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

楞嚴經講的顛倒亂想有十二類,人是胎生,飛鳥是卵生,蟲是濕生,有些是

化生,還有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就是八類,另外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

非無想,故有十二類眾生。

迷了佛就做眾生,度了眾生便成佛,所以成佛要向那個地方求?你將你的

眾生度盡,你就是佛;你心裡還有一個眾生未盡,你都不能成佛。心裡有甚麼眾

生?有貪、瞋、癡的眾生:貪眾生有二萬一千,瞋眾生有二萬一千,癡眾生有二

萬一千,等分眾生又有二萬一千,我們若將心內的眾生度盡,你就成佛了。未有

成佛而不度盡眾生者也,未有度眾生而不成佛者也,你看觀音菩薩度了這麼多眾

生,他將來成佛,其國土就有無數的菩薩。

未成佛以前,我們個個都是做眾生。甚麼叫做眾生?一定要色、心和合才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15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生,色是四大,心是思想,一個人肯定有他的思想,雖然邪、正會有不同。一個

人肯定有他的色,男女有別;男女之色跟邪正的思想和合,就是眾生。

簡單的說,「如是眾生」不止十二類,單單胎生的眾生就有八萬四千橫.亂

想,「一一類」眾生又「各具十二」類八萬四千「顛倒」亂想,那麼亂想可多了。

猶如捏目亂花發生。

我們的佛性清淨,所以顛倒亂想不是真的,它們怎樣生出來?因無明就

顛倒亂想,無明是第一個顛倒亂想,從這個根本亂想,生出八萬四千、無量的

倒亂想。「猶如」我們的眼看虛空是空的,若人用手「捏目」,空中便有無量

「亂花發生」;你不捏目就無狂花,唯是一個澄明空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

「顛倒」是說無明,「真淨明心」則是真如,真如不可思議,是名為

 

 

「妙」;真如微「妙」「圓」滿,是「真」的,不是假的,清「淨」光「明」。

人人都有真如,但是無明迷了真如,離了善念肯定是惡念,離了正念肯定是邪

念,離了直念肯定變了諂曲念,所以說由「顛倒妙圓」「真淨」「心」中「具足

如斯虛妄亂想」。

汝今修證佛三摩地。

有修便有證,一分修行一分證果,無修則無證,不修何來有證?不念阿彌陀

佛怎生淨土?不布施怎有富貴?不持戒怎得清淨?不學定怎得四禪?學佛一定要

修才會有證,阿難「汝」「今」日想「修證佛三摩地」,這是指耳根圓通,從聞

思修入三摩地。

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

一切眾生生死的「本因」「元」是個「亂想」,經過「三」種「漸次」,即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5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是要有三種條件,才可以將它「除」盡而「滅」。

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并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

「如」一個「淨」的「器」皿盛了「毒蜜」,這是譬喻人人雖有清淨的佛

性,但我們都迷了佛性,便有無量煩惱的妄想。煩惱妄想傷我們的法身,害我們

的慧命,損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煩惱亂想名為「毒蜜」。怎樣才能把它們「除

去」呢?

過去沒有肥皂,就用「湯水」「雜」和爐「灰」洗東西,這樣「洗滌」盛過

毒蜜的淨器,便把淨器洗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乾淨了,那時全佛性起修,就

像洗過的淨器「貯」盛如來無量的「甘露」味,楞嚴經說來,甘露就是五十五位

菩提路。我們凡夫要成佛,一定要經過五十五位菩提道,然後成等正覺,五十五

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加行再加等覺,妙覺佛果不算在

內,那是到家嘛,路中的境界則有五十五位。

 

 

云何名為三種漸次。

眾生既是顛倒亂想所成,亂想又是在清淨心中而有,除了亂想,眾生度盡

了,就見我們的清淨心,在清淨心安立五十五位菩提路。肯定要度盡眾生方證菩

提,除眾生的亂想有「三種漸次」,它們是甚麼呢?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修」是修行,「習」是學習,初初修行要學習,學而時習之,便名「修

習」。「除其助因」者,除了亂想的助因,好像我們要學做一個好人,便一定先

要離開惡友一樣。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上來說修習,現在說「真修」。「刳」即挖也,像吃西瓜時把瓜肉全挖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5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來,是名為「刳」。「正性」是指亂想的煩惱,亦即是眾生的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甚麼叫做「增進」?我們是個凡夫,若我們捨凡入聖,增加善根,證入菩

提,便名「增進」,要「增進」就要「違其現業」。我們做人,晝夜六時、分分

鐘都在作未來的業,現在就是果報,從種子起現行,起了現行又作業;我們現在

作生死業,所以「違其現業」是不作生死業,「違」即不作,從此不作未來生死

的業。修行人希望見性成佛,作生死業怎可成佛?生死業我們肯定不作,故云

「違其現業」。

云何助因。

世尊先說,要除去「助」煩惱的「因」。助煩惱的因是甚麼呢?本來你的煩

惱只得二成,有了助因,煩惱增加,便變八成;除了助因,十成煩惱只得一、兩

 

 

成,這就是除其「助因」。

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五濁惡「世」裡的眾生很多,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

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十二類」眾「生」

都「不能」「自」己養大自己,是甚麼養大他們?他們要「依」靠「四」種飲

「食」而得「住」世間。

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甚麼叫做依四食住?「段食」者,我們食麵、食飯、食菜,都是一摶一摶

吃,這些通通稱為段食。我們做人便是靠段食保持自己的生命,久住世間

 

鬼神聞香則飽,所以敬鬼神簡單點便上一支香,有些香味;稍為用飲食也是

有味,食他是不食的,他只食那個香味,將香味吸了去,鬼神觸了香味便飽,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61

 

16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名「觸食」。

色界天的眾生在禪定中用思心所思惟,離亂入定,禪悅為食,所以四禪天沒

有飲食,靠禪定他便飽,是名「思食」。

「識食」是說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靠阿賴耶識支持性命。又,地獄的眾生

根本沒有吃的,他們不死皆由他們有識,以識為食,便是「識食」。

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

這句話其實是佛對外道說的。佛成道後,當時的苦行外道一味餓肚子,以

為這樣可以悟道,他們聽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便譏笑說:「誰個不食?愚蠢

的人都知道啦!」佛反問他們到底食有幾種?外道答不出來,世尊乃說出四種眾

生所依的食住:段食是人,觸食是鬼神,思食是四禪天,識食則是地獄和無色界

 

 

成唯識論述

卷第四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我們吃甚麼也有點香味,這是謂「甘」;你看,煲冬菇熟了便有冬菇的香

味,所以「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就不成,食了毒他們肯定會「死」。

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煩惱動就不能入定,入了定煩惱便息,我們的心一息下去,顛倒心不生,

就是真「三摩地」。若有「眾生」想入定,想心不動,「當斷世間五種辛菜」:

.、北方食大蒜、南方食蒜頭、.菜、外國人食洋.頭,還有興渠,那五種辛菜

就是煩惱的助因。

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

如果你把五辛煮熟來吃,它們能增長你婬欲的念,幫助你起心動念,故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6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熟食發婬」。生食五辛增加你的無明,增加你的瞋心,所以說「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

如「世」間有佛弟子不持這條戒,他「食」五「辛」,「縱能宣說」三藏

「十二部」,所謂「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生,本事

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

過去有位禪師去聽經,他有禪定就得五通,便見大眾頭頂全是天人,座椅下

的則是鬼;鬼是從地而來,地不會障礙他們,只等如人在水裡出出入入而已。不

過天人個個都捏住鼻子!他覺得奇怪,聽完經他便問:「法師法師,你講經的確

講得好極了,但仙人都捏住鼻子,你到底吃了甚麼?」「我吃了蒜頭。」「怪不

得!天上沒有佛經,仙人又歡喜聞佛法,你卻食了五辛才來講經。你講得好,他

 

 

們捨不得不聽,卻不願站近,因為你的口有蒜味,臭得很!唯有捏著鼻子啦!你

以後不要食五辛了,免得他們聽經聽得那麼辛苦。」那法師以後便戒了五辛。

所以你若食五辛,「十方天仙」「嫌」你的口有「臭穢」的氣味,便「遠

離」你。

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脣吻。

但「餓鬼」們就歡喜了,他們歡喜臭味;你食頭座,他們「食」第二

「次」!你食完辛嘴脣還有臭味,餓鬼們沒有下巴嘛,他們便用自己的舌頭來

「舐」你的「脣吻」,食你那些辛臭之味。

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餓鬼日間舐你的脣吻,夜晚又舐你的脣吻,你「常與鬼」同「住」一處,

「福德」就「日」日減少,共鬼住有何「利益」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6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修三摩地」的人總有些護戒神、護禪定的鬼神擁護他們。但是這個「食」

五「辛」的「人」,縱許他修耳根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聞自性,修性

定的功用,「菩薩天仙十方善神」本來應該護他的法,現在都「不來守護」,因

為他食五辛呀!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

善神、菩薩不來擁護,第六天的「大力魔王得其方便」就說:「好!你

禪定就生天嘛,我可不讓你生四禪天,你生到我們欲界天,做我們魔王的眷

吧!

 

人之中有三種福,第一是布施,但它的福不及持戒,持戒的福又不及禪定。

坐禪入定的人可以生到四禪天,持戒的人生欲界天,布施的人則在人間享福,所

以禪定的福最了不得。

 

 

大力魔王知道這人修三摩地是想成佛,他就「現」個「佛身」為他「說

法」,說甚麼法?說魔的法!不是說佛法哩。

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魔王說:「你不要持殺、盜、婬、妄那四條禁戒了!有禪定的人不需要戒

律。」這便是「非毀禁戒」。婬怒癡是三毒,魔王卻「讚」歎「婬怒癡」,說婬

怒癡不需要斷,婬怒癡就是菩提!這個修三摩地的人雖然有禪定的福報,但是他

破了戒,又增長了婬怒癡,他「命終」時便生到六欲天做「魔王」的「眷屬」,

在天上享魔的福;「魔福」享「盡」,隨業受報,就「墮無間獄」受苦。

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

我們這些「修」無上「菩提」三昧「者」,應該在皈依三寶以後,「永」遠

都不食五辛。看,不食五辛很容易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6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修三摩地「第一」個「增進修行」的「漸次」是除其助因,很容易解釋,即

是持戒,聽佛的話,不食五辛。食五辛增加你的婬怒癡,魔王得其便,你就墮落

做魔種了。

云何正性。

第二個漸次名為刳其「正性」。單單不食五辛,我們人類的八萬四千亂想都

未除,一定要修第二個漸次,所以這段文是教我們持戒和修三摩地的定。

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

這個「眾生」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出家、在家都

可以修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是為正定。

 

 

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婬心。

不論出家、在家,你都要持戒持得清清淨淨,不能馬虎,持得十成,是云

「嚴持清淨戒律」。

先講第一條「永斷婬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經裡是為戒,你心裡不能

起婬念,永遠斷了它。斷婬心容易嘛,你的心不動、心不起念就成了,我們的心

本來清淨,你不起婬念你的心便清淨,甚麼婬事都沒有。

不酒肉。

「不」飲「酒」食「肉」,這個心又清淨。食肉一定殺生,「肉」字裡

兩個人,分明就是人食人;你食肉,來世你要還肉債,被人家食,這豈不是人

人?雖然你不是直接的殺,人家殺是為了你這些食肉的人而殺,你食肉便是間

的殺。而且一塊肉有無量眾生,食肉就是食眾生,就是殺生,所以第二條戒是不

殺生、不食肉,我們萬不能食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6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無心不能殺;有殺生的心就有殺生的事,有食肉的心就有食肉的事,不是口

去食。心不食,口怎樣食?你說你食肉的心乾淨嗎?飲酒的心也不乾淨,酒為過

患源,飲酒會醉、會亂性,你就會破戒。飲酒、食肉是貪心,你的心淨到那個地

方?所以欲想其心清淨,第一永斷婬心,然後不飲酒、不食肉,心便淨了。

以火淨食無啖生氣。

還有第三「以火淨食」。五穀會萌芽,你用水浸著種子,或把它放進田裡

隔一夜它也冒出一棵花,所以我們不要食生氣,尤其廣東人食生菜,便是犯了

條戒

 

怎樣才「無啖生氣」?我們一定要「以火淨食」,它便沒有生氣。生氣保護

植物,植物無生命,但有生長的氣;你看,出家人有條戒不能割草,因為草有生

氣,日日都會長。不但生你不食,生氣你也不要食,把東西煮熟才吃,你的心便

清淨了。

 

 

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你「不斷婬」,有婬你肯定來投胎,你就有生死;你「殺生」亦肯定入胞

胎來受生死、還宿債。一個婬、一個殺都不能出生死,故說「出三界者無有是

處」。

當觀婬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然則怎樣對付婬和殺?無始劫以來,我們這些習氣都很重,我們應該「觀」

婬欲和殺生「猶如」「毒蛇」、「怨賊」,毒蛇傷我們的法身慧命,怨賊劫我們

的功德法財,作如是觀,好容易就將它們斷了。斷的時候是怎樣的呢?

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

如來講每條戒都是不想我們的法身被毒蛇毒,不想我們的慧命被怨賊劫,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7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以叫我們持戒。

「先持」小乘「聲聞」的「四棄八棄」。出家比丘有「四棄」,即是四條

根本戒,此云波羅夷,犯了就不承認你是出家人了,是名棄罪,比丘尼則有「八

棄」。小乘戒是戒這個身,「執」身體不能犯戒,「身不動」就無其事,這就是

持戒。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

執身不動是小乘戒,心還在動;「後」來進受「菩薩」戒,菩薩就比較

細,菩薩戒名為「清淨律儀」,你一起心就犯戒。菩薩要成佛嘛,成佛是心來

佛,心若起心動念破戒,那個心就不能成佛。所謂即心即佛,你怎可以起心動

 

怎樣「執心」才令它不動、「不起」念?我們時常都回光返照,照自己的

心,心裡念佛,可以!心裡持咒,可以!心裡起念,不可以,馬上制止它。你能

夠時時刻刻觀照,心自然不會起念;不起婬念,不起殺生念,不起食肉念,這個

 

 

心就清淨了。

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

心清淨身自然不犯,你心持戒,身又持戒,如來的「禁戒」就圓滿「成

就」。沒有婬,「世間」上就不會「相生」;沒有殺,不食肉,「世間」則無有

「相殺」;「相生相殺之業」沒有了,亦不過是持了兩條戒,無業就不受報。

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

第三我們要守盜戒,萬不能犯盜戒。偷甚麼呢?偷財、偷欲、偷色、偷名

偷食,我們全都不要偷;一偷你就有負累,有偷便有還,你便要到世界來還債

不論窮人、有錢人,有時都要還一下宿債,你借了債就要還,有福的人用錢還

破財擋災,無福的人還債就苦了,沒有錢怎.還?做豬、做羊、做鵝鴨去還嘛!

無借便無還,「無相負累」,你就「不」需來「還宿債」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7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不婬、不殺生、不偷盜,這三條戒要清淨,其餘的戒都要清淨,不過這三條

戒重要一點,姑且就說三條戒。若人持戒持得「清」清「淨」淨,有戒就容易得

定,所謂「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想成就三昧,一定要持戒清淨,再加耳

根圓通,反聞自性,是名「修三摩地」。

從戒生定,有如來的戒身就清淨,有三摩地的定身就空,周遍法界,就能

見到遠遠了;只要你有戒有定,定與戒和合,你「不須」生天,「父母」所生的

「肉身」已有「天眼」,本來是有的嘛,「自然觀見十方世界」。這是屬於定。

.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

「.佛」是見佛,若更「聞」佛說「法」,那就不止天眼,還有天耳了;見

佛聞法,「親奉」如來說法的意「旨」,「得大神通」,有神足通便可以「遊」

行「十方」世「界」。這人用甚麼功?就是持戒和修三摩地那兩種。

 

 

宿命清淨得無艱險。

再來一個「宿命」通,「得無艱險」,他亦不過持戒「清淨」。過去無始劫

以來,自己是甚麼人自己都知道,這個便是宿命通。

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第一個「增進修行漸次」是除其助因,不食五辛,「第二」是持戒清淨,兼

修禪定,從戒生定,由定得通。

云何現業。

「現業」者,我們做人之中一舉一動,身、口、意三業都是生死的因,作惡

業固然墮落三惡道,作善業便生人、天、阿修羅,作不動業則生四禪天。我們怎

樣才可以違背現業,不作目前那些生死的業呢?這是第三個漸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7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婬。

三個漸次都說持戒:第一個漸次是戒,第二個漸次就多一個定,戒和定,第

三個漸次則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這裡只舉一條戒,就是「心無貪婬」之念。人

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和合,我們心裡沒有貪婬,六識清淨,這就是戒。

於外六塵不多流逸。

六識屬心,由六識分別,趣向六塵,等如我們的心跑到六塵之境;若從

生定,我們有定,那個心便不會跑到六塵之境,六塵就跟我沒有關係。我們出

是出六塵的家,色、聲、香、味、觸一塵不染,這就是出家,出六塵家。在塵

不染塵是靠你的定力,耳根圓通,反聞自性,外脫六塵,所以「於外六塵不多

逸」;不是不流,不過流得很少。心不趣向六塵之境,說的就是定

 

因不流逸旋元自歸。

 

 

我們的六識不向六塵攀緣,這是說六識,要講清楚,不是六根,不是叫你閉

上雙眼、塞住耳.,沒那麼容易!由六識不攀緣六塵,反聞聞自性,反聞自性就

不是說定了,而是說慧。智慧能照見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智慧很重要

哩,度眾生是講智慧,你無智慧便不知道人家是甚麼根機,又不知道說甚麼法,

觀機逗教,完全是靠智慧。現在「因」我們的心「不」向六塵之境「流」行放

「逸」,就返本歸元,返回自己歸家那條路了!

我們的老家在那裡?不是香港,不是廣東,也不是長江!我們的老家是常寂

光淨土,與如來共聚一處,你看經云:「如來安置諸子入大般涅槃,不久如來亦

自住其

」,大般涅槃才是我們的老家。返家是見父母,你告訴我,是見那個父

母?是見法身父母,不是見生身父母!生身父母我們返鄉下就見到了,法身父母

卻要返涅槃家才見得到,問君何日返家呢?我們從那條路來,還從那條路返家,

這樣就是「旋元自歸」,「旋元」是回光返照,反聞聞自性,「自歸」返家的

路。這是屬於智慧。

 

宗鏡

卷三十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7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六根是對六塵,六塵則染污六根,但六塵不一定要你嫌棄的,你可以不必攀

緣六塵的境!那是塵而已;你「既不」攀「緣」六塵之境,有就等於無,一塵不

染,六塵就空。

六塵一空,六根還有甚麼用呢?六根緣六塵,沒有六塵之境,六根無有對

象,六根就息下去,不起作用。眼不見,眼根就息下去,耳不聞,耳根又息下去

啦,是云「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

六根「反流全一」,便不名眼耳鼻舌身意,而名無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

香味觸法才有眼耳鼻舌身意,既無色聲香味觸法,何來有眼耳鼻舌身意呢?反六

根,回歸我們「一」那個性,六根未生以前便是一性。

 

 

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

「六用」是甚麼?是我們的六識,眼識分別一切色,耳識分別一切聲,鼻

識分別一切香。六識「不行」,六識不去分別六塵,不貪著五欲,財、色、名、

食、睡都不貪,不貪五欲六塵之事,就叫做「六用不行」。

六識不起作用了,轉識成智,六識變了妙觀察智,那時六識空,六根空,六

塵的塵相消除了,所謂「六塵不惡,還同正

」,六塵沒有甚麼過失的,過失皆

由六根取六塵,由六識攀

緣六塵哩。

六塵清淨,六根又清淨,我們的心又清淨,「十方」世界的「國土」就「皎

然清淨」。國土清淨,沒有塵就變為淨土;甚麼叫做淨土?有塵是名穢土,無塵

就名淨土。

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

 

 

宗鏡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7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六識變為妙觀察智譬如甚麼?「譬如琉璃內懸明月」,尤如琉璃入面懸了一

個明月。十方國土清淨,我們的六根也清淨,六根清淨肯定你的心也清淨;心清

性現,心清淨就「如琉璃」,「內懸明月」就是見回你的本性,哦!快樂了,那

種安樂無人能有,六根輕安,所以「身心快然」。

妙圓平等獲大安隱。

根、塵、識三清淨了,全世界也不離真如,整個宇宙之內物物都是真如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是為「妙圓」,無一法不是佛法,一

一香無非中道,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這個「平等」是個開了悟的境界,

「獲」「大」大的「安隱」。從來未見的境界現在見到了,那是怎樣的呢

 

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

妙觀察智是因中智,大圓鏡智是果中智。我們八萬四千的顛倒亂想沒有了,

 

 

身心清淨,心清淨就不生不滅,尤如琉璃內懸明月,琉璃是清淨心,內懸的明月

則是「密圓淨妙」,「密」是秘密,又是親蜜,那就是一切如來秘密的三德秘

藏。甚麼叫做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德秘藏是佛的果德,如來秘密

藏密「圓」、密「淨」、密「妙」,說的就是法身、般若和解脫,這時「皆」於

妙觀察智這個因「中」顯「現」。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

從未見法是無生,佛所說便是無生;我們眼見、耳聞一切法有生,怎能說它

是無生?現在見到了,見到未曾有一法生。有云:「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漂鼓

而不

」,河水是流的,我見到它不流,野馬漂鼓是動,我見到它不動,這個是

境界了,你見到動中是不動的,這個就是「無生法忍」。

 

因中具果德,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們的清淨心就是「無生法忍」

 

宗鏡

卷三十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8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心裡沒有生也沒有滅,心無生滅,佛的果德就在這個不生滅心中現出來。水清月

現,水濁月不會現;心清佛現,心有生滅,佛就不現。

何謂心有生滅?我們的清淨心中有胎生的八萬四千橫.亂想,卵生就有八

萬四千的飛沉亂想,蝴蝶叫做化生,亦有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十二類眾生都有亂

想。顛倒亂想在清淨心中而有,要除顛倒亂想、證無生法忍,肯定要度盡你自己

十二類的眾生。

我們現在心裡妄想多籮籮,心不清淨,如來果上的功德怎樣現呢?無辦

現。能夠經過三種漸次,修戒定慧,將顛倒亂想除得乾乾淨淨,一類亂想除了

十二類的亂想都除,那時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中就現出如來的果德,證無生

忍。無生是心不會生,無一念生,無一念滅;生滅、我們的心是很小的,不生

滅、我們的心就周遍法界。你看,大海水如果有波浪,水泡就小,小至極點;

果不起波浪,大海水就廣大無邊

 

「忍」是忍可,為甚麼講個「忍」字?你的心不生不滅,這個境界唯你自己

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給人家聽?無辦法的!有妄想卻可以講出來,我現

在想發財、又想食飯、又想睡眠、又想睇跑馬!總可以講得出!心不動就講不出

 

 

了,所以若人沒有亂想,其心不生,其心不滅,就「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

除了八萬四千顛倒亂想,那個心不生不滅,水而不流,風而不動,啊!無生

法這個境是見到了,但這是悟道時即時獲到而已,故云「即獲」。悟後不是時常

見的,無生境不是常常獲,那是諸佛菩薩的境界嘛,我們在凡夫地位,怎可以時

常見呢?

用有生的心修行,修來修去都是人天之福,現在你得到無生的心,如來果

德在心中現出來,是名頓悟同佛。清淨心中顯現如來的果德,這是性德,雖然悟

與佛同,還要全性起修,從解起行,「安立聖位」哩!從這個無生心那處開始

「漸」漸「修」行,就與如來常住的果相應。

若從理起事,從解起行,甚麼時候才到佛的地位?凡夫都有多位嘛,我們

做凡夫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天又有六欲天、色界天、無色界

天,做人亦有上、中、下三等,還有中國人、外國人、邊地人;「聖位」在那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8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地方「安立」?在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修行一定有個「漸次」,楞嚴經教我們怎樣用功,大家要記得:除其助因容

易得很,不食五辛就可以了;第二是刳其正性,持戒修定;第三是違其現業,不

作生死的業。戒定慧具足,將我們的八萬四千的顛倒亂想除光,清淨心現前,獲

無生法忍,如來功德就在我們的心中顯現。

所以現在是悟證,不是歷事造修;理由頓悟,事乃漸除,依次第盡,轉

入聖,菩薩聖位當然有很多,我們欲要成佛,必定要從無生法忍一直修行,經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然後到菩提妙覺的佛果,這條路是

長的

 

未入聖位以前要悟,悟成佛的道理,有的一生開悟,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圓

通,個個都悟成佛的道理。悟成佛的道理是用三

提的功,圓覺經說是「如苗

 

 

漸增

」,像禾漸漸的生長;悟後全悟起修,那就不是用三

提的功,而是用

禪那,「如彼器中鍠」,如彈琴每彈一次也不同,彈一百次一百次也不同,你不

彈這個琴裡沒有聲音,你一彈它就有很多聲音跑出來。所以開了悟的人是悟其道

理而已,還要全性起修,便有五十五位菩提路,等如彈琴彈了五十五首曲一樣。

在楞嚴經來說,第一是奢摩他,第二是三

提,第三是禪那,奢摩他稱為

如來密因,這個已在三如來藏那裡講完了;三摩

提是二十五個圓通,這個又已

講完了;禪那就是以下要說的菩薩萬行,亦即是五十五位菩提路。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

此乃楞嚴經五十五位菩提路之文,亦名菩薩聖位之文。

「是善男子」經過三種漸次,除了人類八萬四千顛倒亂想,其「欲愛」就

「乾枯」。「欲」是五欲,我們人在欲界必定有愛,有男女、飲食、睡眠之欲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8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愛」是愛欲、愛河,愛河千尺浪,欲海萬重波,根取境不離五欲之愛,我們無

始劫來在愛河裡滾來滾去,受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無

量的苦,這個愛河我們要出哩。經過三種漸次欲愛乾枯,沒有了,愛河乾枯了!

我們不在愛河浮沉,這就是持戒,說的就是戒律。

「根境不偶」者,六根不偶六塵之境;我們的六根如何不取六塵之境、不

攀緣六塵之境?眼是要看嘛,不看!有好好的色你不看?你真是笨了,有好好的

聲音你不聞?你真是蠢了;誰不知這不是蠢,若隨生死以飄沈,逐色聲而貪染,

你才是蠢!六根不取六塵,不染六塵,不攀緣六塵,六根反流全一,其根不起作

用,境又空了,根境變為琉璃是甚麼用?是定力,有定力的人一入禪定六根都

空,蚊子咬他也不知道!外面有甚麼事情,這人耳不聞、眼不見,六識清淨,就

是「根境不偶」。所以「欲愛乾枯」是戒,六根不染六塵,「根境不偶」就是定力。

「現前殘質不復續生」,這人就有智慧。甚麼叫做有智慧?有智慧是不作生

死的業,你知道那件是生死的業,萬不能做,你便是有智慧。作了這業,它就牽

你跑去投胎,做人、做牛、做狗、做馬,所謂牛胎馬腹少你不得,所以有智慧的

人不會作生死的業。

 

 

古時有個有智慧的老禪師,他有兩個徒弟供養他,他就在山上搭個茅蓬用

功。他坐禪坐了三年,靜極思動,就想去參學。徒弟們想,好啊!不知師父去那

個地方參學?天氣冷怕他沒有衣裳穿,又怕他沒有錢用,兩母女趕快縫了一件長

棉襖,好意的在四隻角各縫一隻金寶,送給師父。她們沒有說裡面有四個金寶,

但師父一穿棉襖,怎麼它這麼重呢?一摸他就知道了。

那晚師父依然坐禪。突然有朵蓮花在他目前對他說:「老菩薩,讓我迎接你

到極樂世界去。」老禪師想:「我不是想生極樂,都不對路的,我坐禪是想明自

本心、見自本性,這朵蓮花卻要我生極樂?」坐禪時三椎引磬止靜,一椎引磬開

靜,他便順手將引磬丟向那朵蓮花,蓮花一剎那間就不見了。

北方人騎馬、騎驢,這禪師的徒弟亦養了一些驢子。明日她們走過

見到有隻驢子屙了一個引磬,她們拾起一看,奇怪!那不是師父的引磬嗎?怎

.

跑到我家驢子的腹裡?她們便將它交還。師父知道了,臨行就對她們說:「一

衲衣一重皮,四個銀寶四隻蹄,若非老僧定力足,幾乎做了你家的驢子,被你

騎了!」可知道一念的心錯了,就落入驢胎馬腹,假如你沒有智慧,看見蓮花

接自己到極樂世界,還不快快坐上去!那就做了騾子啦!有智慧的人就不作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8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的業。

我們的身體是前世的果報,已經五、六十歲,還有十餘年吧,不就是「現

前」的「殘質」了;如果你的六根已經與六塵脫離,中間六識的愛又斷了,無愛

何來有生?無來生今生就了,來生肯定不受胞胎。不作生死的業,再沒有來世續

這個生死,「不復續生」,這就是智慧。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

「執心」是指我執、法執和空執,我們執我、執法和執空的心皆是「

明」。你誦金剛經都知道,「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心取相

我執,取法相就是法執,取非法相便是空執

 

轉煩惱這件事不難,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

相亦無非法相;你既不作生死的業,修耳根圓通,如是我空、法空、空空,無我

執、法執、空執,三個執都空了,智慧現前,完全是一個智慧,「純是智慧」。

 

 

慧性明圓十方界。

這個「慧性」有沒有限量?智慧跟妄想不同,妄想小得很,智慧卻廣大無

邊,光明圓滿,故云「慧性明圓」。「鎣」即徹也,透透徹徹,遍滿「十方」法

「界」,無有限量。

乾有其慧名乾慧地。

甚麼叫做「乾」?乾即煩惱乾枯,煩惱不乾你就沒有智慧,愛欲的煩惱乾枯

了就得智慧。雖然煩惱乾枯,但只是得了如來的智慧,未曾有福,單單斷了自己

的煩惱,「乾有其慧名乾慧地」,這個「乾」字就是這樣。

乾慧地的心叫做無生法忍,不見一切法生,不見一切法滅,用這個無生法

的心,得不生不滅的心。在這個不生不滅清淨心中,如來功德已經顯露,頓悟

佛,悟了佛的境界,不過未修;一修就有五十五位菩提路,而證佛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89

 

19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每一類眾生都有八萬四千顛倒亂想,經過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

三種漸次,八萬四千生死的顛倒亂想乾了,欲界的習氣洗得乾乾淨淨,「欲習初

乾」,煩惱習氣開始乾,所得的智慧就名為乾慧地。所以三種漸次是名為因,乾

慧地則名為果,由三種漸次就得乾慧地。乾慧地是三種漸次,不是三種漸次另

更有一個乾慧地。

但這只是井水、河水,未流入大海哇!流入大海才名大海水,這個乾慧未與

理相應,「未與如來」的「法流水」相「接」。若是從解起行,全性起修,你就

與如來法流水相接了。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此心」是乾慧地不生不滅的清淨心。孔子說的無過太、無不及是中庸之

道,我們佛教則說非生死之有、非涅槃之無。這個心不生,非凡夫之有;這個心

 

 

不滅,又非二乘的無;這個心不生不滅,不落有無,故名為「中」,不生不滅是

名中道,亦即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亦名清淨心。

於此不生不滅的清淨心「中中流入」,從這個地方用功,從這個地方前進。

過去有和尚對趙州老人說想去南方參學,老人對他說:「好,你去吧,有佛處

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莫舉

。」趙州叫他有不要著,無又不要

著,向不有不無那處行,即使踫到這個人也不要錯舉,不要亂講!這個到底是

甚麼人?那時你自己便知道了,所以我們做人若是一味著有,便無辦法流入薩婆

若海;有些著空,亦無辦法流入薩婆若海。有無不住,有住處不住,無住處又不

住,便名「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

 

這個清淨心具有如來的果德,法身、解脫、般若,三德秘藏也在我們的心

 

景德傳燈錄 卷二十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9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顯露,我們「圓」融微「妙」的清淨心好像百葉、千葉的蓮花,漸漸「開敷」,

用功便是這樣用了。

從真妙圓。重發真妙。

十信位第一個是說信心。上來頓悟同佛屬理,「從」微「妙」「圓」融之

理,「重發真妙」之智,從理起智,這便是修。從真妙圓之體,起真妙圓之用,

就是從體起用。

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不生不滅的心起不生不滅的智,不生不滅的智又照不生不滅的心,從理起

智,以智照理,理智不二,理智合一就得「妙信」。微「妙」的智相「信」成佛

的妙理「常住」世間,這個「信」字成就了,信心具足,十二類眾生目前「一

切」顛倒「妄想」也就「滅盡無餘」。妄想滅盡,這個不生不滅「中道」的心完

 

 

全是智慧,是為「純真」;你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離心無別佛,所謂「信心

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最後便講出那

句話。

得了信心,如果信心安住,這人永遠都不會退。有些人學佛學了兩、三年

便退心,有些人學了二、三十年,後來都退下來,總是信心未得住哩。所以信心

要安住,這是真信,不是迷信,是見心即佛而相信;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心即是

佛,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妙信常住」,是為十信位的「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

「真信明了」者,自己的心相信一切法不在心外,而是唯心所現,法法未曾

離開這個心。若果法法唯心,法法都是圓通,甚麼是一切都圓通?明心之後,無

一法不是佛法!我們的五陰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也是如

 

 

景德傳燈錄 卷三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9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藏妙真如性,你的心裡起了一個水,就盡虛空周遍法界都是水,圓通嘛;起了一

個火,就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火;起了一個山,就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山;起了一個

習氣,一切習氣都會現前;從這個「真信明了一切圓通」,全歸如來藏!入了空

如來藏,那裡還有五陰蓋覆我們的佛性?那裡還有十二處的隔礙?那裡還有十八

界的界限?「陰處界」都空,一切法就「不能為礙」。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

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

十信位第一個是信心住,信心常住,絕對不會退心,相信這個不生不滅

心肯定成佛。得了這個信心,第二是說「念心」,念念不忘。甚麼叫做「念心

 

「如是乃至過去未來」,過去有未來,不是說未來的未來,這裡是指過去的

未來。上來說過,目前的妄想沒有了,我們還有過去的習氣,過去「無數劫中」

我們「捨身受身」,做牛、做鬼、做男、做女都有習氣,有錢人有習氣,窮人又

 

 

有習氣嘛。

「是善男子」違其現業,「一切」過去的「習氣」種子在其八識田中「皆現

在前」,被他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得清清楚楚,「得無遺忘」,不會忘記,是為

宿命通。這個憶念過去習氣的心,這人是念得到了,「名念心住」。

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

過去的習氣當然要消除,否則種子起現行,我們會做業的!怎樣消除過去的

習氣呢?我們相信這個心就是佛,在「妙圓純真」之理,起「妙圓純真」之用。

「真精發化」者,上來憶念無始執受身捨身的習氣,現在這些妄想習氣全消滅

了,習氣就是精明,煩惱就是菩提;迷時精明變習氣,悟時習氣變精明心,所有

習氣都變為「一」個「精明」之心。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9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精明心現前,便能將「精明」心「進」求「真淨」涅槃之道,「名」為「精

進心」。修行甚麼叫做精進?精進就是要除習氣,習氣不除,你精進個甚麼地方?

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

精進心是除習氣,煩惱習氣都變為菩提了,這個「心」「精」純「現前」,

完全無習氣,「純」是「智慧」,「名慧心住」。

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是甚麼執智慧?定能執慧;定是慧的體,從定的體,執智慧的用,是為「執

持智明」。執持智慧光明便「周遍」法界,一切法寂然不動,寂靜「湛」然,

「寂妙常凝」就得定了,所謂「妙湛總持不動尊」便是這個境界。無一個地方不

是定,「名定心住」。

十信之中第一個是信心,相信心就是佛。第二個是念心,過去無始劫來我們

 

 

受生的習氣全都現前,不會忘失,這是念心住。第三習氣煩惱變了菩提,名精進

心。第四,此心完全變了智慧,名慧心住。第五,智慧再加禪定,名定心住。上

來信、念、進、定、慧名為五根,向下五個心便是五力。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從定發慧便是「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從慧入定,慧能助定。看,只

要你定慧雙修,定慧等持,你便「唯進無退」,永遠不會退了,肯定要前進,漸

漸流入薩婆若海,「名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安然」者,你的「心」聽其自然地精「進」,不要起心動念求它向前進;

你能夠定慧等持,「保持」定慧不退「不失」,便與「十方如來」的「氣分交

接」。如來亦不過兩足尊而已,福足、慧足就是定慧!你與如來的法交接,如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9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的法入了你的定慧,你的定慧又入了如來的兩足尊,那便「名」為「護法心」。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迴佛慈光向佛安住。

「覺明」是說我們的智慧。我們這個智慧若能「保持」不失,那即是定慧

啦;佛的光名為慈光,佛光照我,我定慧的心光又照佛,「以」這心光的「妙

力」「迴佛慈光」,這樣的「向佛安住」。

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

好像兩個「鏡」「光明相對」,鏡「中」「妙影」互「相」影「入」另外

鏡子內,佛的慈光照我,我的心光又迴向佛,光光相照,「重重相入」,這個

便

「名迴向心」

 

心光密迴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上來八個都屬於心,現在加多一個「住」字,那就不只是心,而且安住了;

安住甚麼?我們的「心光密迴」向佛,便「獲佛」「常住無上妙淨」的戒,得如

來的戒法,「安住無為」的戒體。

所以受戒一定要得戒體,你們受五戒有五戒的法,我們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

條戒法,受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條戒法,有戒法便有戒體,從戒體便有戒行,有

戒行便有戒相,如是戒體、戒法、戒相、戒行「得無遺失」,不會忘失,「名戒

心住」,安住如來的戒法身。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我們得到如來的戒,行住坐臥也不會離戒,合乎戒律,依律而行,上軌道

了,所以孔子說「不踰

」,不會越這個軌道,軌道就是戒律,入了律嘛。

 

悟道的人入律,我們未悟道的人,舉心動念、舉手動足都違背戒,你不守

 

《論語》 為政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19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來的戒律,未上軌道,就不能親近十方諸佛。你能出言吐語,一切不違背佛的戒

律,上了軌道,「住戒自在」,便可以「遊十方」世界親近諸佛,「所去隨」你

的志「願」,隨願能入,這個就是「願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

上來十個心成就自己的信心,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乃至戒

心、願心是十個信,信心具足,是不會退了,但你還未生如來的家。生如來家有

十住,十住就是住如來家。

「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真方便」是說乾慧地,經過三種漸次,愛河

了,三種漸次乾甚麼愛河?我們人類是胎生,胎生八萬四千橫.的亂想都除

淨,心裡清淨了,所得的智慧便名為乾慧地。乾慧地裡,如來無量功德在其中

頓悟與佛相同,但未曾修,所以屬於方便,「真」真是「方便」

 

以乾慧地的真方便,所「發」的「十」個「心」都屬於信,信、解、行、證

的「信」字成就了,卻未曾解;從信起解,由解起行,由行證果,這十個心是成

 

 

就我們的信心。

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我們的「心」「精」明發光「暉」,上來十信是全性起修,從體起用便是

「十用」。十個用歸返一心,「圓成一心」,那時菩提心是發了啦,所謂發菩提

心、住菩提心,你看金剛經也說「云何應住」,現在安住於菩提心,「名發心

住」。所以這個「住」是生如來家!菩提心一住,便生如來家。

心中發明如淨

 

璃。內現精金。

菩提「心中」「發明」甚麼?發明諸佛的妙理;菩提心清淨「如淨.璃」

含藏諸佛的妙理,如六祖菩薩說,自性裡本具恒河沙數的清勝功德;又如未畫

以前胸有成竹,然後把那棵竹畫出來嘛;又如作文章,未作以前心裡已有文章,

然後作它出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0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雖未成佛,成佛的妙理已經具足,諸佛成佛的功德已在菩提心中顯現出來,

名為「內現精金」。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以前妙心」是上來十個信心,一「履」它們就變「成」心「地」。心是菩

提心,菩提心將如來成佛的功德變為地,這個是心地的法門。從心得地,沒有地

你怎樣行呀?地生萬物、能生萬法,這是「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是菩提心,「地」是成佛的理地,菩提心有地,心能知理地,從理

地起菩提心,菩提心又返照理地,便是「心地涉知」。菩提心屬智,理地屬理,

從理起智,以智照理,理智不二,智與理「俱得明了」,你便能「遊履十方」,

在香港、九龍、無論甚麼地方,處處都可以修一切行,不會有留礙,「名修

 

 

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

你以智照理,從理起行,所「行」與「佛」相「同」,行同佛行,便「受

佛」成佛的「氣分」。你得到佛的氣分,沒有凡夫生死輪迴六道的氣分,所謂轉

凡入聖,便求聖胎,譬如甚麼?「如中陰身」看看跟那個「父母」有緣,他便向

那裡投胎。

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我們求聖胎不由自己作主,凡夫的行是無辦法入聖胎的,你有聖人的行

行同佛行,你才能入聖胎。「陰信」是陰陰而相信,講不出來,「冥」冥與佛

「通」。將凡夫眾生的種一轉,捨凡入聖,「入」了「如」來的「種」就沒有眾

生的種,等如生到國王的家一樣,「名生貴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0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然轉凡入聖,投胎生到如來的家,入聖人的胎,那時水邊林下,保養

這個「道胎」,「親奉」大德世尊,將如來法裔之胤來養自己;「胤」即法裔,

「覺」是大覺世尊。

我們聖「胎」「成」就,「人相」是指權智。投胎屬於權智,權智現相,故

屬於外,有這個相,所以「人相不缺」就是我們的權智不缺。權智又是方便,法

華經說開權顯實,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權智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權智是外貌,實智呢?實智照理,屬心!權智與佛相同,實智亦與佛相同,

「容貌如佛」是權智,「心相亦同」是實智,權實二智都與佛相同,「名正心

住」,得到這個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以權顯實,從實施權,權、實不可以離開,是為「合成」。我們的權實二智

「日益增長」,「名不退住」,我們生如來的家,是絕對不會退了!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若權實二智增長,得如來「十身」,甚麼是十身呢?我們將這些法相讀出來

好了: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

智身和法

,你誦華嚴經便有了。十月懷胎,這個小孩子成了,聖胎十個身的

「靈相」「一時」圓滿「具足」,「名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二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0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好像小孩子一出世便「親為佛子」,做了佛的兒子,是「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

這孩子長大之後,國王年紀也老了,便將「國」家的「事」交給「太子」來

做,他是儲君!

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印度的國「王」是「剎利」種,「世子」是第一夫人所生的長子,世子「

成」,用金瓶裝四大海水以「灌」其「頂」,將來他便繼承王位。菩薩亦復

是,他做了法王子,佛便向他灌頂,將來次補佛位,「名灌頂住」

 

上來二十個菩提位,十住是生如來家,十信是信自當作佛,現在說修菩薩

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如來無量」的「妙德」他既「具足」,所有功德與佛相同,與佛「隨

順」,「十方」都歡喜,「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

你有如來的功德,就將如來的功德度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

行」。這便是修菩薩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自覺」你不覺得有違,「覺他」亦不覺得有拒,自度度他,無「違」無

「拒」,心裡就無瞋恨。度人不是容易的,你們試試多收幾個徒弟度一下看看!

不容易的!自度亦不容易,自己的煩惱除來除去都除不了!如果自度又順利,度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他又順利,便得到菩薩行中的「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自度度他便要「種類出生」。甚麼種類?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

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眾生共有十二類,你都

跑去出生,所謂異類中行;行於非道,則通達佛道,入十二類眾生來現身。

你看有個大德問溈山老人:「和尚你百年以後做甚麼?」他回答:「我做

個水牛。」做牛?做牛要耕田、要為人服務!這便是行於異類。做菩薩不是一

做菩薩,菩薩又有做人,又有生天,又有做鬼、做牛、做馬、做魚、做鳥,十

類菩薩都能夠出生,這樣的度眾生

 

出生多久?是不是一陣子?不是!「窮未來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平

等」,「通達」「十方」世界都「異類中行」,現種種身度眾生,「名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你在十二類眾生之中度眾生,你所說「種種法門」一定要上合下同,上合諸

佛所教之妙理,下契眾生之根機,所以講經亦稱為契經。一切所作所為要合如來

的教,又契眾生之機,「一切合同」,就不會有錯亂,「名離癡亂行」。

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菩薩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是對阿甲講一個法門,對阿乙講

別一個法門;無量眾生怎樣講?不如用一音演說法,一百人、一千人的解也是不

同,便是「於同中顯現群異」。

「一一異相各各見同」者,一百個人的解雖然不同,殊途同歸,還是歸返

來藏。好像觀音菩薩到這世界來,人見觀音菩薩是人,畜生見觀音菩薩是畜,

見觀音菩薩是鳥,我們男人見觀音菩薩是男子身,女人見觀音菩薩是女子身,

是同中顯異;不論你見到甚麼,都是一個觀音,這便是異中見同。一身能現種

身,種種身都是一個身,一法能說種種法,種種法又歸一法,是云「善現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0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

名無著行。

「如是」在「十方虛空」之中,不論它多少「微塵」,每個微塵都能「現十

方」世「界」。「現塵」者,在微塵裡轉大法輪,這是從塵中現出來;「現界」

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便是從毛孔那處現出來。

諸佛菩薩在微塵那裡轉法輪,我們聽不到,皆因我們未見微塵空,你見到微

塵空,你就聽到諸佛菩薩轉法輪;我們不見十方世界,因為你的毛孔未空,毛孔

一空,就於一毛端現寶王剎。現塵而不染塵,現界而離界,「不相留礙」,「名

無著行」。

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菩薩現塵現界,一舉一動無非佛事,焚香掃地皆是禪機,一色一香,揚眉瞬

目,俯仰屈身,「種種現前」都是第一義諦。所以菩薩到這個世界來,一言一語

 

 

你都要尊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都能令你離生死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

「名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是圓融」者,一法一切法,法法皆是佛法,無一法不是佛法,肯定從

一實開出三乘五乘,三乘五乘同歸一佛乘,從實施權,施三乘之權,度眾生離生

死苦;後來開權顯實,度眾生成佛,授記作佛,這是「十方諸佛」說法的「軌

則」。權、實也圓融,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

」,先用三乘的權度你出

生死苦海,最後用一乘之實授記作佛,這個便是「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0

 

維摩經義疏 卷五 佛道品第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菩薩度眾生,「一一」都是用「清淨無漏」之法,「一真無為」實相之理,

「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生如來家是十住,行菩薩行是十行,菩薩行的功德你要迴向,迴小向大。

德是小,一迴便變大功德,好像一碗水曬幾日便會乾,你把它倒進海裡變成大

水,太陽怎樣曬也不會乾!菩薩的功德一定要迴向,迴小向大,迴自向他,迴

向理,迴因向果;我們時常也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

生,皆共成佛道」,你不迴向只得人天的福報,迴向則個個都成佛。所以接著

說十迴向,功德一定要迴向

 

阿難就是這個「善男子」,「滿足神通」是上來修十波羅蜜的十行。所有十

行都是「成佛」的「事」,「純潔精真」,「遠」離凡夫生死、二乘涅槃之「留

患」,菩薩之行便遠離生死涅槃。

 

 

當度眾生滅諸度相。迴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

迴向。

我們將「眾生」「度」盡,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滅」了這個「度」的

「相」,有為法便變成無為法;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而度眾生,

「迴」無為的功德,將「無為心」迴「向涅槃路」,就是「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

相迴向」。

你不離眾生相就是眾生,離了眾生相,眾生相離了眾生相便是佛了!度眾生

離眾生相,那樣眾生就是佛。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

這個是真如迴向。生死可壞,壞了生死便是「壞其可壞」。生死要壞,二

乘的涅槃亦要離!是云「遠離諸離」。既非生死,又非涅槃,這就是真如不可壞

了,「名不壞迴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1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

菩薩從本覺而有不覺,經修習就有始覺,即是發心修行。當始覺與本覺相

等,便變做究竟覺,所以菩薩「本覺湛然」,得究竟覺便「覺齊佛覺」,佛是究

竟覺嘛,菩薩這個覺與佛的覺相齊,「等一切佛」,「迴向」一切佛,不是迴向

一處,所有度眾生功德迴向一切眾生成佛,是名「等一切佛迴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

我們的「精」進心「發明」佛地的功德,所以這個「地」就「如佛地」;

然發明心地,地如佛地,那就一切處都能夠迴向,「名至一切處迴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

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

「世界」是指一切處,亦即依報,「如來」則是正報。世界稱為法性土,如

 

 

來稱為法性身,有世界就有如來,有如來就有世界,法性身、法性土身土不二,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如來便涉入世界;在微塵裡轉大法輪,世界便涉入如來,

「互相涉入」。所以如來在甚麼地方轉法輪?在世界微塵裡轉法輪,世界又在

甚麼地方現出來?就在如來一毛端那裡現出來!如是正報有依報,依報有正報,

依、正不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得無罣礙」,功德便無盡了,故名「無盡功

德藏迴向」。

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

迴向。

我們「同佛」的身,同佛的土,同佛同「地」,佛身、佛土相同,從佛「

中各各」所「生」都是成佛的「清淨因」!所以我們念佛是從佛土那處念出來

說法是從佛土那處說出來,布施是從佛土那裡施出來,這樣的「依因發揮」

長,「取涅槃道」,便是「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1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

生迴向。

從十地出生六度萬行,法法都平等,「真根」者,我們從佛地出生,這個真

真是善根成就,「十方」一切「眾生」與我同一個本性,相不同,性是相同,眾

生與我同根,大地與我一體,所以觀音菩薩名同體大悲,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就

是「皆我本性」。

我們的本「性」「圓」滿「成就」,當然不會離開眾生,一定度眾生成佛

假如自己成佛,眾生不成佛,眾生就不是同我本體;我與眾生既同是一體,我

佛眾生亦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豁然悟道,成等正覺,他怎樣說?

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是我成佛,一切眾生也成

佛。」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相,那一個不是佛呢?故云「圓」

滿

「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

 

 

「即一切法」,一切法從緣而生,「離一切相」,相是虛妄的嘛,金剛經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是說佛身,現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說法身;

「唯即與離二無所著」,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就是中道,亦即是空不空如來

藏。布施我們離布施的相,持戒我們離持戒的相,離即離非,就是真如;我們甚

麼功德也迴向真如,「名真如相迴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

若果「真得所如」,真真得到真如,這樣一切法都是真如,無一法不是真

如,「十方無礙」,就「無」生死之「縛」,亦「無」涅槃之「解」,「名無縛

解脫迴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

修德有功,性德顯現,「性德」「圓」滿「成」就,「法界」的「量」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17

 

21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滅」了,無此土、彼土之量,亦無過去、現在、未來的量,所謂「無邊剎境,

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

」,極樂世界共我們的娑婆世界未

隔一個毫端,十方法界的數量滅了,「名法界無量迴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凡夫的心有八萬四千顛倒亂想,故不清淨,顛倒亂想就是眾生,一個亂想

是一個眾生,八萬四千顛倒亂想就是八萬四千個眾生。楞嚴經說得很清楚,共有

十二類八萬四千顛倒亂想,所以我們眾生說來就有十二類。將十二類眾生顛倒亂

想除了,心便清淨,「清淨」就是開悟的意思。

見到自己的清淨心,全清淨心而起修,修十信是信自當作佛,十住是住如來

家,十行是行佛事,十迴向是迴因向果,四十位再加乾慧地,愛河已乾心清淨,

從清淨心之中來修便有四十一位。看,「盡是清淨四十一心」,這四十一個心

 

 

新華嚴經論 卷第一 長者李通玄撰 

 

 

降伏自己的煩惱修成的功德,是菩薩的境界。想證菩薩法界、聲聞緣覺都容易,

破見思煩惱、了生死便是聲聞緣覺,自度度人則名菩薩,但到底無明未破,根本

無明未破,就未曾得佛的功德。無明不外乎法性,破一品無明便證一分法身,無

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破無明便見到佛,只是根本無明不容易破;想破無明,

見佛的境界,不容易。

十地菩薩便破無明,證佛法身,我們中國的六祖慧能、五祖弘忍,西天的龍

樹菩薩、馬鳴菩薩、達摩祖師都是十地的菩薩。菩薩是菩薩,佛是佛,我們現在

從菩薩入佛的境界,想見如來的法身,就一定要「加」功用「行」,有了它方可

以破無明,方可以見如來的法身。加功用行不是凡夫的有,亦不是二乘的空,非

有非空,是名為「妙」,又不能一處修別處不修,一修一切修,故名之「圓」。

「妙圓」的「加行」共有「四種」,是那四種呢?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煖地。

自己的心清淨,佛的覺性卻未現前。想將「佛」的「覺」從自「己心」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1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露出來,好像出了,又像未出,不是完全出,又不是完全不出,便是「若出未

出」。要將我們的心變為佛的覺性亦不容易,這譬如甚麼境界?「猶如」「鑽」

木取「火」,有點煖氣,火就未出;說它未出嗎?「木」頭又已鑽到熱,很快就

要出火,這是屬於「煖地」的加行。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

頂地。

上來從自己的心出這個佛覺,若出未出;現在將自「己」的「心」變

「佛」所「履」之地,似是給了佛,有些地方卻不是完全給了佛!自己的心變

佛,又未全個變為佛,有多少未成功,便叫做「若依非依」。譬如甚麼呢?「

登高山」,來到山頂,全個「身」體跑到「空」中,腳還有小小未曾離地,「

有微礙」,便「名」之「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第三是將自己的「心」與「佛」相「同」,心即佛、佛即心,心即佛是非

佛,佛即心是非心,「善得中道」,不可說它是佛,也不可說它是心,講不出

來!像「忍事」的「人」,他忍哩,他的口就是說不出來,說得出便不是忍啦;

他心裡有沒有這件事?若無其事,心裡有事又不稱為忍了。心裡並非完全無事,

口裡不會說出來,但到底是有一件事,「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有數量是有為法,這個世界肯定有「數量」,好像有多少的數量,彼此、古

今、人我的數量,有數目可計的;但這時「數量銷滅」了,法身無為不墮諸數,

佛的身不是有為,不可以有數量,不能講它是多少,亦不能講它是長短、方圓,

根本沒有數量。

佛身不可說「迷」,也不可說「覺」,不能講迷覺二邊,也不能講非迷非覺

的「中道」!二邊不住,中道不立,「二無所目」,世間的人除佛以外,這人便

是第一,世間人他稱第一,但他未到佛的境界,名「世第一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2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上來是四加行,加功用行,然後捨凡入聖,證入佛的境界。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初地菩薩猶如大地,大地能生無量萬物,佛地則出生無量功德,故名為

「地」。

「此善男子以大菩提」,「大菩提」是指佛的法身,這人破了一品無明的煩

惱,得一分佛的智慧,他便見到如來的清淨法身,法身裡具佛無量功德,現在都

讓他見到,故云「善得通達」。甚麼叫做「善」?無能見、無所見,沒有能所,

無能無所而見,智即理、理即智,便是「善得通達」。

般若智慧的「覺」性「通」到佛的境界,「盡」所有「佛」的「境界」功

一目了然,從來未曾見佛,現在他都見到。初地菩薩是證佛的法身,證同諸佛

雖不是佛,佛功德他已證了一分,「名歡喜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異性」即不是佛性,除佛以外,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都稱

異性,佛性以外的那個性,是為「異性」。凡夫著有,二乘著空,菩薩著二邊,

全都稱為「異性」。

有異性才有佛性,無異性何來有個佛性?有眾生便有佛,有佛便有眾生,眾

生滅了佛亦空,佛性亦滅,那時生佛兩亡,沒有一個對待相。所以「異性」是講

九法界的眾生,異性都入了佛性,入了佛法界,九法界的異性滅,佛法界的「同

性亦滅」。

佛性尚且無,何來還有垢穢?離了眾生有名有相的垢,連佛名字的垢也要

離,不見有一法可當情,便是「離垢」。若你說你甚麼也不見,你見到佛!你見

有佛可當情,你還是有見佛的垢。連見佛的垢都沒有,何況見有眾生、有人我是

非的垢?「名離垢地」,十地之中第二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離了垢本體清淨,那是說人人都有的清淨法身,不是父母所生的色身。色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2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有色就不淨,法身才是清淨;法身離了諸法當情的垢,法身的體淨到極,般若佛

光便生起來。所以「淨極」是體,光「明」是用,淨極光明生,「名發光地」,

是十地的第三地。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平常的火有光明,但未有燄,這五百倍的火「明」至「極」,「覺」性圓

「滿」了,覺滿明又極,智慧光中還加點火燄,這是第四地,「名燄慧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自己度自己是名為「同」,度眾生就名為「異」。自度度他都是有為法,

度自己是有為,度他也是有為,有為法「所不能至」,便變了無為法。甚麼叫做

有為法?有功用道是有為法,無功用道是無為法,自他兩亡,有為法滅,無為現

前,「名難勝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無為真如」的佛「性」,法身清「淨」「明」全體顯「露」,這個就是

「現前地」。上來五地都是有功用道,現前地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便轉識成智。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真如遍法界,上來現前地真如只是現前,未盡真如的邊際,等如你見陽光

光明照四天下,你未見日光的邊際。若窮太陽光明所照之處,「盡真如」的邊

「際」周遍法界,「名遠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一」切法既是「真如」,何來有動呢?從香港到美國還要坐一日飛機,這

時不動而至,不必動就到了!不需要動的;第八地的觀音菩薩便是入此不動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2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而現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

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不動就能現一切色,於色得大自在,「名不動

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上來於色自在,不動地能現一切身,甚麼身也能現,現在是於心自在,於心

得大自在。於心自在有四無礙的辯才,所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

說無礙辯,那就能說一切法,甚麼法都能夠說出來,是名第九地的「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修行叫做斷惑證真嘛,我們修行有修可修,破一分黑暗,證一分光明,黑暗

分分破,光明分分證,便名為「修」行學「習」;黑暗除盡,光明圓滿了,更無

黑暗可破,無光明可加,是則修習「功德圓滿」。第九地的菩薩有惑可斷,有如

 

 

來的法身可證,所以還是稱為「修習位」。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現在說到第十地的菩薩。第十地的菩薩亦名灌頂地,這時授記作佛,無惑可

斷,無德可證,功德圓滿,已可成佛,他卻未願成佛,用「慈」雲蓋「覆」「涅槃

海」,普利群生,「名法雲地」。法雲地是第十地的菩薩,亦即是最後一位了。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十地再進一步就變了「等覺」菩薩,等覺以後還有個妙覺,妙覺就是佛果

等覺菩薩亦名補處菩薩,像彌勒菩薩,其「覺」與佛相「等」,何以名「等」

他不是佛,是「等」他就成佛了;其覺與佛相等,他卻未願成佛,這就講出這

的法相

 

如來成佛後要度眾生,你看,佛成佛後到我們人間成佛,又到天上成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2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我們不見佛在

首羅天王天宮裡成佛,但那是有的呀,一四天下是一個佛,

百億四天下便有百億釋迦成佛。佛不止在人間成佛,地獄裡也是有佛!有云「我

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又到地獄成佛,所以如來倒駕慈航,周流法界,處處

現身度眾生,稱為「逆流」,逆法性之流。

「如是」等覺「菩薩」「順行而至」,我們從凡夫的地位返我們涅槃的老

家,那條路則是名「順」。這裡的「覺」是佛法界的覺性,在覺性的邊「際」如

來是出,菩薩是入,大家在門口一個向出,一個向內,就是「覺際入交」。

恐怕有些人都未清楚,我再舉個譬喻。等如縣官打理一縣的公事、公文

他退休了,輪到新縣官上任,舊縣官便將以前所有的公文交給新縣官,交待他

樣、怎樣做,新縣官接受起來,但他未曾上任;一個交待、一個接受,一個出

一個入,就是這個「等」字了,然後新官做縣老爺,就如妙覺佛果位

 

阿難從乾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

這是說妙覺佛果地,成佛就是這個位置。甚麼叫做「乾慧地」?你肯乾就

 

 

成啦,煩惱乾了便有智慧,貪瞋癡的煩惱乾,愛河乾,苦海乾,業障又乾!「乾

慧地」人人有份,只是你不肯乾!連那些鈔票也乾了它嘛!所有煩惱、業障、生

死全都乾了,一乾一切乾,所得的智慧便名「乾慧地」。但這個智慧亦只是對煩

惱乾了來說,你未曾全性起修,成就無量功德;「乾慧地」是解作乾淨的心腸而

已,你未有福慧莊嚴,又未六度萬行齊修,你還要修。

不過乾慧地也不容易了,大徹大悟的人才名為乾慧地,他悟與佛齊,他的心

是乾淨心,一點煩惱也沒有,在清淨心腸之中照見佛的境界,所有佛的功德也在

這個清淨心中顯露。雖然他悟到佛的境界,但他未修,解是懂得解了,還要從解

起行,從解起行便是修。假如未行,就是名為「乾慧地」。

所以修行人有兩句話:「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更喪考妣」,考是

親,妣是母親,我們煩惱未乾,乾淨的心未露出來,好比死了父母那麼苦;大

明了以後比死了父母更苦,等如你的乾慧地,佛的境界是現出來了,不過你解

未行,還要修哩

 

從乾慧地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加行、再加等覺,就是

五十五位菩提路,然後才可以成佛。這時「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乾慧地」,「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2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覺」是等覺,「金剛心」是耳根圓通,從耳根的聞性那處除六塵、六根、六識,

除我執、法執、空執,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個就是「金剛心」。

金剛心不可以壞,無論我們有多少煩惱,我們的金剛心也不被煩惱所壞,

縱許我們墮落地獄,地獄的火也燒不到它。金剛心能消滅一切煩惱,最初煩惱乾

了,得乾慧心,照見佛的境界,所以說從清淨心開「始」,然後「獲」到「金

剛」清淨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甚麼叫做「單」?單是個位置,煖、頂、忍、世這四個加行位就屬於單,

慧地、等覺、妙覺又是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則是「複」。其

單有七重,複有五重,故云「重重單複」,共有「十二」

 

先悟後修,悟了之後一定要修;如果不修,修德無功,性德不顯露,你便不

能成佛。你不悟又不能修,所以第一要說開悟,之後全悟起修,修德有功,性德

顯露,「方盡妙覺成無上道」,那時你便成佛。

 

 

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

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上來菩薩五十五「種種地」都是用「金剛」來「觀察」。「金剛」是我們

耳根圓通的聞性,聞性又名佛性,佛性就是「金剛」;我們人人都有「金剛」佛

性,開悟就是悟那個佛性,從佛性起觀照的般若,便叫做「觀察」。「觀察」是

為「如幻」,修行時修了又修、修了又修,便「如幻」一樣。

甚麼叫做「十種深喻」?這部經沒有說,般若經裡卻有,我不妨讀給大家聽

聽,但我不解釋了,時間無多: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火燄、一切身如水月,

我們的身體好像水月一樣;觀一切妙色尤如空華、觀一切音聲如響、諸佛國土如

乾闥婆城,乾闥婆城就像那些水氣嘛;佛事如夢,我們做佛事等如做場好夢!人

生如夢,無論是甚麼佛事,出家修行都是夢!佛身如影,如來的身現出來是個影

子而已;報身如像、法身如化,合共十

 

 

 

大般若波羅蜜經 卷三百七十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31

 

 

 

23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奢摩他」是為能止,甚麼煩惱也能止,煩惱止了心清淨,清淨心中佛的境

界現前,見了佛的境界便修行,見甚麼境就修甚麼行,見無量境便修無量行,修

行之時就不是用奢摩他了,而是「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是梵語,此云禪那,亦云寂靜,它既看不見又說不出,「如

彼器中

」,如琴中的聲音是看不到的,彈起來才有,這是說用寂靜的禪那修

五十五位菩提路。

在清淨心中有修有證,破惑證真,等於彈琴一樣,初初彈得不好,後來越彈

越好,彈出種種微妙的聲音,是名「修證」。「漸次深入」是說十信、十住、十

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然後成佛,修行就是這樣成了。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這是說過去的根本。捱過種種鹹酸苦辣,今日賺到幾個錢,做個大富翁,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一 

 

 

然發了達,你也不要忘記最初的苦難嘛!

上來「三增進」者,第一是隨其助因,不食五辛;第二是刳其正性,要持

戒修禪定;第三是違其現業,不作生死的業。我們做人若是不作生死的業,肯定

沒有生死業,生死業乾枯了,清淨心現前,這個便是乾慧地。不作生死業,如來

所有功德都在清淨心中顯露,全性起修,還有三個增進,「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

路」,然後成佛。所以我們欲想成佛,一定第一不食五辛,第二持戒清淨修禪

定,第三要戒定慧一齊修,不作生死的業。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那句話不用解釋了。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

 

佛言。當

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3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文殊師利菩薩是個法王子,他在那裡?在五台山,你想見他就跑到五台山

去吧。世尊說法這麼久,他說的法是甚麼名字?小孩子出世也安名哩,何況這部

經出世不安一個名?何以要安名呢?所謂名正言則順,言順則行,你的名要正,

好像我是一個出家人,這個名便是正,名正言順,我是和尚,我便做回我和尚的

事。你是父母,這個名正了,名正言順,你一定要做個父親好好養家、好好養育

你的兒女!你做國王,你便要愛護國家,世界和平就是你國王的責任。

做人一定要正其名,有了名,顧名思義,從義起行,有個名才起行嘛,好像

和尚是一個名,它有甚麼意義?和尚不是我們中國話,是印度話,此云力生,仗

佛的力而生一切功德。所以現在文殊請佛為「經」安「名」,他及眾生又「云何

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

海眼。

這部經有幾個名字,第一個名叫「大佛頂」,「大」是法身,楞嚴經是法身

 

 

佛的頂,他出生一切佛,若依楞嚴經修行,個個都開悟,所以名為「大佛頂」。

「悉怛多般怛囉」的「悉怛多」是白,不是黑;「大佛頂」這個法身具足

無量恒河沙無漏的功德,無漏功德便名白,有漏功德不稱為白。「般怛囉」此云

傘蓋,打開這個傘便蓋覆法界。自性具恒河沙清勝無漏功德,普覆法界,利益眾

生,所以「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就是大白傘蓋。大白傘蓋就是楞嚴經,這是

成佛的「無上寶印」,印你成佛,你得這個大白傘蓋就可以成佛。

十方如來因為有楞嚴經,其眼開了,見到涅槃大海,這裡的「清淨」是指涅

槃。凡夫肉眼見人間的事,你開天眼便見天人的境界,現在清淨的眼就見涅槃大

海,所以楞嚴經名為「十方如來清淨海眼」,這是第一個名。

亦名救護親恩度脫阿難。

楞嚴經又名「救護親恩」。甚麼是「親恩」?就是阿難尊者,他是釋迦牟尼

佛的弟弟,佛要救他,故云「度脫阿難」。

度人先近而後遠,自己人不度,還度遠遠的人嗎?有謂「老吾老以及人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35

 

236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自己的父母要親,然後親別人的父母;自己的父母都

不恭敬,卻恭敬別人的父母?不合邏輯!自己的兒女不愛護,你還愛護別人的兒

女?一定是愛了自己的兒女,然後愛別人的兒女。你看,佛成佛亦先度父母,他

度了父親淨飯王證阿那含果,佛母摩耶夫人生到天上,佛也跑到天上對她說地藏

經,度她證阿那含果。

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摩登伽是阿難的眷屬,出家後就名為「性比丘尼」;她跟阿難兩個同時發

菩提心,得菩提心,「得菩提心」就是悟道。「遍知海」說的是果,有菩提心之

因,自然得「遍知海」的果!即因即果就叫做「入遍知海」,是本經第二個名。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孟子》 梁惠王章

 

 

 

「如來密因」是性德,佛性誰人沒有?不過那是秘密而已;但是誰見佛性?

我性就見!品性就有,佛性人人都未見。佛性秘密得很,佛性無相,是不生不滅

的,你想見佛性,離一切相你就見佛性啦,離甚麼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四個相一離,佛性就不是秘密;四相不離,這個佛性密到了不得!不但

今世不見,生生世世無始劫以來,我們都未曾見自己的佛性。佛性在那裡?在眼

前,不過我們對面不相識,故名為「密」。

「如來密因」是悟了佛性,「修證了義」者,全佛性起修,修證是一剎那間

修、一剎那間證,證到佛的境界,是名「了義」,證窮諸佛,悟與佛齊,悟的時

候與佛相齊,故云「修證了義」。

在楞嚴經裡,「如來密因」是三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

來藏,上來已講了兩卷,「修證了義」是二十五圓通,每個都證入圓通,每個都

是第一。修證了義是悟道,未曾修道,修道是菩薩萬行的五十五位菩提路。

所以這部經亦名「如來密因」,說的是性德;「修證了義」是悟與佛齊,

說你開悟已經與佛相同,亦叫做修證了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3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再來一個名堂。「大方廣」者,「大」是體,法身的體便是最大;「方」是

相,具有無量功德就稱為方;「廣」是用,能自度度他,就名為用。所以「大方

廣」就是體、相和用。

「妙蓮華王」是說一乘,一乘法最妙了,猶如蓮華,蓮是蓮子,華是蓮瓣,

蓮瓣多蓮子又多,因多果又多嘛!因中修萬行是華,果中證萬德就是蓮了,華開

蓮現,因果同時,是名妙蓮華王,亦即是一乘的法,故云「大方廣妙蓮華王」。

「陀羅尼」此云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說的就是楞嚴咒。楞嚴咒這個

咒因能出生十方佛,故云「十方佛母」。

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第五個名是「灌頂章句」。我們顯宗沒有灌頂,只說授記,但楞嚴經是由印

度密部的那蘭陀寺錄出,故得「灌頂」之名。密宗就是說灌頂,你想學密,上師

 

 

一定會替你灌頂。

「諸菩薩萬行」是說修行。上來「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如來密因」是

性德,「修證了義」是悟了,「菩薩萬行」是從解起行,有行便有證,證首楞嚴

定。修菩薩的萬行,證首楞嚴定的佛果,所以「菩薩萬行」是因果而立名,「汝

當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囉義。

此乃楞嚴經七趣升沉之文。

平常是講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楞嚴經再加上仙,便

七趣。天是最高,地獄最低,有時從地獄止惡修善,可以一直修到生天;天福

盡唯有墮,有時更墮落地獄,所以七趣有升有沉,生死輪迴,七趣往還,這個

眾生的境界

 

「密印」是指楞嚴經,也是說如來藏,亦可以說是我們的佛性。「般怛囉」

名為傘蓋,得了如來的密印,由密印的佛性就能夠蓋覆法界,普利眾生,這個就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3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是「般怛囉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大家聽到世尊講「此經」的五個名,每一個都是「了義」教,「了義」的

「名目」。

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修行是說「禪那」,開悟則說三

提,如來藏是說奢摩他,你想知道空

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的境界便修奢摩他,想悟道就修三

提,

修菩薩行就修禪那。「禪那」名為寂靜,看不到的,五十五位的菩提路如琴裡

妙音,你找它不到,你懂得彈琴便甚麼聲音都可以彈出來,是名「禪那」。

 

現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三個都講完了,本來「修進」五十五個

「聖位」,我們只要修行便會明白。阿難雖未曾修,這個「妙理」他已明白,一

 

 

剎那間「頓悟」了,增而上已;他未修行都已令他明白,便叫做「增上」。

心慮虛凝。

「心」是心思,「慮」是智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阿難等心思智慮,已經

如「虛」空「凝」結。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三界有兩個惑,第一是見惑,見有欲界、色界、無色界,見惑破了,便證

果須陀洹。第二是思惑,欲界有九品思惑,色界、無色界則有八九七十二品,

界九品的思惑要分兩次斷,一斷六品,即證二果斯陀含,再破最後三品便證三

阿那含

 

現在阿難已「斷除三界」欲界前「六品」思惑,「微細」的「煩惱」斷了,

證斯陀含果,這是四果之中第二個果位。阿難證果了,不過他仍不及摩登伽,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4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登伽已證阿羅漢果,阿難只是慢慢地證到斯陀含果。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佛言。

阿難謝恩,所以他「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又請

法了。

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

佛音慈悲無遮,在這個平等法會,無遮道場,就如孔子說的有教無類,人

都可以聽,是云「慈音無遮」

 

善開眾生微細沉惑。

我們有多少「微細」的「惑」?我們屬於胎生,單是胎生已有八萬四千橫.

 

 

亂想。你看,我們做人是.的亂想,豬、狗、牛、羊則是橫的亂想,還有卵生、

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一

共十二類「眾生微細沉惑」,誰知道眾生這些微細沉惑呢?佛就知道了。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我們若除了胎生八萬四千的橫.亂想,心裡清清淨淨,便得乾慧地;佛的功

德在這個清淨心中現出來,這時全心起修,一點一點修,修到成佛,所以阿難說

自己「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得到將來成佛的饒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世尊,我們「妙」「圓」「真淨」,這個清清淨淨的「妙心」,「本來」

「遍」法界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4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

我們周遍法界,「大地」、「草木」就不能離開我們的清淨心。「大地草

木」屬於依報,「蠕動」是說那些蟲子,你看牠們在地上一動一動的樣子就是蠕

動了!「含靈」是蝴蝶等昆蟲,牠們也含有靈性,屬於動物。「蠕動含靈」亦不

能離開我們的清淨心。

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本」體就是「真如」,真如遍法界,無一法不遍。那一法離開真如

山河大地、蠕動含靈都未離開真如,都是一個真如;若果我們懶惰,可能蛇

鼠蟻也會比我們先成佛!大地草木和含靈皆依真如為體,真如就是「成佛」

「真體」

 

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佛體既是真如,真如又遍法界,所以地獄亦遍,怎麼如來清淨的真如本體裡

「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這個道理怎麼說呢?請佛來解釋。

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地獄、阿修羅、人、天、餓鬼、畜生等「道」,是不是「本來」在真如裡

「自有」?或是「眾生」迷真起「妄」,有種種「習」氣,造業而「生起」的

呢?阿難這樣問。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殺非偷無有

業報。

現在這個人是墮地獄了,先說到底地獄是怎樣來。

佛在世時有個「寶蓮香比丘尼」出了家,受了菩薩戒。「持菩薩戒」心也

不能動念,動念就犯戒了,何況身去造作?這比丘尼「私行婬欲」,她私私地做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4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壞事,做完還「妄言」自己做這件事不是殺人,又不是偷人家錢財,對人沒有損

害,殺生偷物才有業而已,做這些壞事是「無有業報」的!

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她說完即有火生起來,不止「於女根」有火,後來全身百骸四肢的骨「節」

都被「猛火」燒,這是現報來了。造罪造得重便受現報,現報又名花報,眼前就

受報。後報呢?「墮」在「無間」地「獄」,受無間的苦。

璃大王善星比丘。

「.璃大王」是波斯匿王的兒子,輪到他做國王他就造罪。另一個是「善星

比丘」,有人說他是提婆達多的兒子。

璃為誅瞿曇族姓。

 

.璃大王想殺「瞿曇」,即是釋子,釋迦的「族姓」。本來他殺不到他們,

不過釋子持五戒,不可以害人,他們便被他殺了。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善星比丘出家修行,修到初禪卻說自己證了初果,二禪他說是證二果,三

禪說是三果,四禪說是四果,將有漏善作無為解,後來臨命終時其中陰身現前,

他就說:「阿羅漢果不受生死,為甚麼有中陰身?如來所說都是騙人的!」他有

定無慧,又不怪自己將有漏四禪當作無漏四果來解,你修行用功要請求人家證明

一下嘛,不能自作聰明,說自己證果!有沒有人證明你呢?你看六祖尚求五祖證

明,善星比丘「妄說一切法空」,便是謗法。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阿鼻」此云無救,入此地獄無人能救,誰也救不了,「生身」是父母所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4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之身。善星還沒死去,地裂開了,他便跌進阿鼻地獄。.璃大王殺了釋種,佛說

他七日後便入地獄,他驚起來便乘船把自己載到大海,誰知七日後海裡出火將他

燒死,令他入地獄。善星和.璃大王兩人就是「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阿難問世尊,這些「地獄」是不是有一「定」之「處」?抑或不是一定,只

是造業的人才有,不造業的人就沒有?

惟垂大慈發開童蒙。

「惟垂」我佛大慈大悲,「發開童蒙」,阿難說他們就像小孩子一樣不明白。

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不破戒的人絕對不會入地獄,持戒決定不墮地獄。他們「聞決定義」,「歡

喜頂戴」,對如來的戒「謹潔」絲毫「無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你問得好!一切修行人便不會走入「邪見」的外道了。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

「一切眾生」「本」來的「真」如非常清「淨」,人人都有一個清淨心,只

要除了八萬四千顛倒亂想,每個心都是清淨。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為他起了我見,我見是妄,身體本來不是「我」的,人人卻見他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49

 

25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我」,這個便是「妄見」。所謂「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

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

?」這四句是順治皇帝出家之後說的,他便是沒有我

見。你說這個是「我」,未生以前誰是「我」呀?有沒有這個「我」?合上眼睛

只在睡覺!長睡一輪,那時又是誰呢?所以眾生每每有個我見。

有了我見,或見是有,或見是無,各人各人的見不同,角度、見解也不相

同,有的說這樣做,有的說這樣做,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若果我見打破,天下

都太平,聯合國就沒有事做了!但是我見不容易破,所以「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內分」是我們眾生身內之分,「外分」是眾生分外之分,這樣分開內分、

外分,看你向那個地方走了

 

 

《讚僧詩》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

「眾生分內」的事是我們的身心,即我們身體分內之事。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有了身體,「愛」而「染」著,不單愛自己的身體,染著自己的身體,連別

人的身體都愛、都染著,人與人之間便「發起妄情」。情不是本來有的,感情是

建立而有,建立到極點,跑到山頂又跑下來!感情淡了,淡到極點就沒有啦,所

以這世界是增減之情,一增一減,沒有一個平常的情。

修行說平常是道,我們食飯是平常,平平常常才長久;人的情是個「妄情

而已,怎會是真?真在那裡?真情嘛,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個就是真的,所以

不要過份,一味情情情

 

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5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妄情叫做愛情,「情」「積」聚了,增加了,「不休」止,從情之中就

「生」出「愛」的「水」。「愛」是心愛,愛財、愛物、愛色、愛食、愛睡、愛

房子,愛的東西多了,總是一個「愛」字。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見到人家吃著好吃的東西,自己沒得吃,「口中水出」,這便是「愛」;你

何必愛呢?別人吃東西與你何干?所以小孩子看見人家吃東西,真是口水都流了。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心憶」以「前」相熟的「人」,「憐」是憐憫,現在想見面,人卻不在眼

前,眼裡便會流淚;或者以前跟人要好,現在「恨」他辜負自己,便是怒了!眼

又流淚,總是一個「愛」字。恨從愛生,你不愛,何必要憐?何必要恨呢。

 

 

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發「財」時「心發愛涎」,紅光滿面,精神就不同啦,他中了馬票,發財有

發財的相!便「舉體光潤」,全身都光采紅潤。

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心」裡動念,「著」了那些事,「男女二根自然流液」,不又是這個

「愛」。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

見到人家吃東西自己流口水,憶前人又流眼淚,或是心裡著了男女之事,

都屬於「流」,乃至發財時舉體光潤,則「結」在外面。那四種「愛」「雖」有

「別」,其愛水卻是相「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5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潤濕不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愛生「潤濕」,不會「上昇」,只會「自然」向下「墜」!這個「名」為

「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

我們想成佛、想生天、想做仙人、想證阿羅漢果,這些都不是「眾生」分內

的事;跑去持戒都是「分外」,誰持戒?佛教徒才會持戒,這是「分外」的事。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

「因」為「渴仰」聖境,便「發明」空「虛」的「想」,「虛想」不是實

想,這個「虛」字當作清淨解。清淨的想想甚麼?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觀

無量壽經就有十六個觀,好像水觀、冰觀、蓮花觀、落日觀,這些都是虛想。

 

 

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想清虛的想,「積想不休」,便「能生」殊「勝」的「氣」。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你看,我們持如來的戒,今日食齋,明日暫且不說,只食一日都是好的,

全個身體便不同了,走步路都好像輕了!日日食齋就更好,還有持五戒、持比丘

戒、菩薩戒,故說「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顧眄雄毅。

有的人「心」裡「持」大悲「咒」,他有大悲咒保護他,他去那裡都不

怕!他用眼來「顧」,用眼來「眄」,又有「雄」心,又有剛「毅」的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5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我們的「心」裡想「生」忉利「天」或兜率陀「天」,就做夢都「夢」到自

己一味向上「飛舉」,所以有人在夢裡一直在飛,他想生天嘛。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或修淨土法門,我們「心」裡不留意這個世界,只是想念淨土,想極樂世

界,或在定中、夢中見到蓮花,或見到阿彌陀佛,見到琉璃,見到白鶴、孔雀、

蓮池海會,「聖境」「冥現」在前。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我們親近善知識求道求法,為法忘軀,捨身求道,自己還能輕自己的身命。

你看,二祖神光向達摩祖師求法,達摩曰:「你都沒有恭敬心,輕慢心怎求到如

 

 

來無上甘露法呢?」神光即時用刀斷了自己的手臂,停在祖師前,達摩乃曰:

「可矣可矣,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求法亦如

。」他便替他改名慧可。

但慧可到底未曾悟道,便覺有點點痛!悟了道無我相就不會痛,他說:「祖

師祖師,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是嘛!拿個心出

來,祖師就替你安,慧可於是跑去覓心;覓心了不可得,芝麻綠豆那麼多都沒

有,達摩祖師便說:「我與汝安心竟。」我們能夠覓心了不可得就好了!那就甚

麼煩惱也沒有,大事變小事,小事變無事!覓心了不可得,那裡有事呢?慧可便

是「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

事善知識的想、極樂世界的想、生天的想、持咒的想、持戒的想,一切的

「想」「雖」然是「別」,但是它們「輕舉」向上,性卻是「同」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卷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5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我們的心向上「飛動」,不向「下沉」,怎會墮地獄呢!故說「自然超越」

這個世界,自自然然要離開這個世界。若你不滿意這個世界,你亦不妨想念佛、

想持咒、想持戒、像善財童子想親近善知識,「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

「一切世間」的人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相續」,無有間斷,「生

時「順」自己的「習」氣便作業,也不是完全作惡業的,有時都作善業。若

大量,歡喜布施,便造布施的業;若人歡喜吃東西,順貪食的習氣便跑去

肉。「死」時「變」化隨「流」,或做牛做馬、或者做人、做男做女,受異

之報

 

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臨命終時全身都冷,有一個地方未冷,是云「未捨煖觸」。我們佛經就說,

人臨命終的八小時內,你摸摸這個人,看看那處仍然是暖,這個就是煖觸。有云

「佛頂眼生天」,全身都冷,頭頂仍暖,這人就生淨土;眉心是暖便生天;「人

心餓鬼腹」,全身都冷,若心口仍暖,他肯定再來做人;全身都冷,腹、肚還

暖,就做餓鬼;「畜生膝頭哥」,全身都凍,膝頭還有些暖氣,做畜生!「地獄

腳板出」,全身都冷,腳底暖便入地獄。

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六識都捨了,眼不見,耳不聞,口不講話,身不動,

氣又沒有了,若這人「未捨煖觸」,還有些煖氣,便是其阿賴耶識未曾走,那時

他「一生」造過的「善」事「惡」事,就像做戲一樣,全都「現」在眼前。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生」是「順」,「死」是「逆」,誰都不想死!善、惡「二習相交」,

看善多還是惡多;想的習氣和情的習氣相交,亦可說是「二習相交」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5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純想」是完全是想,沒有了情。若人一世都是想念佛、想持咒、想持戒,

完全是想他就「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若人平常是想,但其「飛心」中「兼福兼慧」,他有供養三寶的福,又

誦經聞法的智慧,還有普賢大願王清「淨」的「願」,他阿賴耶識的「心」「

然」「開」,「見十方佛」。這時看他歡喜生那個淨土了,生阿彌陀佛極樂世

的淨土又可以,生東方琉璃藥師如來的淨土亦可以,「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

「情」很「少」,或者一成、二成,「想」就「多」,有八、九成。情跟想

 

 

不同,情是眾生內分,想是眾生外分,情少想多,識神「輕舉」,便在空中飛來

飛去,不過不能飛得很遠。

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

或做個「仙」人生到仙界,只是飛不上忉利天。「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

羅剎」,這些眾生都在空中飛來飛去,他們所「遊」行雖不出日月,亦能「於四

天」王天以下,人間以上四萬二千由旬的空中「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

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

「其中」「發善願」的鬼神都「善心護持我法」。有的鬼神發願護「戒」,

受五戒也有護法神嘛;有的護「咒」,像大悲咒、楞嚴咒都有很多護咒神「隨持

咒者」,若人持咒,他們就來擁護他。有的鬼神則發願擁「護」坐禪的人,坐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6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人入四「禪」八「定」,「綏」即安也,他們都「保綏」他得音響「忍」、柔順

「忍」和無生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以上四類眾生,今亦「親」來「住」在「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眾生未空便有情有想,情是眾生分內的事,想是眾生分外的事。純情下墮,

純想上升,情又那麼多、想又那麼多,「情想均等」會做甚麼呢?「不飛」到天

上,亦「不墜」落地下,「生於人間」,人便是在七趣中間。若其「想」「明」

得很,便做一個「聰」明人;若其「情」太重,根機好「鈍」,情重肯定根機

鈍!所以你要聰明便要離欲,你的想就生了!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情多想少」便「流入橫生」,橫生即是畜生。「重為毛群」,即豬、狗、

牛、羊,「輕為羽族」,是為飛鳥。

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

已。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假如這人生時「情」有「七」成,「想」只「三」成,他便「沉下水輪」。

地下有個水輪,水輪下有個火輪,那裡的水變了火,這人「生於火際」,「受氣

猛火」,做「餓鬼」了!「常」被火「焚燒」。他「無食無飲」,有「百千劫」

做餓鬼的受。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6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若「情」是「九」,只有「一想」,這人便「下」地下的「火輪」,「身

入」這個「風火」「交」界的地方。「輕」生「有間」地獄,受苦都仍有間;

「重」則生「無間」地獄,受苦無間。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純情」便墮地獄,所以地獄的文很長。

若人「純情」無想,完全是情,一點想都沒有,他不想佛,又不想法,如來

的戒不想,又不想生淨土,又不念天,一味貪瞋癡,這就屬於情嘛,他就「沉」

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此云無救,無人能夠救的,佛都救不了他。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

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在這個「沉心」之「中」「有謗大乘」,說大乘不對。沒有大乘便沒有佛

 

 

種,謗佛寶就斷佛種,所以萬不能謗大乘法哩。有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

乘」,金剛、楞嚴、般若、法華都是佛種來的,我們若能受持讀誦,便種下成佛

的種子。假如不能受持,也不要譭謗,不要斷別人的佛種,你斷一切人的佛種,

你墮落阿鼻地獄都不止,還要墮落「十方阿鼻地獄」!

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條戒,出家受沙彌戒、比丘

戒和菩薩戒,叫做三壇大戒。出了家還要持戒,就名僧寶,沒有佛的戒,那裡有

寶呀?出家人受的是具足戒,具足如來的戒,在家居士只是方便受五戒,五戒不

名具足,具足戒要出家才具足如來的戒。梵行清淨,不是僧寶是甚麼寶?所以你

自己不出家尤自可,若你更「毀」「佛」的「禁戒」,說不需要受戒!這就沒有

僧寶;你譭謗僧寶,斷滅僧寶的種,佛的僧寶被你斷了,你的罪就不止墮阿鼻地

獄,還要墮「十方阿鼻地獄」。

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將魔王的法當為正法,將佛的法說是魔法,就是「

妄說法」,誤人無數,你便斷了法寶;這樣你不止墮阿鼻地獄,更墮「十方阿

地獄」

 

三寶是眾生的良福田,但你謗大乘經是破佛寶,毀佛禁戒是破僧寶,誑妄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6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法是破法寶,這樣你不需要皈依三寶啦!我們出家,持戒清淨,令施主得福,便

不名「虛」;不修行不用功,而受施主供養,就是「虛貪信施」,這個「虛」字

當作「貪」字解,貪信施的四事供養。

「濫膺恭敬」者,人家五體投地頂禮,若你無德無戒,怎可以受人恭敬禮

拜?人家不是拜我們的臭皮囊!是拜我們裡面受了戒便有如來的戒法身,拜我們

修禪定就有如來的定法身,拜我們有般若便有如來的慧法身,證了阿羅漢果便有

解脫的法身,我們不能一點戒定慧都沒有,而受人恭敬禮拜。

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再加破羯磨轉法輪僧,這些全是背天逆

理而行,是「五逆」罪。「十重」是十條重戒,梵網經便有十條重戒,萬不能將

它們破得乾乾淨淨!

若人五逆十重、譭謗三寶,罪墮地獄,墮阿鼻地獄成不成?不成,他「更

十方阿鼻地獄」;這個世界壞了,就跑到別個世界的阿鼻地獄受苦,那個世界

了,又到別個世界的阿鼻地獄受苦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我們迷真起妄,有了無明的煩惱,亦做天堂,亦做地獄,有一毫之善都不

墮地獄!如果只是性惡,未有事惡,你也不會墮地獄;假如你全性起事,造五逆

十惡的事惡,一點善業都沒有,「循」即循環,完全是造「惡業」,「雖則自

招」,自作地獄,自入地獄,但是這個地獄大家都有份!

地獄是在地心,地心是個火輪,地獄肯定有個地方,那是業力所造,大眾有

份,是云「眾同分中兼有元地」。地獄是大眾來造的,人人有份,你千萬別說地

獄你沒有份呀,你造罪就有份!你不作業,誰也不扯你入地獄,你作業自然要入

地獄。地獄我們眾生人人都有份,諸佛菩薩才無份!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

上來講過的地獄要再詳細的說。成佛是最高最高,墮地獄是最低最低,你

出離最低最低的地獄,就可以跑到最高最高成佛的地位。先說地獄

 

眾生的我執太重了,由「我」生煩惱,所謂我瞋、我愛、我癡、我諂曲、我

嫉忌、我怨恨,是以有種種罪,由罪作業,由業受苦,造極重的業就受地獄苦。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6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眾生自己作了業,業力成熟,便唯識所變,唯心所造,感地獄來自己受,是云

「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墮地獄有沒有因?有,有「十」個「習因」,習而成因。我們宿世有習氣,

所以今世有業因,所謂種子起現行,性相近、習相遠,地獄的惡因是我們學習得

來。有因有果,造十個惡習之因,便「受」「六交」的惡「報」,「十習因」是

地獄的因,「六交報」則屬地獄的果。

云何十因。

「云何十因」便入地獄呢?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

 

 

宿世無始劫以來有婬業,今世做人便有這個習氣,這是個「習」字,這個習

氣自自然然就有的!有了「婬習」,作業時屬於「交接」,彼此「相磨」。

 

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你「

 

磨」但你休止也不要緊,所謂回頭是岸!你不回頭,繼續做下去,就

是「

磨不休」。不論甚麼物彼此

磨,自然生出「大猛火光於中發動」,這個

「中」字是說你的心。你作這個業,你心裡已開始造地獄,心中有個大猛火發動

出來,有了地獄的相。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煖相現前。

地獄的大猛火是怎樣來?「如人」「以」左右「手」「相摩」,摩得久了

「煖相」就「現」出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6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二習相然故有鐵.銅柱諸事。

過去宿世的「習」氣,種子起現行;今世的「習」氣,現行又熏種子;宿世

習氣的果與今世習氣的果,現行、種子「二」果相交「相然」,啊!業種成熟,

地獄的相便現出來,造出抱「銅柱」、臥「鐵.」等很多很多地獄的「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

「十方世界一切如來」不會有這個罪,但如來「色目行婬」,「色」是

容,「目」者自己觀察,形容、觀察甚麼事?「行婬同名欲火」,佛知道它是

個「欲火」來的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佛是為聖,當然不會有過失,故不需避;菩薩為賢,無明未盡,他們就怕

 

 

了,恐怕自己有這個過失,所以「菩薩見欲如避火坑」,遠遠的避了它!好像你

的衣裳容易惹火,你就不要靠近有火的地方,你一近火,就會把你燃著了。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

第二個墮地獄的習氣就是貪心無厭!前世有貪心,今世一生出來還有這個習

氣,叫做「貪習」。

「貪習交計」者,整日計度,貪甚麼?貪財、貪名、貪色,財、色、名、

食、睡,五欲都是貪的對象。香港人多數貪財!自己有十萬元就好啦!等到有十

萬他卻不知足,又說要有一百萬,有一百萬還不夠,要有一千萬,有一千萬都未

夠,還要繼續貪下去!欲壑難填,貪心無厭,要將人家的錢財拿到自己的袋裡

來,你以為你能將諸佛菩薩的錢財都拿過來哩?你說這個貪心多.大,頂好全世

界的人的錢都給了你!這便是貪了,又云「發於相吸」。

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貪心能止就好了,若你說「夠了!」就不再貪。這人「吸攬不止」,貪心是

吸,貪得多,吸了冷氣便「積寒」為「堅冰」,「於」心「中」便有「凍冽」的

相,心裡造了地獄的相。譬如甚麼?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貪便是這樣了,向外來吸;你看,北方人用「口」「吸」了寒「風」,馬上

鼻裡「有冷觸生」。

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蓮寒冰等事。

過去的貪心名為種子,今世的貪習則名現行,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

過去世的貪習與今世的貪習,你比我高,我又比你高,如是「二習相陵」。

這人造了寒冰地獄,冷到他「吒吒」、「波波」、「羅羅」的叫!這些都是

冷的聲音。貪心便墮寒冰地獄,墮地獄時冷到身體青色是青蓮花,身體紅色便變

 

 

紅蓮花,白色就變白蓮花,「青赤白蓮寒冰等事」,這個地獄就造成了。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

「色」是形容,「目」者觀察,「多求」是甚麼?「十方一切如來」當它是

「貪水」呀!

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菩薩無明未盡,恐怕自己一念不覺也會有貪,所以他們「見貪如避瘴海」;

海能溺人,更有瘴氣,跌進去便沒得救了。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

不一定是貪才墮地獄的,還有憍慢!做人萬不能憍慢,「是法平等無有高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3

 

274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下」,憍個甚麼東西?我們做人萬不能生個憍慢心。

但是眾生很奇怪,他前世有慢,今世便有習氣,「慢習交陵」,「陵」者陵

越,總是想比人高,看人不起,自己高高在上,這個便是「陵」字了。為甚麼要

生憍?他有所恃啦,有錢、有學問、有地位,無地位時不憍,發了財他便憍了!

「發於相恃」,這個憍慢心便生起來。

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人憍慢還可以停息,這人不肯,一味向上「馳流」,「不」停「息」這個憍

慢心,他心裡的地獄就造成了,便「有騰逸」,好像高山流水:高山的水怎麼會

流?它高高在上嘛,有云「慢如高山,法水不

」,憍慢的人是學不到佛法的。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

 

 

菩薩戒義疏 卷二 

 

 

「人」的「口」裡有「舌」,若舔著上顎,「自」己「綿味」一下,這

「水」就會「發」起來。自己有學問、有地位,自己欣賞自己的地位,就生出憍

慢。

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前世的憍慢習氣與今世的憍慢習氣,「二」個「習」氣「鼓」動,唯心所

造,唯識所變,憍慢的業成熟了,造甚麼地獄呢?造「血河」、「灰河」的地

獄,這些地獄裡有火灰,又有「熱沙」、「毒海」的地獄。你這麼憍慢,就請你

在地獄裡飲飲「融銅」、「吞」吞鐵丸好了!地獄便被你造了出來。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

「十方」「如來」真窮惑盡,他不會有慢,但他能形容這個憍慢,「色」是

形容也,「目」者觀察。我慢是甚麼?如「飲癡水」:孔明擒孟獲時行至一江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5

 

桃花

,那裡有一池癡水,人飲了就變得愚癡。所以如來叫我們不要憍慢,你憍

慢便如飲了癡水,你便是個愚癡的人。我們的生死未了,阿羅漢果未證,眾生未

度盡,佛道又未成,你生甚麼憍慢!這不又是愚癡!

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菩薩無明未盡都怕自己有憍,所以他們「見慢如避巨溺」,大海水能溺人,

如避大海的巨溺。

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

憍慢會造地獄,瞋恨呢?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火焰焰,燒盡菩提之

種,所以我們萬不能起瞋心。我們要學常不輕菩薩,你打我嗎?我遠遠避了你

 

《三國演義》 第九十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6

 

也大聲叫:「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樣便沒有了瞋心。

瞋習要除了它,前世有瞋,今世一出頭來就有習氣,是名「瞋習」。瞋習

是一個「衝」動,遇到不如意的地方,不滿意了,衝動起來,便「發於相忤」,

「忤」即逆也,不順也,要忤這個境。

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

瞋心來忤人、逆人,不受人的教,但你可以停息一下;這人的心一味「忤結

不息」,「心熱」心裡便「發」出瞋「火」,所謂動肝火嘛,由心火再「鑄」肝

「氣」,就變成「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

 

鎗鋸。

鑄氣成甚麼金?五金的金,便有「刀山」、「鐵橛」,鐵橛即是一塊的鐵,

還有「劍樹」、「劍輪」,「斧」是斧頭,飾以黃金的斧頭就是「鉞」,皇宮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便有這種兵器。「鎗」是尖的,有齒的刀便是「鋸」,你的瞋火便造成這些地獄

的相。

如人銜

殺氣飛動。

瞋等「如」有「人」「銜.」,雖未殺人,其心的「殺氣」已「飛動」起

來,他銜.嘛;不是真真人家有個.給他銜啊,他只是好像人家銜.,殺氣騰騰。

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

刺搥擊諸事。

過去的瞋心與現在的瞋心,「二」個瞋「習」「相擊」;過去有業,現在

有業,兩個業擊動起來就有地獄。自己墮了地獄,自作自受,受甚麼果報?讓

去根是名為「宮」,或被「割、斬、斫、剉、刺」身體,被鐵「搥」打棍「擊」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

 

 

十方如來絕不會有瞋!如來無明已盡,二使已亡,何來有瞋?但他能形容、

觀察,甚麼叫做「瞋恚」?它是「利刀劍」來的!

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菩薩」無明未盡,恐怕自己還會有動,他們「見瞋」便遠遠避了它,「如

避誅戮」。過去的人得罪了國王,全家也會被王殺戮,這就是「誅」、「戮」了。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

瞋心造地獄,除了瞋心還有一個「詐」哩。「詐」即奸詐,即欺騙人,不

真話的,有錢說無錢,懂說不懂;前世有詐,今世還有詐的習氣,誘人掉進自

的陷阱,是云「詐習交誘」

 

「發於相調」者,所謂調虎離山!哄他來、「引」他來,不是真真對他有

利益的,詐嘛,但是你可以停息;這人一味做那些奸詐的工作,「不住」是不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7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停止。

如是故有繩木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你一味用奸詐誘引人,便有「繩木絞挍」,「繩」是「絞」人,即是綁起

你,「木」則是「挍」,用個木箱把你藏起來。奸詐「如水浸」心「田」,「草

木」便可以生長了。

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

若人一世都奸詐,前世有奸詐,今世有奸詐,過去的習氣,今世的業力,

便

是「二習相延」。「延」即長也、增長,地獄就造成了,自作自受

 

造甚麼地獄呢?你奸詐害人,便造「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手鐐是

「杻」,腳鐐是「械」,在頸是「枷」,「鎖」是鎖自己的身體。在地獄裡,鬼

用皮鞭「鞭」你,用「杖」打你,「棒」比較長,我們寶蓮寺開梆的木就是棒;

 

 

「撾」則是短,像打木魚的木魚槌,但它是用鐵造的。自己墮了地獄,便受如是

等苦器。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

眾生有詐,即得煩惱;「十方一切如來」有沒有詐?如來得首楞嚴定,一切

法都了知,無詐!奸詐煩惱他懂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能形容、觀察奸詐,奸詐就

是「奸偽」。「讒賊」是用言語傷人,你不要當那是真話,其實它是詐你、騙你

而已!用甜言蜜語騙人,「同名讒賊」。

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菩薩」無明未盡,恐怕自己仍會動念,所以「見詐」馬上離開,「如畏

狼」虎豹一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8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

上來奸詐造杻械枷鎖的地獄,除了奸詐以外,還有「誑」,亦即誑人。甚麼

是誑人?這個又是騙人,拿了人家的物,給人五百元,不料那是假銀紙!付假銀

紙來誑人;或叫人到他那裡,說要怎樣對待人,到時甚.都沒有!誑人有很多方

法,賣假藥也是誑人,吃了病好不了,不能有絲毫的作用,他卻取人家的錢,完

全是騙人的錢,甚麼都是假的。

前世誑,今世還有習氣,「誑習交欺」,也是欺騙之類。「罔」者罔言,子

曰:「學而不思則罔」,完全沒有實際的,「發於相罔」。

誣罔不止飛心造姦。

你「誣罔」你便要止,不要誑了!這人「不止」,繼續做欺誑的工作、欺誑

的生意,就是「誣罔不止」。其「心」「飛」起來「造」「姦」狡的事,想想有

甚麼辦法去誑人!雖未墮地獄,地獄已開始在他的心裡造出來,他的誑心裡便有

 

 

地獄的相。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

誑心等如「塵土屎尿」,造出「污穢不淨」的事。怎樣誑呢?「如塵」被

「風」來吹,風染塵,塵則隨風,風又不見,塵又不見,塵中有風,風中有塵,

塵和風都看不清楚,所以欺誑不但誑人,就連自己也誑了,是云「各無所見」。

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過去的誑習與今世的誑習,「二習」「加」起來,地獄造成,就墮到屎

尿

的地獄「沒溺」。「騰」是跳騰,「擲」是掟,在那裡受「騰擲飛墜漂淪」

「事」的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8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十方一切如來」形容、觀察「欺誑同名劫殺」,這個就是劫賊,不但搶

錢,而且害命!「欺誑」劫財殺命!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菩薩」無明未盡,恐怕自己會起誑心,他一「見誑」馬上就避了它,尤如

「踐」「蛇」和「虺」。南方為蛇,北方為虺,你一踐牠牠就會咬你了,所以菩

薩萬不能動一念的誑。

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

除了欺誑造糞尿地獄,還有「怨」,不要跟人家結怨。釋子無隔夜之仇,我

們做和尚、做出家人,過一夜就沒有事啦!君子不念舊惡,「伯夷、叔齊不念舊

 

 

惡,怨是用

」,根本是沒有怨的,你的心稍為大量點就成了!得罪你嗎?說句

「對不起」不就沒事了!有甚麼怨呢?

前世有怨,今世有習氣,就是「怨習」。「嫌」即嫌棄,人家踩一下你的腳

你就不高興,總是不滿意;有些人的怨心很大哩,得罪他很久很久也放不下,銜

了恨在心中,就是「發於銜恨」。

如是故有飛石投

 

。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銜恨有怨,做了這件事,「如是故有」「石」頭「飛」這個人,「

 

」是細

細的石,「投」掟這人,或用個木「匣」將他裝起來。「車」載貨物,將人困在

裡面就是「車檻」;「甕」是大缸,用火燒到它滾滾熱熱,請君入甕,請這人進

去!便是「甕盛」。不好意思看著人家,不如用個「囊」子把他袋起才「撲」死

他,他也不知道是誰打死自己

《論語》 公冶長第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8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人懷了怨恨,「畜」是積也,積「惡」念「懷抱」在心,這個就是「陰毒

人」,所以我們萬不能有怨。

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

撮諸事。

「二習」是前世的怨習與今世的怨業,過去怨、現在怨「相吞」,看那

大就吞那個,業熟地獄就成,這是唯心所造,唯業所變。墮了地獄,牛頭馬面

獄卒將你「投」進毒海、「擲」入油鑊、「擒」你、「捉」你、「擊」打你

「射」你;拋空翻接,「撮」者,捉你來把你擠壓得小小的,有這些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

「如來」為怨安其名目,「怨家」怎麼形容呢?怨家是食人的「違害鬼」!

 

 

與人有怨就是自害,人與人之間千萬不能結怨,結了怨就是結了個違害鬼,總之

是害了自己。

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菩薩「見怨」也快快避開,「如飲鴆酒」,一飲便毒死自己。

八者見習交明。

與人有怨造地獄,除此以外,第八是說「見習」。前世有見,今世也有

氣,便名「見習」;有些人一生出來,其我見不知多重,總是說人家不對,這

我見太重啦!共人相交,認為自己樣樣都明白,自己樣樣都對,這就是「見習

明」

 

如薩迦耶見戒禁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87

 

28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薩迦耶」是身見,身見是我見,認為這個身體是我,殊不知「未曾生我誰

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

」,那裡有個我見?

今晚回去眠在床上,這個身是「我」嗎?做夢時床上的「我」不見了,你就取夢

中的「我」,等到醒來,夢中的「我」不見了,只取起床後的「我」,將來入棺

材穴時又不認那個「我」了,又跑去認那個投胎的「我」,你也不知到底有多少

個「我」!投胎的「我」不是棺材穴的「我」,根本不是那個去投胎,但眾生總

是認身體為「我」,這個就是我見。

我們佛教萬不能認身體為「我」,便破除我見。沒有我見就無人見,沒有人

見就無眾生見,沒有眾生見就無壽者見,天下太平!沒有了我見,就不認為有我

的範圍,亦不認為有人的範圍,無人我便無是非,是不是天下太平哩!佛教萬不

能有我見,你想見道就要破我見,一定要破了身見,破了身見就見道,證初果須

陀洹。所以身見人人都有,「薩迦耶」見便是身見。

0

 

將有漏的見當無漏解,將四禪天當四果解,將有漏善作無為解,這些都是

 

《讚僧詩》 

 

 

取見。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便輪迴,你若說生天是證到涅槃,這個也是見取見,

我們亦要除了它。

外道持牛戒、狗戒,以為這樣將來會生天,那麼所有牛、狗都生天了?豈不

是不需要持戒?這個就是「戒禁取見」。

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

外道修行,是悟都是邪悟,他們不是執常便是執斷,或說人死如燈滅,這

斷見;或說人就做人,牛就做牛,鳥就做鳥,這個則屬常見。九十五種外道全

「邪悟諸業」,個個都說自己對,人家不對,常常互相攻擊,常見外道說斷見

道不對,斷見外道又說常見外道不對!大家「發於違拒」,「出生相反」不同

見解。唯有一個見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我們佛教哩;諸佛世尊唯以一大

因緣故出現世間,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欲令眾生悟入佛知佛見,這個就是正知

見,其餘一切都是邪知邪見

 

所以破戒是你個人的事,你知見不正,便會害很多人,誤人無量。有些人知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89

 

29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見不正,又不識字,比如「此六畜,人所飼」,飼是養,他卻讀成「此六畜,人

所食」,畜生背脊向天是人所食!說食肉無罪。你睡覺有時也背脊向天哩,誰食

你呀?「人之初」等他全都讀錯!他知見不正,就誤無量眾生。

現在世界亂、有戰爭,就是因為知見不正,知見正是不會有戰爭的,告訴你

了!經云:「以佛教門出生死

」,只有佛門出三界火宅,其餘甚麼知見都不能

出三界火宅,正見即一個,邪見卻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講不盡,不必講了。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

你知見不正,死後到了地獄,閻羅「王」的「使」者、地獄裡的「主吏」就

來判你,說你的知見不對。這些吏官將你以前說過的話、作過的書,提倡過邪知

邪見的東西,將你的知見拿出來以作證明,是為「證執文藉」。你知見不正,還

要作書宣揚,你便要待你那部書滅了才可以出地獄,它們一日不滅,你那地獄

 

 

觀意玄

卷二 

 

 

出不了,你害人無數嘛。

如行路人來往相見。

其實,行行大路,一來一往誰見不到?你的知見是正是邪,「如行路人來往

相見」,人人都看到了。

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

 

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

諸事。

過去世的知見不正,今世的知見又不正,兩個「習」氣「相交」,故有

獄。這個地獄有甚麼?有「勘問」、審問你的知見,用「權」巧「詐」取你的

見,用言語「考」你、詢問你,「推鞫」、審查你,「訪」問、試「察」你

查、考察、「披究」你的道理,用光明珠「照明」你是邪是正,還有「善惡童

子」手持「文簿」「辭辯諸事」,將你一世說過的話,那個字正,那個字不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9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這樣來辯你的知見。

因此我們做人想知見正,便看多些佛經,孔子的知見也不錯,那是治世的知

見哩,佛的知見是出世的知見,了生死、證菩提、度眾生,全都是正知正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

十方如來形容、觀察「惡見」為「見坑」,是個坑來的。

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菩薩」一「見」「虛妄」的「遍執」就怕了,他說這些是「毒壑」,我們

要趕快離開,萬不能沾染,所謂善惡易分,邪正最難辯!惡人都可以度,惡人知

道惡,只是他不懂行善;邪見人就論盡啦,是他說非,又不孝順父母,說那是不

對!非則說是,說食肉是對!是非顛倒,邪正顛倒,邪見這種人最難度。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

昔日秦檜冤枉岳飛賣國通奸,問秦檜有甚麼證明?他答:「莫須有」!我

說秦檜才是「莫須有」!這樣定人的罪就是「枉」。前世有「枉」,今世便有習

氣,總是加人的罪,謗人的罪,人家無那件事他就說人有,人家無罪他就說人有

罪,就是「誣謗」。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

 

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

他冤枉人,他心中造了罪,「故有合山合石」的地獄,兩個山合起來、

個石頭合起來,將他「碾磑耕磨」。耕田用石頭碌地叫做「碾」,用石磨磨便

「磑」。總是以言語傷人,句句話刺進人家的心,出口傷人,這個便是「讒

人」;人家「良善」,他就「枉逼」人,名之為枉

 

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衝度諸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9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他前世有枉的習氣,今世又造枉的事業,兩個「相排」,「故有押捺搥按

蹙漉衝度諸事」,這些是地獄了,有「押」的地獄,將他押下去,有「捺」的地

獄,有用「搥」的地獄,有個「按」的地獄,將這人按下去,又有個地獄將他

「焗蹙」。因為他冤枉人,便墮落地獄受如是之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

「怨謗」是老虎!「讒」是傷人,冤枉人真像傷人的老虎。

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菩薩「見」到冤「枉」人的煩惱,就「如」遇到「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

 

 

「訟」是打官司,前世有訟,今世還有這個習氣,最歡喜跟人打官司。

「諠」是宣揚、辯論、講話,說自己對,人家不對。官司其實有甚麼好打?直心

直腸的人就打不來!有就是有,無就是無;但這人不是這樣,有他說無,無他說

有,一味「藏覆」自己的過失,妄加別人的罪過。大家的罪都沒有露出來,他只

說人家不對,藏覆自己的罪,就有官司打了。

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

你的心是直是曲,地獄裡的鏡一照就「照」到,「鑑見」即是鏡照。地獄的

火珠一「燭」,你的心是曲是直便看得清楚,如在「日」光之下,你的「影」子

是曲是直,形端影直,形歪影斜,你無辦法把它「藏」起來。

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

過去的習氣和今世的習氣,「二」種「習」氣「陳」列起來,業就成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9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業成便要受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等地獄的事。落地獄有「惡

友」證明你有罪,惡友就是同做罪者;又有「鏡」台照你,呀,你作過這個

「業」;「火珠」是照你的心,你的心裡起心動念、造罪,火珠就照到。地獄裡

閻羅王是一個大法官!他就來判你的罪。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

你有過失,你不發露懺悔清淨,卻把它「覆藏」起來,是名「陰賊」。陰賊

是家賊,他不讓你知道,但他終有一日會害你!所以我們有罪萬不能覆藏,否則

終有一日自己害了自己。

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菩薩」無明未盡,恐怕自己有此過失,他「觀」「覆」藏的罪等如「戴高

山」來「履」「巨海」!履巨海尚且會跌進去,何況更頭頂高山?那就一直沉到

 

 

底了。

云何六報。

作上來十個惡因,便受「六」種地獄的果「報」。

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

「一切眾生」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來「造業」,八識之

中,唯六識造業最強。第七識恒審思量我相隨,它是執著有我而已,未曾造業;

六識就不同了,它分別人我是非取捨憎愛,所以來造業的是六識,眼對色,耳聞

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別法,它便跑去造罪。

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9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六識造業,將來受果報從那個地方出來?地獄的「惡報」是「從」「六根」

而「出」。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

云何惡的果報是從六根出呢?

一者見報招引惡果。

見屬眼,眼見色來造罪,從「見」那裡作業受「報」,「招引惡果」。我

叢林上初出家的人,眼要收起來!免得它東望西望。望甚麼東西!不能望的,

不是你買回來!應該回光反照,望你自己!就是怕你造罪,總是叫你收起眼睛

所以住叢林頂好哩

 

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

 

 

「見業」與其餘聞業、鼻業、舌業相「交」,但是見業比較重一點,它是主

謀。業成便要受報,「臨」命「終時」業熟了,由見造業,見屬眼,眼屬火,這

時「先見猛火」遍「滿十方」世「界」。

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

「亡者」從眼那裡見色,已不知做了多少殺人放火、冤枉別人的事了!他臨

命終時的「神識」就見大火遍滿十方世界。神識即是阿賴耶識,它想「飛」卻不

能飛,「墜」回下來,後「乘」猛火的「煙」,「入無間」地「獄」受無間苦。

發明二相。

一入地獄,他就「發明」兩個「相」,因為有兩種人造罪。

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29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有的人睜開眼造罪,明火打劫,便是「明」明造罪。這人生前明來造罪,

死後墮在地獄,「見」「種種」都是「惡物」,沒有一樣是如意的,他便「生」

「無量」怖「畏」。

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

陰濕的人不是明中害人,明槍易擋,暗箭難防,扭計師爺是合起眼造罪!他

暗暗害人,墮地獄時一件物都「寂然不見」,他便「生」「無量」「恐」怖,自

己恐懼起來,怕人家暗中害他!

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

眼用色造罪是「見火」,「燒聽」是兼耳用聲音語言來造罪。眼的色、耳的

聲音一齊造罪,地獄便有油「鑊」、「湯」水、「洋銅」讓你受了。眼屬火,耳

屬水,以火燒水,自己不就剛好造出個油鑊、洋銅來了。

 

 

燒息能為黑煙紫焰。

眼屬火,眼見色造罪了,「燒息」者,息是我們的氣息,用迷魂香害人,眼

兼鼻的香塵來造罪,墮了地獄,滿地獄都是「黑煙紫焰」,這樣的受苦。

燒味能為丸鐵糜。

眼見了色造罪,兼舌一齊來造罪,舌歡喜吃嘛,吃甚麼?食野味!野味不是

你養的,你既要吃,就有個「燋丸」地獄讓你吃「鐵」水煮的粥「糜」好了!

燒觸能為熱灰爐炭。

眼見色造罪,見兼身的觸來造罪,墮落地獄裡,全地的灰都是熱的,俗話

做「熱灰」地獄;又有「爐炭」的地獄,走到那裡雙腳也被火炭燒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0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眼見色造罪,再加心思去造罪,「心」屬風,火與風相交,墮到地獄時「星

火迸灑煽鼓空界」,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星火。

以上都是見業的果報。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

「聞」屬耳,耳聞聲音;嘴巴不好,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用聲音害

人,便「招引」地獄的「惡果」。

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

間獄。

「聞業」是以聲音造罪,聞是耳,屬水,「臨」命「終」的時候,「先見」

 

 

滿「天地」都是「波濤沒溺」,「亡者」的「神識」便想離那些水;不過不能離

哩,因為純情下墮,「降」而「注」落,「乘」這「流」水「入無間獄」受苦。

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

 

亂。

這人用聲音對面來罵人,令人家難過,他墮落地獄時,其耳「開」了,便

「聽」到「種種鬧」,令他「精神」「」而不寧,「亂」而不定。

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沈沒。

這人不是當面說人,而是背後笑人!以前他這樣造罪,他墮落地獄就「寂

所聞」,甚麼也聞不到。陽屬神,陰屬魄,背後說人便是用「幽魄」了,這時

「幽魄沈沒」,好苦好苦

 

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0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耳根造罪,有「聞波」再「注聞」根,墮地獄時,從聞根裡聽到甚麼?唯有

「責」罰、「詰」問你的聲音。

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

聞根造罪,兼眼中的見,是云「注見」。耳根和眼見造罪,便變「為雷為吼

為惡毒氣」,這樣來受罪。

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

你用言語造罪,再加鼻的香塵,言語和火煙一齊造罪,便是「注息」;你

到地獄滿天都下「雨」下「霧」,但那不是雨霧,那完全是「灑諸毒蟲」,「

滿」你的「身體」,被牠們咬啜

 

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

 

 

假如你的耳根造罪,再加舌根的味塵,總是問今日食甚麼?食隻鵝、食隻鴨

啦!這便是「注味」;鵝、鴨便是有「血」,有「種種」「雜穢」不淨。

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

耳根的聲音,再加身體的觸塵,兩個根一同造罪,你墮落地獄便「為畜為鬼

為糞為尿」,墮落畜、鬼、糞、尿的地獄。

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你用言語造罪,再加這個心,「意」屬心,心屬風,風與水相攻,就會打

閃「電」、落「雹」,「摧碎」自己的「心魄」了

 

以上都是用耳根聞聲音造罪。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0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嗅屬鼻,鼻為「嗅」性,一味貪香,歡喜聞香,甚麼香也拿過來聞!聞香造

罪,便「招引惡果」。

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

聞香的「業」與其餘五根相「交」,生時是香氣,「臨」命「終」就變成

「毒氣」了!「充塞遠近」,到處都有毒氣。

亡者神識從地湧出。入無間獄。

「亡者」的「神識」為避毒氣便鑽進地底,那知地底也有毒氣,只好還「從

地湧出」,又鑽出來,乘毒氣「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薰極心擾。

 

 

生時用香氣造業,便「發明」兩個聞氣的「相」。第一「通聞」是有東西讓

你可聞,聞甚麼?聞那些腥的、難聞的「惡氣」,不知幾難過!聞到自己作嘔,

「薰極心擾」。

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

「二者」是沒有東西可聞,鼻子「塞」了!自己「悶絕於地」。你以前有時

按著人家的鼻子,不讓他出氣,尤其是為了食白鴿,令牠慢慢窒息而死!這便是

塞其鼻氣來造罪。

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

墮落地獄就沒有香氣,只有「嗅氣」;嗅氣一「衝」我們鼻子的氣「息」

「則能為質」,質問你,「履」是用腳踩著你來問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0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衝見則能為火為炬。

我們墮落地獄時,鼻的嗅氣一「衝」我們眼中的「見」,嗅氣與火相合,便

變了「火」「炬」。

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烊為沸。

鼻根若兼耳根來造罪,耳根屬水,水與嗅氣相合,則「沒」「溺」於苦海、

業海,更有「烊」銅、油鑊和滾燙的「沸」湯。

衝味則能為餒為爽。

若鼻聞香氣造罪,再兼舌根來造罪,食肉便是「衝味」。肉壞了名「餒」,

羹壞了是「爽」,地獄裡全是壞了的肉、壞了的羹。

 

 

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

 

食。

鼻子聞香造罪,兼身體的「觸」塵來造罪,身體造罪當然是跑去殺生食肉

了!墮了地獄,皮裂便是「綻」,肉又「爛」。又,身體是個「大肉山」,但那

不是完全是肉,肉裡有洞,洞裡「有百千眼」,有「無量」那麼多的蟲「咂食」

自己。

衝思則為灰為瘴。為飛砂

 

擊碎身體。

我們的鼻聞香造罪,更兼這個心來造罪。心是「思」想,思想屬風,墮地獄

時嗅氣被風一吹,就「為灰為瘴為飛砂

 

」,「擊碎」自己的「身體」。

以上都是鼻根嗅香造罪,故墮地獄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0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第「四」是說舌根。舌根嘗「味」,嘗味造罪就有果報,「招引」地獄的

「惡果」。

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炎熾烈周覆世界。

身「業」多是殺生;上山打獵,入海捕魚,有時用火攻!火燒山,攻鳥獸跑

出來,「臨終」時便「見」「鐵網」裡有「猛炎熾烈周覆世界」。

亡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

這個不是網捕走獸飛禽,而是自己網自己!「亡者」的「神識」不是沒

東西,他像個人一樣,好像六歲小孩子那麼大;其頭「向下」,「倒懸」掛在

「網」那裡,「入無間獄」

 

發明二相。

 

 

殺生食肉,身體造罪,到了地獄便「發明」兩個「相」。

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

由舌根將東西吃進去,是名為「吸」,便「結成寒冰」地獄、「凍裂」地

獄,凍裂自己的「身肉」。

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爛骨髓。

我們身體的舌根造罪,有時說這樣不好吃,那樣又不好吃,不吃!便吐了

它!自己一「吐氣」就變為「猛火」,「燋爛」自己的「骨髓」。

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

「如是嘗味」的罪,曾經割人一割就要還一割,食他一食就要還一食,這時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1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只好說,好吧好吧,讓人食、讓人割啦,自己「承」認,自己「忍」受了。

歷見則能為然金石。

舌根兼雙眼一同造罪,眼屬火,舌屬味,地獄沒有金,只有石,不過石就稱

為金;現在金石被火來燒,變為「然金石」。

歷聽則能為利兵刃。

「聽」屬水,我們的舌根殺生,殺生要用兵器,鐵一下子遇水就變為「

兵刃」。你看那些打鐵匠,他們把鐵燒紅,打完鐵一定澆它一點水,「咋!」

聲,那張刀子便利了

 

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

 

 

「息」是我們的氣息,氣息與金和合,便變一個「大鐵籠」「彌覆國土」。

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

舌根殺生造罪,再「歷」身體的「觸」,就變了「弓」、「箭」、「弩」、

「射」的殺具。弩有個機關,按一按便會發射,像現在的槍差不多。

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假如我們的舌根殺生造罪,再加第六識的心思,這樣就「為飛熱鐵從空雨

下」,像你跑去用槍射空中的鳥一樣。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

身是地水火風和合而成,身與塵相觸造罪,便「招引惡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1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

「觸業」與其餘六根相交,不是單單身觸造罪,眼、耳、鼻、舌、身、意

都造罪,「則臨」命「終時」便「見」地、水、火、風四個「大山」從「四面來

合」,「無復」一個「出路」。

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鎗

驅入城門。向無間獄。

「亡者」的「神識」「見」到四面山來合,唯有向「大鐵城」那裡鑽;

知鐵城的「城門」裡有「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面羅剎」「手

 

」,鎗是長的,

也是長的,長一丈八,把他「驅入城門」,他便「墮無間

獄」。

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

 

 

你生時用身體與人相合,以「合觸」造罪,死後便有個合山「逼」你的身

「體」,令你的「骨」又爛、「肉」又爛,「血」都崩「潰」,流了出來。

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

合觸造完,你不高興了,棄它不要,你更有罪!這是「離觸」來造罪。你生

時用離觸造罪,故有「刀劍」「觸」你的「身」體,令你「心肝屠裂」。人家的

心肝那麼難過,現在你就受一樣的苦。

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

「合觸」造罪,到了地獄,「道」是地獄的路,「觀」是地獄的觀,「廳

是地獄的廳,「案」是地獄的案,閻羅王便坐在案上,你見的便是這些物

 

歷見則能為燒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1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你的身體造罪,又兼你的眼來造罪,死後入地獄,唯有被火「燒」、被火

「爇」,像我們點著那些香便稱為爇。

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

為射。

你的身體造罪,還兼用言語傷人,墮落地獄便被人用鐵鎚「撞」「擊」你,

被利刃「剚」進身體裡,被弓箭「射」你。

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

你的身體造罪,再加鼻的氣「息」,即是用香塵造罪,墮落地獄是「括」,

括你進袋子裡,「為考」者,即是用繩子綁著你。

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

 

 

你的身體造罪,加上你食肉以味塵造罪,你死後「則」被人「耕」你的舌

頭,「鉗」你的舌頭出來,連你的舌根也「斬」了,「截」這舌的一半出來,因

為你身體兼舌根造罪。

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你的身體造罪,再加第六意識的心「思」造罪,心思屬風,風與身一同造

罪,你便「墜」落海底,又再飛「揚」,又墜又飛、又飛又墜,又被鐵床銅柱

「煎」「炙」,這樣的在地獄受苦。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

「思」是第六意識,用思想、用心機;他枉用心機造罪,便「招引惡果」。

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1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此思業」與其餘五根相「交」,五根來幫忙意根造罪。我們的思想是風,

心是風嘛,我們打甚麼妄想一定要動,心不動不會打妄想的!心一動便有風,便

有種種思惟的妄想分別。你用思想造罪,所以「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這

世界便是吹壞了。

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

「亡者」的「神識」被這風「吹」到「上空」,但其心純是情,他只好在風

裡「旋落」,「乘風」「墮無間獄」,受無間苦。

發明二相。

你用心思造罪,便「發明」兩個「相」。

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

 

 

第「一者」「不覺」,墮落地獄甚麼都不知道,「迷極則荒」,不覺嘛,眼

沒有色讓你見,耳沒有聲音讓你聞,鼻沒有香讓你嗅,舌沒有味讓你嘗,身沒有

觸讓你覺,那時你慌起來,便在地獄裡發了狂一樣的「奔走」;皆由你生時弄心

思害人,將人趕絕殺盡!你便奔走不息了。

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不迷」就是「覺」,你生時用心思造罪,想種種方法害人,害得多了,你

墮落地獄時你就「知」道,「覺」得有種種「苦」。以前你令人受多少苦,自己

也受回多少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

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

「邪思」是說我們的第六識。思想造罪,「則能為方為所」,「方」是地獄

的地方,「所」是地獄的處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1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結見則能為鑒為證。

你的思想共眼「見」色造罪,地獄裡便「為」一個「鑒」,鑒是鏡,「證」

明你是眼與心來造罪。

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

生時你用心思加言語造罪,你死後便跌進「大合石」地獄、「冰」河地獄,

「為霜為土為霧」的地獄。

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

你的心思加上鼻「息」的香塵來造罪,就變了個「大火車」、大「火船」、

大「火檻」地獄。

 

 

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

你用心的思想,兼自己的舌根「嘗」味造罪,生時你殺生食肉,令畜生叫

喚,這時你便墮落地在「大叫喚」地獄、「悔」恨地獄、哭「泣」地獄。

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你的心思兼你身體的「觸」塵造罪,心思屬風,風一吹,你的身體便變到像

個地獄那麼「大」,再吹又再變「小」,又小又大、又大又小,「一日中萬死萬

生」,有時「仰」面,有時「偃」覆。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

世尊對阿難說,婬、貪、憍慢、瞋恨、奸詐、欺誑、邪見、冤枉、諍訟、

怨恨,這「十」個是造地獄的「因」,地獄的「果」報則有「六」。六個果是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2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根,從六根有六交報;六識造罪,就在六根那裡受果報。罪因業果「皆是眾生」

不了眾生本空,以為有一個眾生!眾生「迷」真起「妄」,認妄為真,對境起

惑、作業,便「造」出個地獄來,受地獄的果報。

若諸眾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

假如眾生作業,貪、瞋、癡、諂曲、嫉忌、邪見、冤枉、奸詐,而且不是一

根造罪,六根都造罪,十「惡業」六根「同造」,純情無想,便下墮落「阿鼻」

無救的地「獄」,「受無量苦」。那麼地獄有沒有盡?有,「經無量劫」受罪,

罪畢便離開地獄,所以地獄是極惡造罪的人所受的。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

阿鼻地獄最苦,無人能救;但有些眾生不是六根一齊造罪,他或單單眼根造

罪,或者眼根不造,只是耳根造罪,耳不造就舌根造罪,是為「六根各造」。如

 

 

人不是十個惡業造齊,只造其中五、六個,便是「所作兼境」,境是罪嘛;又或

者他不是六根一齊造罪,只是有三個、四個、兩個根造罪,故云「兼根」。

六根造十因的罪墮無間獄,這人不是造十因罪,又不是六根全造,他的罪便

減輕一點,「則入八無間獄」,所謂眾合地獄、等活地獄、叫喚地獄、大叫喚地

獄,共有八個大地獄,雖然受苦無間,還有得救!在阿鼻獄受無間苦,那就是無

能救哩。

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

這人不是六根造罪,不過「身口意」「三」倍來造罪,他也不是造十

罪,只是「作殺盜婬」三個罪,很平常啦,一般眾生個個都殺生食肉,這便

「殺」;有時見財起心,不依理去求,就是「盜」業;非禮而婬便犯「婬」業

「是人」則墮「十八地獄」

 

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2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身口意三業不是同時造,單單口造身不造,單單意造口沒有造,只是一個業

去造罪,是云「三業不兼」。「中間」或造「一」個「殺」罪、「一」個「盜」

罪,「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這是指小地獄。阿鼻地獄是大地獄,大地獄有八

個無間地獄為眷屬,無間地獄又有十八個眷屬地獄,十八地獄又有眷屬三十六

個,眷屬即是小地獄。

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

「單」單六根之中有一根造罪,它不造很多,或者眼根造一個殺業,其餘

根都沒有造罪,單單一根造一個罪,造十種業的一個業,不是造十個業,是人

業就輕;雖然是輕,地獄的果報也有得受啊。沒有地獄,誰也不肯回頭是岸!

是因為有地獄他才知道苦,知道苦就發菩提心,所謂念地獄苦發菩提心、念生

苦發菩提心,你看,華嚴經裡盧舍那成佛放光明照地獄,地獄無量眾生生到兜

陀天,供養盧舍那佛,馬上就發菩提心,所以地獄是我們發菩提心的增上緣哩。

 

何謂「一百八地獄」?經云十八鐵丸地獄,十八個沸銅地獄,十八個刀輪地

 

 

獄,十八個劍輪地獄,十八個鐵蛇地獄,十八個鐵鳥地獄,六個十八,這樣就有

一百零八個地獄,這些都是小地獄。

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

是「眾生」個人「別」去作、「別」去造,你作你造,我作我造,不作不

造;能造是業,所作是心,唯心所現,唯業所造,這就是「別作別造」。在娑婆

「世界」之中,地獄是個共同受罪的處所,故云「入同分地」。

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甚麼是造地獄最初的因呢?是不是真如?不是真如造的;是無明?無明是

佛性,都未曾造;由無明迷了佛性,對境起種種妄想,是妄想去造地獄

 

「妄想」又怎樣「發生」?我們的六根對境,若六根共六塵打成一片,沒有

對待便沒有妄想;皆由六根不是六塵,六塵又不是六根,根塵敵對,中間便起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2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種妄想。

修行人能夠用功,心境打成一片,心境一如,他就沒有妄想;有些人用功,

用到六根離了六塵,他又沒有妄想。不用功的人,肯定有六根為能對,有六塵為

所對,能所敵對,中間起貪瞋癡等妄想,有妄想便作業了,由阿賴耶識有業種,

由業種隨緣,便造地獄。沒有妄想就沒有業,也就沒有地獄。

復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

講完地獄,「復」於地獄之「次」便講鬼了,出了地獄,就當餓鬼受苦。

「是諸眾生」說小乘法不對,皆由他起邪見,一切都是這個見作怪,知見

正。到底小乘法對不對呢?對!小乘法度我們了生死,怎麼不對?你想了生死

證阿羅漢果,非小乘法不可哩!我們出三界火宅完全是靠小乘法。你看地藏王

薩戴五佛冠,披搭袈裟,他不是現菩薩身,而是現聲聞像,聲聞就是小乘啦,

何小乘不對呢

 

大乘法是成佛之法,你也不要說小乘法不對,小乘法能度我們離生死苦,是

 

 

脫苦海的津樑;若人起個邪見說小乘法不對,便是破了小乘比丘的律儀,這是違

背如來的戒律而造罪。認為小乘法對就不會「破律儀」嘛。

犯菩薩戒毀佛涅槃。

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乘菩薩戒有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和攝善法

戒,叫做三聚淨戒。菩薩戒不像比丘戒,比丘戒盡形壽而受,來世不說了,只

說今世,所以比丘戒可以捨,捨了戒便還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一直受到成

佛;菩薩戒受了不可以捨,你無辦法捨菩薩戒,你或退菩提心,或是破戒而已。

現在這位仁兄起個邪見,說菩薩的大乘法不對,就「犯」了「菩薩戒」。

你持戒將來便得大涅槃的果報,但是這人起了邪見,說沒有佛的大涅槃

他既破了小乘律,又犯了大乘菩薩戒,現在「毀大涅槃」,這種人地獄便是

份了

 

諸餘雜業歷劫燒然。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2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諸餘雜業」是指上來婬、貪、慢、瞋、詐等十個業。這人破戒是謗法,又

作十種業,所以「歷劫」要在地獄被火「燒然」。

後還罪畢受諸鬼形。

地獄是有盡期的,所作的業被火燒盡,該「還」的「罪」完「畢」,重罪受

完,輕罪還是要受的,他就「受」餓「鬼」的「形」。

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

地獄說了十個,餓鬼都有十個。為何樣樣也說十個?十是足數也,我們人的

手指有十隻,不是九隻,又不是十一隻!

「本因」是入地獄本昔之因。其實地獄的人是誰?是入地獄,人間才可

以造罪,然後入地獄;地獄裡不講造罪,你想造罪也不成,大家只是一味受苦

而已。在人間卻可以「貪」,貪別人的財「物」,甚至貪佛法僧三寶的「物」。

 

 

三寶的物是不能貪的,三寶的物通十方,是十方所有,你盜三寶物就要向十方懺

悔,這個罪很大。

所以若人「貪物」,物即財物,他造了罪便墮落地獄。其地獄「罪畢」,

出了地獄上升,「遇」著山的精、石的怪,他就「成」鬼的「形」,名為「怪

鬼」。怪鬼沒有父母,但有些鬼也有父母,所謂羅剎鬼子母;地獄的眾生則肯定

沒有父母。

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

 

鬼。

這人做人的時候「貪色」,造了地獄的「罪」便墮地獄。其地獄的「罪」

受「畢」,出了地獄「遇」到怪「風」,那是不正的風氣,他就「成形」做個

 

鬼」。時年不好,有時沒有風、沒有雨,好像天旱、風雨不調,這便是

作怪

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2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做人時一味誑人、騙人,誑「惑」造「罪」,便墮入地獄。地獄「罪畢」,

出了地獄「遇畜成形名為魅鬼」,這「畜」是指老虎,魅鬼是個倀鬼,所謂為虎

作倀,他專門帶老虎食人。所以你不用怕老虎,牠是由倀鬼帶著牠來的;若果他

不過去吃,那老虎也就不吃,牠只是聽魅鬼的話。

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貪恨」是瞋心,若做人時起個瞋心造「罪」,便入地獄。地獄「罪畢」

出地獄時「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蠱毒」南方便有了,落降頭!星加坡、馬

西亞、越南等多得很;那裡的人在五月十五用瓶子貯起一些毒蟲,讓牠們你

我、我食你,食到最後的那一條,好了!便用牠來做蠱毒。人一下子吃了牠,

了降頭,蠱毒鬼就會作怪,在那人的肚裡生蠱,永遠也就醫不來。所以降頭是

鬼的,「名蠱毒鬼」

 

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

 

 

「貪憶」是冤,共人家有冤,念念不忘,想報仇,便是「貪憶為罪」;共人

結怨而造很多罪,便墮地獄。「是人」地獄「罪畢」,出地獄後「遇」到「衰」

氣便「成形」,名為「癘鬼」。甚麼叫做癘鬼?瘟疫神便是癘鬼!全世界都受疫

症流行,便是癘鬼作怪。

 

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

「」即憍慢,以前在人間由憍慢造「罪」,便落地獄

地獄「罪畢」,出

地獄時「遇氣成形」,便做無飲無食的「餓鬼」。

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

「魘鬼」是壓人的鬼,其本因是「貪罔為罪」,罔即枉也,他做人時一味

冤枉人,故墮地獄。地獄「罪畢」,「遇」了「幽」暗的氣分便成「形」,做個

「魘」魅「鬼」,一味壓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3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成形名魍魎鬼。

這個是魍魎魑魅,他做人起邊見、身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邪見,知見

不正,造罪便入地獄。地獄「罪畢」,出地獄時「遇」到日月精華,便變了個

「形」,名「魍魎」鬼。魍魎像個小孩子般佻皮,他們時常捉弄人的!

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成形名役使鬼。

做人一味奸詐,總是欺騙人,利益自己,「貪」詐「成罪」,便墮地獄

地獄「罪畢」,出地獄時「遇明成形」,甚麼是「明」?外道的符、邪咒是有

的,外道唸起來,然後叫「役使鬼」害人

 

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

做人時歡喜打官司、歡喜訴訟,是名為「黨」,這樣作「罪」便墮落地獄受

 

 

苦。出了地獄「遇人為形」,他遇到巫師、祝婆嘛,就變「形」做「傳送鬼」,

巫婆、祝師將其骨帶在身上,他們問卜時便是問這些鬼,由鬼回答他們,南方有

這種事哩。

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

完全是情而沒有想,完全是惡而沒有善,便墮「落」地獄;「業火燒乾」,

出地獄便「上出為鬼」。

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

十種鬼都是「妄想業之所招引」。虛妄無福有罪,完全屬鬼。

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3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假如他聞到佛法,「悟」到自性「菩提」,無惑、無業、無苦鬼就空,所以

鬼本來空,「本無所有」。

復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

「鬼」的「情」或七、八個,七情八情沒有了,鬼的情便空。「想」呢?鬼

只有一想、二想,所以做鬼。若情少一個,想增一個,有三個想、七個情,他就

不做鬼,「二俱成空」。

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在「世間」看你「元」來「負」了誰的債了,大家昔日有「怨」,現在跟這

個「對」頭人「相值」,你就要「酬」你的「宿債」,怎樣還?不是做鬼還,是

做「畜生」來還。

 

 

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

「怪」鬼附在山的精、木、石等「物」成「鬼」,「物銷」其鬼「報」就

「盡」,「生於世間」還宿債,「多為梟類」,梟即是貓頭鷹,人家捉牠來賣,

賣到的錢便用來還債。

 

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

時氣不好便有「風

 

」鬼,世界太平是沒有那些鬼的,所以「風」一「銷」

那鬼「報」就「盡」。當他「生於世間多為咎徵」,咎徵是不好的兆頭,或是烏

鴉、雀鳥在叫,這便是

「鬼」來做畜生的了,「一切異類」即是很多的意思。

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

老虎必定有個「畜魅之鬼」為虎作倀,老虎一死,這鬼的鬼報也盡,「生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3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世間」「多為」甚麼?做「狐」狸,狐狸的皮毛很值錢嘛,人家捉了牠來賣,便

可以還宿債。不過狐狸未必個個都是來還債,有些是人墮落做狐狸,但從地獄來

的肯定是還債。

蟲蠱之鬼蟲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

落降頭是「蟲蠱」,降頭是有鬼的;「蟲」一消「滅」鬼「報」便「盡」,

「生於世間多為」毒蛇、百足、蜈蚣、毒蠍等「毒類」。

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時氣不好便有「衰癘」的鬼。「衰」一「窮」鬼「報」便「盡」,「生於世間」

「多」到人家的腸胃做蛔蟲,一味在那處滾來滾去,不能出來,是為「蛔類」。

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

 

 

「受氣之鬼」是餓鬼,餓鬼單單受火氣,它全身起火,所以他無飲無食。餓

鬼之「報」一「盡」,「生於世間」多做豺狼、虎、豹、獅子,一味的食,故名

「食類」。

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

「綿幽之鬼」即魘魅鬼。其陰「幽」之氣一「銷」,壓人鬼的「報」便

「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服」是說其身上的毛很多,像羊有毛,年年

都會脫一次,雀鳥的羽毛亦長得很漂亮,這些便是「服類」。

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

「和精」是魍魎鬼,他屬於山川的精華而成,故名「和精之鬼」。若不和

精氣便「銷」,鬼「報」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像燕子春天來秋天

去,鴻雁則是冬天到南方來,夏天就到北方去,這些都是「應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3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

「明靈」是符咒「之鬼」。符咒都是有鬼的,沒有役使鬼怎可以害人呀?

傷人完全是那些惡鬼的力量。「明」一消鬼「報」就「盡」,「生於世間多為

休徵」,「休徵」即是吉祥的徵象,像龍、鳳、麒麟、喜鵲、燕子雀等吉祥之

「類」,有很多很多。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

「依人之鬼」是那些依附著問卜婆、巫師的鬼。問卜婆、巫師死了,鬼便

了,「人亡」鬼「報」又「盡」,「生於世間多」是做狗、做貓、做.等,要

養牠;尤其做狗,香港有些做狗也很享福的!有錢人養番狗!是名為「循類」

 

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

 

 

「是等」宿世曾欠人債,「業火乾枯」,便「傍為畜生」來「酬」還其債。

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

皆由他過去做人時不了「業」是「虛妄」,認業為真實,跑去作業,便

「招」到來生來世畜生的果報。

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

假如他「悟」到自性「菩提」,悟了道嘛,畜生這個「妄緣」本來是空,

「本無所有」,所以古來很多飛禽走獸聞法也會悟道。

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

 

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

如你阿難所講,「寶蓮香」比丘尼犯了戒卻說自己沒有罪,一說了那句話便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3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墮地獄;「.璃大王」殺了幾萬釋種,他亦墮地獄;「善星比丘」妄言法空,得

四禪說是四果阿羅漢,譭謗佛法,他又墮地獄。他們一個行婬,一個殺生,一個

大妄語、邪見,「如是惡業」都是「自」己的妄想那處「發」出來。

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

惡業的罪不是「天降」給他,「亦非」從「地」而「出」,亦不是別「人」

給他。怎樣說呢?「自」己起「妄」情、打「妄」想、作「妄」業而「招」地獄

的果報,一切不關天、不關地、不關人,一切都是自作自招,「還自來受」。

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我們有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清淨心,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何

來妄想?何來有業?何來有罪呢?六祖菩薩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們最緊要能夠息滅妄想,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見到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裡

 

 

具無量的功德,全性起修,一直修到成佛。

地獄、餓鬼、畜生等惡業眾生都未離開菩提心,如空中有污雲;除了污雲,

萬里無雲萬里天。在我們的「菩提心中」,「虛」妄「浮」雲的「妄想」「凝

結」造罪,就有三惡道的果報。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

「畜生」多是來「酬償先債」:做牛是耕田,做馬被人騎,做羊以羊毛還

債,.、鵝、鴨、海裡的魚也在還債。

若彼酬者分越所酬。

就是牠來還債,你也不要過份取,取剛剛夠就好,你「分越所酬」就麻煩

了!到時不是牠欠你的債,反過來是你欠牠的債。人家前世食你八.肉,你食了

十六兩便食多了,他做人時你做畜生,你就要還八.肉給他,讓他食回你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4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

「此等眾生」是說你「還復為人」卻「反徵其剩」,人家以前是還肉債而

已,沒有欠你命債,他或前世只欠你的命,可沒有欠你肉債,怎麼你殺人的命,

又食人的肉?這便是「反徵其剩」。你只是食肉就好,不要殺人的命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

若你向人討債,但這人「有」大「福德」「力」,他有錢便有福德,他

福有力,是個大富大貴的人,他的「人身」就「不」需要「捨」,不用做牛做

「酬還彼力」。他怎樣還你?他用福還,用金錢、用物質還。好了好了,我現

多給你錢,用錢還你的命債、還你的肉債。你不要說不對,有錢人有時破少少

都是在還宿債!破財擋災

 

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

 

 

有錢用福來還,假如你「無福」便倒霉了,怎樣還?做「畜生」還啦!

「償」你以前拿多了的債,現在來還「餘直」。因果是很複雜的,有時用財還,

有時做畜生用身體還。

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

所以「若」我們「用錢物」,你用足就好了,他前世欠你多少你便拿多

少,你萬不能拿多!「或」者「役」那些牛、馬的「力」,牠還「足」你你便要

「停」止,牠前世欠你十年,你便只能用十年,不能用十五年,否則你便是用多

了。若你那隻牛耕田耕三年便還足,你不能令牠再耕五年,否則你便欠牠兩年的

錢!因此,我們對畜生也要愛惜一下哩,不要過份用牠們,否則牠還過了頭,你

便變了欠了他的債。

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4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若人前世欠你二百.銀,他做五年的牛來還債,你卻把那隻牛殺了,並吃那

些牛肉,你便犯了「殺」「命」「食」「肉」的債。牠還夠了嘛,又沒有害你的

命,沒有欠你命債,亦沒有欠你肉債,何以你殺牠的身、食牠的肉呢?

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你欠他命債,他來世便來殺你;他沒有欠你肉債,你卻食他的肉,他要問你

討回肉債!他吃多了要還給你,你吃多了又要還他,他殺了你,你殺他殺多了又

要還給他,如是「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怎樣才可「休息」呢?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

或是修「奢摩他」,入三如來藏,入了三如來藏一切法空,所謂「了即業障

本來空」,又或者「佛出世」,仗佛的力亦可以解。唯有那兩個力,才能把冤冤

相報的債解得清清楚楚,否則你還我我還你,大家冤冤相殺,冤冤相食,冤冤相

 

 

報,冤冤還債便無有了期,「不可停寢」。

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你要知道,像「梟倫」、貓頭鷹一類的畜生是來還債的,還「足」了牠便

不做畜生。過去做貓頭鷹,現在「生」在「人道」之「中」便頑而不改,說而不

聽,這種人頑中兼惡,很難教的!他不會聽人的話,是云「頑類」。

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

「咎徵」是不好的兆頭,好像烏鴉之類,牠們「酬足」畜生的債,「復」

人「形」,「生人道中參合愚類」,與人不同。人家有同情心,他卻一點同情

都沒有,幸災樂禍!是名「愚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

 

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4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狐」狸還完債,不做畜生了,「復」還人「形」多生「佷類」。這種人剛

愎自用,剛強得很,也是不受人勸諫。

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庸類。

毒蛇、毒蠍、蜈蚣等「毒倫」一類還完宿債,再做「人」時「生」為「庸」

庸碌碌那一「類」,沒有甚麼大作用。

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

「蛔倫」指大腸裡的蟲。牠們還完宿債便做下賤之人,像乞丐隨便睡在街

上,滿身污穢,乞到一餐飯便好滿足,是為「微類」。

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

 

 

「食倫」是指豺狼、虎、豹,牠們「酬足」宿債不做畜生,「生」在「人

道」便「參合柔類」,即是柔軟的人。他自己不懂得作主,人家叫他走他便走,

總是跟著人的尾巴跑,是名「柔類」。

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服倫」亦即滿身是毛的畜生。牠們「酬足復形」,「生人道中」,一生勞

勞碌碌,日夜不停,做到死!是為「勞類」。

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

「應倫」是鴻雁、燕子等應時應候而來的畜生,像天寒便有禾蟲,牠們是

還宿債啊,你們別吃那麼多!牠們還完債便跑去做人,文質彬彬,但是他有文

質,少有才能而已,不是很有文學,或者認得幾個字的,是為「文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4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

「休徵」是指喜鵲,人人都歡喜的,牠們一叫便是好兆頭了。牠們「酬足復

形,生人道中多為明類」,明者通情達理,做人很懂世智辯聰,這是「明類」。

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

「循倫」是說狗、鵝、鴨、貓之類。牠們還完債,「生人道中」,他很識會

做人的,了達人情世故,故屬「達類」。

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

做畜生還「宿」世之「債」,「酬」「畢」便沒有拖欠,那就不做畜生,

「復」來做「人」。

 

 

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

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這段文是說,畜生做人,人又做畜生,「皆」由他們「無始來」作「業」而

起「顛倒」,有生便有殺,大家「相生相殺」。佛法難見難聞,他們不見佛、不

聞法,在「塵勞」中一定起惑作業,故受輪迴的果報,受報時又起惑,起了惑又

作業,作了業又來受報,惑業苦三「法爾輪轉」,無有停息,「名為可憐愍者」。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

「正覺」說的是佛,三如來藏是說奢摩他,耳根圓通是說三摩地,五十五

菩提路是說禪那,唯有那三個法門,才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本來做「人」可以修行,可以修奢摩他,亦可以修三

提、修禪那,修

行便悟道了生死;有些人卻踫不到佛法,雖也修行,但他「不依正覺」,不懂得

「修三摩地」的正定。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4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別修妄念。

修三摩地妄念便息下去,般若現前,所以我們佛教勸一切人息滅妄想,狂

心頓歇,歇即菩提,怎可以將貪瞋癡、人我是非的妄想為心?若人妄念不息,反

認妄想為主人翁,認賊為子,這是大錯特錯哩。未離妄想,用妄想去修行,便是

「別修妄念」。

存想固形。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人卻「存」妄「想」,不肯息滅妄想、父母所生

身體肯定有生老病死,這人卻希望它能夠不死,「固」這個色身之「形」

 

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

所以他離開這個世界,跑入深山野嶺的地方學仙啦。「仙」即山也,山人即

 

 

是仙人。

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

做仙也不容易,有云「神仙本是凡人造,只怕凡人心不堅」,成仙第一個條

件,最緊要就是「堅固」。

「彼諸眾生」要「堅固服餌」,甚麼是「餌」?和了藥弄熟了便名為餌,像

經過九蒸九曬的黃精,你食了它便可以做仙人,食了九蒸九曬的何首烏,壽命亦

可以很長。藥膳裡有很多藥也能令你成仙,但是你要堅固服藥,不能今日食、明

日不食,今年食、明年不食,萬「不」能「休息」;你「食」藥的「道」「圓」

滿「成」功,便成「地行仙」。他們走路快是快了,但未離地,因為他用的藥未

離地嘛。

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5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有些人則不需吃用火煉成的藥,他們跑到深山,單單吃生長出來的「草

木」。甚麼叫做「草」?吃到靈芝草固然好,但靈芝草不是時常有,吃草是指吃

松毛,我告訴你了,你只把.的咬來吃,它很甘甜的!或摘下松花放在水裡吃,

或吃一、二千年的高麗蔘,吃了便像個小孩子一樣;或吃仙桃、生果之類。他

「堅固」食這些「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亦會成仙,因為離開地

氣,他便可以飛行,做個「飛行仙」。

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

「遊行仙」雲遊世界,他又比飛行仙好一些。他吃甚麼?他們「堅固

石」,用珠砂、水銀等石放在爐內七日、七日的煉丹,有時蓋起蓋子煉,有時

開蓋子煉,煉成一個丹,他吃了「化道圓成」,自己可以變化,亦可以點石

金。他到世間遊行,遇著有緣人便教化他

 

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

 

 

這個仙不遊行世間,而是在空中遊行,其道行又稍為高一些。他都要「堅

固」,學仙一定要堅固;「動」是說氣,「止」是說精,所謂運氣化神,如是

「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氣充足精又充足,便入神還虛,在虛空中遊

行,「名空行仙」。

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

若你「堅固津液而不休息」,吞得多全身就變了「津液」,「潤德圓成」,

將來死了便能生天;你未生天已做個「天行仙」,可以有天的德。

你用舌頭舔住上顎,便有口水湧出來,你不要吐它,把它吞下去,你的口

又會多一點,多一點又吞,一味這樣吞,越吞越多,每吞一次都不同,每一次

比以前的有價值,有時這吞口水的聲音遠遠都聽得到。咦那是甚麼聲音?是這

學仙的人吞口水!我奉勸你們過午不食的人,你肯定有很多口水,你過了午不

吞自己的口水,保證你飽,不會餓的!我是經歷返來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5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

甚麼叫做「精」?日月本來沒有精華,但這人打這個妄想,他在山頂向著

日出的地方用功,日出時他用氣來吸,有時吸日的精華,有時吸月的精華,四時

的氣也可以餐,餐即食也。這人食山川四時的秀氣,吸日月精華,日日這樣用,

「堅固」「而不休息」,變了精「粹」,「吸」到「圓」滿「成」就便做個「通

行仙」,山河石壁也不會阻礙他,他有神通來遊行嘛。

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

這些人是有點本事啦,印度便有這種外道,我們中國以前亦有道教的人持

咒、劃符,他們最緊要這個「禁」字,故云「堅固咒禁」。「禁」是不犯戒,他

們有很多戒律,不能犯女色、不能食五辛、不能食肉,還有一個「禁」,就是不

能打妄想,否則符咒就不靈。不懂得劃符的人,打了妄想還在劃,鬼神會笑他們

的!怎麼還聽他的話!唯有不動念,在一念未生以前,像乾坤未分以前下一點一

 

 

劃,那些咒、符就靈,鬼神也就聽話了。

所以若人「堅固咒禁而不休息」,其「術法圓成」,他所持的咒又靈,劃的

符又靈,他便能呼風喚雨,孔明借東風也是用這個法門。這裡這人因為持戒,其

心不隨便打妄想,他便是有道行了,名「道行仙」。

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

這個有點與我們佛教修觀相似。這人全副精神觀自己的丹田,觀到它如火

那麼熱,丹田的氣向脊骨後一直上到頭頂,然後從鼻子那裡退落黃庭便會有個小

周天;他或把心放在頭頂,憶念頭頂,這樣可以出神哩。「思憶圓成」者,他從

憶念上用功,即是用妄想心,不過他制心一處,運氣運血,血氣流通,「名照行

仙」。

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55

 

356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心屬火,身屬水,水火交遘,取坎填離嘛,取坎的水,填心火之離;將水揪

到上面,把心火放到下面,名之陰陽「交遘」,便結仙胎,日內便能成

。所以

呂洞賓說:「爭柰囊中有不死

」,外道仙家三花聚頂、五位朝元、取坎填離,

全是用這個功;結成丹便是「感應圓成」,水火和合,「名精行仙」。

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

這個仙最了不得。萬物是變化,五行、地水火風、人的身體也是變化嘛,變

即轉變,化即幻化,這人知道世界是幻化,人的身體也是幻化,樣樣都幻化,日

子久了,他悟了這個幻化的理,有而能空,空而能有,夏天他能取雪,冬天可以

取暖,令四時都改變過來,這些便是「堅固」的「變化」。

他覺悟世界完全是幻化的物理所變,「覺悟圓成」,等如佛教的辟支佛差不

多;不過其目的不同,他希望身體不死,長壽!名「絕行仙」

 

 

 

《灌頂》云,以腎水為坎男,心火為離女,取坎填離,降火提水,令其交遘,以成仙胎。

 

佛祖統

卷四十二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覺。

他在「人中」「煉」這個妄想「心」,既不想了自己的生死,亦不想了一切

眾生的生死,所以他不做阿羅漢,亦不做佛,「不修」「正」當的「覺」悟。

別得生理壽千萬歲。

他「別」得身心的「生理」,身體可以保持長壽,其心則存想固形,其

「壽」能有一「千」歲、一「萬」歲。

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

他住在那個地方?他或「休止」在像崑崙山的「深山」裡,或在太平洋的蓬

萊島,他有神通嘛,所以他「絕於人境」。仙人也有生死,也要「輪迴」,不過

他的壽命長一點,我們便不見他死。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5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妄想流轉不修三昧。

「妄想」有生滅,這人「不修」妄想不生、妄想不滅的「三昧」,亦「不

修」色即是空、受想行識是空的「三昧」,總不肯把心空了;用妄想心修行極其

量成仙,到底也是有生滅。

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他的壽命雖然長至千萬歲,果「報」一「盡」,「還來」隨業受報,「散入

諸趣」,做人、做畜生、做鬼也不一定。

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捨諸妻妾恩愛。

「世間」在家「人」「不求」出世「常住」的聖果,「妻妾恩愛」都「未能

捨離」。

 

 

於邪婬中心不流逸。

哦!但這人懂得受五戒!五戒第三條是不能邪婬,他戒了「邪婬」,「心不

流逸」。到底他也有妻妾,這是正婬,在家不戒,只戒邪婬。

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這人能斷邪婬,其心正而不邪,便「澄瑩生明」,「澄」下去,不被境吹

動。「瑩」者照徹也,「生」出世間正大光「明」之光。這是世間法的光明,不

是出世無為法的光明。

他增加了想,情便減少,「命終之後」便向上升,生到四天王天,「鄰於

月」,與日月相齊。他戒了邪婬,心裡澄瑩,他有光明嘛,「如是一類名四天

天」。生到四天王天一定要持五戒,一定要修十善,下品五戒十善便生四天王天

 

於己妻房婬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59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這個在家人不修正覺,不求出世的常住,他不是出家人嘛,沒有妾也有

「妻」子,雖然其「婬愛」好「微薄」,時常一個人獨宿「淨居」,不過他未完

全斷婬,「不得全味」,不是完全做得到。

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

 

利天。

他臨「命終」時亦能「超日月」光「明」,生到「人間」須彌山「頂」,那

就是「忉利天」了。忉利天有三十三天,除了帝釋的善見天,還有三十二個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

「欲」未到他不去想,過「去」了也不「思憶」,不過「逢」到欲「暫」時

相「交」。「於人間世動少靜多」,離欲得定,命終「於虛空中朗然安住」,這

就不是地居天,而是空居天,居在虛空。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日月光明」五百照人間,五百照忉利天,再往「上」就「照」「不」到

了。「是諸人等」不需靠日月光,他們「自」己的宮殿就「有光明」,其身體又

有光明,自己的心清淨亦有光明。他怎樣知道日夜呢?以蓮花開合為日夜,花開

是日,花合為夜;如是一類叫做「須焰摩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

天境。

這是說兜率陀天。這些人於色欲「一切時」都是「靜」的,不過「有應

來」「未能」拒絕「違戾」。他「命終之後」便「上昇精微」,兜率陀天就是

精最微了,那是補處菩薩所居,忉利天、四天王天、夜摩天等「人」境都「

接」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61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乃至」火災、水災、風災壞了這個世界,兜率陀天外院就壞,兜率內院卻

不會壞,「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看你是生到外院或是內院了,在內院便親近

彌勒菩薩,「三災」也壞不到你。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

類名樂變化天。

欲界天有欲,男女、飲食、睡眠的欲還未曾離。但這人說自己沒有「

心」,五欲的心沒有了,「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食蠟燭一樣

完全無味,更會作嘔哩!他「命終」便生到「越化地」,超越人所化者,他離

嘛,「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愛樂變化的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

 

 

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這人沒有「世間」的「心」,像昔日虛雲和尚,他的父親硬要替他娶兩個

太太,娶了回來同住一個房間,他便教她們修行用功,把房間變成禪堂!這就是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了。

這人「於行事交了然超越」,完全離開,完全超過這個境界,他「命終之

後」便「遍能出超化無化境」。上來五個天的樂境都是自己化的,第六個天變了

無化,不需要自己來化,由他人化樂境讓你享受,「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魔王也是住在這裡哩,不過他不是這個天的天子。

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上來「六」個「天」,其身「形」雖然「出」了這個「動」,身是離欲了,

心裡還有多少痕跡,「心跡」未滅,「尚」來相「交」。形離心未離,故說「自

此已還」,依然「名為欲界」,未出欲界。所以六欲天都有天王,都有天男、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6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

 

364

女;色界就無天男、天女,亦無飲食、睡眠之欲。

現在七處升沉說到欲界天,還有色界天和無色界天,這些都是眾生的境界。

你能識得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楞嚴經將眾生講得清清楚楚,講得很

詳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