聲音便知道是甚麼色,尋聲就有色塵,「因聲有色」,攬色則成我們的眼根。

我們見色自然有香,無論甚麼色,一切色都有其香味,花色有花香,人色有人的香,就算養一隻狗,狗也有狗香。氣味就是香,個個氣味不同嘛,小孩子的色有小孩子的氣味,甘草、黃蓮都有香,只是黃蓮的香是苦,甘草的香是甘!這就是「因色有香」。不論甚麼香,你一聞到香,你與香氣相觸,攬了香,「因香有觸」,絞觸就有我們的鼻根。

不論與甚麼相觸,你與黃金、玉石相觸,一觸就覺得有點味道,有些滋味,以後你也會捉著那塊黃金,永遠離不開那個玉石。出家人不能手捉金銀,我們有這條戒的,既無與黃金相觸的味,便離了味。因觸故有身根,「因觸有味」,就有我們的舌根。

有味就有影子,雖然境是退了,影子還在心中久久不忘,其味無窮;吃了東西很久也不忘那些味嘛,所以我們學甚麼都說要有味,學經有味肯定學成,學楞嚴咒有味,肯定將它讀熟,無味就無心機!甚麼也學不成,有味一學就學好了,這些都屬於法塵。我們的八識田中永遠都有楞嚴咒的法,有經的法,甚麼法都有,這就是「因味有法」。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六塵生我們的六根、六識,所以妄想就是因六塵而有,故云「六亂妄想」。由妄想作業,六識妄想攀緣六塵,想辦法取六塵,順理而取是作善業,違理而取就作惡業,「成」了「業性」作「十二區分」,十二類它就盡了,「由此輪轉」,例如色有十二類,由此十二分就轉過來,聲有十二類又轉過來,香有十二類亦轉過來。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所以「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窮十二變」,不離十二;十二類眾生便有十二類的色、聲、香、味、觸,像人的十二分聲音聽盡了,便再來一個十二分的聲音,是「為一」個「旋復」。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世界有十二類輪轉,「乘此輪轉顛倒相故」,由眾生顛倒、世界顛倒,就有十二類眾生。

第一類是「卵生」。卵為想生,飛鳥、雞、鵝、鴨是卵生,我們人就是「胎生」。胎因情有,人是講感情的,一見鍾情,便是胎生。卵生則不同,即使不在眼前,遠遠在心裡都想望對方,有云魚比目、雁合影,雌雁下風,雄雁上風,牠們一個下、一個上,影子一照下來,雌雁便受孕了,是為卵生。

「濕生」嘛,隨便你喜歡那個境,你能與境相合,便從那個地方生出來。所以在覆盤之下,太陽一曬有些暖氣,你把盤子揭開,便會有些小蟲生出來,這就

是濕與合感。

化則與離應,化是離開一個境而化出來,所以飛蛾、蚊子通通都是化生。天上的人也是化生,他們或從蓮花化出來,或從天男、天女的膝蓋那裡化出來,一生出來已像小孩子那麼大。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有色」是有色質,「無色」是無顏色的質,其色質很微細,我們看不見就叫他無色,到底他還是有色。所以鬼也是有色,只是我們人看不見,你不能說沒有鬼!又像你今晚做夢,夢中也有很多色,旁邊的人就看不到了,你不能說它是沒有嘛。

眾生中有些「有想」,有些「無想」,我們的精神化為草木便屬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他不是完全有色,又不是完全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不是完全有想,又不是完全無想;以上便叫做十二類眾生。

總而言之,迷真起妄便有眾生,反妄歸真就成佛道;度了眾生便是佛,迷了佛便做眾生,佛與眾生是反掌覆掌而已,因此每個眾生都可以成佛,迷了佛就有無量那麼多的眾生。同時,我們迷了佛性就有見、相二分,相分是六塵,見分是六根,六根、六塵和合,這樣亦有十二分,因此文中有十二類眾生。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世界」的「世」是三世,「界」是東、南、西、北,四三一十二,便有十二類眾生。眾生是妄想而成,沒有妄想,就無眾生。

「虛妄」是想,想者願想,所想的境或在大陸,或在美國,或是九龍,或是香港,這個眾生遠遠的想,見不到他都想,你看斑鳩一個在東叫,一個在西叫,根本不是走在一堆!這個就是願想,虛妄的他當為真,虛妄而想不止,就「輪迴」不息。

所以輪迴是甚麼?皆由心打妄想,想這個境,「動顛倒故,和合氣成」,雌雄相交是個氣分,這個和合的氣分就是煩惱。就像一滴大海水具百川的水,我們每個煩惱也具八萬四千煩惱,有時是飛想,有時是沈想,有時是飛中有沈、沈中有飛,故說「八萬四千飛沈亂想」。

「如是故有卵羯邏藍」,「卵」是蛋,它第一個七日名「羯邏藍」,是個軟軟的肉。卵生的眾生很多,牠們都在這個世界「流轉」:「魚」是沈想,所以跑到水裡出生;「鳥」是飛想,牠便在空中飛;「龜」、「蛇」的妄想或飛或沈,所以牠們能入水中,又能跑到陸上;以上都屬於卵生,「充塞」這個世界。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雜染」是說胎生。胎因情有,雙方面的感情是云「雜染」,雜染不息,就「輪迴」不止。由情生愛,由愛生欲,由「欲」的「顛倒」妄想之「故」,父精母血「和合滋成」,具足「八萬四千」有「橫」有「竪」感情的「亂想」。

「如是故有胎遏蒱曇流轉國土」,第一個七是羯邏藍,第二個七是遏蒱曇,遏蒱曇是胎的相,在穢「土」「流轉」。我們「人」的情是竪的亂想,豬、狗、牛、羊等「畜」生的情是橫的亂想,「龍」有時可以變畜,有時又可以變人,因為其感情之中有橫有竪,狐狸則可以成「仙」,亦可以做人做畜,所以「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這裡是說濕生。這些眾生的名色對境有執著,說自己一定要從某個境來,「執著」不止,「輪迴」不息,一味全副精神「趣」向此境,趣者不肯捨也,與境相「和合」,又有些太陽的暖氣,又濕又「煖」,他就從那個地方生出來。

其煩惱「具足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有這些蟲「流轉國土」。覆想是「含蠢」,翻過來想是「蠕動」,小蟲活動的樣子便是蠕動了,「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因」這個「世界」有些眾生不歡喜舊的境界,他只歡喜新的境界,貪新忘舊,好像現在香港的人,前年的衣裳不合潮流便丟了它們,再買一些新的回來!這就是變舊易新,「變易」不息,就「輪迴」不止。

「假顛倒故」,這眾生以為可以棄了舊境來趣新境,但那是捨不去的!因為它是假的嘛,他與新的境「和合」相「觸」,便「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好像現在有些人打新的妄想,捨故趣新,他不要舊的文章,只要新的文章,啊,可惜!誰知新文章何曾好過舊文章?今人的文學又何曾好過舊的文學?

蛇退殼,飛蛾、蚊子脫「蛻」「飛行」,化生的眾生很多,「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說完胎、卵、濕、化,現在說這個「有色相」,即是有顏色的相的眾生。「留礙輪迴」者,「礙」是質礙,他留戀質礙,有了這個留礙的妄想,不止不息,就有生死「輪迴」。他以色去執著色,著色屬障,「障顛倒故」,便「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好像天上的星宿放光,尤其在八月望向天河,那時星宿如恒河沙數那麼多,每粒星都有光明,便叫做「精耀」。

「羯南」是這些有色的眾生初成的相。淨土就沒有這些眾生,淨土裡個個證無生法忍,色即是空,那有生死的輪迴呢!我們娑婆的五濁惡世才有生有死,有六道輪迴,當他來投胎時就有一塊軟軟的肉,名為「羯南」,「流轉國土」。

星宿對我們人是有些表示的,吉祥為「休」,災難為「咎」,或是吉祥,或是災禍,這便是「精明」顯現世界,「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這是「無色」的眾生。「銷」者銷滅,「散」者散壞,「由因世界」銷滅和散壞的妄想,眾生有「銷散」的妄想,就「輪迴」不息。他以為能將自己的四大分散,其實這是個惑,任你怎樣銷、怎樣散,眾生就是眾生,不過變成無色而已,是云「惑顛倒故」。他不與色相合,卻與黑暗相合,就有「空」處、「散」指識處,「銷」指無所有處,「沈」指非非想處,如是等眾生「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罔」即空也,「象」是有物,罔是沒有物,沒有這個象。有人歡喜現身,歡喜亮相,願意出頭,但各人各人的思想不同,有人雖做功德,亦做事情,他卻隱了自己的身,隱了自己的象,不願意露面,這個就名為「罔象」。

雖然他不現身,到底他還是眾生哩!其形不現,還是有個影嘛,不能連影都沒有;他不出頭行善,只是在幕後指揮,到底是有件事情,是云「影顛倒」。用質是用身體,他不用質,完全一味用心憶念,心則無相,如是「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潛」是潛藏,「結」合這個「亂想」。

單是有想而無相的是甚麼?「神鬼精靈」!鬼神、山精靈物便是有想,他們心的想力很強,故有五通,其形就不現出來,你惟有祭祀他、拜他、供養他。孔子有句話:「敬鬼神而遠之」,鬼神我們恭敬,他們也是眾生,我們萬不能看他們不起!但你若向鬼神求這求那,你來世也一同做鬼神好了!你就沒有智慧!鬼神我們敬而遠之,我們遠離,絕對無所求,這樣就有智慧了。

「神鬼精靈其類充塞」,「充塞」即是很多很多。其實我們知道人有很多,畜生比人更多;畜生我們看得見,你看山上的螞蟻、海裡的魚是不是比人更多?鬼亦比人要多,只是我們看不見。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愚」是愚癡,「鈍」是根機鈍,有愚癡根鈍的思想,就「輪迴」不息。這個眾生太癡執癡迷,執得不得了,「癡顛倒故」,其個性我見很強,一定要依自己的方法做事,你怎樣勸他也不聽,他一味執,不會改變的,十分「頑」固,像塊石頭一樣。但是石頭也會滾動,他這塊石頭被人踢都不會動,其思想執久了便變成枯槁,故云「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

他甚麼妄想都不打,有國王他也不願做,只是執著自己的本份,他這種是「無想」的「羯南」,其「精」氣識「神」將來「化為土木金石」,變泥土就成山神,變成木就是樹神,石頭也有石頭神的,你若不鑿山上的石頭,將來它便日日變大,因為它有精神嘛,稍為弄崩了它就不會再大。黃金、玉石也是眾生的精神所成,所以有時人佩戴的玉石給碰跌了,摔破了便代那人消災。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你要靠我,我要靠你,柔軟的人靠剛強的人幫忙,剛強的人又靠柔軟的人來和他,他便沒有那麼剛強了,有了這個互相依靠的「相待」妄想,就「輪迴」不息。因這個「偽顛倒」的妄想之「故」,大家「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因你而我得生,因我而你得成就,這就是「因依亂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而變「成有色」的「羯南」「流轉國土」。好像「水母」自己沒有身體,只是以水泡為身,牠們沒有眼睛,只是靠「蝦」「為目」。又像鬼上你的身靠你大吃大喝,其實是他在大吃大喝,你又靠他得些靈感,好令人家給你金錢,這樣互相相靠的一「類」「充塞」世間。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這裡說的眾生自己是不作主的,人家要他做甚麼他便做甚麼,其志「性」是謂「顛倒」。「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每條咒都是說鬼神的名號,邪咒說的是惡鬼惡神,正咒是善鬼善神,「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

「咒詛厭生」者,你叫那些鬼神害人他們就跑去害人,但是你要留意,若他害不到人,便會轉過來害你!他要銷差嘛,所以他完全不負責任,你叫他做壞事他儘管去做,但是他說罪不歸他,他是代你去做而已,與他無關!

昔日常州的天寧寺旁邊有個九蓮宮,那是道士住的,道士便是最歡喜用符符咒咒了。人家看見天寧寺的和尚便供養和尚,不供養道士,道士們就說:「糟啦!一山不藏二虎,不如我們來害那些和尚!」他們便燒符念咒,請天上的火星童子把天寧寺燒掉。這事被天寧寺的方丈老和尚知道了,他就叫大家那天晚上不要睡覺,唸楞嚴咒。當他們唸起咒來,天寧寺全被雲霧蓋著,火神來到看不見它,不能回去銷差,他是奉命來燒寺嘛!罪根本不歸他,既然不見天寧寺,不如燒旁邊的九蓮宮!所以說「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俗話差人、差人,他出差一定要回去銷差,便等如這裡鬼神的「呼召亂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與「妄」相「合」,而「輪迴」不息,所以我們萬不能與妄境相合。我們有無量顛倒,這裡說是「罔顛倒」,罔即是假,是空的、虛妄的,「罔顛倒故」,我們的妄想與罔和合,或說是心與色和合都可以。「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迴己互他,迴他互己,任何眾生都想自己的種類增加,不想絕種,做人就想人人都做人,做鬼就想人人都做鬼,你看地藏經裡的主魅鬼王說,閻浮提的眾生臨命終時,鬼會變作其父母親戚的形相來迎接,人一下子不小心便入鬼類;想人家個個也學自己,做他那一類的眾生,這便是「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本來這個眾生沒有想相,後來變成有想,初初投胎時那塊肉成就了,這塊肉便有生命,名為「羯南」,「流轉國土」。

「迴互亂想」的眾生是甚.?就是「蒲盧」,你們或見過這些細腰蜂,牠們沒有兒子,便捉一些青桑蟲回來做自己的兒子,所謂「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桑蟲,蜾蠃就是蒲盧了。這些蒲盧先做間屋子,在未把蟲放進去以前,牠就不停的發聲,咒祝說「類我、類我」,要牠將來像自己一樣,才用泥把洞口封起來。七日後打開洞子,那時桑蟲就不是桑蟲,而化成一個細腰蜂了!桑蟲本來不是蒲盧的兒子,「彼蒲盧」也能招他、祝牠,令牠變做自己的兒子,是云「異質相成」。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最後說的一個眾生因愛生怨,以怨報愛,本來有恩卻反過來「怨害」不息,就「輪」迴不止。因為他迷真起妄,起了顛倒亂想,一個顛倒是一個想,一個想是一個眾生,所以修行人萬不能起心動念,打一個妄想可以變一個眾生,有無量妄想就變成無量眾生。簡單的在夢中變做眾生,長久的將來投胎做這個眾生,你看,蝴蝶五顏六色,這就是牠自己想出來的了,還有誰替牠造衣裳哩?烏鴉全身是黑,白鶴全身是白,誰又給牠們穿黑、白的衣裳?都是牠們自己想出來的!

「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這個妄想是食父食母,這便是「怪」了,那是甚麼眾生?他本來「非無想相」,就變成「無想」的「羯南」,羯南是一塊肉,「流轉國土」。「如土梟等」,「土梟」是貓頭鷹,貓頭鷹沒有父母怎會有兒子?牠拿一團圓圓的泥回來孵,又招又祝,這團泥將來便變成牠的兒子,是云「附塊為兒」。

「破鏡鳥」跟貓頭鷹差不多,牠也是沒有兒子,牠能有後代就是找一些「毒樹」的「果」「抱為其子」,待「子」養「成」,父母便被兒子吃掉,所以這類眾生叫起來的聲音很嚇人。中國古代皇宮祀天,除了用貓頭鷹便甚麼都不用,意思就是想絕其類。但是不由你去滅牠哩,雖有其想未必有其事,有其事卻必有其想,既有眾生食父母了,就必定有食父母的顛倒想。

所謂一切為想造,想就是心,眾生完全是由這個心所造出來,甚麼心就造甚麼眾生。做人比較好一點,儒家稱為仁、義、禮、智、信,佛教說是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婬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有五戒一定得人身,人身便是五戒所成,你將來就做人了。心善做人、生天,心惡墮地獄、做餓鬼,無廉無恥就變畜生,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你想修首楞嚴定,入三摩地,就要認識顛倒;眾生及世界都是顛倒的,所以你先要認識十二類眾生,沒有十二類眾生,你就得無生法忍。想證無生法忍,你肯定要將你自己的「十二」類「眾生」度盡,從無生法忍一直修行,修到成佛。

像上來說食父食母,你有沒有這個心呢?你有這個心你就要把它度盡;雖然你不是破鏡鳥、貓頭鷹,你難免沒有想!你不可以有顛倒亂想,你有就不能得首楞嚴定。你一定要將顛倒的亂想除得乾乾淨淨,你才能見性,見性是性定,性定就是首楞嚴定。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