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

此乃楞嚴經四禪天之文。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唯心,你不明心,便有三界。古人云: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

」,三界無別生,唯是一心作,欲界固然是心,色

界、無色界也是心,欲界是心所造,色界、無色界也是心所造,你明白這個心你

便出三界,不明白這個心,三界就不能出。三界有生滅,故有輪迴,所謂「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上來欲界講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都未離欲

哩,假如離了欲界,便到色界。

文中說,阿難你要修心!修行離了心是沒有得修的,心外見法,便名外道。

心外無法,法是生死嘛,若果心空法又空,生死不就空啦,所以修行是修心。

 

景德傳燈錄 卷三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以修心呢?心裡有無量功德,但是我們迷了這個心,我們迷了無量的功德,變為

無量的煩惱和業障。若能修心就悟心,心空煩惱、業障亦空,心空裡具有無量功

德,這是成佛的功德,亦名為首楞嚴定。所以全性起修,修德有功,性德顯現,

這就是三摩提,你就成佛了。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有智慧就斷煩惱惑,證真諦之真,斷惑證真,便成

聖果。欲界沒有禪那,因為有欲無禪,有禪無欲,我們想得禪就要離欲,離欲就

得禪,有禪就沒有欲界。禪是智慧的本,智慧是禪的用,你不得其本,何來智慧

之用呢?所以修心的人一定要修戒,修五戒十善便生六欲天,卻未能生四禪天,

生四禪天一定要修禪定。

平常說斷煩惱就有智慧,欲是煩惱,有禪定之人肯定無欲,他離五欲嘛,

定能夠離欲,離欲便斷惑,斷惑就得智慧。古人用功個個都是修禪定,達摩九

面壁、馬祖二十年不開口、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不又是禪!所以你若「不假

那」,便「無有」斷惑的「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婬欲。

 

 

六欲天「執」「身」體不會犯戒。身體要持戒,所以五戒中有條邪婬的戒。

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若」你執身體完全不行婬欲之事,不但身不行其事,心亦不「想」其

「念」。心裡有念,但是沒有婬欲的念,那有甚麼念?有念佛的念、念經的念、

念咒的念!我們修行人行住坐臥心裡都念佛、念咒、念經,你看,古時有位當家

師外出為常住辦貨物,他邊走邊念金剛經,然後用馬馱物,他老人家念經解脫

了,那隻馬跟著他念,馬亦解脫。

我們「若行若坐」都沒有婬念,「想念俱無」,唯有念佛的淨念。沒有婬

念,亦沒有婬事,沒有婬事身清淨,沒有婬念心得定。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

「愛染」便是有欲,你有欲心才生欲界。有愛染的欲心修善就生天,有愛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的欲心作惡就做鬼,有愛染的欲心稍為知仁識義就做人,人、鬼、天都未離愛染

的欲,因此名為欲界。

愛染心一生就漏落;「愛染」的心完全「不生」,不生則不漏,就「無留欲

界」。沒有愛染的欲心,何來生欲界呢?你想生到欲界都不可以,欲界沒有你的

份兒,你便不到欲界投胎。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這人「應」其愛染不生的清淨「念」,便成就梵行的德,梵行是清淨行嘛

五欲不淨,離五欲之染就得清淨梵行,身清淨心又清淨,身心清淨,便名梵行

有梵行你便生四禪天,所以四禪亦稱為「梵侶」,所謂梵天的伴侶,大家生到

天做梵天的大眾,做梵天的人民,「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初禪有梵眾、梵輔、大梵三個天,你想生初禪天無他,容易得很,你離欲便

生梵天,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了五欲的生,你離欲就成了。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

五「欲」的「習」氣已「除」,離欲的心就是定,心能離欲就得定。若不離

欲,你的心隨欲境而轉,念念都在欲,何來有定?離了五欲,「離欲」的「心」

完全「現」出來,這個便是清淨心。

於諸律儀愛樂隨順。

「律」者戒律,「儀」者威儀。這裡說的不是比丘,是在家人,四禪天是沒

有和尚的,欲界天都沒有,和尚只在我們人間才有,人間才有比丘戒。初禪天裡

唯有持如來的五戒。

持戒在心,儀是在身,心持戒身就有威儀,你看心持戒的人身體肯定有

儀,成於中、形於外,不能騙人的,你的心持五戒,自然你就有五戒的威儀表

出來。「愛樂隨順」者,便是弄到熟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自己行而不能教他,不稱「能行」;不但自己做得到,亦教人心裡持離欲清

淨的戒,教人行住坐臥都有四種威儀,能夠自行教他,便名「能行」「梵」輔之

「德」。這人不是梵天的眾生,而是「梵輔」,輔即幫助也,幫助梵王宣揚離欲

清淨的梵德,為之初禪三天的「梵輔天」。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

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心持戒身便有威儀,身有威儀心就有戒律,心不離身,身不離心,身、心都

持戒,身心不異,不會有兩個,名為「妙圓」。身持戒行住坐臥都有威儀,「威

儀不缺」,心持戒則名「清淨禁戒」,心裡有如來清淨的禁戒,「加以明悟」,

這人明白離欲、持戒清淨、威儀的道理便能宣揚,並「統」領「梵眾」,故稱

「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

漏不動名為初禪。

上來三個天都是離欲得禪定,在欲界以上,屬於色界,對欲界它們便名「三

勝流」。有欲便有境,有五欲之境便有逼迫,五欲是苦苦,又是壞苦,又是行苦

嘛,五欲不是有便宜叫你去撿的!離了五欲,「一切苦惱」也就「不能逼」。

見到自己的聞性不生不滅,聞性離六塵、離六根、離六識,聞性裡無我執、

無法執、無空執,是名「真三摩地」。

現在「雖非正修真三摩地」,不是在修圓通,但在這個離欲得定的「清淨

心中」,一切「諸漏」也「不」能「動」。「漏」是欲界的煩惱,一動便漏落欲

界,因為動必有苦,果不離因故;我們的身不動、心不動,心不動肯定不會漏

落,而生禪天,「名為初禪」,所以初禪是名離生喜樂地,離欲而生到喜樂地。

阿難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

少光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人的心本來有光,心光怎樣才顯露?這個要看我們用功了。「其次」是說大

「梵天」王「統攝」梵眾,他宣揚梵德,明悟梵理,自己能做,又能教人,能行

能解,是云「圓滿梵行」。

五欲之境如風如塵!欲心息了,風息塵又息,心水便澄下去;「澄」是不

動,「寂」是清淨,無五欲之風心便「寂」,無五欲之塵心便「湛」,離風塵之

欲,「心」「湛寂」「不動」,本有的心「光」便「生」出來。像泥沙沉下水

底,又沒有風,水又澄又寂,水本有的光明便露出來,「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開始有光了。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二禪天屬於光。天人放心光,第一念心有光,第二念心有光,念念心都放

光,心肯定一念、一念,這就是「光光相然」。第二念心比第一念的光明增加,

念念心光「照耀」無窮「無盡」,「十方」世「界」便「遍成琉璃」。若我們用

煩惱來分別,世界就變了石頭瓦片;若用般若智慧來照,世界就變成琉璃淨土

 

 

了!「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光明無量。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這個地球初初成就時,光音天的人到來食了地麩、地味,就不能返回天上,

所以我們要感激光音天,他們是我們人的始祖!

「吸」即嗅也,「持」即執持,光音天執持「圓」滿的「光」明,以「成

就教體」,不像我們用音聲為教體,用言語講話,講之不盡。光音天沒有音聲,

大家只是入禪定,如是內無覺觀,外無言語,但是他能放光,一種光代表一個道

理,無量光代表無量的道理,在光明裡「發」揚教「化」「清淨」的梵理,宣揚

種種禪德,其「用」「無盡」,光音代表音聲,「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

漏巳伏名為二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三勝流」是指二禪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初禪的心雖然不動,他

還有「憂懸」,忽然動時便是憂慮了,憂慮就是動。二禪天連憂慮的心都沒有,

五欲之塵亦澄下去,心水放光,故云「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然這人不以耳根圓通「正修」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無漏之「真三摩

地」,在其「清淨」放光的「心」中,欲煩惱的

漏」「已」經降「伏」,死

灰不會復燃,「名為二禪」。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

少淨天。

現在說第三禪天。「如是」二禪天的「天人」,其「圓」滿的「光」

「成」了種種「音」聲,光明裡有音聲代表說話,就像香港那些電台,他們的

波能講出種種話,其實在空中的不是說話,而是一個電波

 

「披音露妙」者,披開光明的音聲,露出本來微妙清淨的心體,光音便從這

個清淨妙體那處宣揚出來。上來是光,現在得體,得見自己本有的妙體便「發」

 

 

揚道理,以修「精」妙之「行」。

初禪離苦,二禪離有,苦與有都寂滅,不但無苦,更「通」不生不滅的「寂

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又名離喜妙樂地。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披音露妙,清「淨」「空」理「現」在目前,「引發無際」,不但一淨,一

淨一切淨,清淨之境無有邊際,身淨心又淨,無量「身心」都得大「輕安」,身

心有所安住了,寄託淨境,「成寂滅樂」,這個就是「無量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世界」是依報,「身心」是正報,世界淨身心不淨不名淨德,身心淨世界

不淨也不名淨德。你看我們現在做人,有時地方淨身心未必淨,有時身心淨地

又未必淨;世界寂滅,身心又寂滅,身心淨世界淨,「一切」「圓」滿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淨」,「淨德」就「成就」。

「現前」的勝境我們已知,我們寄「託」勝境,「歸寂滅樂」,所謂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心裡無生滅,身又無生滅,世界又無生滅,得寂滅樂,「如是一

類名遍淨天」,這個就是三禪天。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

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你無寂滅的境,你的身心何所安居?上來三禪三天都「具大隨順」,「

勝流」都具足隨順寂滅的境,「身心」便得「安隱」。一念心是一個樂,無量

是無量的樂,不是單單說這個心是樂、第二個心不樂,心心都樂,就「得無

樂」。這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此「安隱心中」,「歡喜」完全「具」足

 

阿難尊者曾到地獄問提婆達多:「哥哥,你墮落地獄苦不苦呀?」他答:

「我在地獄等如在三禪天那麼快樂!」所以三界之中,說到快樂就以三禪天最

樂,以禪定為樂。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

時頓捨。

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現在說四禪天。「不逼身心」是說初禪、二禪的「天人」:有欲才會被境所

逼,我們欲界的人個個都被五欲之境來逼,逼這個身心,是為苦因。初禪、二禪

離五欲之境,離欲無境,境空了,身心不被它所逼,「苦因已盡」啦

 

三禪是樂,但這個樂亦不過是對苦來講,離苦得樂是對待的樂,所以「樂非

常住」,「久」而久之它「必」會「壞」,樂壞苦就「生」。四禪天的人苦的心

不要,樂的心又不要,就用一個捨心現前,心裡捨苦捨樂,苦樂不受。世間的人

不是受苦就是受樂,個個都想受樂,天人「苦樂」兩個「心」「俱時頓捨」,苦

樂屬於「重」的「相」,這個相「滅」了,相空性現,相性是一體嘛。

所以我們做人,想見性就不要著相,自己離了相,離了人相我相、離了世

男女的相,相一離,性就現出來。性是甚.?性是沒有苦樂的,性無男女,無

去,亦無人我,四禪天的人捨了苦樂的相,清「淨」的「福」「性」便「生」出

來。清淨是福,「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捨苦捨樂,苦樂同時都捨,是云「捨心圓融」;在捨心之中研究一下捨的道

理,啊,明白了捨心的方法,便得「勝解」的「清淨」。捨心得勝解,福就無有

邊際,十方都是福,福無有遮,不會有界限,福即是心,心即是福,心福不二,

「窮未來際」「得妙隨順」,這個的確是最可靠、最可愛的福了,「如是一類名

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從」這裡「有二岐路」,一是廣果天,一是無想天,看你走那條路了。

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苦樂俱捨,得「無量淨光」,說的是福愛天;「福德圓明」,以這個福德

 

 

「修」「證」而安「住」,三界的福他最大了,我們全閻浮提的人的福都不及他

一個天人!他一味享禪定的福,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

凝經五百劫。

兩條岐路之中,廣果天修證而住,有的卻不取證廣果天。初禪、二禪有苦,

三禪有樂,初、二禪的苦捨了,三禪的樂又捨,福生天「雙厭苦樂」,捨苦捨

樂,他「精」進「研」究這個「捨心」,一直捨下去,「相續不斷」,以「圓」

滿「窮」盡「捨」心之「道」;讓他窮呀窮的,「身」的色、「心」的想同時

「俱滅」,但這個不是斷滅的滅,它不過是降伏的滅,第六識的「心慮」猶如死

「灰」,「凝」即結成,他入無想定心念不起,定多久呢?「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

類名無想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是人」「既」用「生滅」心修行,當然「不能發明不生滅」無漏的

「性」。但他修無想定,其壽命也有五百劫嘛,「初半劫」他的心就滅,「後半

劫」那個心又「生」出來,如冰夾鯉!你到過北方沒有?北方的河變成冰時,冰

裡的魚、蝦、水..都被厚厚的冰夾著,不能動!是不是死了?牠們不會死哩,

冰溶化了牠們又活過來。「無想天」亦復如是。無想天名外道天,他不是真真無

想,不過用定力令第六識五百劫都不想,五百劫後定力一散,第六意識的想又再

回來。

所以四禪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四個天,但無想天跟廣果天是

一孖的!你有無想天就沒有廣果天,有廣果天則沒有無想天,看你走那條路了。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此四勝流」是說四禪四天。欲界的苦、四禪天禪定的樂,「一切世間」的

「苦樂境」都「不能動」四禪四天的心。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無為」的法是無為、無不為,這個才是「真不動地」。「雖」然不是無為

的法,只是用「有所得心」來修行,「功用純熟」,然後得到「四禪」四天。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

 

初果是須陀洹,此云入流;二果是斯陀含,此云一往來;三果是阿那含,此

云不還,「此中復有五不還天」,它們都是阿那含果所居,不還欲界,只是在四

禪天修行。

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捨心眾同分

安立居處

 

欲界有一地九品思惑,色界有四地,每地都有九品思惑,無色界有四地,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地亦有九品思惑,所以三界的思惑共有九九八十一品。阿那含破了三界的見惑,

更破欲界的思惑:二果破前六品,三果再破後三品,「九品習氣俱時滅盡」。

三果不受欲界的苦,又不受初禪、二禪、三禪的樂,「苦樂雙亡」,欲界便

沒有他住的地方。沒有欲界的思惑,怎會到欲界投胎?所以說「下無卜居」。四

禪苦樂俱捨,阿那含也是苦樂俱捨,啊,這幅地就有他住的份兒,他便在「眾同

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苦樂兩滅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阿那含五天,第一個是無煩天。

「苦樂」是甚麼?苦樂是心,第六意識便是有苦有樂;六識若無苦樂,也

沒有第六意識。但是六根要緣境,六根要取境嘛,六識的苦樂心滅了,既無第

意識,六根的心想來這個境也不可以,是為「心不交」

 

苦樂

,少不免會有多少煩惱;既無苦樂的境,六識不與境

,他就無

煩,「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機」是動機,「括」就是箭。「機括」是說六根,上來苦樂兩

心

不交,六識空了,有根無境,六根變了「獨行」,沒有苦樂的境,

個甚麼

東西?亡了六識,六根沒有境來

,是云「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

天」。熱至極就煩嘛,現在連熱都沒有,無煩、又無熱。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六識空了,六根又研交無地,六根清淨,十方世界都「妙見圓澄」。苦樂

滅,六識的相分空了,「更無塵象」,機括獨行,則六識的見分又空,無「一

沈垢」。無見無相,見相二分一空,六識本有的自證分就露出來,這個微妙的

圓澄,無塵象亦無沈垢,「如是一類」善見自己的本來,「名善見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六識的自證分是離塵之見、離見之見,是名「精見」;精見一「現前」,就

像「陶」家取泥造瓦,又像「鑄」匠取黃金鑄像,「無」有障「礙」,一切都能

現出來,「如是一類名善現天」。所以善見天是說其體,善現天是說其用。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幾」即微也,「群」者眾也,一切色是眾微和合而成,眾微性空嘛,色

是從空而生,色的性就是空。若人究竟研究這個眾微,「窮色」的空「性」,便

「入無邊際」的空無邊處,究竟色的邊際就是空,「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阿那含有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和色究竟天,這五「不還天」是

三果的聖人,他們若將自己色界、無色界八九七十二品煩惱斷盡,便證阿羅漢果。

「彼諸四禪」是四禪天,這時「四位天王獨有欽聞」,聞是聞到有聖人生到

 

 

天上,但是「不能知見」,見不到。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

人所不能見。

「世間」的「曠野深山」都是「聖道場地」,如文殊師利菩薩有一萬二千

菩薩在五台山修行用功,我們去到卻不見菩薩,只見滿山的草、泥巴和石頭!聖

人的境界不是凡夫肉眼所見得到的,就像羅浮山、南嶽山、天台山、九華山都是

「聖道場地」,「阿羅漢所住持故」,所以「世間人」「不能見」。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色界有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十八天」都是獨

主義者,不像欲界有男女相交,叫做「獨行無交」。他們怎能得禪定?他們離

嘛,心裡離欲便得定;離欲得禪,但色未盡,其身體依然未亡,「未盡」色身的

「形類」,所以「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

五阿那含天的色究竟天便是「有頂」,「從」「其間」亦有兩條「岐路」。

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

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阿那含天苦樂俱捨,是云「捨心」;四禪天是捨念清淨地,從捨心之中

苦、捨樂、捨色,他知道色即是空,即空是色,就「發明」空色不二無漏的「

慧」。何必捨色入空呢?空色圓融無礙,「慧光圓通」,他悟了中道的道理,

著色又不著空,他便出四禪這個色的塵界,又出四空這個空的塵界。色界不要

無色界又不要,「出」了色、無色的「塵界」,出三界證「阿羅漢」果,「入

薩乘」,這一類是「迴」小向大的「大」「心」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捨心」是四禪天苦樂俱捨,「厭」色「成就」,外的色捨了,還有身的

內色未捨;他「覺身」的內色「為礙」,內的色都捨,就「銷礙入空」。外的色

空,內的身又空,入空無邊處定,「如是一類名為空處」,這個是無色界了。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

類名為識處。

色空了「諸礙既銷」,六識「無礙無滅」,色空、空又空,「其中唯留阿賴

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末那執著有我,它執八識的見分為我,八識的相分為

我所,末那半分與六識相應

,半分與阿賴耶相應,是名為細。自己的身體空

了,六識又空,只留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就是色無邊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滅色滅,「空色既亡」,「識心」又「滅」,色空、空空、心空,三個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空,「十方寂

無攸往」,寂然無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這個就是無所

有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

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阿賴耶全於末那的半分識性不動,若人「以滅窮研」,想連識都滅了它,便

「於無盡中發宣盡性」。但識是不

以滅的,它滅而不滅,就是「如存不存」,

盡而不盡,「若盡非盡」。你說「如是一類」無想麼?他又好像是有想;你說他

是有想麼?他又好像是無想,所以「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此等」天人想滅空,他卻不識「窮空」之「理」,空是從有,有是從空

嘛,若他從「不還天」這個阿那含天一直「窮」,著了空,「如是一類」就出三

 

 

界,「名不迴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無想」天是「諸外道天」。若他以為心外有空,從外道的無想天「窮

空」,不知道不是心外有空,「迷」於有「漏」,「無聞」無漏的法,便生到非

想非非想處天,經八萬大劫,其定一散,依然「輪」迴生死。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

上來四禪天和欲界天,且不說天王吧,就是天人來講,他們都是凡夫。凡

修善、修定,便生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是云「業果酬答」;天福享盡

輪迴生死,就是「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欲界天和色界天的天王是不是凡夫呢?不是,他們「是菩薩遊三摩地」,

「遊三摩地」即是修三摩地。

漸次增進。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等覺,是為「漸次增進」,仁王護國經說,十

信的菩薩在人間做粟散王,十住的菩薩在人間做銅輪王,十迴向的菩薩在人間做

銀輪王,初地的菩薩做四大天王,二地的菩薩做忉利天王,三地的菩薩做夜摩天

王,四地的菩薩做兜率天王,五地的菩薩做化樂天王,六地的菩薩做他化自在天

王,七地的菩薩是初禪天王,八地的菩薩是二禪王,九地的菩薩是三禪王,十地

的菩薩是在四禪天做摩醯首羅天

,他們都是菩薩修三摩地,「漸次增進」菩

提,「迴向聖倫所修行路」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一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四空天」的天人身無色,心無想,「身心」都「滅盡」了,「定性現

前」,他們是入四空定,「從此逮終」,便「安」其名字為「無色界」。無色界

「無業果色」,但他仍有定果色哩;他沒有分段身,卻仍是有意生身。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

「此」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眾生。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妙

明心」,妙覺明心就是三如來藏,空如來藏是「妙」,不空如來藏是「覺」,

不空如來藏是「明」,「妙覺明心」就是我們眾生的心。一切法入這個心肯定

空,是空如來藏;從空流出一切法肯定是有,這是不空如來藏;心裡頭不出

入,那就變了空不空如來藏。這個心不能講空,不能講有,不能講不空不有,

看我們的心有三點,左邊的點是一切法空,右邊那點是一切法有,中間那點一切

法亦空亦有,三點都不可以離開,被個拗拗在一起!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我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心是說本來面目,本來面目這個心即空、即假、即中,心裡具有三如來藏,是名

「妙覺明心」。

所以我們若想明心,想「了」妙覺明心,你便修耳根圓通,從聞思修入三

摩地。耳根圓通是從聞性下手,聞性離塵、離根、離識,破我執、法執,生滅滅

已,寂滅現前,便了妙覺明心。了妙覺明心是名為菩提心,從此妙覺明心上合下

同,修菩薩行,歷五十五位菩提路,便成等正覺。

積妄發生妄有三界。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生滅,三界的眾生不聞

法,不悟妙覺明心,迷了妙覺明心,便有妄想。妄想有生滅,眾生用生滅妄

心,由「妄」想「積」業,妄想一積就有「妄」見,就「有三界」

 

中間妄隨七趣沈溺。

 

 

三界「中間」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再加一個仙,是為「七

趣」。「死了到那裡去呀?」「生天。你又到那個地方?」「做仙人。你又到那

個地方去呀?」「我來世還是做人,你呢?」「不如做鬼!」「不如做阿修羅

哩。」眾生不知道七趣虛妄,只認為七趣是有,個個也「妄隨」七趣「沈溺」。

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梵語「補特伽羅」,此云數取趣;人死後一定向七趣走,數數向七趣投胎,

這便名為數取趣。你是人趣回人那一類,是阿修羅趣回阿修羅那一類,是天趣回

天那一類,是仙趣回仙那一類,是云「各從其類」。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天趣講完了,天遍三界,有欲界的天,也有色界的天、無色界的天。欲界六

個天都未離欲,所謂男女、飲食、睡眠,三種欲都未曾離;他們「形雖出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形是無交了,心還有.,交者未離欲也,但他有福,能夠修五戒十善。

完全離欲便生色界,離了欲的色是最淨的,任何一個人能夠離欲,離欲得禪

嘛,有禪定這個色就最清淨,名為色界。色界有四禪,初禪是離生喜樂地,有三

個天,初禪就容易了,只要你離欲界的欲,得上品定,你便生初禪天。第二是定

生喜樂地,定者有光,定能放光,入了定心就不動,並放光明,名二禪天。我們

欲界以五欲為樂,三禪天得禪定之樂,以定為樂,其靜境現前,心靜、身靜、世

界靜,三種都靜,得大安樂,所以三禪天名離喜妙樂地。四禪苦固然捨,連樂都

不要哩;我們的念不捨故不清淨,能捨就得勝福了,得清淨的福,任何一個念捨

去了就得清淨的福,所以四禪又叫做捨念清淨地。

四禪有九天,其中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這四個凡夫天苦樂

俱捨,其餘五個阿那含天就不止了,連煩惱都捨,所謂無煩天,苦樂不交;無熱

天,機括獨行;善見天,得天眼;善現天,現一切神通之境;最後色究竟天,其

禪定就究竟了。阿那含破了八九七十二品思惑,便證阿羅漢果;他們在阿那含天

斷惑,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稱為不來果,又稱不還果,五阿那含天都是聖人所

居的天。

 

 

色界十九天還有色在,滅色入空,那個就是無色界。無色界第一空了色,不

過空就未空,所以第二是空這個空。空空了,心未曾空,所以第三是空這個心。

心空了,性又未空,他便想來空這個性,是為非想非非想天。非想者好像是空,

非非想者這個性卻空不來,不能空阿賴耶識的性。性是阿賴耶識的性,識性只可

以轉,轉識成智,怎可以空?所以這種是外道,皆由無聞慧的過失,他們總是聽

不到佛法;有佛法的人得多聞的智慧,就不會想連性都給空了。

色可以空,空可以空,心可以空,性不可以空,他卻勉強來空,就得八萬大

劫的定,所以呂洞賓說自己「爭奈囊有不死丹」,就被黃龍禪師.他「饒經八萬

劫,終是落空

」,說的就是這個非想非非想天。其定一滅,第六意識的想就

來,報盡還來散入諸趣,隨念受果報,不又是輪迴生死。

無想天有五百劫,非非想天則有八萬大劫,但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楞嚴經都不要,你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

相了然不

」,就已經沒有了色;「如是漸增聞所聞盡」,根也沒有了;「盡

 

 

 

佛祖統

卷四十二

 

見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不住覺所覺空」,連識都沒有;所以從耳根圓通,欲界固然要離,色界、無色界

也是要離,三界都要離。

三界與三惑也有些關係。無貪便無欲,無瞋便無色,有瞋這個欲就得色,無

癡則無無色,有癡就有無色;貪瞋癡是三界的因,三界是貪瞋癡的果,我們想出

三界,最好除去我們貪瞋癡的惑,還要從聞性那處修行,這樣就出三界。

「復」以天趣之「次」,現在六趣講完,加阿修羅就是七趣。阿修羅不

善,又不是惡,雖然他也懂得布施,但是他貪第一,共人家爭強弱,便做修羅

一類。我們做人要謙讓,不要爭,不要說自己比人多、比人勝;山外有山,天

有天,若你跟人爭勝負、爭第一,將來便墮落做阿修羅了。阿修羅也是眾生,

是我們人所造成的,有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最後楞嚴經這裡用佛眼觀

「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

 

我們怎樣才能出離「三界」?界是界限,離了欲的界你還是有色,所以色

也要空,不單是空外面的色,我們身體的色也要空。空了色界還有無色界,無色

亦要離。有色就有無色,沒有色何來無色?有的人修行用功,老子曰:「惚兮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這個便是無色界的境界,所謂空無邊處

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要出三界的火宅不但要離欲,

色和無色都要離。

「阿修羅」此云非天,因為他沒有天的德;又云不端正,男的貌醜,女的卻

端正莊嚴,帝釋也娶阿修羅女為妃,那就是舍脂夫人了,可知道她們多漂亮!又

因為阿修羅有瞋心,他們在大海釀酒不成功,以後瞋起來便不飲酒,所以他們又

名叫無酒。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有些未做阿修羅屬於鬼類,「於鬼道」出身,不過他們聽如來的話,或是

護戒,或是護經、護道場、護咒、或護參禪學道的人,他們擁護佛法,做護法的

鬼,便有這個福。鬼有神通,他「乘」五「通」「入」到「虛」空,雖未曾到

 

集古今佛道論衡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天王天,但又離開大海,生在須彌山腳,所以有個阿修羅天。這類阿修羅「從卵

而生」,卵從想生嘛,其想心很大,「鬼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

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

所攝。

這種阿修羅本來生「於天中」,但他不守規矩,犯了天條,天德有虧,便

由忉利天、兜率陀天「降德」,雖有天福,但「貶墜」墮落。他不是墮落人間,

「其所卜居」與「日月」相齊,在空中近四天王天有自己的宮殿。他不是卵生,

而是「從胎而出」,從天而落,「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

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修羅都有修羅王,統領無量阿修羅兵,「執持世界」。天有天的世界,鬼有

 

 

鬼的世界,蛇蟲鼠蟻都有牠的世界,阿修羅當然也有他們的世界。

修羅王的力量廣大,「洞」即大也,他「力洞無畏」,甚麼都不怕。「四

天」王天守住一個地方,「帝釋」住在須彌山頂,「梵王」則住在色界天,修羅

王都要共他們爭地盤,爭統治之權!這種阿修羅由「變化」而來,屬於化身,他

以前在人間修福,統治國家,但其德不夠,不能生天,就做了阿修羅王。像人間

有些人做不到國王,就做一個山寨王!他也有他的嘍囉卒仔,這類人割地自居,

他們就是阿修羅出身,「天趣所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

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別有一分下劣修羅」,他沒有甚麼福的,他生在大海中心,那裡有一

石頭,所有水到了那裡都會化掉,名「水穴口」。這種阿修羅也會積德,他早

「遊虛空」服務、做事,晚上就跑回水穴口那處休息,「暮歸水宿」;他是因濕

氣而有,「畜生趣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

阿難問,七趣是否本來就有?世尊答,七趣不是本來就有。上來「地獄」講

完,「餓鬼」、「畜生」、「人」亦各有十種,別的經不說神仙,但是神仙也修

行,楞嚴經是說修行的,所以這裡特別提出有十種「神」仙。「天」有欲界、色

界和無色界的天,「阿修羅」既不是人,又不是天,所以用個「洎」字。

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

我們「精」細地「研」究一下,「七趣」眾生都是「昏」,昏即迷也,

生不論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皆由無明而迷失自己的佛性,本性

失了,起了惑便沈沈迷迷的造業,造善惡業,就有七趣升沈、生死輪迴「諸有

相」。如人酒醉是「昏」,他再亂打人.人,作了罪就名為「沈」

 

「有為」者,像我們求名是有為,吃東西又是有為,食飯來去都不飽,它是

從外而來,是有為嘛!睡覺也是有為,睡來睡去都睡不足;賺錢也是有為,有來

 

 

有去。有為法有生有滅,有因有果,無為法就不同啦,無為者本來如是,不假造

作,所以我們受的戒一定是無作戒體,無作戒體是全性而起,全起是性,所謂生

滅滅已,寂滅為樂,本來無有生死,何來涅槃?這個就是無為法。

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起心動念就有生,由「妄想」作七趣的業,有業便有輪迴,故「受」七趣

的「生」。七趣都是妄想,天是善的妄想,地獄是惡的妄想,人是善惡的妄想,

「妄想隨業」,就有七趣輪迴。

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著。

雖是七趣的眾生,其佛性卻不會失,你受苦佛性不會受苦,所以是「妙」;

佛性具有佛的功德,故名為「圓」;你作惡,無始劫來造過多少罪,做過甚麼,

佛性都知道,這就是「明」;所以妙、圓、明,完全是說眾生的佛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佛不能向外而求,不過因佛說法,自己才悟回自己的本性。佛性不是有作,

不是作而後有,而是無作,若是因作而有,有作必定有壞。世界上那件事情是有

作而不壞的呢?眾生有作,所以眾生有生滅;虛空無作,虛空就無生滅。

在我們「無作」的「本心」裡,七趣的生死猶「如」「空」中的狂「花」,

「元無所著」。空中那裡有花?病眼才見空花,好眼何來見有花?

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七趣的生死都是從「一」個「虛妄」而有,虛妄就是無明,因無明有業,

業便有七趣輪迴。若你尋無明,無明都「無」一個根本,它那裡「更」有「

緒」呢?你一悟它就空,像我們做的夢,它那有根本?你醒來就成了;七趣的

死也沒有根本,你一覺就成了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

 

 

若在楞嚴經裡修首楞嚴定,當然是超出七趣以外;「眾生」皆由「不識本

心」,迷真起妄,便「受」七趣升沈的「輪迴」。

修行最重要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最重要識回我們本來那個心,所謂人之

初、性本善的那個心,不是妄想心。妄想心是後來起的,性相近、習相遠,這樣

就跟自己本來的心遠了。

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地獄固然不淨,縱許生天,天福享盡,報盡還來散入諸趣,何曾是真?所以

七趣輪迴,若天堂、若地獄都「不得真淨」。

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

「皆由」心裡「隨順殺盜婬」,故有地獄、鬼、畜生;殺、盜、婬是你的

心,「反此三種」,心裡「無殺盜婬」,就變成人天二善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有名鬼倫無名天趣。

「有」殺盜婬便做「鬼倫」的一類,包含地獄和畜生,「無」殺盜婬就是六

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人和仙也都在內。

有無相傾起輪迴性。

有不是常有,有亦會變無,所以鬼可以生天;無也不是常無,無亦會變有,

所以天亦會墮落做鬼。如是「有無相傾」,就有這個「輪迴」的「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

「三摩提」是名正定,定中包含奢摩他和禪那。禪那名觀,在三摩提有時修

禪那的觀,有時修奢摩他的止,所以「若得妙發三摩提」是說耳根圓通;若修耳

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得妙三摩提,便得「妙常寂」的心,無無

 

 

明、無惑是「妙」,沒有了業是「常」,無生死便名為「寂」。

本來無無明,本來是無染,本來是無業,得「妙常寂」的心,這個就是本

心。本心現前,無有貪瞋癡,亦無無貪瞋癡,有、無兩個都滅了,無二之無,中

道亦滅,是云「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我們心中「尚無」不貪、不瞋、「不殺不偷不婬」的念,「云何」「更」有

「殺盜婬」的事呢?唯有修三摩提的人,貪瞋癡固然是無,無貪瞋癡亦無。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

不以三摩提修行用功,「不斷」殺盜婬那「三」種「業」,你有你殺,我有

我殺;你有你盜,我有我盜;你有你婬,我有我婬;各有各人所造,就是「各各

有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

各人所作的業雖然不同,但是大家同作一個業,罪是相同,合「私」為

「眾」,私同分就變眾「同分」,將來受苦便同在一個地方受生死,或地獄、餓

鬼、阿修羅,都有一個「定處」。

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墮落七趣輪迴是無根本的,都是「自妄」想而「發生」,是我們的妄想作

業,由妄業發生七趣升沉。若我們再追尋妄想有無有因?「無因」!妄想那裡

因?妄想是從無明,無明是無因的,「無可」再「尋究」其因

 

既然無因就容易了,惑、業、苦三種都無一個因,只要你能覺,它就空的

了!是有因它就不會空。我們的煩惱無因,一覺它就空;業障無因,了即業障本

來空;生死無因,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

 

 

」,無一個因。

惡固然無因,善又何曾有因?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亦無一個因。成佛

呢?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

」,佛種

是自己種的而已!你來聽經,佛種就從緣而生起,你不聽經,你一輩子佛種都不

會生起,那裡有天生的釋迦、地長的彌勒呢?所以一切法無性,從因緣有,故云

「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勗」即是好用功,不會退的,這個心堅固得很;是以阿難,你「勗」

「修」行,想離七趣升沈的生死,「欲得」無上「菩提」,寂滅之樂,下手的功

夫要怎樣?你「要除」貪瞋癡「三惑」。「三惑」又是殺盜婬,因為我們眾生也

被殺盜婬所惑。

 

 

景德傳燈錄 卷三十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

 

妙法蓮華經 卷一 方便品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若你不除殺盜婬那三件事,「不盡三惑」,你用貪瞋癡修行,「縱」許你

「得」到「神通」,修來修去都是「世間有為」的「功用」。你要斷了貪瞋癡才成。

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假如你不斷貪瞋癡,又不除殺盜婬,你帶著殺盜婬修行,將來就「落於魔

道」,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

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修行本來想要了生死、證菩提,你便要除殺盜婬,修行最忌殺盜婬。像你有

病便找醫生替你開藥,肯定醫好你的病,你也得問問你要不要戒口?醫生叫你戒

口,你卻吃了些犯禁的藥,犯了忌口的東西,你的病便治不好,可能更增加一種

 

 

特別的病!

你不肯斷殺盜婬,被殺盜婬所惑,這樣去修行用功,將來不但生死不會了,

更落魔道,那時再想「除妄」就「倍加虛偽」了,「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魔道是你「自」己「妄」「造」,不是「菩提」有這個「咎」。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假如說七趣升沈是自作自受,是你自己自造,不是本來就有的,這是「

說」,是名佛說;若說七趣生死輪迴本來就有,不是自己造的,這就是「魔

說」。佛說與魔說是相反的,魔王一反過來就是佛,一背了佛就是魔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七趣升沈不是本來有的,是自己自造,你不造就可以修耳根圓通,一超直入

如來地。現在這個楞嚴法會可以說是講完了,所以「如來將罷法座」。

於師子床攬七寶几。迴紫金山再來.倚。

如來坐的床叫做師子座,床即座也,故云「師子床」,他面前的桌子是七寶

所成,名「七寶几」。如來的身體完全是「紫金」色,巍巍猶如寶剎,現在佛想

落座而不落座,「再」「迴」過「來」「.倚」法座。

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

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你們「有學」的「緣覺聲聞」如「今」「迴」小向大,這樣的求「大菩

提」,求「無上」的「妙覺」,佛「今已說真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三摩.

提和禪那。

 

 

你看,上文「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從發真

」,說的就是禪那。

若有人問參禪到底怎樣參?你懂得「禪那」兩個字,便懂得參禪。「禪那唯寂

滅,如彼器中

」,琴裡有聲音,但你在未彈以前,你已知道琴裡有多少妙音,

若你能夠領會,是名禪宗的法門,禪宗就是說「禪那」。

楞嚴經的大綱叫做「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寂靜奢

摩他」是三如來藏,這是如來密因;「如幻三摩提」是二十五圓通,就是修證了

義;「禪那」是五十五位菩提路,這就是菩薩萬行。佛已對我們講明,想入三如

來藏我們便要修奢摩他,用寂靜的功;想修證了義,想得耳根圓通便修三摩提;

想入菩提的真路便修禪那,上來所說不離那三種。

既有如來密因、又有修證了義、菩薩萬行,自然就得首楞嚴定。留意這個

首楞嚴定:空了七趣,空了地獄,還有空了向下五十重陰魔,行於非道,通達佛

道,便是首楞嚴定

 

 

 

見卷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

「奢摩他」是靜,亦即是止,「毗婆舍那」是名為觀。我們修行一定先止後

觀,止是止妄,止這個妄想,妄想一定要止。妄想息下去你就要觀,觀甚麼?照

見五蘊皆空!你要觀到五蘊都要空,所以「毗婆舍那」又名靜慮,在靜中思慮。

佛法之中,有時靜中思慮七日就悟道。你們修淨土的人執持阿彌陀佛的名

號,已經用了這個止,別的妄想你不想,一味執住阿彌陀佛的名號;你還要思

慮、思惟,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得一心不亂,這就是「毗婆舍那」,名為靜

慮,亦名為觀。

你看《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

」,先說「奢摩他」這個止,講明是要慮嘛,不慮你怎可以得呢?

「毗婆舍那」便是靜慮。

0

 

你在靜中思慮也要留意,無明與真如是無始的,你要見真如,你就要識得

 

《大學》 

 

 

明,你見到無明,你就識得真如了!所以無明實性即佛性,真妄同元,無明與

真如是同元的;像你上山取礦,礦中有金、金裡有礦,你見到礦就見到金,見到

金就見到礦,不會從山上一下子便取到黃金,金裡肯定會有礦。礦是無明,金是

真如,既然真妄同元,你就不要將無明當作真如,修行每每有魔,就是在這個地

方!將礦當為黃金,這就完全是錯了。礦與金取回來必定要用火燒,是金便越燒

越閃亮,是礦燒完就變鐵屎、煤炭屎!那時你便能去礦純金。

或者大家「未識修奢摩他」,亦有多少的魔事,毗婆舍那更有魔事;「魔

事」是很「微細」的,真假難分,牙齒也有假有真,有時一下子不小心,以假當

真,把無明礦當作真如之金,這樣便是錯了。是以如來慈悲,現在將修行的微細

魔事說給我們聽。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

「魔境現前」你「不」認「識」,修行是「洗心」嘛,要洗心你便要得正知

正見,佛法中一定是戒定慧,先戒、次定、後慧,楞嚴經名之三種漸次,所謂除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洗心」便是從那處下手。

你有正知見才懂得洗心,你「洗心非正」,得不到正見,「落」了「邪

見」,一歪百邪生,嘩,那些邪就來了!

或汝陰魔。

修行會有「陰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被五陰蓋覆而不能自見。

「陰」以蓋覆為義,離五陰就無佛性,但五陰是陰境,陰境現前你不認識,便著

「陰魔」。

五陰是眾生,迷時是五陰,悟時是佛性,所以五陰不是佛性,你不要將

陰當為佛性。若五陰就是佛性,我們便不用修行了!我們現在個個都有色、受

想、行、識,云何叫觀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五陰不能自滅,要你自己修行用功,方可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云,色即是空,受想行識是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這個就是佛性;全佛性起修,經過五十五位菩提路,你就成等正覺。

要空五陰就要修奢摩他,奢摩他此云定,一定要在定中來空五陰。一個人入

了定之後,就觀色可以空,這是空色陰;再在定中觀執著的我空了,受陰又空;

還有在定中觀無始劫來我們的妄想又空,這樣想陰又空;再在定中觀我們無始劫

來的生死都空,行陰又空;再在定中觀我們的根本無明空,就連識陰都空了。

破五陰便見佛性,振動魔王的宮殿,因此魔王叫魔鬼來騷擾行者,希望他退

失道心,轉入魔的眷屬。

或復天魔。

「天魔」是波旬魔王,他又是來騷擾你的。

或著鬼神或遭魑魅。

「鬼神」見你修行用功,你有定有慧,又有福氣,好了!你頂好做他們那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鬼神,讓他們倚靠你。他們請都請你去的,所以鬼神會來騷擾,拉你做伴,踢你

入堂去!

「魑魅」是魍魎,他們專門噉修行人的精氣,以利其虛明;所以唐三藏取西

經時,魔鬼們就說,玄奘法師的肉最甜,個個都想吃掉他!那些便是「魑魅」。

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你修行用功的時候,若你「心中不明」,心裡沒有般若的智慧光明,無先見

之明,你無自覺的明,又無覺他之智,便很容易「認賊」當「為」兒「子」。

又復於中得少為足。

或者你做小乘,或者做增上慢,將有漏善作無為解,「得少為足」是沒有多

聞,只以自己的心當師父,不請教人,不肯廣聞佛法,這樣譬如甚麼?

 

 

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

大智度論說,有個比丘從來不聞佛法,雖然他也修行,但他恣心自師,修

到初禪說自己證到初果,修到二禪就當作二果,修到三禪當三果,修到四禪當四

,故名「第四禪無聞比丘」,皆由他不聞佛法之過。

我們修行的人要多見、多聞、多學,聞佛法是很重要的,從聞思修入三摩

地,這是聞慧嘛;沒有聞慧,就如無聞比丘「妄言」自己已「證」「聖」果,把

四禪當作四果阿羅漢。

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

四禪天有中陰身,所以當這比丘四禪「天」的果「報」「已畢」,「衰相現

前」,生死到來,他就譭謗佛法:「我們修到阿羅漢果,怎麼還有中陰身,還

 

 

大智度論 卷十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投胎、受後有的果報呢?佛法不靈,是騙人的!」他便「墮阿鼻獄」。這是舉無

聞比丘為例。

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魔事很微細,不可

說,要詳「細」共你們「分別」。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阿難歡喜了!無學的人魔事少,有學的人魔事就多哩,所以「阿難」等有

之人當然「歡喜頂禮」,俯「伏」「聽」佛這個最後「慈」悲的教「誨」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

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

 

 

現在是說「有漏」的「世界」,它跟聖人所居的無漏國土不同。如來住的國

土叫做法性土,法華經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

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花果,眾生所遊

。」所謂「三賢十聖

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

」,實報莊嚴土是無漏的,我們住的是凡聖同居土,

凡夫的世界就是有漏。有漏的世界是名依報,有依報就有正報,卵生、胎生、濕

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和非無色,是為

「十二類生」,亦名正報。

眾生雖然是迷,現在是不覺,到底迷而不失,他們本來是有覺性,其本覺不

會失。沒有本覺何來不覺?不覺迷了本覺,但十二類生都有本覺。甚麼叫做「本

覺」?你看,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本覺就現前了,實無眾生!見到本覺則實無,不覺就會有眾生;不覺滅本覺現

前,那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本覺」是「妙明」,「妙明」是離相嘛,金剛經說「實無眾生得滅

 

妙法蓮華經 卷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者」,說的就是菩薩。甚麼是菩薩?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

相,所以叫做「妙明」。

本覺不但離相,其含藏的功德都與諸佛相同,是為「覺圓」。假如它的功德

與佛不相同,將來怎修成與佛一樣?所以六祖菩薩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自性

具有恒河沙清勝功德,這個覺體便是圓滿。六祖又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

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

」,

這個就是本覺妙明、「覺圓」的「心體」。心是成佛的體,所以我們不要看輕任

何眾生,乃至蛇蟲鼠蟻;若你懶惰,蛇蟲鼠蟻們一下子發菩提心,勇猛精進,可

能就比你先成佛!

眾生這個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相同,所以佛又稱作大慈悲父,

「一切眾生皆是吾

」,我等個個都是佛子,父子是天性,沒有兩個的,「無二

無別」。

 

 

六祖大師法寶壇

卷一 行由第一

 

妙法蓮華經 卷二 譬喻品第三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

但為甚麼我們做了眾生?皆「由」造業的「妄想」!妄想不同,便有十二類

眾生。妄想造業,「迷理」就是無明;這個本覺妙明、覺圓心體的理為甚麼會給

迷了?一念不覺心動,迷了真如佛性的妙理,這是無明,故云「迷理為咎」。

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

不了真如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不了就是「癡」。不迷便不會起念,迷

理就起愛念,心動而有其念,就是名「愛」。無明的癡、起心愛的念,「癡愛

便「發生」阿賴耶識,有這個業識;既生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的見分「遍迷」

將我們的真如覺性完全迷了,變為虛空的性,所以這個「迷」是說虛空,那時

見覺性,只見「空性」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見分見虛空的性,就來研究空性,想「化」了這個虛空,以復回自己的

覺性。誰知見與空和合不會恢復自己的覺性,化著化著,「化迷不息」便是

「頑」,從空而建立這個世界。

所以「十方微塵國土」「非」是諸佛菩薩住的「無漏」國土,而是我們六道

凡夫住的有漏國土;由「迷」的妄想就有虛空,由「頑」的妄想就有世界,故說

世界「皆是迷頑妄想」之所「安立」,遍迷便發生虛空,化虛空便生世界。

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虛空」是大,卻不及我們的「心」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不是

虛包心嘛!一念無明,我們迷了本覺妙明的心,故有虛空,所以虛空在我們本

妙明的心內「如片雲點太清裡」,我們的心是太清,虛空只如片雲,很小很小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虛空尚且是妄,何況「諸世界」是「在虛空」之內而有?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

別業是自造,各人有各人的果報不同;但虛空不是別業,而是共業,迷真起

妄就有虛空,誰人無份?虛空大家都有一份,我們個個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迷了

真如就變業識,業識有見相二分,由見分見虛空,空見相織,就有世界。

「發真歸元」者,用耳根圓通,覺所覺盡,是云「發真」,空覺極圓空所空

滅,生滅既滅寂滅現

,就是「歸元」。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便是「發真」;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

,這就「歸元」。所以耳根圓通第一「發

真」,第二「歸元」。

我們迷真起妄,見空不見真;若人「發真歸元」,無明破了,他便見真不見

空,他將他造世界虛空的一份力拿了出來,虛空就滅,所以悟道的人常有「虛

 

 

 

見卷六 

見卷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粉碎」那句話。虛空何日粉碎呢?你若無明一滅,虛空馬上粉碎,「十方虛空悉

皆銷殞」。

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世界我們本來有份,大家的力量共造有漏的國土;現在我悟了道,虛空滅

了,大地平沈,我造國土的一份力不要了,拿回出來,「所有」有漏「國土」就

全都「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泯當處湛然。

阿難你們修行用功,「修」禪那裝「飾」「三摩地」時,一定是耳根入流亡

所,亡了這個世界,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你

破了我執,「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也是破了我執,大家「心精通泯」,

諸佛菩薩歡喜了!

 

 

雖然你得我空的真如之理,法執仍未曾破;如果更破法執、空執,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便與佛的境界相同,所謂「妙湛總持不動

」,

就是「當處湛然」。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

騰。無不驚

 

一個人悟道時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他將他造這個世界那份力拿了出來,

「一切魔王」、「鬼神」、欲界「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又「崩」又

「裂」,「大地」動搖,「振」裂「坼」開,「水」裡的魚沈了下去,「陸」地

眾生四處奔跑,雀鳥在空中「飛騰」,個個都「驚」恐了!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見卷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凡夫」說的是人。為甚麼這個地在動?人們答是陰陽失調啊,我們小孩子

時地也曾動的,問問父母,他們說那是臥魚伸側,地底有四條臥魚,牠們睡覺睡

得久了,要伸動一下嘛!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亂說一場,都不是這件事,那有臥魚!那裡陰陽失

調?完全是有人悟了道,眾同分中他拿走他那份力量,大地就動了。

彼等咸得五種神通。

魔王、鬼神個個都有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和宿命通這「五種神

通」。

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魔王、鬼神的煩惱「漏」一通就入涅槃,但他們未證涅槃,依然在生死海中

浮沈。煩惱漏未空就有貪瞋癡愛的煩惱,所以他們留「戀」「塵勞」,好留戀在

 

 

五欲享福;他們享五欲六塵之樂,怎能讓你修行用功,將大地振動,「摧裂」其

宮殿呢?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鬼神」有五通嘛,「妖精」也有天眼通、他心通和天耳通,他們用天眼就

見到你了,原來是你在那處坐禪入定,由定力令到他們的世界動,宮殿又振裂!

你修「三昧」,耳根圓通,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

漸增聞所盡聞,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你差不多要悟道了,當你將悟而未悟,所有

天魔、鬼神、妖怪都來「惱」你。你悟了他們就不能惱你,你不修行他們也不會

惱你,你不修行大地不會動!他們的宮殿也不會振裂。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

山河大地是大眾的業力所造,你將眾同分的力量扯了一份出來,你那份拿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走了,大地振動,「魔」王「魔」鬼、魍魎妖精雖然「大怒」,彼等全是在「塵

勞」之「內」,是無常的生死;你則在「妙覺」之「中」,修真常之理。

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

他無常的「風」怎能吹你真常的「光」?他是塵勞的「刀」,怎能「斷」你

禪定的「水」?如刀不能斷水,他是生滅,你是不生滅,生滅的刀不能觸你常住

的理,故而「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煖氣漸不日銷殞。

你修行悟道,得智慧火,便「如沸湯」,他執生死我見,就「如堅冰」。他

的生死我執碰到你智慧的光,光明能化黑暗,燙水能化堅冰,所以「煖氣

不

日消殞」。

 

 

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魔王、魔鬼雖有「神力」,但他是「客」人,你才是主人嘛!客人來見主人

可以見多久呢?若果主人不招呼、不理睬這個客人,客人就要走了!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但為甚麼修行人會被魔鬼「成就」「破」壞、惱「亂」呢?病不在魔鬼又是

在誰?皆「由」你觀照的「心」,這個「五陰」的「主人」!甚麼叫做「五陰主

人」?色即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我們平常執五陰為我,這個便是「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你五陰的「主人」「迷」了,魔鬼得你的方便,就魔到你;只要你不當五陰

是真,心中那觀照的主人不要迷,客人就不得其便。所以我們修行用功,最重要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不空,魔鬼這個「客」就「得其便」。

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在你用這「禪那」功的時候,你「當處」最緊要「覺悟」,覺悟五蘊是無

我,五蘊是空。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

」,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無智亦無得,你千萬別說你有得;你有得魔鬼就得其便,他來去亦不過是用

五欲魔你而已!

你有我魔才能夠惱你嘛,你都已經無了我,無欲了,任這魔鬼用種種魔,

你連自己都沒有,魔鬼也就老鼠擔龜,無從下手!「彼魔事」又「奈」你甚麼

「何」?

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景德傳燈錄 卷三十 永嘉真覺大師證道歌

 

 

我們修行用功照見五蘊,五「陰」「銷」光「明」就現前。所有魔王、魔鬼

和妖怪都是受「幽氣」而成,「明能破暗」,五蘊空時光明熾盛,你自己的五陰

尚且空了,何況魔鬼的五陰?你一放光,魔鬼的幽暗「近」了你的光明,其形就

「銷殞」,他們要走都來不及,云何「敢」跑到你面前「擾亂」你的「禪定」?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我們修行的境界是幻,若你不明白,不明那是妄的,你又不悟五陰,這就是

魔。境界是空,你「不明悟」非真,卻當它是真,你自己就先被陰所迷;魔得其

便,則你阿難「必為」「魔」王的「子」孫,做其眷屬,「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

阿難你要知道,摩登伽共魔王不同,昔日她現一個身來誘引你,魔王誘引人

卻是千變百怪、千變萬化,有時給你黃金,看你歡喜甚麼了,你歡喜甚麼他就現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甚麼,比起魔王,「摩登伽」是差得遠了,故云「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摩登伽不過用先梵天「咒」希望你「破佛律儀」,如來「八萬行中只毀一

戒」,就是那條婬戒囉。但阿難你的「心清淨」,所以你「尚未淪溺」。

此乃

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魔王、魔鬼就不同,「隳」即毀壞也,他們能壞你的法身,斷你的慧命,

云「隳汝寶覺全身」。譬如甚麼呢

 

「如宰臣家」,臣親近國王嘛,逆了王不但「宰」這「臣」家,抄家「沒」

「籍」,「宛轉零落」,流落他鄉。修行用功亦復如是,你著了魔,做了魔子、

魔孫,便永遠為佛所棄,「無可哀救」。諸佛菩薩救不了你,皆由你自己修行用

功誤入魔境。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

現在說五陰魔了,第一個是色陰。

這裡的「道場」是辦道、修道之場,中國稱為禪堂,住山的人稱為茅蓬,

結壇叫它做楞嚴咒壇也可以。修行辦道又稱為「坐道場」,凡坐道場都要修行悟

道,有的更成等正覺。

因此佛對阿難說,你應當了「知」,你入道場第一個條件,就是將自己心裡

一切妄念都放下,要將它銷滅,不起一個念。若果心念紛緒,怎能夠回光反照?

心裡不能起念,這是第一個條件。猶如水無波浪,就能從水面看到水底;我們的

心無念,就能從清淨心中見到本有的佛性。

離心無性,所以明心就見性,你想明心,這個心要無念方可以明,有念

妄,怎能夠明?所以第一個條件是要「銷落諸念」,「銷」即銷滅,「落」者

落,一切念息下去,不要生滅的心,要個無妄念、不生滅的心來用功

 

怎樣才沒有妄念?不攀緣!不攀六塵之境;怎可以不攀六塵之境?從耳根那

處入流亡所嘛,從耳根認識聞性,反聞,反聞便是離塵,離了塵念就消滅,離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塵就無念了。我們之所以起心動念,皆由有五欲六塵之境做對象而已;我們反聞

離塵,反聞離了六塵之境,心內一切妄想自自然然息滅,是云「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假如你識會用功,反聞自性,離了六塵之境,所有妄念自然不生,念是停

了,心不起了,此心不起善念,不起惡念,善、惡念都不起,一切念盡,那時妄

念「若盡」,就變了「離念」之境。

離念有離念的心,修行就是用離念心來修。離念的心是甚麼?心一離念,

得「精明」的根性。你能離念,離念則識空,識空則根空,根空則塵空,塵空

切的性都現出來,你便見到念的性、見到根的性、又見塵的性,一性一切性,

是精明,「離念」就「一切精明」,這是說我們六根的性。眼若離念,眼的性

精明;耳若離念,耳的根性也是精明;鼻離念、舌離念、身離念、乃至意根也

離念,意根一離念,意根就清淨,意根有念就染污了

 

修行六根本來清淨,有念就不淨;六根離念,六根都清淨。不論你是出家

 

 

人或是在家人,你若六根「離念」,六根就清淨,「一切」清淨,就是六根「精

明」。

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在根性裡頭,「動靜」屬外境,根性是清淨的話,動,境是動而已,根性

不動;靜,境是靜,根性不靜;我們清淨的根性不隨外境而動而靜,不論是動是

靜,根性都「不移」。

姑且只說耳根的聞性。我們的耳根或聞動,或聞靜,耳所聞是動聲靜聲,但

聞性非動非靜;動靜屬境,聞性不移,所以「動靜不移」是說聞性。耳根的聞性

離了塵,又離妄念,根性一現前既精且明,六塵之境就空。

我們若是有念,聲音動你就隨動轉,聲音靜你就隨靜轉,著了動、靜

境。心裡無念的話,耳根就清淨,不隨動、靜的境而轉,所謂「若能轉物則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動由它動,我這個聞性非動;靜由它靜,我這個聞性非靜;境有動靜,

聞性無來去,動靜兩亡,不會移動。認識自己耳根的聞性,不隨動、靜之境而移

動,不被境所轉,就是「動靜不移」。

「動靜不移」是說耳根清淨,說完耳根,六根亦復如是,再說我們的意根。

意緣法塵,它緣法塵時能「憶」過去、現在、未來,不憶就名之「忘」。念生為

憶,念滅為忘,沒有憶的生,亦沒有忘的滅,妄想不生、妄想不滅就是這個意

思。根性裡無念,無妄想生、亦無妄想滅,憶生忘滅,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所

以「憶忘如一」是說意根清淨。

我們的意根不要動念,事情到來就憶、就知道,知道而不著,便是即憶而離

憶;不憶便是忘,你又即忘而離忘,所謂即此用、離此用。凡夫不是這樣的,他

憶一件事就著了那件事,著了憶;忘了那件事就著了忘,不能即憶而離憶,即忘

而離忘。若能即憶離憶、即忘離忘,就是「憶忘一如」。我舉幾個譬喻。

有錢而不著自己的錢,覺得等如無錢,就是即憶而離憶;無錢亦不介意

 

0

 

見卷二 

 

 

己無錢,就是即忘而離忘。所以我們做人要學眼有色而心無色,我們的眼見色,

心裡無色;我們的耳朵有聲音,但心裡沒有聲音,這樣就能即色而離色,即聲而

離聲。又,過去的事我知道,我不著它,就等如沒有這個憶;忘了過去的事,但

我不著這個忘,就等如沒有這個忘,就是「憶忘一如」。若果憶忘如一,晝夜一

如,怨親無礙,怨不著、親又不著,怨親都變了平等。

所以修行先從聞思修,認識自己的聞性。你能認識自己的聞性,「動靜不

移」是離了動、靜的塵,「憶忘如一」是離了法,六塵都遠離,便妄念不生,只

有清淨的六根。內離六識,外離六塵,聞性現前,從清淨的聞性裡就能「入三摩

提」,三摩提即是定。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初入定時,我們觀照清淨的根性,「如明目人」,其眼開了,就看得清清楚

楚。但我們有眼而無光,未有光明,仍「處大幽暗」;色陰便是幽暗,我們假借

日、月、燈的光明才有光,離了日月光明,離了燈光,根本這個世界叫做黑暗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世界。黑暗的世界是我們的色陰,色陰幽暗,蓋覆我們的佛性,蓋覆我們的本來

面目,所以我們雖然六根清淨,我們這個黑暗的色陰還未曾破。那麼可不可以放

光明呢?用功啦!

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提。則名為色陰區宇。

「精性」是說根性。性離塵,又離色,我們六根清淨之性未做到微「妙」清

「淨」,心裡就未發光。為甚麼呢?我們只是離了色,未曾離空;若能在六根性

那處用功,用到微「妙」清「淨」,這個心就放光,不需日光,不需月光,又不

需要香港電燈公司的燈光,我們自己也可以有心光。心未發光,皆由我們的根性

未微妙清淨,因此就要用功。

這裡文字是四個、四個字,你不容易會它的意。「精性妙淨」應該加個

「未」字,精性未曾妙淨,所以「心未發光」。未發光就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

是幽暗,遮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此則名為色陰區宇」。「區宇」是個形容詞,

「區」是個小小的屋,「宇」是四面有牆壁,我們還在色陰的範圍。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虛空是黑暗的,山河大地也沒有光明。你修行觀照的眼「目」是你六根清

淨的性,從根性裡現在開始放大光「明」,「十方」「洞」然「開」朗,全個世

界、虛空也放光明,不需日月燈光,我們的心光照十方世界,虛空就破了。既放

光明,虛空破了,山河大地的黑暗又破了,就「無復幽黯」的境界,無復虛空、

山河大地、地水火風的幽黯。沒有色空的幽黯,沒有色又沒有空,無空無色,所

以你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兩亡,色陰就破,「名色陰盡」。

上來解六結之中,「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是這個境界。「如是漸增聞所聞

盡」是破受陰,「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是破想陰,「空覺極圓空所空滅」是破行

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是破識陰,色、受、想、行、識,五個陰便次第而破。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是人」色陰一盡,五濁中「則能」超出「劫濁」。「劫」是時劫,過去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時、現在時、未來時,時劫是因山河大地而有,有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便有

劫,沒有山河大地的色,何來春夏秋冬、今年明年、十一、二世紀的時劫?沒有

山河大地的劫,便無過去的山河大地、無現在的山河大地、無未來的山河大地,

也就沒有「劫」。劫即分也,沒有時劫,沒有時間性,時間性就打破了。

破了色陰就無時間性,有色陰我們肯定有時間性。你看香港的色陰,前十年

不同,後十年又不同,再過後十年又不知道是怎麼樣,它有這個時劫的性;時劫

是一個「濁」,有了時間,我們便被時間所縛束,不能古今一如。

我們常常說長壽,要往那裡求長壽呢?身體是我們的色陰,有身體肯定有

老病死苦,怎會找到壽者相?我們的色即是空,生老病死苦空了,今古一如,

名壽者相!你能破四大的色,沒有生老病死苦的相,你就稱為金剛不壞身,所

金剛經裡完全是破色陰而得金剛不壞身

 

色陰是劫,沒有長短壽命的時劫,「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劫濁是色陰,我們的色陰是怎樣來的呢?是「堅固妄想」而有這個色;但是

甚麼叫做「堅固妄想」?

上文「生發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

」,生發遍迷是說無明,無明

一生,就發阿賴耶識,真如變了阿賴耶識,整個光明的真如都迷了,名為生發遍

迷;真如裡有個真空,真空變了頑靈的虛空,故有空性。

無明迷了真如,我們便有阿賴耶的業識,業識有見相二分,見分是見相分,

相分是說虛空,能見是我們眼的見,所見是虛空無邊。上來「空晦暗中結暗為

」,虛空是黑暗的虛空,你想化虛空卻化不到,由堅固妄想為本,化迷不息,

空見相織,你的心共黑暗的虛空結起來,就成世界山河大地的色;離見離空,就

沒有山河大地的色。色陰便是這樣來了。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

 

 

 

見卷九 

見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阿難,我們用功「當在此中」,那就是我們的根性,亦即是耳根的聞性。你

心裡不打妄想,離了動、靜的境,根性就現前;在清淨的根性之中,「精」進來

「研」究這個「妙明」的根性,說是研究耳根的聞性亦可以。

四大不織。

四大是色,四大和合就有我們身體的色,我們是假借四大以為身而已,世界

也是地水火風和合,而有這個世界。所以若你精研聞性,「四大不織」,不織即

是不和合也,地、水、火、風四大不和,大家分開,色身空了,就露出一個清虛

的身。

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你能夠用功用到四大不織,一剎那間,「少選」即是時間很短,或者幾分

鐘,頃刻之間,你的「身」就「能出礙」;這個身是說清虛的身,不是四大和合

 

 

的身。清虛的身能夠出礙,從裡面可以跑到外面,從外面又可以進去裡面,牆壁

不會礙他,這是出牆壁四大之礙。我們只要用功修行,四大不織,就有一個清虛

的身出四大的礙。

昔日有個優婆塞,即是你們男居士了,他是念阿彌陀佛的,他的屋子不在裡

面上鎖,門是由外面鎖著,他這樣倒鎖自己在裡面念佛,死了就算數。他念著念

著,念到一心不亂,地水火風四大不織,他就從屋內走了出來!他出屋外時也不

知其所以,他不是用地水火風的身出,而是用清虛的身出,那就等如做夢的身。

他以為自己能出就能入,正想走回屋裡去,不可以啊,牆壁踫上他的頭!進不去

了。

所以若你四大不織,父母所生的身體空了,亦不過是你的功用現前,一刻間

令你另一個清虛的身能出礙而已,你未證聖果。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精明」是說我們的根性。我們六根的性以「清虛」兩個字代表,因為它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是實的,它四大不織嘛,這時這個六根清虛的身「流溢」「前」塵之「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這是「功用」,即是你修行有些功用,有些進步,不過「暫得如是」,不是

一證永證,不可以稱為聖果。聖人所證的阿羅漢果就山河石壁、時時刻刻也不會

有礙,他清虛的性永遠得到;你那個是功用,「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你莫作你是一個「聖心」,你那個還是凡心,未完全將凡心轉為聖人的心

但你能夠父母所生的身四大不織,得清虛的身,暫時身能出礙都是好的,「名

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你的善境界未曾到家,這是功用而已,你莫說自己是個聖人,亦千萬不要說

自己大徹大悟。若你「作聖解」,未開悟而說自己開悟,你就「受」種種「群」

魔之「邪」入身了。

所以這個魔你要留意,假如你有日用功用到四大不織,一剎那間從屋內跑到

外面去,你這個是清虛的身,是個好境界,你千萬不要要當自己是悟了道、了不

得。說自己大悟,「即受群邪」。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

再用能觀的「心」觀耳根的聞性,「精研」這個「明妙」的根性,現在身內

完全空了,亦即是四大不織。四大一織,我們的肉、骨、皮都是有;四大不織,

五臟六腑就是空的,身內完全像璃一樣,「其身內徹」,這個是清虛的身。

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四大的身一空,但有一件不是我們所有,就是腸裡的蟲!「蟯」是短的蟲,

「蛔」是長的蟲,這些寄生蟲不是我們所有,所以「是人」能在清虛的身內,將

腸裡的蛔蟲、蟯蟲拿出來!

身相宛然亦無傷毀。

他取蟲時「身相宛然」,身體不會有痕跡,不需像現在的醫生開刀,他的身

未擘開亦無傷損,不

了他的腸嘛!他不過用功用到四大空了,四大空色身就

空,那些蟲不是他的身體,他就能將牠們拿出來。用這個功比醫生要好!假如我

們用到四大空了,就可以隨便將膽裡的石取出來,膀肛的石亦可以取出來,而不

需要怎樣開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精明」即是我們耳根的聞性。聞性是空,「流溢」我們的色「形」肉

 

 

「體」,令到四大都空了。這不是甚麼巧妙,你總之用功用到四大不織,你就有

清虛的身,能夠山河石壁無罣礙,還可以隨便在身內撿一些東西出來。難怪佛圖

澄昔日化石虎,他吃完飯後跑到河邊,將肚子打開來洗自己的腸胃,洗完亦無痕

;他就是四大不織,色蘊空便做得到了。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這是「精」進之「行」,「暫得如是」,你是暫時令到這個身體空了而已,

「非為聖證」。是聖人證果就永遠都是空的,暫時空不是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你雖未完全轉凡入聖,還是凡心多,聖心少,到底你的凡心已有了聖心,

 

高僧傳 卷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夠暫時離凡心,見到自己的聖心。聖心現前,你不說自己已得到聖心,暫得這個

境界都是一個好境界。

作聖解即受群邪。

若你說自己大徹大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

我們反聞聞自性,「以」一「心」向聞性那處用功,反聞這個聞性。能

是心,所聞是聞性,其實能聞、所聞都是那個心,這樣「內外」都「精」進

「研」究一下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

 

 

我們人有六個氣,肝藏我們的「魂」,肺藏我們的「魄」,我們人的魂魄,

魂屬肝,魄屬肺,「意」是我們的脾,脾屬意,「志」是膽,志是不屈的,有膽

的人便是有志了,志亦是志氣。「精」是腎,我們的腎裡藏這個精,「神」是

心,我們的心裡藏神,所以「魂魄意志精神」是我們身體裡的六氣,這是我們的

色陰。

「執受身」是我們的身體,魂魄意志精神六種氣,都是由我們的身體執起

來。我們用功時「除」了我們這個「執受身」,「餘」六個氣大家都「涉入」;

魂屬肺本來在上,它能向下跑去拜訪魄;魄屬肝本來在下,它亦可以拜訪上面的

魂;你來訪我,我是主、你是賓,我去見你,我是賓、你是主,所以魂去見魄,

魄是主,魂是賓,若魄來見魂魂是主,魄就變了賓,「互為賓主」。

忽於空中聞說法聲。

我們用功,我們的精神魂魄意志就互為賓主,外面呢?外面的虛「空中」

就「聞」到「法」音。這個並不稀奇,諸佛菩薩常說法嘛,所謂「塵說剎說無間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只是我們有虛空蓋覆才聽不到;但你現在研究色陰,虛空空了,你便能於

虛空裡聞到法音。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虛空聞法音是說小乘法,「十方同敷密義」就是大乘法了。你們誦華嚴經便

知道,法慧菩薩在這個世界說十住,其餘十方世界亦有法慧菩薩說十住

;普賢

菩薩在華藏世界說法,其餘十方世界亦有普賢同時說等覺

,這就是「十方同敷

妙義」。華嚴經不是在這個世界說的,十方世界都同時說,一處說處處都說,這

個就是大乘法。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卷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晉譯六十

卷八

 

大方廣佛華嚴經唐譯八十

卷五十 

 

 

我們用功時精可以見魄,魄可以見精,大家「遞相離合」;但你一定要離了

本位才能與人相合,你不離本位,怎與他合呢?

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你在這個世界成佛,你是主,在別一個世界佛就是賓,

所以有所謂賓中賓、賓中主、主中主、主中賓,是有這個四賓主的境界的,就像

我現到弘化蓮社是賓,聖懷法師是主嘛!大家互為賓主,便「成就」未來說法的

「善種」。在虛空說法,肯定將來是說小乘法;在十方世界同敷密義,則肯定將

來說大乘、一乘法。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這是「暫」時的功用,是將它迫出來的,「非為聖證」,聖人證的果才是

證永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你依然未轉凡入聖,只是小部份得到成就,未曾做到聖人的境界,不過這個

都是好的、「善」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若你說自己開了悟,未得謂得,你就「受」「群」魔侵入了。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

我們反聞聞自性,「又」來研究聞性的「心」。這個聞性的心「澄露

徹」,平常的心是動的,現在是澄下去了,澄即不動,不動的心露了出來,皎

清徹,好像月亮放光明。「內光」是心光,平常它是被色陰蓋覆;修行若破了

陰,色一破,肯定心光就向外發出來,是云「內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

 

 

心光向外而發,一照世界,「十方遍作閻浮檀色」,閻浮檀是金,十方變

了佛身的黃金色,穢土就變成淨土。「一切種類」是十二類眾生,不論是人、是

鬼、空中的飛鳥、水裡的魚蝦,眾生本來是佛,這時世界既變成黃金色的淨土,

一切眾生就「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

眾生變了如來,他們就成佛了,成佛有報身佛、有化身佛,報身佛是盧舍那

如來。盧舍那如來在華藏世界成佛,皆由我們用功用到心清淨透徹,便「見」報

身佛「踞天光臺」,赫赫天光臺就是華藏世界的蓮花臺。

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

盧舍那在華藏世界坐蓮花臺,這花有一千塊花瓣,一瓣是一個釋迦,所以

有「千佛圍繞」盧舍那佛。你們讀梵網經就知道,「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

。」有報便有化,盧舍那有千佛圍繞,那就是化身佛;一佛有百億個國土,

便有百億釋迦在人間成佛。千釋迦在天上成佛,盧舍那則在華藏世界成佛,如是

千百億都是盧舍那本身,在大千世界同日出家,一時成佛。

所以這裡文中「百億國土」是我們娑婆世界,「蓮華」是華藏世界,盧舍那

成佛,千釋迦亦成佛,百億釋迦又成佛,同時成佛嘛,故云「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這些都是我們的「心魂靈悟所染」,是已經悟到了,上來說精神魂魄意志,

現在只說心和魂。由我們「心光研明照諸世界」,世界本來有佛,本來有千釋

迦、百億釋迦,只是我們被色陰迷了;這時色陰裂開,所以盧舍那現前,千釋

迦、百億釋迦又現前。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卷下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這是一個好境界,但你功用一退就沒有了,不是證無生法忍。菩薩無生法

忍常見華藏世界,常常見千百億釋迦,所以這裡是暫時讓你見見而已,「非為聖

證」,不是聖人所證的果位。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你「不作」自己是得到「聖」人的「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

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又以」聞性,這個反聞自性的觀照「心」,「精研妙明」的聞性,「不

停」、無間斷的「觀察」。觀察不成了,便轉過來修止,不修觀;「抑按」是修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止,抑是按它下去,「降」者制止,這樣來降自己的心,自己「制止」自己的

心,不被它「超越」。

上來一超越就現出盧舍那和千華臺,這裡是不被心超越。

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單單修止就不同了,「忽然十方虛空」開始轉過來,虛空是色陰嘛,現在

變成金、銀

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

滿」,大家「不相留礙」,不會障礙。

青黃赤

各各純現。

平常青色遍滿一室,就不見黃色;黃色遍滿,又沒有白色。現在這個功用是

無為法,青色「純現」不礙黃色,黃色「純現」又不礙青色,就像香港的電台,

香港電台、商業電台、翡翠電台,大家你不礙我,我不礙你!「青」色遍滿,

 

 

「黃」色遍滿,「赤」色、「白」色又遍滿,不會礙的,「各各純現」虛空。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皆由人「按抑」的「功」用,過「分」!過分的用。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暫」時有這個境界,「非為聖證」,不是證到聖果。他未曾完全是「聖」

人的「心」,還是個凡心,但都是個好境界、「善境界」,修行必經這路徑。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未證聖說自己證聖,這就是妄語,「即受群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

再用「此」反聞自性的「心」,「研究」聞性。聞性是「澄」,即不動,

「徹」者透徹,自性的「精光不亂」,就是精光現前。

忽於夜合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

晝。

夜半在「暗室內」,不需燈光,又不需月光,也能「見種種物」,一切山河

大地也見到,就像「白晝」見物一樣清楚。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暗室」的「物」會否遮了外面的物?不會;室內的物又見,室外的物又

見,山河大地又見,山河大地裡面都能見,它「亦不」需要「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

「此名」「心」微「細」:有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細難尋,可中

尋到無尋處,方信凡心是佛

」,我們這個心要微細,不可

心浮氣,否則怎

樣用功呀?心細就變了微氣,然後才可以用功。心要「細」,心細而「密」,便

將我們的「見」「澄」起來,「洞」徹「幽」微之物。「幽」即幽微,多細多細

都見到,所謂洞察秋毫,換句話說,水裡八萬四千蟲都看見,佛說一杯水有八萬

四千蟲嘛,是云「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個境界只是暫時而已,一會就不見了,凡修行現出來的境界多是暫時的,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以為

 

 

宗鏡

卷十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己開了悟,未證謂證,未悟謂悟,魔鬼就來了,「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

用反聞自性的「心」,反聞清淨的聞性,就沒有四大的性。地無地性,地

性是堅,這時地沒有了堅性;火無火性,火性是熱,沒有了熱性;水無水性,水

性是濕,不見了濕性;風性是動,沒有了動性;四大的性沒有了,是云「圓入虛

融」。

我舉個譬喻。若你將鐵倒進火爐,鐵溶了就變鐵水;將銅倒下去,銅溶

就變銅水;如是鋼水、鐵水、銅水、錫水,這就是「虛融」。我們的四大亦復

是,被我們這個反聞自性、般若的火融它,四大的性就沒有了,不見了,大家融

一片,「圓入虛融」,等如鐵變成鐵水,便沒有鐵的剛性,隨便在地下流都可以

 

「四體」者,我們的身體四大和合,現在四大的性融化了,「忽然」變成

「草木」一樣。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我們四大的性融了,外面的四大亦融,沒有四大的性,變成圓融的性。那

時火不能燒,火的性都融了,不見了,火即非火,又怎能燒?火不燒火,塵不染

塵,水不洗水嘛,所以用「火燒」、用「刀斫」都「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

此身變為一個虛融的身體,既無四大的性,任你用火來燒,「火光」也「不

能燒爇」!你裡面有火,外面的火才可以燒你;你裡面沒有了火性,火性融化

了,外面的火便不能燒你。

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若人用功用到地大融了,「縱」許你用刀「割」他的「肉」,都只「如削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木」。這個「木」字我認為應該讀作「水」字,不是削木,而是削水,等如用刀

割水,隨割隨合。你可以用刀割水嗎?割豆腐就可以!怪不得觀音菩薩說「念彼

觀音力,刀尋段段壞」,「設入大火,火不能

」,的確有這個境界。

此名塵併排四大性。

地、水、火、風四大的塵併了起來,沒有地、水、火、風的性,四塵和合一

體,此名「塵併」,「排四大性」。

一向入純。

火與水是純,地與風又是純,四大變為一體,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

我一

」,大家都純,是云「一向入純」

 

 

0

 

妙法蓮華經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肇論 卷一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不過「暫」時「得」個功用,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你「不作聖

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德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我們「又以」這反聞聞自性的「心」,研究我們的聞性。能觀是我們那個

聞,所觀也是那個聞,這是反聞聞自性,不是順聞聞聲塵;能所都是聞性,能所

一如,「成就清淨」的體。

這時淨心的功德現前,一清淨一切清淨,聞性清淨則心清淨,心清淨則

根清淨,六根清淨則六塵清淨,六塵清淨,世界就清淨了!所以只要我們的心

淨,你老人家六根清淨,世界就清淨。若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六根不清淨,你

到半山區也不清淨!你自己本身都不淨

 

這個心清淨了,心淨佛土淨,「心淨功德」「忽見大地十方山河」,全變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0

極樂世界的「佛國」。

具足七寶光明遍滿。

璃為地,硨磲、瑪瑙為屋宇,金銀珠寶為山嶽,不就是「具足七寶」

了!世界既是七寶所成,寶寶放光,不需靠日月的光明,都「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

心清淨就見十方山河大地變為淨土,淨土有沒有佛呢?有的,見淨土就

到佛,見到「恒」河「沙」那麼多佛「遍滿」虛「空」。有諸佛就有庭臺樓閣

「樓殿華麗」莊嚴;等如極樂世界,七寶池上有樓閣,全是七寶莊嚴而成就

 

淨不離穢,你見到淨就見到穢,淨穢不二嘛,若單單見淨而無穢,不稱真

淨;淨中見穢,穢中見淨,這就是真淨,亦即是不二法門。所以上來穢中見淨,

見淨土了,現在又淨中見穢。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

你見到「地獄」,又見到「天」「上」的「宮」殿,淨土、穢土同時都見,

「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

你「欣」淨土固然現一個淨土,你「厭」穢土,穢土亦現出來。淨土有佛,

穢土有地獄、天宮,這是你自己「凝想日深」,「想久」了所「化成」,不是聖

人證的果位,「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我們未完全將凡心變為「聖」人的「心」,能到這個地位都是修行路上一個

「善境界」。不過路途不是家!你未返家;路中的境界若你說是返家,你「作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我們「又以」反聞自性的心,研究我們的清淨聞性。「心研」「深遠」,一

直研究下去,一定要透過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個階段才到家,叫做

解六結、越三空;動、靜、根、覺、空、滅六個結都要解,我執、法執、空執,

三個空都要空。

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

「忽」然在黑暗的「中夜」「遙見遠方」,從香港可以遠遠望到上海,或者

北京,看你的老家在那處了,或者望到東三省!你以前到過的地方,「市」是城

市,古來城市必定有井,故云「市井」。那條「街」、那條「巷」你都見到,你

不但見到自己的「親」戚、六親「眷屬」,更「聞其語」,聽到他們講話,是不

 

 

是假的?不假,你儘管跑去拜訪一下,一定有那些事。

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

這是甚麼功用呢?我們用功用「迫」我們的「心」,「逼」到「極」,這個

心就「飛」了「出」來。你不迫,那個心在香港就見香港,你一迫它,它一飛可

以飛到大嶼山!飛到遠遠的地方去,你就「隔」「多」遠都「見」到了。

非為聖證。

這可不是阿羅漢得到的天眼通,不是「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我們的心還是有漏,未曾完全是無漏的「聖心」,但你能夠迫心見到遠遠,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都是一個「善境界」,你「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色陰有十種魔,以上九個你但不作聖心,都名勝境界;你作聖解,就受群

邪。這裡是最後的一個。

「又以」我們那個聞性的心,由「此心」反聞清淨的性,一直的「研究」

希望得到「精極」,希望快些圓滿。這個地方就是錯了!你研究只管研究,水

渠成,瓜熟蒂落,何必貪快到家、想要精而極呢?修行人萬不能起開悟的念!

不能想自己快些開悟!修行人甚麼想都要放下,連開悟的想、成佛的想都要

下。開悟是妄想,你有開悟的妄想是攔頭板,你就不會悟道。所謂不思善、不

惡,惡念不思,善念不思,凡聖兩亡,凡情固然無,聖解都不要,凡情聖解要

空,你千萬不要起個「研究精極」的心,希望可以早日到家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若然你有這個心,則「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善知識有兩種,你親近的善知

識或被魔所著,你要留意!你或沒有善知識,卻見一個在眼前。何以知道他是假

的呢?其「形體」眨眨眼就會「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阿羅漢變了菩

薩,菩薩變了佛,佛又變了辟支佛,這個善知識就是假的,是凡不是聖。

昔日目犍連尊者到忉利天見佛,世尊共帝釋天王同坐一座,兩個都是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目連不知道拜誰,拜錯了就會被帝釋取笑了!目犍連不敢拜,只

好找舍利弗來,果然舍利弗一拜下去的就是佛。目連問他:「阿哥,你怎麼知道

誰是佛?」「你不清楚了,帝釋是凡夫,凡夫會眨眼哩,佛是聖人,他的眼就不

會眨。我望到眼不眨的我便拜,眨眼的我不拜。」凡夫不止身動,其心都要動,

心動身體就動,何況那是魔!所以我時常勸你們,不論你見到佛菩薩現身,你不

妨留意看他,是真的便越看越清楚,若是假的,你看著看著他就完全的變了。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皆由你起了「邪心」,「魑魅」便現了出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我們人有個神識,所以你起了邪念馬上要覺悟,否則「天魔」得其所方便,

「入」你的「心腹」,把持你的神識,你就「無端」也能夠「說法」。

無論你前面見到甚麼,都是你唯心所造,唯識所變。過去在禪堂有位初發

心的青年人,人家坐香他坐香,但他一坐香,他前面總現出一個沒穿衣裳、光著

肚子的彌勒佛。他請教善知識,這件事情是怎麼了?「你拿著這支筆,他再來你

就朝他的大肚子

..寫個『佛』字上去!」果然他一坐禪這個胖胖的彌勒佛又現

出來,他就在他肚子寫個「佛」字,寫完這個彌勒佛就不見了。他回去告訴善知

識。「寫了字啦?你脫去你的衣裳看看。」他打開衣裳,那個「佛」字原來在自

己的肚皮上!可知道,凡是你的心一歪,魔得其便,就現出來給你看,你不知道

那是魔就撞板了。

你們修行用功也不需要怕,你不精進勇猛,魔是不會來的!你精進勇猛,靈

氣足、精氣足,你得虛明,但是虛明不是般若啊,是般若他奈你不何,他無辦法

偷;你這時不是妄想,又不是般若,由妄想轉般若中間,那條路就是虛明,魔鬼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就來了。所謂「利其虛明食彼精

」,他要食你的虛明,希望得你的智慧,既能

說法,又有你的福。魔專門騷擾修行人,修行人有福有慧嘛,他就想拉他們做魔

伴,所以留意了。

魔王過去也修行,你以為他不會說法嗎?可能他過去也是個大法師,所以

佛法裡的空、假、中他都懂得說,並「通達妙義」;只是他行錯了路,用功用歪

了,成不了佛就成魔!所以你現在能「無端說法」,無緣無故便是不對。

非為聖證。

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

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見卷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你「不作聖心」,不當自己沒有了凡心,不當自己換上了聖人的心、證了聖

果,「魔」和魔「事」奈你不何,自自然然「銷歇」。若你「作聖解」,認為自

己悟了道,未得謂得,魔就乘機而入,令你「即受」「群」魔之「邪」。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禪那」是靜慮,靜中思慮會「現」出上來「十種」「境」界,可能只是

一種,不一定十種都現出來。「皆」因你在「色陰」裡用功,肯定邪正相鬥,

欲相交,理是理智,欲是欲念;凡聖相疊,凡聖交參,有時正勝過邪,有時邪

過正,有時邪正打成一片,是云「用心交互」。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

著念著便不見了「阿彌陀佛」,妄想來了!這是妄想勝「阿彌陀佛」;有時沒

妄想,只有佛號;有時「阿彌陀佛」和妄想一齊來,又念佛又打妄想;這些都

「邪正交互」,「故現」以上十種的「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

 

 

眾生「頑」執「迷」故,每每得好境界時,「自」己卻「不」「忖量」,自

己還是個凡夫嘛。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他「逢此」好境界的「因緣」卻「迷不自識」,不知道那是路途上的境,只

以為自己已返了家,便對人說自己證了聖果,到家了。未證聖果,卻說自己證了

聖果,未得謂得,這個就是大妄語,「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阿難,你與你們會中的人「當依如來」所說,在如來「滅」度之「後」

「末法」之中,「宣示」修三摩地的人,他們破色陰時可能會有十種相。假如

知道那只是個善境界,不是證果,他不作聖心,就不受群邪,「天魔」就不「得

其方便」。最怕是他自己錯了!他自己沒有犯錯,不認為自己證了聖果,不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自己已開了悟,魔王也不奈他甚麼何。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你們要「保持」「覆護」修行人的道念,令他不著邪魔外道,不走岐路,繼

續用功返回正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

 

此乃楞嚴經破受陰之文。

受陰是甚麼?五陰之中,受陰就是我執,未破我執,有我,魔便容易入其

身。「三摩提」是正定,正定裡有止有觀,「奢摩他」屬止,止是止妄,止屬

空,色陰空皆名奢摩他,奢摩他是空,亦即是空如來藏,三摩.提是不空如來

藏,禪那是空不空如來藏。

若「善男子」在「修三摩提」中修「奢摩他」,奢摩他是寂靜,色陰寂而

 

 

靜,「色陰」一「盡」,就見諸佛的心其實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亦見到,自己

的心就是諸佛的心,我心、佛心是一心,沒有二心。色陰空就「見」到自己的

心,這個是名本心,所以六祖菩薩說識自本心,本心就是「諸佛心」。

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明鏡」裡的「像」不是真真有個真像,明鏡裡的花是一個像,它不會香;

明鏡裡有佛也是一個像,不是說走來走去的佛;明鏡裡有水也是一個像,不可以

止渴!這時即使佛心、本心現前,亦「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而已,不得受用。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破了色陰,佛的心是見到了,「若有所得」,卻「未能用」,為甚麼不識會

用?受陰未曾破嘛。

楞嚴經說過,見聞覺知與地水火風和合,就有身體,我們認身體為我,是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身見。地水火風本來無有知覺,被見聞覺知一和它就有知覺;見聞覺知本來無有

隔礙,被地水火風一和合,見共聞就有隔有礙,這就是我們的身見,身見亦名為

受陰,俗話叫做我見、我執。有了我執,你就見佛的心而不得佛心之用,猶如明

鏡中見到佛的心。不破色陰,佛心你尚且不見;若你受陰不空,你得佛心亦不得

其用。再舉個譬如。

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

「魘人」者,有些人就試過了,晚上睡到半睡半醒,俗話叫做被鬼壓!「

觸客邪」是被鬼壓著,「手足宛然」具足,眼見耳聞,「見聞不惑」,卻「不

動」,手腳想動又動不得,口想叫又叫不出聲!魘鬼譬如受陰,我們的身體手

具足,就是說我們雖然見到佛的心,卻不得受用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這境界是名「受陰區宇」,「區」是屋,「宇」是四面的牆壁。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

受陰除了,身見破了,便證初果;沒有我執,沒有了身見,我們的「心」就

可以「離」開「身」體,「反觀」我們的「面」。這個「心」是說本心。

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

身見空了,我執又除,那就不但反觀其面哩,我們臨命終時說走就走,或

多住幾天都不要緊!生死去來,自在自由,得了意生身嘛。你看,古來祖師都

破了我執的人,一句「走了!告假。」說走就走;你請他不要那麼快就走,請

多吃一餐齋才走亦可以,他「去住自由」,「無復留礙」。他要走你絕不可以

他,他說不走,你又不能迫他走,「名受陰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這善男子破了受陰,他就能「超越見濁」,沒有了見,無我見、無身見、無

人我的見,沒有了我執。除我執不容易,要破受陰才除我執哩;財未曾空,色陰

都未空,何來破這個我執!你財空、色空,再進一步才破我執,破我執就是破受

陰,破了受陰,就沒有見濁。在我們娑婆世界,誰又沒有見濁?極樂世界的人就

沒有我見,他們就沒有見濁。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觀」受陰之「所」來「由」,便是「虛明妄想」。甚麼是虛明?地水火

與見聞覺知相織,身就有見;離地水火風,離見聞覺知,二不和合,身見就空

身見是虛的,所謂虛明嘛,受陰便是「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

 

 

這善男子破了色陰,心便放光,心光顯露了,這個「大光耀」的心就是佛

心,所謂明自本心,明自佛心,本心、佛心都是一樣。他在佛心裡「發明」甚麼

功德?發明慈悲喜捨,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六波羅蜜,佛心裡有很

多功德。

佛心裡有悲,悲就是悲,你不需要過分來悲,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

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

」,我們做人要行中道,不要過分,像你食飯,不食是不對,食到十足也是不

對!食得七、八成才對嘛,不要過分,這就是無過太、無不及了。

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

這人就是自己「內」面「抑」得「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一切眾

生都是佛,為甚麼我不去度他?他這樣怪責自己,其悲比觀音菩薩還超勝!觀音

菩薩都等時機,你要念他,他才來救你,你不念他就不來啦;現在這人發無窮

 

 

《中庸》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心,即使你不念他,他都要來救你,這就是過分了。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南方有「蚊」,北方有「虻」,這人「觀見蚊虻」也當牠們是初生小孩,

「心生憐愍不覺流淚」:「呀!蚊,你們都是未來的佛!怎麼你不快些修行成佛

呢?」他的悲心太過分了,度眾生不是跑去招攬人的,要隨緣隨份度!用功不能

過分,過分就是不對了。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皆由用「功」「用」得「抑」,說自己不度眾生,便「摧」自己去度眾生,

卻「越」「過」菩薩同體大悲的分。不要過分大悲嘛。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若你當時覺「悟」自己太過分,就「無」有過「咎」。修行做甚麼都好,也

不要過分;我們不能夠過分,要守本份。聖人的大悲叫做同體大悲,觀音菩薩見

到我們都未流淚,不像你見到蚊蟲都流淚!這不是聖人所證,「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你能夠馬上「覺了」,就「不」落「迷」途,「久」久你這個過分大悲、流

淚的心就會「銷歇」。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若你認為你這樣是對的,「則有悲魔入」你的「心腑」。甚麼叫做「

魔」?有些人死的時候很悲慘,放不下,便跑去做魔。所謂同氣相投,同性

應,現在你悲嗎?悲魔就說好極了!他來入你的心、入你的腑,那就不到你作

主,由這個魔王作主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悲魔入了你的心腑,你「見人則悲」,日夜都哭,「啼泣無限」,「失」了

「正」定,不久就輪迴生死,「墜」落三惡道。

色陰空了便見佛的心,佛的心有慈悲喜捨,我們也要隨份修慈悲喜捨,不能

分修慈悲喜捨。平常心是道,過太、不及都不對,都違背了平常心的中道;過

分不是道,你見人就悲,過了分,悲魔乘機而入,你就落了魔王那一類。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勝相現前。

上來文中,色陰是蓋覆為義,四大的色蓋覆光明的佛性,所以色陰一空,受

陰現前,光明便露出來,顯大光明。之後光明不見了,沒有了,我們便在定中用

功,再空受陰。

甚麼叫做受?有我便有受,受色陰為我,所以受陰是我執,執著身體為我,

我們人說身體是我,天人、鬼、豬狗牛羊亦說其身體是我。有我執便有我見,見

 

 

有我,這個便是受陰。

任何眾生都有這個我見之受,我見卻不是人人一樣,各人的我見都不同。有

了我見,我歡喜在空中飛,他來世就跑去做雀鳥;有了我見,我歡喜在海裡游,

他就跑去做魚蝦;我見是專門行善,那就生天;我見是專門做壞事,他就墮三惡

道。如是善惡邪正,就有六道輪迴的生死。

我見是俱生以來已經有的,小孩子一出世便識得攬身體為「我」,所以我見

最難放得下。我見又厲害得很,有我見就有你見,你見、我見不同就有是非,有

是非就有憎愛,有憎愛世界就亂。國與國憎愛就世界亂,家庭與家庭憎愛,家庭

不和,朋友與朋友憎愛,朋友分裂,皆由受陰的我見作怪。

有我即凡,無我即聖,無我的人破了我見便悟道,亦即見道。不過見了

都未到家,見了道你還要修道;像你的眼睛望到一條路,你是望到而已,你未

行。我們以前走路,盡自己的眼所望可以有十里、百里遠,走起來卻要一日才

 

修行必定要見道,想見道、想成佛就必定要破除自己的我見,我執不要那麼

重,稍為讓一點點給人家,讓了人家自己就減少我執。有些人總不肯讓,其我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就重;你肯讓便將我執給讓了,減少了,所以這個「讓」字的確好,將自己的我

執讓呀讓的,全讓了去!聖人教我們溫、良、恭、儉、讓,「讓」就是五德之一。

我執減少,但未能空,就一定要修三摩地,三摩地亦即是定。入了定你的心

就不會亂,心亂不可以入定,若我們有前心、後心,心心相續,有兩個心肯定不

能夠入定,入定要一心。

凡入定的人都稱為「善男子」,你是女人也好,你入定就稱為「善男子」,

男子屬定。這人在「定中」先照見色蘊空,「色陰」一「銷」便發虛明,虛明是

我們的受陰,這時受陰露出來,故云「受陰明白」。虛明是甚麼?虛明是我見,

我們的見其實是個虛明而已,不是實實在在的有明。上來說虛明說得好,明是明

了,虛有其明,這個就是我見,就是五陰的受陰。

受陰是我們的心。虛明我見現前,心裡明白了,我們心裡便見到如來的心

相。你不明白自己的心,你不會見到佛心;你想見佛的心,就先要明白自己的

心,不是離了眾生的心另

外有一個佛心。自己的心猶如明鏡,佛的心如種種像,

明鏡現像,眾生的心裡現出諸佛的心,就是「勝相現前」。

 

 

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

這人在定中用功,一下子從自己的心中得見諸佛的心,自己很是感激。但

你感激就感激哩,這是份內的事,是衣裡的明珠,是家中物而已!不是人家給你

的,你不需要過

分感激!家內的物何必要過分感激?中了馬票你就感激,那是外

來的嘛,你衣裡的明珠感激誰?感激自己啦。衣裡的明珠喻自性的如來,諸佛的

心在我們心中顯露是本份事,我們感激是感激,不必過分來感激,否則就違背軌

道,與理不相應。

一歪百邪生,平常的人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我們修行亦復如是,古來修行

人親近善知識,就是怕自己走歪了。是就龍女成佛,不是就善星生墮地獄,修行

不是兒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人「感激過分」,便有過了。

「忽於其中生無限勇」,他心中的勇氣大到了不得,像說自己一隻手就要令

天下太平,眾生一下就要度盡!不是這樣簡單,地藏菩薩度地獄的眾生,現在都

未度盡,你不要生無限的勇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

「其心」過

分「猛利」,猛利至極。「志」是心也,他說自己現在的志,自

己的定、慧、功德都與「佛」相「齊」。

不過修行人悟與佛齊也是有的,所悟的理與佛相齊,但功德就未與佛齊,那

個要在成佛時才與佛相齊。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尚且站在阿彌陀佛的左面,

未曾成佛;我們做凡夫修行用功,悟是與佛相齊,不能所有功德都與佛相齊!

所以這人的志氣可大了,不是說他不對,只是他過

分,其志氣過分的大。就

算你生出來聰明至極,你對著你父親都要叫一聲「阿爸」,不能說跟他相平!兒

子是兒子,父親是父親,你不可過分嘛,怎能說自己志與佛齊?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諸佛成佛都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佛佛都是一樣了,你看釋

迦牟尼佛,第一個阿僧祇劫在尸棄佛所授記作佛,第二個阿僧祇劫在燃燈佛所授

 

 

記作佛,第三個阿僧祇劫在迦葉佛所授記作佛;這人卻「謂」自己不歷僧祇獲法

身,「一念」之間就超「越」三大劫。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在禪定中「功用」現前,「陵」即越也,「率」是速度,其速度「過越」。

若這人覺悟過來,那是一時的勇氣而已,平常不是這樣的,「悟則無咎」;將一

時之勇當為成佛的實果就不對了,這個「非為」「聖」人所「證」的境界。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能「覺」悟過來就「不」會「迷」,不落邪魔外道。「久自銷歇」者,你

前用甚麼功,你還是繼續用你的功,提起你本有的功用。修行人遇著境界到來

就要一味提起自己本來用的功,念佛是念佛,持咒是持咒,看話頭是看話頭,提

起你的本參話頭;你參「念佛是誰」,你還是提起「念佛是誰」,你參「本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目」,你還是提起「本來面目」,這就是「久自」。用回你以前的功,那些過分

的勇氣自然「銷歇」於無形之中。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假如你說自己悟了道,已得解脫,你自己先錯了,就不要怪別人;你未得謂

得,未證謂證,你一錯,魔就有機可乘。

這裡說的是「狂魔」。過去有些人,他們還是修行人哩,死後其心的狂性

息,日久就變做「狂魔」。他以前都是狂的,現在你狂嗎?好了,他共你相同

大家鬥狂,他就「入」你的「心腑」,把持你的識神。所謂「正見之時佛在舍

邪來之時魔在堂」,你起一念正,你心裡佛就在舍,你起一念邪,魔就在堂,

的心腑不一定是佛住的,魔亦可以住!好像你不明白,怎麼有人會惡得那麼

害?魔鬼入其心嘛,否則他不會惡成那個樣子;為甚麼別的人又那麼慈悲?菩

入了他的心,他便是慈悲了

 

現在狂魔入了這人的心腑,在其心裡住了下來,這人的識神被魔把持住,魔

 

 

便是做了主宰。

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這人逢「見」人便「誇」獎自己,「上不見」有「佛」比他超勝,甚至佛都

不及他!或說佛與他平等,「人」就更加不及他啦,這就是「我慢無比」。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入正定的人見到佛是平等,見到眾生又是平等,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云「正受」。正受亦即正定,正定是無高無下,生佛平等;這人「失於」生佛

等的正定,失了正受,發了狂魔,這種業力便令他「當從」輪迴生死,下「墜

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三摩.提是入定。古人或入定一個小時,禪宗大德坐禪則坐兩小時,或坐一

點三刻鐘,平常最少最少都坐一須臾,即是四十五分鐘,文殊師利菩薩都讚歎: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

。」

現在這「善男子」入了定,在定中當然身不動,不但身不動,心亦不動,心

不被境所動。修行的人不論男女、在家出家,能夠入定都稱為「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

這人用功從定生慧,於定中照「見」四大的「色」陰「銷」了,放大光明,

色陰銷盡光明就謝,受陰現前,這時不是破色陰,而是要破受陰。受陰是甚麼?

來投胎的那個就是了!攬父母赤白二色,這個是「我」,後來這個父母的遺體生

長,變了神高馬大的是「我」;年紀青,年紀青那個是「我」,年紀老了,這個

老也是「我」;這個就是受陰。受陰是身見,亦名我見

 

 

真心直說 卷一 

 

 

色陰去了,受陰現前,故云「明白」。受陰是虛明之心,它不是完全實明、

真明,本來無我它認為有我,這就是虛而明了。

前無新證歸失故居。

這人的色陰銷了,受陰明白,諸佛的心雖在自心中現出來,見是見了,不

過其我執未除,故不能受用!有我執的人即使得到很多東西,也不得受用,好像

有錢人有我執便不懂得用錢,只會做個守財奴!其我執堅固嘛;有學問的人有個

「我」未破,亦不懂得用學問濟世救物、治國平天下。無我的人樣樣也識會用,

耕田都是好的,他無我,便能用自己的米供養全世界的人。

色陰未空以前,四大的色是我們的家宅,我們本來借色陰修行;現在看看

前,無辦法證到如來的心,是「前無新證」,轉頭望望,色陰卻又空了,不能

回自己的色陰,故云「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墮地無所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假如這人的智力強,色陰空就更加好,無罣無礙了!只要繼續用功便破我

執,就可以得到如來的心。

但是他沒有智慧,其「智力衰微」,前面不得新證,後面又失了故居,既不

是前,又不是後,唯有墮在「中」間這個「墮地」。前不見心,後不見色,非色

非心,心不見色又不見,甚麼都不見,就是「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他一物不見,一事都不有,心裡唯有希望功用到來,如「枯渴」時希望下

雨,有點水止渴!守株待兔,他就用這個等待的功。

於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

「一切時」他的心都「沈」下去,「憶」是有個希望性。他不是在用功,用

功是向前進嘛,他只是在那處等,等黃金跌下來!他不是求雨,而是等天下雨,

 

 

這個「等」字就是「沈憶不散」,沈求憶持不散,「以為」這樣等就是「勤精

進」的「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這善男子希望得到功用,這是他「修」奢摩他的「心」欠缺智慧。有智慧的

人或會求雨,或跑去擔水,絕對不會等天下雨,用雨水止渴。現在這人「無慧自

失」,這個也是修行用功的境界。修心要定、慧嘛,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

心若沉,定中有慧便令它起來;若這心浮,慧中有定便令它沉回下去,所以佛經

說有七覺支,調停定慧。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如果他覺「悟」過來,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等,便「無」有過「咎」,「非

為聖證」,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不是聖人所證的解脫。你不要以為一味站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著等功用來,就名勤精進相!功用怎可以等它來?沒有可以等的嘛。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

若以為聖人是這樣用功,自己現在與聖人用功相同,「若作聖解」,佛不來

魔就來了!過去一種因憶而死的人,死後其心仍放不下,年老他便跑去做魔,是

為「憶魔」。

現在「憶魔入其心腑」,把持這人的識神,他自己本人在憶,再加一個魔憶

上憶,便是兩個憶,就像本來有個壞人,他又交上一些壞朋友,有隊了,合起來

就更壞。

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這人修行等功用來,他自己憶,憶魔又幫忙他憶,他便是「旦夕撮心」,

「旦」是早晨,「夕」即晚上,早晚都提起那個心,「懸」掛在一個地方。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樣便是不對了,佛法裡不可以講個「等」字,一定要有功用;你煮飯也要

用些火、用些水,那些米才會變飯,不可以光是站在那裡等米變飯!沒有這個道

理嘛,故而「失於正受」,「當從」生死沉「淪」,「墜」於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這「善男子」又是修「定」,破五陰是說這個「定」。你能夠有十分鐘的

定都好,甚麼叫做有十分鐘的定?十分鐘心裡都不打一個妄想,你便有十分鐘的

定。有一小時的定更好,一小時內你心裡都沒有一個雜念,就名為「定」。

有些人不知道甚麼叫做「定」,「定」是半個妄想都沒有。你看你讀的

彌陀經,叫你執持名號一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心裡不

亂。有妄想就是亂,一個妄想都沒有就是不亂,亦即是「定」。沒定力怎生淨

土?定力上等便上品上生,定力中等是中品中生,定力下等是下品下生;現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法,很多人修淨土而不生者,皆由欠缺這個「定」功。講明要你執持名號,七日

一心不亂嘛,這個便是「定」。

見色陰銷受陰明

定力得力,馬上四大的色陰銷了,受陰就現出來,受陰是我們的心。這個執

受的心,虛明執受,我執是心,不是色能夠有執,地水火風根本沒有我執,所謂

執有我是你這個心。地水火風的色陰滅了,我執的心現前,我們的心就明白,是

云「受陰明白」。

受陰明白了,你要修行,第一個條件是破我執,破了我執就破我見,破我

是破見惑;見惑一破,你就見道

 

慧力過定失於猛利。

受陰明白,從自己心中見到諸佛的心,便應該以定慧而求之。但這善男子定

 

 

慧失調,用慧不用定,慧力勝過定力,「失」在這個心太過「猛利」。

以諸勝性懷於心中。

這人從心裡見到佛的心,佛的心裡有很多「勝性」的功德,佛的心裡有慈悲

喜捨,他見到這慈悲喜捨,佛的心裡有戒定慧,他又見到戒定慧,佛的心裡心即

是佛,離心無佛,他便「以」此「諸勝性」「懷於」自己「心中」,自己慈悲喜

捨、戒定慧,即心是佛了,他就只是修慧,而不修定。

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這人作如是想,破色陰時放大光明,自己的心定慧具足圓滿,慈悲喜捨又

欠缺,就「自」「疑」自己是「盧舍那」佛。自疑是有點欠缺,疑是盧舍那佛

就不是真的是盧舍那佛,所以他錯在他未是盧舍那佛,呀算了,不是也當作是!

是為「得少為足」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於知見。

「恒」常「審」察,綿綿密密的觀照是屬於定。這人修定卻「亡失恒審」,

只是「溺於知見」,溺於見到佛的心,他說心就是佛,慈悲喜捨自己又具足,

佛的心裡有慈悲喜捨,還有戒定慧、四無礙辯才、十力、四無所畏的功德!這

是知

見哩,他只識會講;誰不懂得講?能見能知,卻未得受用,所以我們不

能「溺於知見」。著於知見的慧解,亡失恒審的定力,便是失於定而著於慧。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你覺「悟」過來就不會有過失,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你當自己就是盧舍那,已得解脫,若你「作」這個「聖解」,「則有下劣易

 

 

知足魔入其心腑」。「易」即容易也;過去一些根機很下劣的修行人,他們很容

易就說自己已成了佛,得少分就說自己滿足,人家十分也不稱十分,他有一分便

說自己得十分,這樣便是自足了,得少為足,是「下劣」的「易知足魔」。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

他說自己是盧舍那,再加魔鬼入了他的心腑,他著了魔,魔幫他、他又幫

魔,心中兩個一堆,狼狽為奸!這時他對人家說,自己已證得「無上」菩提,是

「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是諸法的實相,佛法中的一乘法,所謂

言及細語,

皆歸第一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便是「第一義諦」。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 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一切法不受,是名「正受」,正受便是正定。這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失於正受」,「當從」生死輪迴,「墜」於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修行人說的是「定」,定之中坐禪固然是定,但有時站著亦能夠入定,做到

行住坐臥都是定,就更好了。

又彼「善男子」用禪定的力觀照,色陰是四大,這時地水火風四大的色陰

了,身體四大的色、山河大地四大的色又空,清虛的身、清虛的心都現前,「

色陰銷受陰明白」,受陰就是我們清虛的身心。甚麼叫做受陰?你今晚回去

覺,床上的「我」還是色陰;跑到夢中做這做那,那個「我」就是受陰了

 

新證未獲故心已亡。

受陰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裡見到諸佛如來的心,但有受陰的我執在,故不

 

 

得受用。我剛才說,有我見的人得了財也不懂得用,就是這個樣子。你若除了我

見,如來的心就得到受用,慈悲喜捨、戒定慧、六波羅蜜、樣樣都可以拿來用。

但是這人有我見、有我執、有受陰,所以未曾得受用,是云「新證未獲」。

「故心」是指色陰,色陰空時一剎間放光明,誰不知陰亡光明滅,不見了!

破陰時那個光明的「故心」,「亦」已經「亡」。

歷覽二際自生艱險。

自己看看,前際的心見是見到了,卻不能證、不得受用,怎樣取呢?後

望望,破色陰時光明的心又不見了!咦?莫非退失了?一定不是退,是有這件

嘛。這人「歷覽二際」,前進不可以,不知道有甚.辦法用功以取佛心,後退

不可以,因為光明的故心已不見了,這就「自生艱險」,自己覺得好艱難,左

為難

 

於心忽然生無盡憂。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於」自己的「心」中「忽然生」出「無盡」的「憂」。做人進退為谷,那

時是好憂慮的!

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這人憂心如焚,就像「坐」在「鐵床」,熱的鐵床像被火煎,是冷的就變了

冰!又「如飲毒藥」,飲又艱難,吐又艱難,吐不可以,飲又不可以。

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用功用到這樣,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心不欲活」,不如不做人了!這

起了這個念便「常求於人」:「你快點害了我的命吧,唉,我死了便解脫了!

之我現在很辛苦呀。

 

這種境界到來時,也有兩條路可以讓你走,一是跑去拜佛,求佛加被,換換

那味藥;一是將功用放下,睡它一覺,醒來就成了!又是另外一個世界,之前的

 

 

境界便不見了。

所以有時修行用功,你向前不成,向後又不成,你也不要這樣的捱下去,否

則你越想越苦,就連活也不想活了。

此名修行失於方便。

色陰空便好了,色陰空不是沒有色,只是變了如幻如化的色;色陰未空以前

是老虎,色陰空就變成假老虎而已!假老虎比真老虎更好啦,不用怕嘛,這人修

行見了佛的心頂好用功,他卻不識取佛的心,不懂用這個方便,「失於方便」。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你能覺「悟」過來就沒有「咎」,你的境界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若你當那是「聖」人的「解」脫,將妄作真,認賊為子,你就錯了,你一錯

就招魔,那些魔就來。過去有種憂愁而死的人,做了鬼其心仍放不下,日久變了

做魔,叫做「憂愁魔」。

憂愁是煩惱,煩惱是魔,你一憂愁做甚麼也不成功!你做事要歡歡喜喜,不

要憂憂愁愁的去做嘛,所以憂愁是個魔。其實歡喜也是煩惱,歡喜也是魔哩;我

們做人之中當然不要歡喜,有時歡喜你就著了歡喜魔,一歡喜就會做錯事。

入其心腑。手執刀自割其肉。欣其捨壽。

憂愁魔「入」了這人的「心腑」,他想死嗎?魔幫他忙,他就「執刀

 

「割」自己的「肉」,希望早日「捨壽」以得解脫

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或」者淺的、輕的來說,這人厭離這個世界,有時便「走入」深山野嶺,

 

 

「不」願意「見人」。

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都是「失」了「正」定,「當從」生死輪迴,「墜」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在「定中」可以破五蘊,第一破地水火風四大的色蘊,第二破見聞覺知。六

根是我們的受蘊,我們有六根的受,你看,我們眼受色,耳受聲音,我們有了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名我執受。

受陰是我們的心,現在這人破了色陰,我執的心現前,他就在這個虛明心

見到如來的心,故云「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心安隱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色陰空了,光明現前,這人在「清淨」虛明的受陰之「中」安住下來,認為

清清淨淨的心是「安」安「隱」隱,他著了清淨的境,就不用功了。

修行萬不能著靜境,靜境是不可以著的,著了靜境心便安隱;妄想固然不

住,靜境也不要著,動是魔,靜也是魔,我們萬不能著靜境。像這人繼續著了靜

境,「忽然自有無限」歡「喜」從「心」裡湧出來,「歡悅」到「不能自止」。

有時坐禪的人生出智慧,便不停造詩造偈;或生個歡喜心,歡喜到不能停

止,這些都是禪病。遇著這些境界有甚麼辦法?最好是睡它一覺,停一停,然後

再來用功,否則它們會像湧泉一樣湧出來!在我們禪宗之中,若人用功用到隨口

也說得出一四句偈,肯定打香板!如果不打他,不知他再要講多多少句出來!

現在這男子在其清淨的禪定心中,無緣無故湧出歡喜,那是為誰歡喜?這

不是慈悲喜捨的喜,慈悲喜捨的喜是為眾生而喜,眾生得樂,菩薩便歡喜嘛,

人歡喜到「自」己都「不能」制「止」自己,這就是病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這是甚麼病呢?皆由他清清淨淨,著了清淨的境,得到身心「輕安」。但他

無智慧,便不能制止自己的歡喜,「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你「悟」到這是禪病就「無」有「咎」,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非為

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甚麼是「聖解」?聖解是對凡情來說,我們六凡法界的眾生是為凡情,諸

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就名聖解,聖人的見解。現在這個不是佛、菩薩、

支佛的見解,也不是阿羅漢的見解,它也不是凡情,而是禪宗的病,凡情那有

喜到不能自制呀

 

「若」把它當「作」「聖」人的見「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腑」,同氣相投,同性相應,這個好喜樂魔就入你的心,住你的腑,執你的識

神,把持著你。

見人則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

皆由你的心錯了,你的心一邪就會招魔。魔入了你的心,你心歡喜就「見人

則笑」,或「於」四通八達的「衢」道、小「路」之「傍」「自」己唱「歌」跳

「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人家問他在唱甚麼?他便說「自」己「已得」「無礙解脫」,所以自歌自

舞。但這些境界根本不是定,故云「失於正受」,「當從」生死輪迴,「墜」落

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自謂已足。

這「善男子」在「定中」見色陰空,受陰現前,受陰是虛明妄想,虛明是我

執,心中虛有其明,在虛明心中見到如來的心,是云「受陰明白」。他一見如來

的心,即說自己已得如來的心,得少為足,「自謂」滿「足」。

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是有端都還可以嘛,但是這人無緣無故,「無端」生起「大我慢」,見到自

己好高好高!因我起慢,名「大我慢」。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

人家不及你,你就看不起人,是名為「慢」;大家相等,你都說自己比他超

勝,便是「過慢」;人勝你,你卻說你勝過他!那就是「慢過慢」;內執有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外執我所,就是我慢,這是七慢之中的根本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

上慢」;人家有道德,但你不跟他學,不懂得見賢思齊,不懂得自認低威!不向

上求、不向好學,這個便是「卑劣慢」;再加「邪慢」,七個慢「一時」「俱」

在心中「發」出來。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這人發起我慢,「心中尚輕十方如來」,連佛也看不起,佛也不及他,「何

況」其餘「下位聲聞緣覺」,他們就更不及自己啦。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見」是知見,受蘊屬於見惑。這人的我見太「勝」了,有慧還可以救嘛,

那裡有「我」呢?自己現在是個凡夫,怎及得上聖人?有慧便可以開解;但是他

沒有慧,故而「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假如他在禪定中覺「悟」過來,知道那是自己一時憍慢,便「無」過

「咎」,所謂人非聖人,誰孰無過呢;「非為聖證」,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這人起了憍慢,若他把它當為「聖」人的見「解」就錯了,「則有一分大我

慢魔入其心腑」。六欲天有個大我慢天,這個天的魔王我慢無比,他說,全世界

的魔子魔孫都是他做阿頭,由他做王!「大我慢魔」入了他心腑之內,就在其身

體住下來。

所以有人問甚麼叫做著鬼、著魔?如果你的心正,正大光明,魔不會入你

心,那些鬼見到你,要走也來不及哩,怎還敢入你的心!皆由你自己的心不正

不得正大光明,魔鬼又是邪,大家邪在一堆,你便招他進來了,招狼入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不禮塔廟摧毀經像。

這善男子以前也拜佛拜廟,現在魔鬼入了他的心腑,他著了大我慢魔,

就「不禮塔廟」,舍利的塔他不拜,佛廟他也不拜,更「摧毀」佛「經」佛

「像」。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花。

這人也有善信「檀越」,這時他們肯定問他,怎麼他毀壞佛像?誰不知魔

代他說話:佛像「是」「金銅」「土木」造成,不是真佛;「經」又是甚麼?

是「樹葉」造的,我們中國用竹造紙,印度則用貝葉、用「疊花」等布來寫經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

然則甚麼叫做真佛呀?真佛就是肉身,肉身裡有靈知靈覺,子子孫孫相生不

 

 

絕,這個便是真佛!你們怎麼「不」「恭敬」他,「卻」跑去「崇」拜「土木」

造成的佛,這樣「實為顛倒」。

看,這是魔鬼在代他答覆信心檀越。你聽到那種人講話就要留意,你都是走

避一下好了,避之則吉;那人著了魔便有魔的力,能攪到你的身上來,令你都給

迷了。

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

人們果然相信他,並跟「從」他「毀」、「碎」佛像,將它們「埋棄地

中」。

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有人雖有懷「疑」,但仍帶信;有人被他所「誤」,就跟著他「入無間獄」。

你毀佛像、燒佛經,有甚麼法子不入無間獄呢!故云「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再說這位「定中」的「善男子」善女人,修三摩地全都稱為男子。他修禪定

得力,四大的「色陰」空了,陰以蓋覆為義,除了色陰,「受陰明白」,受陰就

現出來。

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

「精」是色精,「明」是圓明,「精明」是說受陰,受陰就是精明之心、

明之心。凡夫位中沒有一個純真的心,只可說它是個色精圓明的心。色陰空了

「於」這個「精明」的我執心中,「圓悟」到諸佛「精理」的心。在虛明心中

到諸佛的心,都是那句話,不過這裡就變了一些文字

 

我的心是因心,諸佛的心是果德,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我的因心就是如來

的果德,如來的果德就是我的因心,佛心與我心相隨不二,兩不相違,就「得大

隨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這人不過在心中見到佛的心,卻「忽然生出無量輕安」,大安樂呀,輕安現

前。身心輕安了,他便說自己「已」「成聖」果,「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這是「因」為他有智「慧」,而「獲諸輕清」;若他覺「悟」便不會有過

失,「無」有過「咎」,這個不是聖人所證的境界,亦不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

的聖解,「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假如他「作」為「聖解」就錯了,「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過去有

些人修行用功歡喜清淨,歡喜輕安,恣心自師,一味著了靜境,一味貪清淨、貪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輕安,日久不死就成魔。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

魔入了心腑,他便「自」說自己已得如來的心,圓「滿」具「足」,「不」

必再向上「求」「進」步。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些「多作」「無聞」慧的「比丘」,他們修行一點佛法都不聞,將來臨

終時便譭謗佛法了:「咦,佛法騙人!那裡有呀?我修行都徒勞無功,又受生

輪迴。」這樣便「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色陰」「銷」了,受陰清虛的心現前。

於明悟中得虛明性。

這人在精明心中悟到甚麼?「得虛明性」,虛明妄想是受陰,虛有其明,我

們的我見不是實的,虛有其明而說有我,虛有其明而有我見。這人在「明悟」中

「得虛明性」,他便研究這個虛明性到底從何處來。

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他不是向佛性那處研究,而是研究我執、我見;虛明無性嘛,我執其性

空。「忽然」我執空了,我見又空,那就一切法都空,他便「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他著了「無因果」這個空,不論甚麼法,法法來他都說那是空,甚麼都是空

的,是云「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這人著空的心露了出來,「空心現前」,心不生他當它是空,「乃至心生」

之時他亦當它是空,得「斷滅解」也是空,他起心動念都增「長」其斷滅的空解。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虛明是受陰,我執空了,他見到性空就說一切都空,這是修行著了空,甚

都講空。若他覺「悟」便「無」過「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

魔」便「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他著了空,就來譭「謗」小乘的人:小乘人著有,他便說他們「持戒」是

「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他們大乘的「菩薩」「悟」到「空」理,空啊,那裡有持?那裡有犯?持又

空、犯又空,持犯都空,「何」來「持犯」?所以他不講持戒,又不講犯戒。

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

 

肉廣行婬穢。

他更跑到平日相「信」他、供養他的「檀越」「飲酒噉肉」,連「婬穢」

不怕。人家問他怎麼了?他說:「空啊,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住,是空的嘛!

 

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因」為他有個空魔入了他的心,「魔力攝其前人」,那些檀越也不怪他,

個個都「不」「生疑」惑,不譭「謗」他。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

鬼歡喜食屎食尿!所以廁所裡是有鬼的,要留意!魔「鬼」「入」他的心

「久」了,便借他的身體「食屎尿與酒肉等」,人家問他,他答空嘛!食屎食

尿、飲酒食肉一樣平等,「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這個是魔鬼了,他既「破」了如來的根本戒,「誤入」「人」間國法的罪,

便「失於正受當從淪墜」,墮落三惡道。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

 

。味其虛明深入心骨。

 

 

得虛明性者,是說我們受陰的性是空的,它不是完全黑,也有點光明,不過

這個光明就是虛明。現在這定中的善男子「味其虛明」,研究虛明的受陰,看看

它是從那裡來。

我們應該向反聞聞自性那處研究嘛,研究盡聞不住,覺所覺空,聞所聞盡,

受陰就空;修行一定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但這人不識會用功,他不是向

聞性研究,卻來研究虛明的受陰,研究虛明我見、虛明我執、虛明身見,他向那

個地方研究?他向「心」臟、向「骨」髓、向骸「骨」那裡用功。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他虛明的心跑到心裡、骨裡,骨髓都給聳動起來了!你看那些食鴉片煙

人,一口鴉片食進去,血和骨髓受煙味所供,啊他就精神幾百倍!全個人都動

來。所以這人現在研究虛明,他深入心骨嘛,他以虛明的心供那些心、骨,它

就統統滋潤起來,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有無限愛愛潤就生,「愛極」他就「發狂」,頂不住了。有些人不知道,滋

補骨髓只有增加愛欲,增加狂念,「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他在「定境」裡用功,但他不是安順入聞性,而是「安順入心」、入骨、入

骨髓,皆由他「無」有智「慧」,行錯路,「誤入」五「欲」的境。

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若他覺「悟」便無過「咎」,「非為聖證」。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若他的欲心動了,「欲」界「魔」王便「入其心腑」,借他的口「說」五

「欲」就是「菩提」之「道」!欲魔是六欲天魔。

化諸

 

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

魔著了他,他就教「化白衣」,不論男女老幼、好好醜醜,都「平等」來

「行欲」;他又安一個名稱,說「行婬者」是「持」菩提的「法子」。

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五六百

多滿千萬。

如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都沒有事情,末法一萬年就有事了;現

佛滅度了三千年,是末法的開始,「末世」是指末法。這時由魔鬼「神力」

「攝」的「凡」夫「愚」癡人有多少?「其數」有時一「百」人,「如是乃至

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到極點,成「千」成「萬」,有這.多的人相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前年美國有種組織令幾百人集體自殺,這.多人相信它,同來集體自殺,沒

有理由嘛,那就是魔鬼作怪。

魔心生厭離其身體。

魔王入人的「身體」,日子久了這個身體殘毀,沒有用了,「魔心生厭」就

會「離」開。

威德既無陷於王難。

天魔總也有點福,現在他離開你的身體,你便完全沒有「威德」,若你更犯

國法,國王便治你罪,故而「陷於王難」。

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你教人家行欲,「疑誤眾生」,便墮落「無間」地「獄」受無間苦;你「失

於正受」,「當從」生死輪迴,「墜」落惡道。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我們破受陰的我見,破受陰的我執,禪定中可能有時有一、兩個境,或者沒

有境界都有的,不一定有十個境,不過如來就說出來,即使有都是那「十種禪那

現境」。禪那是靜慮,靜慮中現出這些境,「皆是」你在「受陰」裡用功,「用

心交互」,邪正相交,邪正未決以前,便有那十種「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

「眾生」「頑」固「迷」執,他何不思惟「忖」度一下,「自」己是個

夫,無始劫來都在生死苦海浮沉,怎得這麼快成就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逢此因緣」卻「迷」而「不」「識」那是禪定的病;他「妄言登聖」,說

自己證了聖果,「大妄語成」,故「墮無間獄」。

汝等亦當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

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阿難你們「當將」「如來」所說,「遍令眾生」「開悟」破受陰十種魔相

「義」。所以阿難仍在兜率陀天,不可以滅度,如來講明叫他「於佛滅後傳示

法」,不要讓「天魔」「得」修行人的「方便」,「保持覆護」其禪定,令他

慧雙修,「成無上道」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

 

 

修行想見道必定要破我執、破我見,我見是受陰,五蘊之中屬於受蘊。上來

便是破受蘊。

爾時「彼善男子修三摩提」,破受陰是修正定,定慧不二,便名正定。偏於

定是有寂無照,偏於慧是有照無寂,定慧等持,於中清淨,然後才可以破見。所

謂無過亦無不及,「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修行一定要定慧等持。

心不為境所動,是名為定,你還要從定起慧來照,照見一切法空,就名之

慧。心不動是定,但要照見一切法空,方能破一切執,你照見一切法空,方能修

一切善。甚麼是一切法空來修善?修善而不著跡,是名真善,修善著跡不是聖人

的善,是世間的善;子曰善人「不踐.,亦不入於

」,有慧之人照見一切法

空,修甚麼善都不留一個跡,即是不求名了,那就是不著跡。

修三摩提要定慧等持,像有燈便有光,燈是定,光是慧,離燈何來有光?離

光何來有燈?能夠定慧等持,寂照不二,「受陰」就「盡」。

 

 

受陰是我執哩,受色陰為我,人說身體為「我」,豬狗牛羊亦說身體

 

《中庸》 

《論語》 先進第十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我」,天人說天身為「我」,鬼就說鬼身為「我」,我們執著身體為我,攬身

體為我。有我執便有種種我見:有的我見是著有,有的我見就著無,有的我見歡

喜善,有的我見歡喜惡,種種見也是不同,俱生以來都有我見,小孩子一出世便

懂得有「我」,所以這個我執好厲害,最難放得下。

昔日道生法師勸一個鬼不要做鬼,跑去投胎好了,這鬼怎樣答他?他說:

「我做鬼來五百秋,又無煩惱又無憂,生公勸我為人去,恐怕為人不到頭!」他

說自己做鬼有時還可以做到底,做人卻未必能做到底!做出家人不容易,做在家

人亦不容易!你做人家的兒子能否孝順到底?一、兩日或者可以,一年不成了,

一世更加做不到。就是我們大眾做朋友,又有幾個做到底?

做人既然不容易,因此就要破我執;其實破我執不知多好,破我執是見

嘛,見無為之道,見了道便可以修道

 

雖未漏盡心離其形。

受陰盡是破我執,破分別惑,分別惑是因分別而有,亦即見惑。我執

 

 

 

惑,想陰這個思惑是細惑,亦名任運惑,任運而起,尤如空中的微塵。現

惑

已破,分別惑盡,分別惑如家中的客,客是容易,塵就難了,所以說未盡微細的

惑。

「雖未漏盡」者,思惑未破,但你的心沒有了我執,無我嘛,你便脫離色

身之形,眼、耳、鼻、舌、身、意都能出離,不但「心離」六塵之色,亦離六根

之「形」,根塵都可以脫。上來解六結先解動、靜二結,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

是漸增聞所聞盡,聞所聞盡便破受陰。無能聞的根,亦無所聞的塵,是為聞所聞

盡,這個「心」便「離」六根之「形」。

如鳥出籠已能成就。

此心能離六根之形,將來臨命終時說走就走,「如鳥出籠」!籠是色籠

不被身體所蓋覆。我們的鳥未出籠,身體病便是病、身體老便是老、身體饑便

饑、身體冷便是冷;若我們的心可以離開身體,老?這個心沒有老,病?這個心

無病,餓?我們的心沒有餓,是色身餓而已,冷?是色身冷,我們清淨的心沒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冷,所以「如鳥出籠」,就得種種解脫。

「已能成就」者,這個「成就」是可以修行的意思。破見惑是見道,見了道

便全性起修,從理起事,從解起行。

從是凡身。

雖然如鳥出籠,我們還要借假修真,或借男身、女身的假,或生到天上,借

天身的假;所謂觀音菩薩累劫修,釋迦牟尼佛過去都做過鹿王身、獅子王身嘛,

歷代菩薩也是在人間修行,借假修真,從沒有一個在淨土、在涅槃性海修行的

 

所以「從是凡身」是說色身,雖是色身,但悟了道;你看,釋迦牟尼佛、

至孔子、老子,他們都有個身體來修行

 

上歷菩薩六十聖位。

破了我見就見道,悟了道全性起修,一直可以「上歷菩薩六十聖位」。楞嚴

 

 

經裡已經說了,三漸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再

加等覺、妙覺,佛果不稱為菩薩嘛,不就剛剛六十位了。

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你有我執就被業所牽,不由你選擇,入牛胎、鑽馬腹,走去窮人那處受生,

隨業牽你去投胎。你破了我執,「得意生身」,就不是業牽你去投胎,你「隨」

意生到四天王天、帝釋天、兜率陀天、初禪天、色究竟天都可以,歡喜跑到人間

相信佛法的家庭入胎,歡喜現男身、現女身,歡喜生到那裡就是那裡,隨意而

生,當然是「無礙」啦。

譬如有人熟寐

 

言。

再講一句,好像一個人「熟寐」,「寐」是睡覺,睡覺時做夢講話,叫做

「寱言」。為甚麼要睡覺?因為想陰未曾破!取相為想,日間為想,夜間為夢,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若人破了想陰,他日間絕對不會有妄想,夜晚亦不會做夢,莊子說至人無夢,聖

人是沒有夢的。

現在這人受陰空了,但是思惑未破,想陰未空,他還有任運、微細的妄想,

所以他還要睡覺,「熟寐」是睡得好熟。不過他破了見惑,那是見道啊,他講的

話就如「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是人」想陰未破,解是懂得解了,他未能從解起行,行他未做得到!雖然

他「無別所知」,但是他破了見惑,見了道了,他講話便是從道裡流出來,隨口

吐出的「言」語都有「音」有「韻」、也有「次」序。你看,六祖菩薩悟了道,

隨便講一句偈都可以:「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

。」悟道的人是從道那處

 

 

六祖大師法寶壇

卷一 機緣第七 

 

 

嘛,講話就有「音韻倫次」了。

不悟道的人講話無道理為根本,見了道則從理而講話;現在這善男子是見道

而已,未破思惑,所以他如在睡覺裡講話。若他更破思惑,那就是醒來講話了。

令不寐者咸悟其語。

不過他已「令」聖人聽到他講話都來證明,他講的一點也不錯,合道理。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破了受陰,見了道從理講話就有音韻倫次,但有想陰未除,便等如睡覺

話。睡覺譬喻想陰,是則「名為想陰區宇」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也是說我們的想陰。想陰人人都有,我們都有妄想,我們的想日夜不停,

是不會停止的;妄想有甚麼用呢?由妄想造業,造業就受苦,惑、業、苦嘛,若

無妄想,這人肯定不會造業。

你們平常說自己無想,無想嗎?你念佛、誦經時便知道自己有妄想來,平日

固然無妄想哩,你是看不到的,所謂日間為想,夜間為夢,想陰是任運而起,好

像空中的微塵不停的動。

想陰是因境而有,因種種境便生種種想。有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

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

」,一萬個境便有一萬個想,你說我們日夜看的境

有多少?我們心裡的想又有多少?有境便有想,取相名想;你見到相,心裡便有

這個想,見到人的相心裡有人的想,見到馬的相心裡有馬的想,見到黃金的相心

中有黃金的想,見到名心裡有名的想,見到食心中又有食的想,學中國文字有中

國文字的想,學英文有英文的想,學日文有日文的想,博古通今就有博古通今的

想,這個想很

多!博古通今若不是想陰,難道是行陰麼?修善、修惡才名為行

 

 

清涼山志 卷四 菩薩顯應貧女乞齋傳〔明〕釋鎮澄撰 

 

 

博古通今是想,古事你能通,現在的事你能明,全都是想而已!所以用三摩地的

功,便令我們的「浮想銷除」。

於覺明心如去塵垢。

我們的「覺明心」不是妙覺,妙覺是五陰都破了,本覺明心中「如去塵

垢」,所謂明鏡去垢。人人都有個明鏡,它怎麼不照?我們想陰的塵垢蓋了明

鏡,所以神秀大師說「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

」,妄想就是我們

「覺明心」中的「塵垢」;想陰除了,我們的覺明心裡就無塵垢。

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

 

本來有十二類眾生,現在是說你閣下,你是人「倫」的一類。「首」是生

 

六祖大師法寶壇

卷一 行由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尾」是死,「圓照」即是從頭照到尾;我們做人從生至死,有妄想就見首不見

尾,見尾不見首,見中間又不見頭尾,我們的「生死」是醉生夢死,是不清楚

的。若去了妄想,生就知道怎樣生,死又知道怎樣死,一日有多少生死都清楚,

生死露了出來,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都有把握了。

去了想陰證甚麼果位?恭喜你,是證阿羅漢果!阿羅漢破了見思二惑,破受

陰是破見惑,破想陰是破思惑,然後知道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首尾圓照名想

陰盡」。

受陰盡天下太平,受陰盡人人無我執,你無你的執,我無我的執,大家都

無執,無人我是非,那就太平啦!如果想陰一盡,誰也不會作業,不作業就無生

死,生死就了。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我們墮在煩惱愛河裡,頭出頭沒;取相名想,若我們能外離一切相,內離一

切想,去了想陰便沒有煩惱,就「能超煩惱濁」。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我們「觀」煩惱之「所」來「由」,就是「融通妄想」。內託根,外託塵,

想陰的性是發於知見,容現六

;若無知見,妄想的性是無的,無六塵亦無妄

想的容。妄想不是真實有的,因根因塵,根塵融通,中間便有六識,故有分別取

相,生你種種妄想。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

這修三摩地的「善男子」,本來受陰虛明有我,現在他的「我」破了,沒有

受陰即是沒有我執,故云「受陰虛妙」。「虛」即空也,空了就是無我,無我便

無受,欲界不受,色界不受,無色界又不受,三界都不受,就是「妙」了!受陰

空,得不受之妙,是名正受

 

0

 

見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你樣樣都不受,邪魔鬼怪就不能入你的身體。上來受蘊有十種狂魔入身,你

或唱歌跳舞、或一味笑、或跑去飲屎食尿,魔入身皆由你有「我」;你都無我,

魔怎入你的身裡?若你見了道,無了我執、我見,就「不遭」外來的「邪」魔鬼

怪入你的身體。

有我執時,修定不見慧,修慧又不見定,有時定多慧少,或是慧多定少;

了我執,修定就不同了,無了「我」來修定慧,定慧便圓融。破見惑是見道,

定見道,所以有些人不用求道,你一味破自己的我見,你就見道!不是讀書、

學可以悟道的,我任你讀盡全世界的書你都不能悟道,你的我見不破嘛。一破

執,道就現前,所以「圓定發明」就是發明大道

 

不過破我執也有兩種,小乘人破我執,發明的道是真諦、四諦之理,大乘

破我執,發明的道則是中道第一義諦之理,所謂諸法的實相。現在不論大乘、小

乘,總之破了我執,無受蘊便「圓定」「發明」真理。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

在「三摩地中」,你的想陰未破,你就繼

續用功!你萬不能起愛;想陰有

愛,愛煩惱還在。我執在一剎那間可以斷,愛煩惱卻不容易,不可以一剎那間

斷,要慢慢減、慢慢斷。現在這人破了受蘊,悟了理,便「心愛」「圓明」之

理,以理起愛。

「心愛圓明」是不對的,我們破見惑見道,見就是見哩,不應該愛道;道是

不能夠愛的,你猜那是黃金嗎?黃金也不讓你愛,是你說你去愛而已,其實你何

曾愛得到?你死了就給了別人,它不會跟你走!黃金你尚且愛不到,何況無為的

大道?大眾的物只可以見,怎由你一個人取了去呢?

所以這善男子錯在想陰未除,見道時習氣種子起現行,他的愛心就生起來

愛圓明之道

 

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銳」者勇銳,「精」進來「思」惟,見道時「貪求善巧」。全體大用就是

善巧,你不需要「貪求善巧」嘛;你看,上來耳根圓通,「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三十二應身、

十四無畏都具足,你何必要「貪求善巧」呢?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顯現,你修德未曾有功,就想得善巧?人與人之間,多

數都是貪快、走捷徑!想陰是愛,心愛圓明是想陰,「貪求善巧」的「貪求」二

字又是想陰。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怎麼天魔會等候他?大家用我執做天地,這人破我執時將自己那份我執拿

走了,令天地振動、魔宮振裂,魔鬼知道是誰振裂魔宮,但是他破了見惑,無

了我,魔鬼無法入其身,只好在外面看著、等「候」著啦;只要他動一動,魔就

「得」其方「便」。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若人沒有我執,但其想陰未除,天魔仍可以從別人那處來魔這個人。魔

「飛」「精」氣附別一個「人」,不是附這個善男子,所以你要留意,有時魔不

一定入你的身體,而是入別人的身體,叫人來惱你!那人被魔鬼入身,魔借他的

口講話,他便懂得講經。天魔過去也是修行人哩,但是他誤入邪路,學佛不成就

做了魔王的子孫,所以他也會「口說」一下「經法」,不過講得不究竟而已。

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個被「魔著」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被魔所著,便「自言」已證「得

「無上」大般「涅槃」,自宣自揚,自我介紹,現在也擺個法「座」向「彼善

子」「說法」

 

「彼善男子」破了見惑,未破思惑;破見惑是悟理,悟了理從理起修就好

了,他卻以為菩薩破了見惑,上合下同,有種種神通,他也要快快求這些巧妙,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故云「求巧」。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

「斯須」是一會兒。被魔所著的人,「其形」現個「比丘」相,「令」求巧

的善男子「見」到他,啊,原來大家都是比丘,這便是以同類身引同類眾。其實

那人不一定是個比丘,魔鬼入了身嘛,他就變甚麼都可以。

或為帝釋。

過了一會他的身體又變了,或做一個「帝釋」身,善男子就想,啊,原來是

帝釋天王!自己求善巧,頂好向他求了。

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現「婦女」身、「或」現「比丘尼」身。

或寢暗室身有光明。

「寢暗室」是睡覺的地方,黑暗得很,現在的人開朗就有窗子,你看那些古

老大屋,寢室那裡有窗?但是這個被魔著了的人,其「身」卻能放「光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修定的善男子雖然破了見惑,那是見道而已,其思惑未破,想陰未除,少不

免仍有貪、瞋、癡、慢、疑;所以說他「愚迷」,沒有智慧啦,便把那個魔著了

的人「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那人說的都是魔話,你聽了相「信」了他,你的定力便不見了。怎能被魔鬼

的話「搖蕩」自己的「心」?你的定在何處呢?

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修行人以戒為本,那人卻教這善男子「破佛律儀」。本來四威儀很有威儀

嘛,破四威儀便不講威儀,非禮莫視他又視,非禮莫言他又言,乃至袈裟也不

穿。

禮儀齊整的人何來貪欲?先行律儀不考究,隨隨便便,衣裳又穿得馬馬

虎,穿不穿都沒有所謂,這就是破律儀了。先破威儀,再進一步就是「潛行

欲」,破戒了,犯了貪欲那條戒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魔鬼著了這個人的身,便常借他的「口」,說世界甚麼地方何時有災難,何

 

 

時有吉祥,說這些「災」禍吉「祥」的「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

「或」說「如來」在那個地方「出世」,這是吉祥;「或」說「劫火」來

了、「刀兵」來了,這些就是災禍。

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他說:「如來出世了,你們快拿錢來供養!」或說:「劫波到了,快求我保

祐你們啦!」這樣人們的「家資」便「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這個是著物成「怪」的「鬼」,「年老成魔」,入人身體,以「惱亂」那求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善巧的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魔入了人的身體,那人的身體被魔攪到殘壞了,魔心便生「厭」;修三摩地

的善男子被魔惱亂,失定失慧,魔心則「足」;魔便離開那人的身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弟子」是求善巧的男子,是為徒弟,「師」是被魔所著的人。弟子與

「俱」犯了國家的法,故被治罪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你應該「先」行「覺」悟,你破了想陰,便「不入輪迴」。若你「迷惑

 

 

不知」,這想陰你不知道,反聽魔鬼的話破戒定慧,便「墮無間獄」。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善男子的「受陰」空了,沒有了我執,破了我見,一切的外境「邪慮」不

入其身,便「圓定發明」真諦之理。破見肯定悟道,發明真諦之理。

三摩地中。心愛遊蕩。

在「三摩地中」應該全性起修,從解起行,但這人的想陰未空,他還有個想

陰在,「心愛」便是想,想「遊蕩」!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天上人間都遊一

下哩,遊全四天下。所以現在青年的人一出家就到處去遊,唉!這樣是遊蕩嘛。

飛其精思貪求經歷。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善男子「飛其」「精」進的「思」想,「貪求經歷」,百城煙水,多多經

歷,到處親近善知識,到處拜訪、經歷,經歷就是參學。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他一下子打個妄想遊蕩,貪求經歷,「天魔候得其便」就說:「好了!你想

求經歷?我就給你一個經歷!你想遊蕩?我來教你遊蕩哩。」這人便不繼續用他

反聞聞自性的功。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但是他破了見惑,沒有了受,魔鬼不能入其身,只好「飛精」「附」別人的

身體,令那人「口說經法」。

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

 

 

說法。

「其人」「不」知道自己被「魔」所「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誰

不知他只是著了魔!他更跑到那個破了受蘊、「求遊」蕩的「善男子」之「處」

「敷座說法」。

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

他「自」己本人的「形」「無變」,但他令「聽法」的人個個都「身坐寶蓮

華」,那豈不是即身淨土了?

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不是一個人,所有聽法的人都坐寶蓮花,他們的身體又變成「紫金光聚」,

「各各」就說,身是佛身,座是佛座,好像個個都成佛了,故而「得未曾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魔力多大!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求遊蕩的善男子破了受蘊,但其想蘊未破,都是「愚迷」的了,他便把目前

這個說法的人「惑為菩薩」。

婬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魔用「婬」境「逸」動「其心」,善男子便「破佛律儀」,即是沒有規矩

沒有威儀。出家人行住坐臥都有威儀,垂眉低目、眼不斜視、耳不斜聽、足不

生草,這個威儀多好呢;但是現在這男子的心放逸了,先破四威儀,再進一步

「潛行貪欲」,秘密做貪欲之事,戒又破了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

 

 

常常都是這樣說,便是「好言」。真善知識是不會好言的,一言半句如雁過

長空,不留痕跡;這個被魔所著的人卻「口中好言」,做生意一樣,一味讚自己

的貨靚!

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

誰是諸佛出世呢?魔所著的人隨便都能安一個名號,說在某某地方、某某人

就是「佛」的「化身」,或者是阿彌陀佛、彌勒菩薩的化身,或者說達摩祖師來

了;達摩祖師才沒有空來!有佛當然有菩薩啦,他又說,「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

化人間」。

其人見故心生傾渴。

他這樣無非想你的心迷了他、著了他,哇!對他「心生」「傾」慕「渴」

仰,傾向而渴慕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本來這善男子已破色蘊、受蘊,若更破想蘊,生死就了。誰不知他著了魔鬼

的言語,被它多多熏習,自己的「邪見」就秘秘「密」密的增長起來,修三摩地

的「種智」也不見了,「銷」了。

此名

鬼年老成魔。

這個是「

鬼」,即是邪風、瘟疫鬼之類,他「年」紀「老」就「成魔」。

他不是魔王,而是魔王的眷屬。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魔「惱亂」「人」,被著的人身體衰弱,魔心則厭;被惱的人定慧已失,魔

心生足,是云「厭足心生」。

 

 

求遊蕩的善男子破了受蘊,沒有了我,但其想蘊未破,想蘊未破就有貪瞋

癡,有貪瞋癡就會破戒。現在他被魔到戒定慧都破了,魔就離開所著的「人」的

身「體」,走了!達到目的地了!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弟子」是求三摩地的人,「師」是魔所著的人,他們妖言惑眾,故「陷王

難」,國家便要治他們的罪。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你應該教人家「先覺」,破了想陰就「不入輪迴」;若是「迷惑

知」,隨想陰去犯戒,就「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這段文又是一樣。「受陰」空了,「不」受外來的「邪慮」,破了見惑便悟

道了,是云「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綿泯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綿」即是密,「泯」是泯合。本來你見了道,再從見道修道,修到生滅滅

已,寂滅為樂,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眾生同一悲仰,便是上合下同。但是你

都未修你的心,你何必「心愛綿泯」,「貪求契合」呢?這就是貪快了!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天魔」「候得其便」,就說:「好了!你想求上與諸佛合,下與眾生同

嗎?好,我來教你!」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若人破了受蘊,沒有我執,魔不能入其身體,唯有「飛精附」另一個

「人」,令那人「口說經法」。

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那人不知道自己是被「魔」所「著」,唯有聽魔鬼講的話,亦說自己「得無

上涅槃」,「來彼」「求」上「合」下同的「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

「其形」是指被魔所著的人,與及「聽法」的那班人,「外」即身體,他

的身體都「無」甚麼「變遷」

 

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那人能「令」「聽者」「未」曾「聞法」,個個「心」裡都「自」行「開

悟」,說自己是另外一個境界。

念念移易。

但這個不是真悟啊,他們「念念」也變「移」遷「易」,初初悟有,後來悟

空,又再悟些甚麼、甚麼,總是念念遷移。

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人間好惡諸事。

其中有些「或得宿命」通,知道過去的事情,「或有他心」,「或」有

眼通,「見」到「地獄」,並「知人間」那件「好」事、那件「惡」事,甚麼

事、禍事他都知道,這是突然而得,不是常得,只是瞬間由魔力令他得而已

 

或口說偈或自誦經。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說世間法是下同,宿命、他心、地獄、人間他都知道,這是下與六道眾生同

一悲仰;「口說」經「偈」,「或自誦經」,就是上合,上與諸佛同一慈力!故

而「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無智慧、「愚迷」的人就把他「惑為菩薩」。有智慧就識破他啦,這人從來

都不會講經,現在突然講經說法,這個便是魔來了!

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綿」是密,密密生愛,密密這個心愛著了。怎可以愛呀?為法尚不能愛

何況為情相愛?這時求合的修行人「綿愛其心」,行住坐臥都不講律儀,不講

律,「潛行貪欲」,就破戒了。破佛律儀是沒有定,惑為菩薩是沒有慧,所以戒

定慧都給破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

那人「口中」所謂「佛有大小」者,天上的魔王就是大,鬼怪是小!佛那有

大小哩?也沒有甚麼「先佛」、「後佛」;上來先行惱人的鬼是先佛,後來那些

鬼便是後佛!

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

那人又說,木頭、銅鐵所造的是「假佛」,它們不會講話,他這些懂得講

的才是「真佛」。魔王行欲是「男佛」,順他的人便稱「女佛」,後來依樣畫

蘆、跟他學的魔鬼、魔孫則是「菩薩」

 

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

修定的善男子「見」到這個情形,便將其耳根圓通、修三摩地、參話頭的

 

 

「本心」完全丟了,「洗滌」得乾乾淨淨!很容「易」就「入」了「邪」魔的迷

「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

這種是魍魎魑「魅」鬼,「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被魔著的人身體衰弱,魔便生厭;被惱的人定慧已失,魔就生足;如是「厭

足心生」,魔就離開「彼人」的身「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弟子」是求合的人,「師」是魔所著的人,二人既犯國法,所以「俱陷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難」。若能夠「覺」,破了想陰就「不入輪迴」;若是「迷惑不知」,從想而起

貪瞋癡,破佛律儀,就「墮無間獄」。

因此,五陰之中即使破了色陰、受陰都未成道,想陰不破,還是會墮地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善男子」的受陰一空,沒有了我執,外面的「邪慮」不能入其身,他便

「圓定發明」見道之理。

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

在「三摩地中」應該全性起修,從解起行;這位仁兄則不然,他想陰未

空,其想陰的種子起現行,便「心愛」萬物的「根本」,「窮覽」萬「物」的變

「化」、其「性」的「終始」。他「精爽其心」,「貪求」「辨」別分「析」萬

物變化之理,向物質那處用功,所謂唯物學!這樣是無法究竟的,現在的科學家

 

 

極其量研究原子、電子,最後再有甚麼子就不知道了!總無辦法尋出根本。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這時「天魔」就說:「好呀!你不修三摩地的功,只求萬物變化之理,我來

對你說好了!」但是這人破了受蘊,天魔無法入他的身體,便「飛精」「附」別

一個「人」,令那人「口說經法」。

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那「人」不知自己是被「魔著」,「亦自言」得「無上涅槃」,目的是向

「求」天地萬物根「元」的男子處「敷座說法」

 

身有威神催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魔鬼也有「威」可畏,也有「神」力,所有向法「求」的人都被他的威神

「催伏」,「令」他們在「其座下雖未聞法」,一見他「自然」「心」裡都佩服

他。那魔鬼的威神力這麼大!

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

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

魔鬼說,你們求萬物的根元?「涅槃」是斷德,「菩提」是智德,「佛

的智斷二德是「法身」所依。智斷二德又是甚麼?就是你們「現前」我這個「

身」,肉體「父」生父、「子」生子,父子公孫「遞代相生」,肉體不就是

念!他卻說是「法身常住不絕」,是萬物的根元

 

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

他又說,「現在」「即」是「佛國」,不必另外求甚麼佛國,那裡「別」有

 

 

一個「淨居」呢?亦無「金色」的身「相」。目前就是佛國,就是清淨的國土,

目前就是了。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

這善男子破了色蘊,又破受蘊,現在被魔鬼一魔,他「信」納「受」,其

想蘊就破不了,就連修三摩地的「先心」都「亡失」。他以自己的「身命」「歸

依」那個著了魔的人,「得未曾有」。

是等愚迷惑為菩薩。

皆由他「愚迷」,沒有智慧,把那人「惑為菩薩」。

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0

「推究」這魔鬼的「心」,他無非想「破佛律儀」。佛的律儀就是戒,戒

是出苦海之津樑,持戒便離欲,梵行清淨;魔鬼著欲嘛,故不歡喜,他一定要破

佛律儀,勸人不要持戒,不持戒便著五欲。所以人若「潛行貪欲」,秘密的行貪

欲,就是魔子魔孫。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為淨土。

著了魔的人「口中好言」,「眼耳鼻舌」六根都是「淨土」。但如果六根

是淨土,我眼、我耳、我鼻、我舌,則受蘊不空,我執不亡,所以魔鬼的我見

全未破

 

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

「男女二根」不淨,怎可以說那是「菩提涅槃」呢?這些便是「穢言」。

 

 

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

這裡有兩個鬼,一個是「蠱」毒「鬼」,「魘勝鬼」是魘魅鬼、魘人鬼。鬼

「年老」而不死,就變做魔。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所托的人身體殘弱,所惱的人定慧已失,魔「心」生「厭」生「足」,就

「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求元的「弟子」「與」被魔所著的「師」,現在「俱陷王難」。所以阿難你

應「當」「先覺」,破了想陰就「不入輪迴」;你「迷惑不知」,犯了戒就「墮

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破受陰是破我見,我見破了就悟道,「不遭」外來的「邪慮」,而「圓定發

明」道理。

三摩地中。心愛懸應。

這人的想陰未空,「心」裡有想,從想起「愛」,「懸」即遠也,希望得到

諸佛菩薩遠遠的感「應」,或用甘露灌他的頂,給他一些智慧!是云「懸應」。

周流精研貪求冥感。

這人「周流」十方「精研」,親近善知識、親近菩薩,「貪求」「冥」冥中

得到「感」應,好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一個善知識得一個法門嘛。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

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天魔」「得」到「其」方「便」了:魔著了在別人身上,說自己「得無上

涅槃」,現在來到這善男子處「敷座說法」。這男子「求」感「應」嘛,魔鬼就

給他一些感應!

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

被魔著的人「能令」「聽」法的大「眾」「暫見其身」體相貌,嘩!像個

一「百」歲、一「千」歲的老菩薩!不是十來歲啊,找到一些一千歲的人真是難

得,他不是善知識還是甚麼?

心生愛染不能捨離。身為奴僕四事供養不覺疲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人們便「心生愛染」,愛而染著,「不能捨離」這個善知識。所謂師父有事

弟子服其勞,他們做他的「奴僕」,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養」,

「不覺疲勞」。

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

他們「座下」亦有眷屬,「各各」帶著自己的徒弟去親近他:「你們拜我為

師,看,我又拜這人為師,他就是先師本善知識。」

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

其實我們佛教之中,法華經都說過了,「乃至為法猶不親

」,何況「別生

法愛」?「粘」是漿糊,粘到如膠如漆離不開,怎會那麼蠢癡的!佛法平等嘛

 

 

妙法蓮華經 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卻為法相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是沒有智慧,「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是沒有定,「潛

行貪欲」則沒有戒,這樣戒定慧都沒有了。

口中好言我於前世。於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

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某佛。

魔鬼著了人的身體,當然是說好聽的話:「我於前世某一生曾度你們某一

人,當時你們是我的妻妾、兄弟、姊妹,我現在來相度,讓我帶你們返歸某個

界,供養某佛。」他用欲鉤牽那些人,其實他說的「世界」是第六天,「某佛

就是波旬魔王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或言別有大光明天佛於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夜摩天、兜率陀天日夜也有光明,這人就說那是「大

光明天」,「於中住」的「佛」就是魔王,還說「一切如來」做完佛都在那個

「休居地」裡住。

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

「無知」的人相「信」了這些「虛誑」的魔話,便「遺失」他們本來修耳

圓通、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本心」

 

此名厲鬼年老成魔。

「厲鬼」是瘟疫鬼,他「年老」不死,就跑去做「魔」。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

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段文也是跟上來一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善男子」的「受陰」空了,無了我執,便「不遭」外來的「邪慮」。他

破了我見就見道,「發明」真諦之理。

三摩地中。心愛深入。

其實修行一定如入大海,一步一步深入,不能夠愛呀,只管用功就可以了,

水到渠成,你挖甚麼渠?瓜熟蒂落,瓜未熟你叫它快點掉到地上來嗎?這就是

「心愛深入」。太急了,又不是爭第一!修行「心愛深入」就著急;何必要心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深入?何必要愛?

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這善男子

」責自「己」,而且「辛」苦「勤」勞,他要用功就怕人家打

岔他,所以他「樂處陰寂」。撞板!你在大眾面前,即使魔王來了,他不怕你也

怕大眾嘛,你一個人跑到陰陰寂寂的地方住,「貪求」自己在「靜謐」中用功,

魔王想:「唔!我等你好久了,你破受陰時破了我執,令我的魔宮振動,如今你

到寂靜無人的地方去,我得你的便了。」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這男子沒有了我執,魔王不能入他的身體,就「附」別一個「人」,令那人

「口說經法」。

 

 

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那人不知道自己被「魔」所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到這個

「求」深入「陰」寂用功的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令其聽人各知本業。

他說法「令」來「聽」的「人」「各知本業」。你前世是甚麼業,所以今世

投胎做有錢人、做窮人,但那不是他自己能知道過去,而是魔鬼在講話。

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

這句是說,這個魔所著的人能知未來。他對人說:「你人未死,來世肯定

畜生,你畜生的形已經現了出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敕使一人於後踏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

有何證明呢?他「敕」別人從「後」面「踏」著那人,就像踏著其「尾」巴

一樣,畜生有尾巴嘛,那人便站「不」「起」來。根本是魔力令他站不起來,但

大家都相信是他的尾巴被人踏著,來世是要做畜生了,故而「傾心欽伏」這個著

了魔的人。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

「有人起心」動念,他又知道人打了甚麼妄想,知其「肇」頭,這就是能

現在。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他都知道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

如來制戒,我們日中一食,有時早上也食一餐,這是無過無不及。這個魔附

 

 

的人卻說不夠苦!「佛律儀外」要「重加精苦」!

誹謗比丘

 

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這人「誹謗比丘」是小乘,又說自己大公無私,直心!又在大眾面前「.詈

徒眾」,「人」家秘密的私「事」,他就在大眾前把它揭「露」出來,講話一點

「譏嫌」避忌都「不」顧,像是沒有私心,但這完全是魔鬼的狀態,聖人就不會

這樣做。

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魔鬼亦有未來的神通,所以這人「口中」常說未來的「禍」,未來

「福」,到時果然絲毫「無失」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是「大力」山精「鬼」「年老」不死,就做了「魔」眷。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這幾句也是跟上文一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你若「先覺」,破了想陰,則「不入輪迴」;你若「迷惑不知」,隨

陰來破戒,就「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善男子」「受陰」空了,一切都不受,這就是「妙」!一切不受,外來

 

 

的「邪慮」沒辦法入他的身體;他破了見惑,就「發明」真諦之理。

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或者這人修行用功,飲食、衣服、湯藥、四事都不具足,又或者他修行用功

想布施,救濟貧窮,卻沒有錢;不如「勤」力辛「苦」「研尋」,「貪求」自己

「宿」世的財產藏在那裡,希望掘它出來自己受用,這就是「心愛知見」。

其實我們修道就是修道,何必跑去找黃金布施,向錢財下手呢?修行的人萬

不能貪財寶,我們求道不求寶,求道不求財。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那時天魔就說好極了,你想掘你宿世的財產?我來給你!這「天魔」便「

得其便」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這人破了受陰,沒有我執,一法不受,魔王便不能入其身體。別的人未破受

陰,魔就「飛精附」其身,令他「口說經法」。

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段也跟上文一樣。

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

善男子「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咦!這是他前世的財產!現在找回來了。

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

 

 

「魔」鬼有時「化為畜生」,或化作白鶴、鳳凰、麒麟之類,「口銜其

珠」。這顆珠從甚麼地方來?極樂世界、須彌山完全是七寶所成,須彌山腳便是

鬼神住的地方,那裡珠寶多到不得了,滿地都是!所以鬼神有很多珍寶。我們人

間無福,珠寶固然非常稀奇;若你跑到須彌山,那裡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寶

殿裡的七寶你儘管取呀。

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

「簡」即竹簡,過去無紙,便用竹簡寫字。過去記文章、記國家的事便是一

「冊」一冊;把竹破開兩邊,各有個訊號,對合以作信物之用,就名為「符」。

「牘」是用來寫字的木片。

魔鬼在七寶山取了種種「奇異物」,「先授」給他想要「著」的人,「後

來就入其身「體」。所以魔給你甚麼寶貝你都不能要,你心裡無貪就成,否則

著了你的身體,你就領當了

 

無貪不容易,破了想陰就無貪;無我也不容易,破了受陰就無我;無生老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死苦也不容易,破了色陰便無生老病死苦。

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

被魔著的人怎樣「誘」聽法的人?他先將寶貝「藏於地下」,再用顆「明

月珠」一「照」,大家便見地下有很多珍寶。他就說:「看!你們前世的珍寶便

是藏在那處。」大家看到自己有這麼多寶貝,只是未掘出來而已,也就「得未曾

有」。

多食藥草不

嘉饌。或時日

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藥草不是常常食的,這個魔所著的人卻一味只「食藥草」,飯、麵之類的

「嘉饌」他就「不.」。他又學佛「日.一麻一麥」,他吃那.少,身體都可

以很「肥」,血氣「充」足,這是「魔力持故」,身體不變,可能好紅潤也是有

的!像人喝了酒臉都會紅嘛,那就是酒力所持了。

 

 

誹謗比丘罵

 

徒眾不避譏嫌。

這人或「誹謗比丘」,說他們執著持戒;他或「罵詈徒眾」,大公嘛,說話

「不避譏嫌」,卻說自己直心。

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

其「口中」常「好言」四大海的「他方」以外,須彌山腳的七寶山、鬼神山

都有「寶藏」,那便是「十方聖賢潛匿之處」。

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這個魔著之人「往往」帶著「奇異之人」以「隨其後」,這些都是他的魔將。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魔也有眷屬,那些「山」魔、「林」魔,樹木千年不死便成魔。「土地」

魔、「城隍」魔、「川嶽」魔本是「鬼神」,「年老」不死,就做魔王的眷屬。

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

魔鬼全未離欲,未離開欲界,所以他「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

者」秘密來「行五欲」。

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

這個魔所著的人有時教你「精進」,完全「食草」吃「木」,但他沒有一

定的,有時吃這樣、有時吃那樣,有時信、有時疑,有時做、有時不做,他無定

是要破你的定!修行要從一而終,不能反反覆覆;魔鬼才是反反覆覆,魔鬼才是

「無定行事」。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魔鬼「惱亂」你,破了你的戒,破了你的定,令你做了魔王的子孫,踢了你

入魔隊!魔「心」滿「足」,他便走了。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幾句又是跟上來一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

化。

破了見惑,見了道,便可以全性起修,從解起行,多好啊!所謂上歷菩薩

六十聖位,得意生身;但這善男子在「三摩地中」想陰未破,他還有微細任運的

想陰。你看,愛是任運而起,瞋呢?都不知其所以然,瞋心就起來了!憍呢?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不知怎的,自己又會憍慢!疑又是不知怎麼會生疑;貪、瞋、癡、慢、疑,這些

思惑煩惱都是任運而起。

這善男子種子起現行,「心愛」六種「神通」,「種種變化」,尤其神足通

能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就像辟支佛的十八變化。

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他想「研究」變「化」的原則和根本,「貪取」觀音菩薩耳根圓通、十四無

畏、三十二應身的「神力」。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這時天魔就說:「你未破想陰,行陰、識陰也是未破,卻想學觀世音菩薩

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啊,我得你的便了。」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

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天魔「飛精」「附」別一個「人」,令其「口說經法」。那人「誠不覺知」

自己被魔所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神「通」的「善男子處

敷座說法」。

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

這個魔所著的人便顯神通,他「手執火光」,「撮」一個「光」出來,

「分」放在「四眾」「聽」法者的「頭上」。

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

大眾個個「頂上」都有個「長」三「數尺」的「火光」。燃香也是有熱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火光卻一點「熱性」都沒有!像變魔術一樣,沒有熱性當然「不」會「焚燒」。

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

魔所著的人有魔力,便能在「水上」步行,「如履平地」;他或在「空中」

坐臥,或「安坐不動」。

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

可能有些魔鬼也破了色陰,得清虛的身,所以魔所著的人就能「入」於「

內」,或跑去皮「囊」之「中」,大能入小;「牖」窗關上了這人也能「越」

去,「透」過牆「垣」,「曾無障礙」

 

唯於刀兵不得自在。

 

 

無我如鳥出籠,刀兵也奈你不何;但是魔王未破受蘊,他仍有我執、我見,

有我肯定受刀兵,故「於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是佛身著衣。受比丘禮。

魔鬼「自」己說自己「是佛」,這樣便破佛寶;他「身著白衣」,是個在家

居士,卻「受比丘」頂「禮」,這樣便破僧寶。

誹謗禪律。

 

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他誹謗參禪的人是誑,持律的人是執著,禪、律卻是苦海的津樑!他「誹

禪律」是破法寶,這樣三寶都給他破了

 

他又「.詈徒眾」,說自己大公;「訐露人事」是自己無私,人家秘密的事

怎可以揭露呢?講話「不避譏嫌」,就說自己直心,這完全不是直哩,說話怎可

以不避譏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

他說他自己有「神通自在」,「令人傍見」自己處在「佛土」。但那只是

「鬼力惑人」,有甚麼佛土!不是「真」真「實」實。

讚歎行婬不毀

行。將諸猥

以為傳法。

他「讚歎行婬」就是著婬,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淨土,就是

「不毀行」。婬婬相交,他就「將諸猥媟」說是「傳法」。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

年老而不死便做精,或「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有時靈芝草、千年木

「積」了時間好長的「劫」數,都會為「精」為「魅」。

 

 

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

「龍」或守官殿、或守珍寶,他吸了寶氣也會變「魅」。修仙的都想長生,

但壽命一定有終,「壽終」的「仙」人不得長生,不服氣,便「活為魅」鬼。

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

「或」其「仙期」應該命「終」,「計年應死」,但他煉精化氣、煉氣為

神、煉神出虛,「其形不化」,其識神又跑去投胎,其「他」鬼「怪」便「附」

在他身上。後來他「年」紀「老」,覺得人間血肉的福不及天上魔宮裡五欲的

福,便上生做魔眷。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

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段亦跟上面一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善男子修三摩地耳根圓通,反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其「受陰」未破以前

是虛明,破了之後一切不受,故云「虛妙」。自己無受,云何受外之受?自己無

我,云何招外之「我」?因此他「不遭」十種外來的「邪慮」,說的就是魔鬼。

得受陰時自己心中能見諸佛心,卻因有受,故不得受用。現在這人破了

陰,色陰又空,所修的三摩地其「定」則「圓」;破我是破見惑,破見惑亦即

道,「發明」成佛的妙理。這時從理起修,從解起行,上歷六十聖位,就到妙

的佛果

 

三摩地中。心愛入滅。

這人繼續在定慧圓融的「三摩地中」修耳根圓通,他雖然空了色陰、受陰,

 

 

卻未空想陰;但因為他破了受陰,見諸佛心,這時種子起現行,他就「心愛入

滅」。「心愛」就是想陰了,他希望早日得入空滅之定,滅即空也,一切法空,

名之為「滅」。

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這人想入這個滅,就「研究」萬物變「化」之「性」從緣而生,緣生無性,

當體即空。「深空」是空而不空,即空即有,即有即空,但他不向耳根圓通那處

用功,他「貪求深空」,心愛入滅,心愛是想陰,貪求又是想陰,用妄想求深

空、愛入滅,有妄想,魔鬼就「候得其便」。你不打妄想魔鬼奈你不何,你打了

妄想,魔鬼就乘虛而入了。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這善男子修三摩地之功,他破了受陰,沒有我執,我空了,魔不能入其身,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就「飛精」氣「附」在另一個人的身上,那人被魔一著,「口」裡就「說」相似

的「經法」。魔鬼過去都是修行人,行錯了路,不能成佛便成魔,所以魔依然懂

得說法。

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被「魔著」的人糊糊塗塗,「不覺知」自己被魔著了心,就未得謂得,大妄

語了;魔借他的口講話,他便說「自」己「得」「無上」大般「涅槃」,目的是

想魔這個「求空」的善男子,故往彼處「敷座說法」。

於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

魔亦有五通嘛,其中神足通能令身體變化無窮,或大變小,或小變大,以阿

羅漢來說是有十八變。魔只是沒有漏盡通,他們煩惱漏未盡,未得涅槃,未了生

死,依然著五欲之境。

 

 

現在這個被魔所著的人也有魔力,他用神通令「其形忽空」,身體突然空

了,有變成空,大家便見不到他。

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

他的身體「還從虛空」「突然」又露「出」來。能空不能有,不是深空;能

有不能空,更不是空;既然有能空、空能有,空有兩亡,「存沒自在」,有多少

像深空了,便合這善男子求深空之理。

或現其身洞如琉璃。

這個肉身是骯髒的,他現神通,則可將穢污之「身」「洞如琉璃」,即染

淨,染能夠空,而得清淨

 

或垂手足作

 

檀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平常人手足有汗垢,汗垢是臭的!他「垂手足」卻變了「旃檀氣」,香臭自

在,香臭兩亡,即臭即香,這不又是空了。

或大小便如厚石蜜。

甘蔗搾成糖是名「石蜜」,即是我們香港賣的冰糖。本來「大小便」是臭

的,他能令它變「厚石蜜」,這便是即臭即甘,甘臭兩亡,這又講出了空理。

誹謗戒律。

戒是無上菩提本,是故一切持淨戒;戒是一種性德,你看梵網經云:「是故

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

法,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

。」魔不想人家成佛,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卷下 

 

 

以他不歡喜人持佛的戒律,他一定要「誹謗戒律」。魔不注重持戒,凡是誹謗戒

的那種人就是魔!

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戒者不殺生,你的心多清淨!這不殺生的心遍香港、

遍九龍、遍大嶼山、遍中國,去到美國也不殺生,不殺生的心周遍法界哩,這就

是我們佛門中的戒法身。戒是無相的,戒那裡有相?無相的法身嘛;殺生才是有

相,食肉才是有相,不殺生、不食肉是無相的,有個清淨相。

所以魔要與佛作對便從戒下手,他「誹謗戒律」是執著,說人不需要持戒。

輕賤出家。

他亦不高興人出家,有人出家他會.的!出家第一出六塵之家,第二出

界之家;魔王不歡喜出生死,他愛樂生死,以享五欲之樂,我們出家人出生死

家,出五欲之家,剛剛與魔相反,因此他「輕賤出家」,說出家不對,何必要

家?何必要著相

 

出家人是僧寶,是三寶之一,有佛寶、法寶,無人出家就沒有僧寶。佛滅度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誰來代佛?是僧寶代你打皈依嘛,法也是僧寶說,全憑僧寶代佛弘法;僧寶如法

而說,行解相應,所以他能夠說法。有解無行不稱說法,有解有行才名說法。

你不出家,在家修行極其量證阿那含果,無論比丘、比丘尼,男女出家後

修行,也可以證阿羅漢果。阿那含還是凡夫,阿羅漢則是聖人,是僧寶,魔鬼卻

「輕賤出家」,要毀僧寶。

口中常說無因無果。

有因有果就有善有惡,有有漏的因果,就轉凡入聖。但魔鬼不講善惡因果,

更不講無漏因果,他「口中常說無因無果」,這樣的破壞因果。

因果是理,無因無果就沒有天地的真理;天地的真理都在因果那處建立的

離了因果還有甚麼理呢?世間因果是這個理,出世間因果也是這個理,真理能

立世出世間兩種因果,若說「無因無果」,就是撥無因果

 

一死永滅無復後身。及諸凡聖。

 

 

魔鬼說「一死」永遠「滅」,這便是無因果了!「無復後身」,不會有來

世,則無善惡的因果,「凡聖」也是沒有的,何必修行?有凡有聖,轉凡入聖,

所以修行,不轉凡入聖誰修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都是為著轉凡夫入聖位嘛,若

說無凡無聖,則無修無證,修證就是徒勞,所以魔鬼入身講的都是魔說的法,不

是佛法。

雖得空寂潛行貪欲。

魔「雖」說「空寂」,但他到底不空,是空寂他就不應該貪欲!因果空、凡

聖空,樣樣都空,難道就是貪欲不空嗎?這人秘密行貪欲,就證明他是一個魔鬼

入身。凡「潛行貪欲」的都是魔,魔著欲嘛,離欲則無魔,離欲得禪,四禪天便

沒有魔了,唯有欲界天著五欲樂才會有魔。

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受其欲者」是跟這人行欲的人,他們自己「亦得空心」,亦說沒有呀,欲

是空的,不妨行欲!這個不是真空,亦不是妙空,是豁達空;行欲之人墮落三惡

道,怎會是空呢?有一分欲就有一分苦,所以希望人人都離欲,離欲是離染,離

染就離苦。

共魔鬼行欲之人,行了欲說是空的,無因果的,行欲不會有因,將來也不會

有地獄的果,有行欲之因而無進地獄之果,就是「撥無因果」。

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

土。年老成魔。

這種是甚麼魔鬼?這裡講出他的名字。本來日月光明遍虛空,但有時日

蝕月,有時月蝕日,當「日月薄蝕」之時,日月的「精氣」注在地上,注了在

「金」,這金就變成精,注在「玉」玉又成精,注在靈「芝草」上,靈芝草也會

變精,那些「麒麟」、「鳳」凰、「龜」、「鶴」食了日月的精氣也變成精,他

們「經千萬年」「不死」便變為「靈」,「出生國土」;若「年老」了,覺得人

 

 

間的福不及天上,魔王招他們上天做其眷屬,便成了「魔」。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這個修三摩地的善男子破了受陰,其我執空時,魔宮振動,魔王就派魔來

「惱亂」他。魔入人身,令人身體殘毀,魔心就生厭;魔令被惱的修行人離定離

慧,魔心生足,「厭足心生」,魔就「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弟子」是修三摩地的善男子,「師」是魔所著的人,他們犯了國家的

律,被國王所治,故「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阿難你應「先」行「覺」悟,你能離了想陰,不受魔障,想陰一空,就可

以「不入」生死的「輪迴」。假如你在想陰中起心動念,招到外魔又「迷惑不

知」,認魔為師,追隨魔教,破了如來的戒律,你便「墮無間獄」。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這段文是說,想陰之中,內有妄想就外招魔障,內裡有妄想的魔,然後招到

外來的魔。妄想是我們的魔,執著也是魔,執著是見魔嘛,妄想就叫做妄想魔,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是除妄想。

作業都是妄想,無妄想誰作生死之業?能夠不打妄想,自然不作生死業

何來生死的果報呢?我們度眾生都是度妄想而已,除了妄想以外,那有眾生被

度!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妄想本來空

 

修行人能不打妄想就好了,不打妄想就破想陰,不打妄想,亦不招外來的魔

障。所謂「修行成佛真容易,斷除妄想最為難」,五陰都是妄想,色陰是堅固妄

想以為其本,受陰是虛明妄想以為其本,想陰是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行陰是幽隱

 

 

妄想以為其本,五個陰都不離妄想,所以修行除了除妄想,則無得修!修行者,

是除妄想而已。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受陰是虛明妄想,我執、我見是虛有其我而已,

不是真真有一個「我」;真真有個「我」就不叫虛明,而叫做真明了,講明是虛

明嘛,可知我見是假的。既然受陰虛明,我們便可以用禪定、用三摩地之力,將

受陰空了。受陰一空,受陰就「虛妙」,「妙」即不受也,不受一切受,即破受

陰。

你受陰未破,魔鬼仍可以入你的身體;受陰破了,一切不受,連魔都不受,

魔鬼也奈你不何,不論多少魔鬼都不能入你修行人的色身,是名「不遭邪慮」。

有「我」有時定多慧少,有時慧少定多,無我則定慧等持,定如其慧,慧

其定,是為「圓定」,由這個「圓定」定慧相等,自性清淨,發明自性的妙理

所以破見惑一定見道,見修行之道。你未破見惑你就未見道,怎樣修道呢?人

都是盲修瞎念!破了見惑你就見道,見了道你就修道,修道就證道

 

這善男子破了見惑是破受陰,「圓定發明」修行之妙理。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三摩地中。心愛長壽。

受陰破了,無了「我」,定慧圓融,正好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但這善男子

在「三摩地中」種子起現行,過去的習氣人人皆有!可以講一句,想陰就是貪、

瞋、癡、慢、疑,屬於客塵煩惱的塵煩惱。塵煩惱是任運而起,不知不覺這人的

心生起愛,他愛甚麼?他「心愛長壽」,這個就是想陰,歡喜長壽,愛長一點

壽。

本來長壽是好的,但古人雖說長壽度眾生,眾生度盡他也入涅槃,他亦

愛長壽。誰都不肯長壽,在這個世界一萬幾千年來度眾生;多數眾生度盡,所

已辦,就入涅槃。入了涅槃又如何?不是說不來,寧可乘願再來!現在這男子

「心愛長壽」

 

辛苦研幾。貪求永歲。

「幾」即微,一切都是幾微而成。這人自己加工用行,「研」究長壽的

 

 

「幾」微,目的是「貪求永歲」,永者久也,久的年歲。

但是壽不由你貪,昔日孔子想學《易經》,也願天「加我數年,五十以學

易,可以無大過

」,天到底亦未讓他增壽,他學易未成便命終了。長壽、短壽

有一個定的,你怎可以貪求呢!

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我們現在的色身有分段,今世的色身跟來世的色身不同,前世的色身又不

同,所謂前五陰、後五陰和中陰。分段就有生老病死苦,所以這人說「棄」「分

段」之「生」。

離了身體再投胎,是名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則不同,變易者,自己本身有生

滅,自體有微細的生滅,是名「變易」,到底是不會死的,不需捨一個身體再受

一個身體。

 

《論語》述而第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分段

相,故有生老病死苦;變易則不同,變易是細相,從十信一變就

是十行,十行一變就是十迴向,十迴向一變就是十地,因移果易,一直這樣變下

去,所以變易是常,現在這個善男子就是「頓希變易細相常住」。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

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時天魔「候得其便」就說:「你想長壽嗎?好啦,我來給你長壽!」

「飛精」「附」在另一個「人」的身體,那人便「口說經法」,但那人「不覺知

自己是被魔所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長生的「善男子處

座說法」。人人都歡喜長生,你看我們佛堂也有些長生祿位,個個都希望長生

 

好言他方往還無滯。

多數都是這樣說,是為「好言」。這個魔所著的人常說自己有神通,「他

 

 

方」遠遠的世界他都「往還無滯」。

或經萬里瞬息再來。

「萬里」一剎那間,一去就回「來」,有甚麼證明呢?

皆於彼方取得其物。

在「彼方」能夠「取」「物」回來便有證明了。好像我們南贍部洲沒有粳

米,粳米要在北貨驢洲才有,他既說他能去北俱盧洲,他從那裡拿到粳米回來就

是證明。

或於一處在一宅中。數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

「或於」講堂、「宅」舍「中」,只是「數步」之遙,他令你「從東」跑到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西壁」,「急」急而「行」,走了一年仍是未到,他卻一剎那間從萬里外取物

回來。他顯示他的神通,即遠而近,即近而遠,相似佛法裡開合自在的法門,這

是用神通假冒佛法。

因此心信疑佛現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

他是想你的「心」相「信」他:「咦!莫非這是佛出世?」根本無佛出世!

釋迦牟尼佛說過,將來彌勒成佛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於中無佛啊,何故這樣快有

佛?人人乃「疑佛現前」。他「口」裡「常說」「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是他

的兒「子」,那麼未出三界有五欲生死的人,豈不是個個都是佛的眷屬?

出了三界就不是魔子,而叫佛子,所以魔常與佛爭眷屬,有比丘出家,魔

便驚恐了,因為他怕自己減少了魔子魔孫!若人不出家,個個都享五欲之樂,

就個個都是魔子哩,所以這個魔所著的人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

 

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生自然不因修得。

 

 

他還說「諸佛」是他所「生」出來,這個可是大妄語!又說「世界」都是他

所造,他是「元佛」,是最初的佛;他說自己「出」現於世不是修而後成的,這

跟佛法說的修因證果不同,他不需要修行,「自然」就成佛,這些就是魔話。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

魔鬼住於世間,愛樂這個世間,不肯出離三界火宅,「此名住世自在天

魔」,「自在天魔」就是他化自在天的魔王。他化自在天有個魔王天,魔王便是

住在那裡。

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心者。

佛成佛魔王才親身來,你那些修行人魔王不需要自己來,他只「使」魔子、

魔孫來,「如遮文荼」,遮文荼此云嫉妒女,是隻女鬼;「四天王」所管的「毗

舍童子」是噉精氣鬼;他們有時也發心擁護佛法,但現在這個是「未發心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他未曾發心。

利其虛明。食彼精氣。

修行人未得無漏的智慧,有漏的智慧可以壞,無漏的智慧就不能壞,所以修

行最緊要是得無漏。世間聰明不敵生死,乾有其慧不免輪迴,這個是虛明而已,

虛有其明,未曾發無漏的智慧。

但那些魔鬼就歡喜了!你得無漏智慧他才拿不到,在你未得無漏智慧以前

乾有其慧,這個虛明被他取了去,就增加其魔王、魔鬼的知見,故云「利其

明」。又,我們修行人精氣充足,持戒清淨,所以魔鬼們歡喜「食」你的「

氣」,噉你的虛明;虛明屬心,精氣屬神嘛

 

或不因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

魔鬼附在別人身上便名為「師」,但他不一定附在別人身上,他也可以現

 

 

身,令「其修行人親自觀見」。他現甚麼身呢?

稱執金剛與汝長命。現美女身盛行貪欲。

魔能現「執金剛」神身,「金剛」是不壞嘛,這修行人想長命?執金剛神

便說自己能「與」「長命」;若人相信,魔馬上變個「美女身」共他「盛行貪

欲」,這樣來食他的精氣,以利其虛明。

未逾年歲肝腦枯竭。

未夠一「歲」,這個修行人的「肝」和「腦」都已「枯竭」。

口兼獨言聽若妖魅。

行者跟魔說話時,所講的都是別人聽不懂的魔言魔語。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乾死。

「前人」是被魔鬼魔了的人,他都未認識清楚那魔鬼是誰,自己犯了國家的

法,妖言惑眾,「多陷王難」。犯國法便要行刑,但他「未及」受「刑」,其血

氣都「先已乾死」。

惱亂彼人以至殂殞。

魔鬼「惱亂」那個修行人,惱到他「殂」、「殞」、死、亡,希望他生到魔

宮裡做其眷屬。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阿難你「先」要「覺」悟,你要教人不要著魔,不著魔便破想陰,破了想陰

就「不入輪迴」。如人「迷惑」,「不知」那是魔鬼來惱亂自己,還聽魔王、魔

 

 

鬼的教訓,破戒行欲,便「墮無間獄」。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

這件事情更嚴重了。阿難你要知道,上來「十種」想陰「魔」「於末世」會

在如來「法中出家修道」。如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佛

滅度三千年,末法出家修行的人不是個個都是佛子佛孫,而是魔子魔孫來出家!

為甚麼呢?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魔王惱佛,但是佛的神力大,魔不能惱,只好發願:「

尊你佛力廣大無邊,魔力不及佛力,我不能魔你;但你也會滅度嘛,那時我叫

的魔子魔孫出家,穿你的袈裟、住你的屋、吃你的佛飯、破壞你的佛事。」所

末法出家不一定是有善根的人,可能是魔王派魔鬼來出家哩。世尊聽了全無

法,只說那是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佛也流了淚

 

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魔鬼「或附」在別「人」的身「體」,或者他「自」己「現」一個「形」,

他們都是大妄語的,「皆言」自己「成」就「正遍知覺」。如來第三個名號叫做

正遍知,即是無上菩提的智德。

讚歎婬欲破佛律儀。

魔鬼教的與佛教的相反,凡與佛教相反便是魔教。佛教說離欲寂靜,魔卻

「讚歎婬欲」;佛教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魔卻說不需執著!佛的威儀是出家的

相,出家人有出家人的相就在威儀,破了佛的威儀,何來僧寶之相?所以魔破僧

寶是「破佛威儀」。

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

魔鬼說,他們過去也有「魔師」,他與其「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

魅其心腑」,魔弟子繼承魔道嘛,便一直傳下去。

 

 

近則九生多

 

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

一百年是為一生,「九生」就是九百年,佛滅度後九百年可能就有魔出現

於世。又,三十年是為一世,「百世」就是三千年,佛滅後三千年魔鬼就多了,

「令真」真「修行」的人被他騷擾,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強法弱,所有修

行人「總」變為「魔眷」,學佛不成就成魔啊!這件事情就痛心了。

然則是不是很怕人呢?你不需要怕,你能守持戒律就成了,你能夠不破

戒,不犯如來的戒,魔鬼也奈你不何!持戒有護法神哩!護法神會幫你的忙,你

有戒,魔便不能入你的身,亦不能入你的心;魔不能壞你的定,更不能壞你的

慧,你有戒能生定生慧,便不會著了魔的教。魔的教完全違背戒律,

緊這個

「戒」字,甚麼魔鬼也就奈你不何,所以這個「戒」字很重要。

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你被魔魔了,那麼快便做魔王嗎?不!恐怕你「命終」只做「魔民」,再次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0

一等就做魔女!「失」了無上菩提的「正遍知」,自誤誤人,自害害人,其罪甚

大,魔福享盡,便「墮無間獄」。

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

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

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講,「縱」許他證到阿羅漢果,真窮惑盡,並「得無

學」,他最緊要「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修三摩地

的「眾生」,令他們不要著魔,「得正知見」。只有阿難的眼睛得正知正見,正

知正見就是見諸法實相。

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釋迦牟尼佛說:「我度你阿難,你不久肯定出生死苦海,你能遵從佛語,便

名為報佛恩者。」

 

 

古人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

報恩

」,佛勸阿難不要入涅槃,在末法中一定要說正法,令修行人個個得正知

正見,遠離魔障,救度眾生,這樣便名為報佛恩。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想陰有「十種禪那現境」,禪那此云靜慮,你在靜中思慮,驚動魔宮,那些

魔王來騷擾你,略說不離上來十種。你完全是正,無邪便沒有那十種魔;你完全

是邪,沒有正,魔也不會來魔你!唯有你的想陰將破而未破,邪正相交,凡聖未

決,理欲相攻,魔王不想你入聖位,只想你做魔眷,「故現斯事」。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

 

 

錙門警訓 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這人「頑」固「迷」執,「不自忖量」,他又不想想,自己無始劫來都是個

眾生,「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自己著了魔也不知道!

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他說自己得大涅槃,這個便是「大妄語」,大妄語已經「墮無間獄」,更何

況他潛行婬欲、毀佛律儀!

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

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汝等」是阿難的一類,他們「必須」將如來在楞嚴經說的五十種魔事,於

佛滅度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

的確有五十種陰魔,前三十種屬於魔王的魔,後二十種屬外道的魔;「無令

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完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